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穹远①,难以问答。”命左右:“掌跳②,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踽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坐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接的布衣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杌坐儿⑧置于下席。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称,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
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画,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耽误顺风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⑥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⑦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美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一试。”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日:‘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
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响。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钟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P4-5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子犹,号墨憨斋主人,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冯梦龙用毕生的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民间文学,在通俗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巨大。他编订了《挂枝儿》《山歌》等被誉为“明代一绝”的民歌集,增补改编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其成就优选、影响优选的当属“三言”。
我国的古典小说,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尤为突出。经过与古典小说专家学者的座谈沟通,我们把中国古典小说(白话小说)依照题材内容的不同,大致划分出如下几个板块一
有讲述古代名臣断案的作品,拟称“名公断案系列”;
有反映历朝历代开国进程的作品,拟称“开国征尘系列”;
有以家族宗亲为核心的英雄传奇作品,拟称“家将英雄系列”;
有笔墨集中反映市井生活的作品,拟称“市井风情系列”;
有传统武侠类作品,拟称“侠义雄杰系列”;
有名著大作的续书,拟称“名著续作系列”;
有表现人间欢愁冷暖的作品,拟称“世情万象系列”;
有揭露批判社会异变的作品,拟称“狭邪烟粉系列”;
有记述神人奇事的作品,拟称“奇人异事系列”等等;
当然,更有“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影响深远、成就辉煌的经典,拟称“金声玉振系列”。
将已然满目的所谓“系列化”出版进一步推向细化、规整化,是“华夏古典小说分类阅读大系”最根本的特色。强调“类型化”,既是对不同读者口味的关照,也是对我国古代小说一次有机的整合;“分类大系”的各个系列,分,则旗号鲜明,聚,则大大皇皇。
“分类大系”充分考虑到广大读者阅读的便捷,选择了目前国内最权威、最流行的版本作底本,通过对疑难词的释义与注音,达成对阅读障碍的“清剿”,版式方面,采用了以降低读者视觉疲劳为目的的“稀疏化”设计。同时,这套精装书以比平装书还低的价位,更表现了它“接地气”的通俗化、平民化的特质。
希望“分类阅读大系”受到广大读者、收藏者的欢迎。
《警世通言》是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初版于明天启四年(1624),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茂苑野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就很有才情,但屡次科考不中,落魄奔走,直到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清兵南下时,他以七十高龄四处奔走,呼号反清,刊行《中兴伟略》诸书。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冯梦龙除了写诗文,主要精力在于写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他的诗集《七乐斋稿》已散佚,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撰的三十多种著作得以传世。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古今烈女演义》、《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而以编著“三言”的影响最大最广。
《警世通言》共有40卷,每卷为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不少都是收录改编自宋元话本以及明代的拟话本。在主题方面,爱情描写占了很大比例,也生动地刻画了一些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宣扬忠勇义气的作品,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当然,《警世通言》中也有不少作品难免沾染着封建道德和宣扬宗教迷信的,这表现出了作者必有的时代局限性,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衡量古人。
“三言”作为艺术佳作,历来被读者称誉。与冯梦龙同时期的小说家凌濛初就在其《拍案惊奇·序》中指出:“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
冯梦龙著的《警世通言》共有40卷,每卷为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不少都是收录改编自宋元话本以及明代的拟话本。在主题方面,爱情描写占了很大比例,包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名篇。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等篇则生动地刻画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警世通言》还有一些宣扬义气的作品,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强调临财不苟得,《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突出无私助他人,另如《桂员外途穷忏悔》从反面批判了忘恩负义的行为,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当然,《警世通言》中也有不少作品是鼓吹封建道德和宣扬宗教迷信的,这表现出了作者的局限性。
《警世通言》是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初版于明天启四年(1624),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三言”作为艺术佳作,历来被读者称誉。与冯梦龙同时期的小说家凌濛初就在其《拍案惊奇·序》中指出:“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