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个月,我又去万盛,张崇林告诉我,他的合伙人都担心与福耀合资风险很大,他们说曹德旺投资下手很凶,现在手头又根本没有任何依据,所以他们希望能将他们持有的25%的股份也卖给福耀。我立即答应,并请张崇林抓紧办。
八九个月后,万盛投产了。区政府要搞一个比较大的竣工典礼。我说以后再搞。我的想法是,这么小的一个工厂没必要张扬。
又过了几个月,有人告诉我,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到万盛检查工作,也到福耀万盛工厂视察,听了工厂总经理的介绍后,问万盛姜平书记:“曹德旺做得很好。他自己有没有来过呀?”姜书记回答“经常来”后,他又说,“是吗?怎么来了没有找我啊,下次曹德旺来了,记得叫他来找我。”
此前的几次去重庆,我的确没有去拜见市委书记,虽然是他叫万盛的人找的我,他原是我们福建的老领导。
在我心里,做生意就是做生意,没什么事,怎么好去给领导忙中添乱?但现在,书记都这么交代了,我又怎么能不去?
不久后我又到万盛,姜平书记告诉我,贺书记说您再来要您去看他。第二天,姜平就带我去拜见贺书记。
“贺书记怎么样,满意吗?”握手寒暄后,我问的是书记对工厂视察后的想法。
“满意。”
“满意就好。”
“目前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有啊,路不通。”前面我说过,从江北机场到万盛,路上要花上5个小时。后来他们为了方便我到万盛,每次我到重庆,就包一个专列给我,2个多小时可以到。可是货,不可能专列啊。所以我对书记说:“重庆到万盛,总共不到100多公里的路,跑起来却要花上5小时,太浪费时间了。万盛是重庆的后花园,高速如果修到万盛,对重庆的经济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书记听了,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转头问万盛区委书记:“姜平,你怎么不修路呢?”
姜平是老实人,被这一问就吓坏了,也不知该如何回话。我接过话头,笑着说:“我已经安排好了,我今天回去叫孙区长到您门口上班,等着您批钱。你不给钱,他怎么修啊。”
后来我听说,书记叫来了重庆市的交通委调研。其实这条路本来四年前就开始着手修了,只是包给私人出了问题,修路的事就被停下来了,这些问题在贺书记的手上自然很快就解决了。
万盛工厂投产后,仅仅3年,产能就不够了。此时,福特计划在重庆建厂,作为为汽车厂商配套的福耀,要求就更高了。
我决定在重庆建第二个工厂,选址就在福特的边上,北部新区。
一开始,我让张崇林去找地。北部新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带着张崇林四处看地,之后就向我报告,说地已经看好了,要我去一趟重庆。飞到重庆,陪着我,看了很多地,奇怪的是,每当我看过了满意了,但是总是有人出来说不能用,有某某人已经要用了。我就火了,“既然不行,为什么叫我来看?”我问陪同的工作人员,“征地到底要什么手续?”年轻人就讲真话了:“想在这里买地,没有领导点头谁都不行。”
此时,市里书记已更换,重庆市市委书记换成了黄姓。我不认识。
“哥,您当初在漳州当书记的时候,不是认识一个招商局的局长吗?”我想起远在福建的哥哥,拨通了他的电话。
P256-257
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高山,9岁上学、14岁辍学,卖过烟丝、贩过水果、修过板车。1983年承包高山异型玻璃厂。1985年将主业迅速转向汽车玻璃,有效改变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很大程度依赖进口的历史。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1993年福耀玻璃登陆靠前A股。2001-2005年,经过艰苦奋战,历时数年,花费一亿多元,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福耀玻璃也成为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某些领域代表当今世界很高的制造水平,成为——宾利、奔驰、宝马、路虎、奥迪等豪华品牌重要的优选配套供应商和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厂商,在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地设有工厂。2009年5月30日获得“安永优选企业家大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有着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企业家奖”于1986年在美国抢先发售举办。历年来优选成功及富创新精神的杰出企业家获此殊荣。获此殊荣者包括:戴尔计算机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eBay创始人彼埃尔·奥米迪亚。从1983年捐款至今,累计个人捐款已达80多亿元,成为中国首善。
萌发著此小传之念,并非想标榜自己。缘起2014年年初,应美国东西方中心邀请,参加夏威夷的东西方慈善论坛。在这个会议上,遇见了来自美国的一批老朋友,有洛克菲勒家族的,以及美国一些著名慈善家。会议期间十分荣幸地认识了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夫妇,并单独与他们开了一个早餐会。保尔森先生与我同龄,虽贵为美国前阁僚而举世闻名,但为人却十分谦和,其夫人非常干练,据说是一位环保专家。他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叫保尔森中心,致力于支持有利于加强中美关系的各种经济和环境方面的研究和项目,包括关注全球的环境保护,如支持中国加强湿地保护、为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等。保尔森夫妇告诉我,保护地球上的湿地不仅因为湿地是“地球之肾”,更关键的意义是保护全球数以亿计的各类迁飞鸟类。他们说这些可爱、勇敢的鸟类一生都在不停地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地迁徙。它们不知道国界,跨境也不懂用护照。而湿地最关键的功能是为鸟类提供繁殖后代或迁徙途中休息、补充能量的栖息地,起到保护鸟类族群作用。这个早餐会开得很成功,我将自己的河仁基金会与其相比,觉得在普度众生中,保尔森夫妇救助的族群,无论是从高度上,还是数量上均超过我的基金会,自此心中立下向其学习的心愿。
这个论坛讨论的是中美慈善文化,也称中美慈善文化论坛,但这两年召开这样的会议所需费用却都是来自中国的慈善家们。美国业界的来宾都对中国这个族群赞赏有加。但从他们言谈中我也看到,在他们赞赏之余,却不忘对中国同行的质疑。在他们心中,或许根本不相信,在宗教信仰缺位以及经济生态环境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会产生企业家与慈善家一族。在他们看来,我们来自中国的这一族,最多只能视为土豪而已。
会议即将结束的最后一个下午,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将这个会议定格为常态化中美慈善文化论坛?二是2015年这个会议费用筹集问题。会上,中国慈善家又表态出资,我发出了完全不同的声音。
我认为:
第一,这样的会议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美民间个人或团体自己的集会,根本不能定格为中美文化交流,因为双方参会人员的资格都没有经过国家法定程序认定,不能代表国家组织。
第二,既然是中美慈善文化论坛,参加的人,美国更多,为什么都由中国人出钱、赞助,这有失公平。发生这样的事,不仅有损中国参会人员形象,更玷污了美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的声誉。我认为2015年如需再开这个会议,费用就由中美双方参会代表中均出,这才有意义。我说不光是钱的问题,这里显示出我们双方代表的素质与境界问题。
未曾想到我的发言得到美国参会众多朋友的支持。立即有美国一位慈善家先生表态,2015年会议由他赞助。我说,那我也代表中国慈善家出50%。这个会议就在这样一个讨论中结束了。
晚宴上,多位美国企业家开始关心我的前世与今生,我简单与他们作了介绍,却未曾料到他们十分感兴趣。他们说,您的创业故事很精彩,您的业绩也很突出,有没有出书?我告诉他们还没有。按中国人的文化,多做少说,再加上我还很忙,想等过几年彻底退休后再说。不料他们却说,他们对中国都很友好,但却有一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很想了解中国。你们的政府在也大力推介中国,但资料中唯缺少一个真实的中国企业家的成长资料。他们说,您应该出一本自传,目的是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中国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家一族。事后,我再三考虑,从他们在会上接受我的建议,再后来又建议我出书:我相信他们的态度、想法是真诚的。
回国后动了写书的念头,找来了原来一直热心让我出书的几位作家,他们也都付出很多努力。他们的建议认为一本书是否成功,关键是否被读者接受,如用第一人称写,略显枯燥。建议我提供素材,他们创作。几位都写了一两章,但我都不满意,应该承认,他们通古达今,加人了许多华美词汇,却淡化了我故事的真实,这与我出书的初衷相悖。为此,我试着要求用第一人称口述,由他人整理,但照样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口述往往体现不出故事真实完整场景与思想,整理者又加入了她、他的观点,最终才决定自己动笔。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差事,但念到这是为了介绍中国企业家是怎样成长,促成外国人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就这样上阵了。
回首过去,曾经的故事,历历在目,有如一幅幅的电影胶片,定格在我的人生舞台,精彩而富有哲理。通过认真总结回顾,我发现,中外虽有文化差异,但在创业路上的方法却大同小异。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追求的都是一种奉献精神与境界,他浑身充满异样力量,他是市场经济的代表性人物。为此,他首先足一位创业者,凭其高度负责的精神,充满前瞻的智慧与胆识,借助市场各方的力量,凭借个人人格魅力创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持续创新,换取良好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同时能本着共享的精神关注企业身边的社会之和谐发展。在创业的路上,自1983年承包工厂开始,我始终以企业家自勉,并认为企业家的责任,是应始终坚持下面三个信念:
国家会因为有您而强大。
社会会因为有您而进步。
人民会因为有您而富足。
虽然这三句话看着有点大,但我却始终作为人生价值观的灯塔来树立。
小时候,大家叫我小印度。
九岁时,要上学了,长福伯给我取名“德旺”,“聪明又有德,必然兴旺啊……”我高兴好几天。
记得那时母亲常说:“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要做到:穷要穷得清,富要富得明。所以,在外面要把胸挺起来,头抬起来,不要被别人看不起。”
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失学后,我跟随父亲学做生意,倒过烟丝,贩过水果……可以说,我最初的经商理念,都来自于父亲,我的很多人生的感悟,也来自于父亲。
记得父亲说过:“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
“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怜悯心……”我掰着手指,有那么多心吗?
“当然有。”父亲说:“但当你悟到爸爸讲的道理时,爸爸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
以后,我的确知道了。随着我事业的发展,我能数出来的心,已经不是一双手能够容得下的了。
我悟到时,父亲已不在了。
是为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心若菩提(增订本)》的作者曹德旺用四十年时间创业,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创建了一家深具影响力的制造业跨国集团并誉满全球。深究成因,唯有一条哲理:两句话组成,一日,人戏;二日,入角。入戏者,依愿也;入角者,靠信也。录往事以证乡。
他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的掌门人。
他是世界瞩目的慈善家,捐款超过80亿元。
他是首位获得企业界奥斯卡奖——“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华人。
他的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告赢美国商务部的企业,美国商务部长访华点名约见他。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事业的重心一定在中国。”
他说:“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追求创立先进的民族工业,也奉行开放、包容,向一切先进者学习。”
这个小时候一天只能吃汤汤水水两顿简餐的少年,是如何成为享誉世界著名企业家的,他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由曹德旺所著的《心若菩提(增订本)》将告诉你关于他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