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姚中秋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何以可大可久?此为研究中国政治、文明者所无法回避之“天问”。本书之作,正为回答:中国何以规模如此庞大而历史连绵如此悠久?近世中国何以屡遭失败而今日却能大步走向文明复兴?本书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中心,刻画两者共同塑造超大规模的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并持续生长扩展之历程,呈现中国可大可久之道,故谓之“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从专业角度说,本书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为一体,是一部历史政治学著作。

作者简介

姚中秋,笔名秋风,中国人民大学关系学院教授,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早年对西方法政思想和制度有深入研究,出版译著十余种;近十余年来深入研究经学、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出版著述十余种,包括《国史纲目》《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原治道》等。

目录

自序 

卷一  政教肇造:从尧舜到周公 

第一章  尧舜之道
 

一、尧、舜之前的文明积累
 

二、帝尧合众邦为统一的华夏国家
 

三、敬天最大,立孝为教
 

四、中国政治基本原理:天下为公
 

五、帝舜制礼作刑
 

六、帝舜建立第一政府 

第二章  王道之初建
 

一、皋陶作为第一位思想家
 

二、皋陶阐发天道治理观
 

三、《禹贡》与国家的疆域自觉
 

四、王道之本:厚生养民
 

五、王权政治的第一次危机
 

六、第一次革命与殷商之制 

第三章  殷周革命
 

一、周人的兴起与其精神气质
 

二、周文王之受命
 

三、周武王完善革命理论
 

四、《洪范》:王道大典
 

五、周之封建天下
 

六、封建制:多中心的间接统治格局 

第四章  周公制礼
 

一、平定叛乱,营建洛邑
 

二、构建天命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三、忧患意识与道德自觉
 

四、建立宗法制,提升王权公共性
 

五、再次封建,完善君臣之礼
 

六、初建官僚制 

卷二  封建制:以西周、春秋为典范 

第五章  君臣之道
 

一、君臣关系之建立程序:策名委质
 

二、君臣权利—义务之相互性
 

三、封建伦理规范:主忠信
 

四、君臣关系的自愿性:以义而合,不合则去
 

五、反抗的权利:弑君正义论 

第六章  君子群体
 

一、社会分工中的君子群体
 

二、君子之德行
 

三、君子之治理技艺
 

四、君子之威仪
 

五、君子文明 

第七章  共同体主义
 

一、井田制与基层共同体
 

二、君臣为“朋友”
 

三、君子共和
 

四、君位继嗣之共决
 

五、国人起义与共和
 

六、君有合族之道 

第八章  礼治
 

一、礼是习惯性规范
 

二、祭祀天地鬼神之礼
 

三、经礼作为非成文宪法
 

四、周王在礼之下
 

五、司法过程中的司寇和史官
 

六、统治权之诉
 

七、军礼:以兵为刑 

第九章  蛮夷戎狄及其中国化
 

一、华夏与蛮夷戎狄之分别
 

二、对待蛮夷戎狄的两种策略
 

三、西周国家与蛮夷戎狄
 

四、“诸夏”认同与尊王攘夷
 

五、楚、吴、越的中国化 

卷三  大转型:从孔子经秦始皇到汉武帝 

第十章  圣人孔子
 

一、删述六经,凝定中国之道
 

二、创立儒学,开启专业学术
 

三、兴起文教,养成平民为君子
 

四、诸子皆出于孔子
 

五、政、学两分或治、教两分 

第十一章 诸子百家
 

一、百家争鸣之兴起
 

二、儒家思想议题之拓展、深化
 

三、兵家之勃兴
 

四、作为国家构建学的法家
 

五、墨家作为原始的新兴宗教
 

六、《道德经》与庄子
 

七、名家与刑名术
 

八、纵横家的国际战略构想与操作
 

九、阴阳学的兴起与广泛影响
 

十、杂家:百家争鸣的总结 

第十二章 战国王权制
 

一、封建解体,王权兴起
 

二、编户齐民:相互平等的国民
 

三、子夏提供知识,魏国率先变法
 

四、全民战争与常备军
 

五、郡、县的出现
 

六、官僚制
 

七、统一适用全民的法律之治 

第十三章 秦制:皇权官僚郡县制
 

一、确定国家精神:秦穆公与由余
 

二、商鞅的国家构建学与其变法措施
 

三、统一的皇权官僚郡县制之建立
 

四、超大规模的现代国家
 

五、规模难题与焚书事件
 

六、秦朝速亡之谜 

第十四章 汉初黄老之治
 

一、革命新形态:平民革命
 

二、汉承秦制
 

三、封建之重建与终结
 

四、黄老之术
 

五、匈奴兴起与汉朝困境
 

六、早期资本主义恶性发展
 

七、酷吏群体之兴起 

第十五章 早期现代性
 

一、政治平等与财富不平等
 

二、人的普遍离散化、个体化
 

三、神仙迷信与长生不死妄想
 

四、物质主义人生观
 

五、追求富强:物质主义国家观 

第十六章 归向道统
 

一、儒家之优势
 

二、陆贾命题: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
 

三、叔孙通制作礼仪
 

四、贾谊之更化改制构想
 

五、武帝初年王臧之更化改制
 

六、汉武帝归向道统,立经学为王官学
 

七、“文教国家”之形成 

第十七章 第二次立宪
 

一、汉初两条变革路线
 

二、文教的建制化
 

三、建立察举制,选贤与能
 

四、打击豪强,抑制资本主义
 

五、建郊祀之礼,恢复敬天
 

六、反击匈奴,以安定中国
 

七、张骞凿空,构建西域天下秩序
 

八、国民凝成与“汉人”意识初兴
 

九、儒生激进改制,王莽身死名裂 

卷四  士族社会:从汉武帝到安史之乱 

第十八章 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
 

一、儒家士大夫群体之特质
 

二、五经大义作为根本法
 

三、皇权与士大夫之共治
 

四、经义、刑律、礼俗之多元共治
 

五、循吏:权力与教化之共治
 

六、社会组织与政府权力之共治
 

七、共治型国家:“霸王道杂之” 

第十九章 士族之盛衰
 

一、士族的形成
 

二、东汉士风与名教
 

三、汉末名士与清议
 

四、曹魏对士族之利用与压制
 

五、西晋之再封建化
 

六、东晋政权的脆弱平衡:王与马,共天下
 

七、南朝皇权复兴与士族衰亡
 

八、士族与个体化艺术之出现 

第二十章 族群之冲突与融合
 

一、胡人统治者已部分中国化
 

二、北方士族之文明坚守
 

三、北朝政权之中国化及其反复
 

四、北周的族群融合与隋唐国

序言

自? 序

百年前,柳诒徵先生作《中国文化史》,其《绪论》提出历史学应予回答的三大问题:中国何以幅员广袤?何以种族繁多?何以历史悠久?这三个问题可归纳为:中国何以可大可久?此为研究中国政治、文明者所无法回避之“天问”。

本书之作,正为回答这一天问:中国何以规模如此庞大而历史连绵如此悠久?近世中国何以屡遭失败而今日仍能大步走向文明复兴?故本书虽系统叙述中国历史,但不求面面倶到,亦无意于详述具体的人、事、制度;作者之志,在于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主要线索,揭示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的文明和政治体成长的过程,探索其中一以贯之的可大可久之道。本书之作,在于以史明道。

本书叙述中国历史,起于尧、舜、禹缔造统一的华夏国家,以孔子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各有两千余年,又可细分为六个时期:前段治理模式为封建,可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五帝缔造中国,以禹之建立夏朝告一段落。 第二期,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发展、完善。后段治理模式为郡县,可细分为四个时期:第三期,战国至西汉武帝时代,探索构建和改善郡县制。第四期,汉武帝更化至中唐安史之乱,士族逐渐兴起、支配社会又走向衰落。第五期,武周至乾隆帝驾崩,社会趋于平民化,以科举和宗族为中心组织,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参与创造完整的世界体系,清朝把中国弧地带完全纳入中国政治版图。第六期,1800 年至今,先经国家衰败,在世界体系中频遭失败,乃有仁人

志士奋起寻求富强,今已初步实现文明复兴。

本书既为回答“中国何以可大可久”而作,故叙述每一时代历史,较多关注如下问题:

第一,学术思想和人民宗教生活之变化。

第二,国家、社会领导者群体之构成和转变,对孔子以来的历史而言,主要关注士人群体之演变。

第三,士人群体建制化之机制,比如察举制或科举制及相应制度,这构成国家之根本宪制。

第四,各族群之间的互动,由此导致的国家规模、天下秩序和中国地缘格局之变化。

概言之,本书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中心,刻画两者共同塑造超大规模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并持续生长扩展之历程,呈现中国可大可久之道,故谓之“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从专业角度说,本书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为一体,以完整地揭示中国文明、国家凝定、发育之要素、结构及机制,故本书是一部历史政治学著述,也即从时间性叙事中掘发塑造今日中国文明与政治的结构性因素。历史政治学的基本信念是:历史活在当下,对中国尤然。

本书所引史料,多据传世典籍;叙述三代古典文明,多据《尚书》《诗经》等五经,参以现代考古发现;对今人重要研究,有所汲取。概括汉武帝更化改制以来所形成的政制为皇权士大夫共治体制,受钱穆《国史大纲》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之启发。

本书系由《国史纲目》(海南出版社 2013 年 10 月版)一书经全面增删修订而来。2011 年秋冬学期,我开始在北航开设“中国文明文化史”课程,系统讲授中国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乃在多次讲授基础上写成此书。该书出版后,继续讲授该课,又有所调整。同时,解读五经以探究中国治理之道,研究历史以求解国家盛衰之因,续有所得,乃知此书之作,过于仓促,颇多偏失疏漏。2019 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工作,并与同仁共倡“历史政治学”研究范式,而老朋友黄明雨先生提议重出此书,我立刻答应,正好可从历史政治学进路对全书大修一遍。2020 年春节前着手进行修订增补,工作刚刚展开,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困于家中,反得以专心致志,对全书作全面修订。此次修订保留了原书框架,书中章节有合并、有添加,至于词句,则修订甚多,有些章节近乎重写,篇幅亦增逾十万字。再沿用原书名,于读者为不诚,乃遵明雨兄之嘱,易为今名,以副其实。

蒲城姚中秋于庚子惊蛰日完稿

导语

本书所引史料,多据传世典籍;叙述三代古典文明,多据《尚书》《诗经》等五经,参以现代考古发现;对今人重要研究,有所汲取。
   

本书概括汉武帝更化改制以来所形成的政制为皇权士大夫共治体制,受钱穆《国史大纲》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之启发。  

本书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中心,刻画两者共同塑造超大规模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并持续生长扩展之历程,呈现中国可大可久之道,故谓之“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
   

从专业角度说,本书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为一体,以完整地揭示中国文明、国家凝定、发育之要素、结构及机制。
   

本书是一部历史政治学著述,也即从时间性叙事中掘发塑造今日中国文明与政治的结构性因素。历史政治学的基本信念是:历史活在当下,对中国尤然。
   

本书叙述中国历史由尧舜开始,且多据《尚书》等传世文献立论,从中可见中国之道,今日中国正由此道连绵而来。

精彩页

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陆续完成工业化的欧美强国主宰世界体系,霸权在其中间转移。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国人在思想学术、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逐渐恢复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致力于返本创新。由于其超大规模和巨大活力,中国的所作所为正在主导世界历史的进程,塑造新的世界格局,此即“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一、中国文明之可大可久

本书所述中国历史,可粗略划分为封建、郡县两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期,第四纪冰期结束到尧舜禹时代。中国地处中纬度地位,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故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这为高级文明的发育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经数千年积累发展,到距今五千年前,中国境内已有若干颇为发达的文化区,独立发展,又相互作用,中国及其文明即孕育于其中。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尧舜禹时代,由于气候和生态变化,各族群陆续向中心迁徙、聚拢,在晋南、豫西凝聚成统一的华夏国家。中国人的信念、宗教生活形态、社会结构、国家形态等文明之核心部件,已基本成型。在这个国家内,人群组织化程度提高,文明持续发展。周边族群相对落后,成为“蛮夷戎狄”。 华夏与蛮夷戎狄复杂互动,共同构成“天下”。

第二期,从夏经过商、西周,到春秋。尧、舜、禹以封建制建立统一国家,经夏、商两代缓慢演进、发展,到西

周时封建制达到完备。夏、商、周三代的王朝更替也扩大了华夏国家的规模:夏居于晋南豫西,商人带入东方,周人带入西部。西周时代的华夏国家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到春秋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初步融入中国。就在封建制崩溃之时,孔子搜集先王之政典,整理、编纂为六经,详尽地记录此前两千年中国文明诞生、发展的历程,成为中国之经,其中有中国之道。孔子以六经教弟子,创立文教,养成士人为社会国家领导者。六经和士人传承不绝,让中国文明保持了世所罕见的连续性。

第三期,从战国经过秦,再到西汉中期。春秋后期,封建制逐渐解体,各国相互兼并,军人、士人和农民群体浮现。日益残酷的战争刺激各国竞相变革,到战国时代形成国王通过官僚管理广土众民的王权制国家。这些国家继续进行高强度竞争,僻在西陲的秦国经彻底变法,脱颖而出,攻灭东方各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皇权官僚郡县制国家。汉代延续了这套制度,只是略加放松而已,形成黄老之治。

战国各国和秦汉大一统国家对骑马的北方草原游牧部落施加的压力,促使其联合起来,而中原军人、官员因为各种原因逃入草原,为其提供中国的知识和政治组织技术,使之政治组织化水平快速提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草

原游牧国家,由此开始了中原王朝与草原汗国之间的复杂互动。

第四期,从西汉中期到唐中期。在儒家士人推动下,汉武帝进行更化改制,尊五经,接续三代传统,赋予郡县制国家以历史文化正当性;立学校,养成士君子;行察举,士君子制度化地进入政府,形成“士大夫”群体和“士人政府”,推动形成了皇权与士大夫共治体制,改造秦制为皇权士大夫郡县制。文教与权力并行,有效地塑造了民众的国家意识,此为中国保持大一统的深层纽带。

文教国家的政治体制造就了士族群体,凭知识、德行构建其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权力。权力畸形膨胀的士族削弱了皇权,诱发部分汉化的胡人在北方以武力迭次兴起,由此形成长时间的南北分裂。在南方,士族与皇权维持平衡,

深度开发了江南地区;在北方,士族与胡人政权周旋,维护了中国文明,最终涵融出关陇军事权贵集团,实现胡汉的初步融合。这个集团陆续建立隋、唐两朝,重建国家大一统,并通过“南朝化”,延续和发展了中国文明。

第五期,从武周登基到乾隆驾崩。适应士族逐渐衰落的趋势,隋朝初建科举制;武周政权更是有意扶持新兴士人群体,门阀化的士族走向衰亡。两税法赋予农民以自由身份,农民可以自由进入工商业领域,可以通过培养子弟读书科举而上进,由此中国社会再度平民化。由韩愈开启的宋代儒学则为这个新出现的社会提供了重新组织的知识,最为重要的是以祠堂为精神纽带,把离散的民众组织为宗族。经由士绅的在场教化,文教广泛渗透,凝聚国民为一体。

从东北兴起的北方政权在政治上日益成熟,逐渐找到了同时统治农业区和游牧区的有效办法,最终,清朝把中国弧地带完全纳入中国政治体中,结束了游牧民族两千多年来对中国的威胁。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进入海洋,成为“世界工厂”,驱动白银全球化,参与构建覆盖全球的现代世界体系。借助海上得到的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上了新台阶。

第六期,从 1800 年至今。1800 年时,中国的 GDP 还是世界第一,但英国悄然进行的工业革命迅速改变了世界格局,只用了几十年时间,中国就成为世界体系中的外围国家,中国所主导的天下秩序解体。清末的各种变革努力以及民国的建立,均未能遏制国家下行的大趋势。袁世凯复辟和新文化运动导致持续了两千年的中国政教体系彻底崩溃。绝处逢生,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上出卖中国的强权行径,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目光转向了苏俄,学习其世界视野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组织技术,从而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党的改组。国家组织化程度逐渐提

高,首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后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性胜利,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