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发展和空间变革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和经验材料,对于推动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更新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在梳理城市社会学和空间社会学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以什刹海40多年来发展和变迁的经验为案例,翔实地呈现了城市空间变革的机制和力量,对于总结中国城市发展和空间变革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天夫,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导。任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研究兴趣集中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后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化与社会结构、中国家庭结构转型以及城市重建等。
从2003年本书的一位作者第一次进入什刹海地区开展社会调研开始,什刹海的独特风貌就深深吸引了我们。在随后的无数次游历、观察、体验与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作为元代以来都城中心区域一部分的什刹海,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与现实地位。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资源,一直以来都吸引着王公贵族、雅士文人、商贾大吏、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等会聚于此,建成了高宅大院与平房巷屋、庙堂寺院与商铺摊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场景,展示了特色鲜明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我们逐渐认识到,什刹海几乎浓缩了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所有过程与要素,包含了推动城市变迁的诸多动力机制,形成了璀璨斑斓的城市社会空间。对什刹海的研究蕴含了巨大而独特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慢慢地,我们萌生了写作的想法。我们认识到,什刹海的历史与现实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能够展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蓬勃生机和非凡成就,也能够产生符合各种理论视角对于城市空间变迁的阐述和解释。但是,我们认为,什刹海的个案更应该成为理论归纳与提炼的资料基础,支撑新理论的产生。事实上,无论是社会变迁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是学科知识生产的推进,都让我们意识到,转型时期城市社会学理论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可能。
在扫描与梳理现有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发达社会中发展出来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与研究,对于城市内在的发展进程更多地采用了批判与揭露的视角,得出了更多消极甚至是悲观的描述与结论。这与我们在什刹海的所见所闻和调研思考并不一致。这从另一个层面也促使我们深入反思并决意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