蘑菇“树”
只要一说起常贵田,熟悉我的观众准会说:“常贵田,说相声的,他们全家都是说相声的。”有的观众还掰起手指数起来,他们家有谁、有谁……数到最后,来句总结性的发言:“他们家——相声世家。”“世家”是对我和我们常家的赞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世家”那可是咱们中国特色,要不然怎么会有“祖传密方”“百年老号”……就连皇帝这个“职业”不也是“子承父业”吗?所以说“世家”决非我家独得。“相声世家”更不敢自诩。马三立先生说相声,他爸爸(马德禄)说相声,他儿子(马志明)说相声,他哥哥(马奎元)说相声,他弟弟(马四立)说相声,他侄儿(马敬伯)说相声,就连他弟媳都说相声,这岂不也是“相声世家”?以相声为事业,子承父业的更是大有人在:侯耀文是侯宝林先生的儿子,众所周知。再有师施元的儿子师胜杰、李洁臣的儿子李伯祥、陈子真的儿子陈涌泉……等等,子辈是今天大家熟悉的演员,父辈亦是当年的佼佼者。可是,在众多家传相声演员当中,只有我家得此美誉?为什么?咱们长话短说——从清朝说起。
我的祖父常连安是相声世家第一代,满族,镶白旗。虽是旗人却没吃过钱粮。什么叫钱粮?清朝时候有规定,凡是满人按氏族分等级编在“旗”内,“旗”以黄、白、红、蓝分为四级,又以正、镶划定两等。计正四旗、镶四旗,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八旗。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又增划了蒙八旗、汉八旗,加上原来的满八旗,共计二十四旗。凡满八旗子弟不管为官不为官、干活不干活,均给俸禄。这薪俸就叫钱粮,花的钱、吃的粮吗。吃薪俸的就叫吃钱粮。我说清楚了吧?您听明白了吧?至于这词儿怎么来的,据我所考,清朝时管财政的小官名日“钱粮”,这在词典上都查得着,有解释。小官来发薪俸,旗人奔走相告:“钱粮是来了!钱粮来了!”薪俸二字,太文。钱粮是大白话,好说、好记、好流传,叫来叫去,薪俸就叫成“钱粮”了。我所考准确否?姑妄说之,姑妄听之。有工夫您再考证考证吧。我爷爷没吃过钱粮是因为他没赶上。他1899年生人,那时清朝没落了,他一岁多的时候八国联军就进来了,朝廷把钱都赔偿出去了,哪儿还有银子发“钱粮”?生不逢时。人渐渐长大,生活越来越没着落,经人介绍学了戏。跟着师父去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是今天的名字,过去那是咱中国的地方,叫海参崴。白天学戏晚上演出,抽空除了给师父干点儿家务还得到外边干点儿杂活,挣点儿零用钱。要不然我爷爷怎么会几句俄国话呢,就是打工时学的。这要论起来我爷爷还算得上勤工俭学的老手呢。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海参崴双难齐至,一次是掉江里了,一次是因学戏、演出、打工,天天连轴转,不闲着,疲劳过度,体质减弱,得了一种罕见的病——大头瘟。这是一种传染病。我爷爷说当时他脑袋肿得跟小脸盆那么大,眼睛只剩一道缝儿,身上烫、心里冷,喘不上气儿。当时那真是九死一生。苍天有眼,他遇上了个好心的人,一个爱听戏的医官。治了病,还给他出了钱,托人随着运灵柩的板车,回到了关内。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爷爷后来的福分委实不浅,不过当时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回到北京还是没饭辙。只学过戏,干别的不会,没办法,进了“富连成”。富连成是科班,如同现时的京剧专业学校。当时按“喜、连、富、盛、世、元、韵”七个字排下来七科学生。我爷爷是第二科,和马连良等连字辈的先生同科,授课先生据此给我爷爷起名叫“连安”。依据报道我查了查资料,此位授课先生即是生旦净丑行行能说能教、文武昆乱门门能排能演的大名鼎鼎的萧长华老先生。那么,萧先生没赐名之前,我爷爷用的是什么名字和观众见面的呢?小鑫奎。小鑫奎学业如何呢?房漏偏遇连阴雨,学习期间“倒仓”了,“倒仓”是戏曲界的专业术语,意即男孩变声期中嗓子变坏了。嗓子坏了为什么叫“倒仓”不得而知,反正戏曲界特别是我们曲艺界“术语”“行话”很多,后边的章节会把需要的陆续做介绍。我爷爷坐科三年,从14岁到17岁,学唱老生。17岁“倒仓”了。唱戏的“倒仓”了那真是没戏了,于是改习变戏法,街头卖艺。
1922年,24岁的我爷爷,在张家口卖艺的时候有了我父亲,起了个大名常宝堃,起了个乳名叫柱子。这名字起得真好!名如其人,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单开创了“相声世家”的“伟”业、奠定了“相声世家”的基础,还是我们家的顶粱柱,也是相声界的一根擎天柱。
P4-6
常贵田,有名相声表演艺术家。1942年生于相声世家,系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家常连安之长孙,常宝堃(艺名小蘑菇)之长子。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艺术指导。1954年拜赵佩茹先生为师学习相声。不但有深厚的传统相声基础,而且能自编自演、创作新的相声作品。如《喇叭声声》《动力研究》《帽子工厂》《祝你成功》等,均被评为很好作品。
在部队,一个班齐步走,通常都是班长在最前边,副班长在最后边,中间是士兵。我的这本书,各章回的排列,也是按队列顺序排列的。介绍我父亲的事放在最前边,书中描述我妈妈的章回放在最后,我的在中间。从引子起,开宗明意,写的就是相声,全文最后一章,叫作“相声会消亡吗”,由相声起,自相声落,中间给大家说的还是相声的事儿。因为我是相声人吗。
常氏相声以我父亲为主体,二叔、三叔、四叔各领春秋几十年,但三位叔父的故事,在此书中写的少之又少,因为我打算过后再出第二本,本书的书名叫《五“独”俱全》,第二本初步起名就叫《二三四书》。
众人皆知,对口相声是俩人说的。两个人的合作,关系到人和“活”的成功与失败。我的合作者王佩元先生,在我的书中没有出现,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王佩元先生是不是跨界另谋高就、改跳芭蕾了?!老王好喝两口,是不是跟李文华一样嗓子不出声了?王佩元呐?……是不是整形变性了!啊?!您随便说,反正他听不见。这些纯属笑谈。究竟为何?我接到通知,2018年,天津将出版发行书籍一本,专门介绍相声演员。据通知人讲,第一个介绍的就是王佩元,并且由我执笔。敬请读者关注。
姜昆
喜欢相声的观众,没有不知道常贵田这个名字的。
常贵田先生可是实实在在的相声世家出身。
爷爷常连安,辈分和马连良大师同属连字科,相声界的一代宗师。
据说,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在京津还没火起来的时候,“小蘑菇”的名声已经蜚声京、津、冀、鲁。这个艺名叫“小蘑菇”的,就是常贵田的父亲常宝堃先生。
常宝垄先生是中国相声界最有时代色彩的一位老前辈。说他有色彩,是因为:日伪时期,他敢讽刺日伪反动统治,表演相声《牙粉袋》《打桥票》,为此遭到逮捕、毒打;被释放后,反动当局曾威迫利诱他编演讽刺共产党的相声,他断然拒绝;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新相声的改革和创新,编演了许多新作品如《新灯谜》《家庭论》《封建的礼节》等,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演出。4月23日,在朝鲜前线演出过程中,遭美军飞机疯狂轰炸扫射,不幸牺牲,为国捐躯。常宝垄先生的葬礼,是中国艺术界中唯一一位由市长领队、天津万人空巷前去送行的艺术家,这个色彩是中国艺术家身上的革命色彩。
常贵田先生身上传承的不仅是他相声世家的传统,更有他父辈留下来的革命传统。我从踏上相声艺术道路开始,就在各位相声前辈的艺术陶冶中前进。
1977年参加全国曲艺调演,我以一个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业余相声演员的身份结识了常贵田先生。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的谦虚让我受不了。“你和师胜杰的相声,我们都观摩、学习过了。”“你们小段的本子能不能给我一个,我们学着演出试试。”“看过我们的演出吗?多提提意见!”“你们从基层来,比我们生活多!”
这就是已经说过《死伤登记处》《喇叭声声》、在相声界非常有名的常贵田老师。相声界的前辈,大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事他们的老本行,可能是他们认为相声这一行太难出人才、出好作品。一方面,不愿再让孩子们受罪;另一方面,也怕他们学得高不成低不就,反倒有辱门庭。可在我接触常贵田先生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身上没有一点儿相声世家、名门之后的感觉,他是一个标准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百分之一百的文艺兵。他的和蔼可亲和谦虚,给了我这个相声新兵温暖的感受,影响了我走入这个大家庭后给自己定下的做人准则——对同道心存平实,于艺术怀抱忠诚。
在这个集子里,常贵田先生叙述了相声大家庭“常氏家族”的历史、“常氏家族”三代人对相声艺术的贡献。在中国文化艺术界和相声观众心中,都深知“常氏家族”的分量,在中国相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如今第四代的常亮、常远、杨凯也开始崭露头角。
可以说,如果评选一个家庭中相声演员最多者,常氏当仁不让,独占鳌头。理论界认为,常家祖辈是满族正白旗人,其家族算得上是近代中国相声史的一个缩影。
“常氏家族”称得上是相声界的文化世家,既称得上“世家”,必定有世代相承,而且“常氏家族”有自己可以标榜青史的“世家精神”。世家原指出身显贵、世代沿袭之大的家族,后来“世家”也被指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历史文化传统,“世家精神”不仅意味着地位、头衔和专业技能,也意味着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它包括文化教养、社会担当、对专业的高度文化自觉以及高层次的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常贵田先生的这本书里,对于“世家精神”这方面的体现,应该说是一览无遗的,每一位读者都可以自己去用心品味。他所记叙的,不仅仅是相声的表演和传承,而且记叙了前辈们怎样有鉴别地对待传统、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如何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相声艺术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献出微薄之力,从而让受众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振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的要求,去细细地思考我们相声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常贵田先生讲述的“世家精神”,有旧艺人怎样恪守人格尊严,也有新时代的相声艺术家如何追求崇高与卓越。我们说,文化是一种价值认同,是深人人心的、熏神染骨的,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渗透在家庭、村庄、学校,成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多国首脑会议上向外宾介绍说:“在北京你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传统的京剧和相声,还可以欣赏到芭蕾舞和交响乐。”习主席对相声艺术的殷切希望尽显其中。相声应该怎么做?相声应该做什么?我们相声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是不是都应该认真地答好这个答卷呢?
我愿意把常贵田先生的这本书看成是我们共同回答的开始。
作者常贵田个人认为,自己与其他从事相声表演者相比有五个“独特”之处,作者以这五个“独特”为线索,以大量的真实故事和珍贵照片,讲述了作者本人的学艺经历和几十年演艺生涯中的感人故事,同时,也为读者描述了以常宝堃为代表的“常氏相声”的发展历史。相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独俱全》看似是一本讲述作者个人及其家族的故事,实则是作者本人对自己表演和创作经验的总结,对于从事相声表演、相声创作和相关理论研究人员而言,极具参考价值。
常贵田先生继承发扬了常派相声流派的艺术特点,成为常氏相声艺术承上启下之人。同时常贵田虚心学习,大胆借鉴姊妹艺术的长处,不断丰富自己,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表演洒脱流畅,语言生动活泼,气质文雅,风格清新,善于和观众交流,给人以亲切,聪颖之感。《五独俱全》的写作风格与其表演风格相得益彰,清新脱俗又不失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