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国产电影创作研究
找回似已失落了的喜剧电影之魂——试论当下中国喜剧片的
精神缺失与文化担当之不自觉(金丹元田承龙)
消费社会语境下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困境与出路(龚金平)
消费社会语境下跨国想象的电影叙事模式——以近年来的国产电影为例(徐巍)
艺术与商业的共谋——中国类型电影生产的新趋势(耿梦瑶张堂会)
中国青春片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王剑飞)
歌舞电影与中国歌舞文化(周晨)
全球流行文化与都市爱情电影的生产(戴哲)
《小时代》“现代性”批判(胡文谦江萌)
近年来西藏题材主流纪录片的商业化策略(倪祥保)
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就及存在问题(杨晓林张静)
找不到“遗憾”的故事——从国产动画片的伦理观谈起(陈树超)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消费时代动画电影的样本(杨新宇)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对传统西游题材动画的现代化改造(陆小玲)
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像化传播一以常州名人系列影视剧为例(张丽芬)
第二辑:国产电视剧、电视节目和网络剧创作研究
新世纪中国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特点与问题(周斌)
抗战书写层次说及历史剧创作的问题思考(陈军)
近期历史剧中民间英雄形象的文化分析(贺昱)
历史与想象:关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古装电视剧(游溪)
消费社会语境下国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转向(朱文婷)
电视剧《琅琊榜》对《庄子》思想的艺术呈现(贾学鸿)
传统武侠元素在《琅琊榜》中的变化(杨秋)
新媒体语境下真人秀节目的生产理念革新(唐朱勇)
网络大电影的行业生态发展现状探析(许海潮)
对网络剧热播的反思(阮南燕)
消费社会语境下现象级网络自制剧的冷思考——以《太子妃升职记》
《上瘾》为例(王帅)
第三辑:影初理论、影视现象、影视产业和影视市场研究
关于近年来颜值化电影表演的文化分析(厉震林)
2015年度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综述(聂欣如屠圆华魏鸿)
不乏关切尚待深化——近年对微电影的研究及其认知(李建强)
电影消费的意识形态:符码权力、媒介与感官叙事(周正)
IP影视:概念与诉求(杨新敏)
国产影视剧创作中的IP热及其问题与前景(阚侃)
中国影视业IP热及其问题与对策(余佳丽)
华莱坞电影与民族现代性——一个个案的生命史进路(洪长晖)
“90后”观众的身份认同与社群化消费(王玉明)
微电影受众接触情况及发展前景分析(徐莹)
票房热背后的冷思考——浅析消费逻辑对国产电影创作的影响(王凯)
华语影视剧海外传播的途径与策略(王宁)
第四辑:国产戏剧戏曲创作研究
在解构大潮中坚守戏剧的文学深度——纪蔚然在当代台湾剧坛的价值和意义(胡星亮)
艺术性为主就行:论孟京辉戏剧的艺术和市场争议(薛武)
中国话剧的胎记、文身与图嘴一接受风向不再唯西的中国话剧现状(黄锐烁)
好剧更需精雕琢——《衣冠风流》瑕疵小议(明光)
创新程式·倚重文学·引话入黄——黄梅戏《徽州往事》的艺术探索(吴彬)
戏曲文本的影视重写及其现代阐释(邵雯艳)
展现信仰的力量,呼唤信仰的回归——试论现代原创黄梅戏《骄杨》(林照华)
黄梅戏舞台艺术特色及其影视剧发展途径刍议(王灵均)
历史、现实、艺术完美结合的动人篇章——评新编越剧《铜雀台》(崔莹)
第五辑:观点荟萃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几个变化(吴保和)
“山影”何以成为“山影”?(艾青)
庐剧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探析(李卫国)
消费文化的形成对剧场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张思维)
附录:
部分会议论文存目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时尚与传统——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
第四届学术研讨会综述(龚金平)
后记(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