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过失隐流的源头
从某种程度上说,精神分析是建立在对过失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关注并讨论过失,终极目的是通过它们了解精神分析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想好的话,却莫名其妙地用错了词(口误);想写的字,却鬼使神差地写成了另一字(笔误);读书看报,没有生词,却阴错阳差地发错了音(误读);与人交谈,没事干扰,却稀奇古怪地听岔了话(误听)……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过失还很多,比如,突然想不起某个熟人的名字;想不起自己经常光顾的商店名称;想不起某日用品的搁放位置;或者忘记了要做的事,比如到某地取样东西,到了那里却想不起去干什么;与某人约好见面,结果却忘得干干净净。至于遗忘某段经历,虽不常见,也不是没有,看看影视剧便知道了,有关失忆的故事还真不少。
此外,我们还可能犯下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比如损坏物品、遗失东西等。
上述种种行为,并不属于疾病的范畴,在健康正常的人身上时有发生,心理学上称其为“过失”或“过失行为”。
这些“不经意”的过失看似微不足道,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弗洛伊德认为,过失的发生并非仅仅是偶然的现象,不能用“人人都有可能不小心说错话”这么简单的逻辑一笔带过。
运用心理分析原理,尤其是无意识心理,弗洛伊德观察并分析了这些现象,发现这些不为人重视的小事并非偶然,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他认为,一切事件和现象都有其前因后果。那些外表看来好像是偶然的各种心理现象,实际上都有意识不到的动机,都被一些隐蔽的愿望所左右。
潜意识意愿的直白
每一种口误的结果,都可以看作是说话人的一种有目的的心理历程。事实上,口误这一正常行为,往往代表了说话人潜意识中的某种愿望。
口误就是人们在“不经意”间说错话。口误是人们的潜意识要表达的目的、意愿或者倾向时的一种心理体现,是对潜意识意愿的直白。一个人在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往往通过口误的形式来表现。琢磨一个人的口误通常可以了解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正是研究口误的“意义”所在。
一天,一位年轻的上尉正在阅读一本有趣的书,读兴正浓,他深深地被书中的故事所打动。这时忽然电话铃响了,他无耐地拿起电话。电话是上司打来的,命令他去检查一下通信线路。上尉的心里有多不乐意,可想而知。
不乐意也得去啊!匆忙检查完通信线路,上尉回到驻地,向上司汇报说:“检验顺利,一切正常,安静。”话一说出口,上尉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正确的报告应该是“检验顺利,一切正常,完毕。” 这位上慰把“完毕”说成了“安静”,这意味着什么?这一语误,其实是心理作用的结果。在上尉的潜意识里,上司打断他的阅读,他很懊恼,渴望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以继续享受阅读的快乐。于是,汇报时他就不由自主地表达了这一真实愿望。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眼神的变化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其实,嘴巴也是一扇窗户,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
一位企业老板,因为近来公司业务急剧滑坡而焦头烂额,睡不安枕,食不甘味。眼见着公司人心浮躁,士气不振,老板决定召开一个全体员工大会,以身说法,鼓舞员工同心协力,排除万难,共渡难关。
会议上,心力交瘁的老板开口便说:“各位员工,大家好!今天在这里我想睡一下……”全体人员愕然,继而不禁哄笑起来。老板很快意识到自己失言,忙不迭地改口说:“我是睡。呃,呃,我是说……”,结果,哄笑声不绝于耳。
老板的口误,是因为潜意识里“想要睡觉”这种内在愿望干扰所引发的。老板全力以赴以解决企业困境,想要休息的内在欲望根本不被理智所接受,也没有被清晰地意识到。但是,对于精疲力尽的身体来说,睡觉又是如此的具有诱惑性和难以抑制。于是,这种强烈的、不被理智所接受的“睡觉情结”,就趁着老板注意力放松的时候,以口误的方式得到了释放。
一个国家的一位众议院议长,在一次会议开始时说:“先生们,今天法定人数已足够,我宣布散会。”
他把“开会”说成了“散会”,议长的潜意识里可能有着强烈的被压抑下去的真实愿望——早点散会。或许在他看来,本次会议不会有啥结果,对本人也无益,与其费时费力,不如干脆散会。
人们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在疲倦、兴奋、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口误。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