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严格的军事化教育方式往往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有用。就算是如今被视为所有行为准则手册之父的阿道夫·弗莱尔·克尼格(Adolph Feiherr Knigge)也因为“交际上的不快”在1772年丢了卡塞尔文职人员的职位。在当时,他的举止是不恰当的。如今人们对他的书的理解其实是有误的。关于孩子逾越准则(比如说脏话)后家长的惩罚措施,克尼格其实是这么说的:“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就体罚孩子,这样会让你有失身份。如果你这么做,你就已经错了一半了。”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孩子不听话就体罚他们的做法,在250年前就不被充分认可了。
如果人们因为脏话和侮辱而受到伤害,那自然要做出反抗,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经常耐心地给孩子们解释,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会让我变得生气和沮丧,什么话是我不愿意听到的。我也不确定他们是否能完全理解,但是我开始教他们区分禁止说的脏话和可以说的脏话,我们甚至列了一个脏话单子。在和孩子商量后,我不得不允许他们说一些我本来想禁止他们说的脏话。比如说他们可以叫我“笨蛋”和“疯子”,即使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两个词。我们经常会在纸上写下那些禁止说出来的脏话,一边写一边哈哈大笑,我的大儿子通常是满怀热情地去学习怎么写这些字,比他在插图课本上看到“戴着红手套的拳击手博尔特”时要激动多了。
我也为孩子们写了一首关于“屎尿禁止词汇”的歌曲,用吉他伴奏,每当我们一起唱这首歌时,孩子们都会全神贯注。每当他们想发牢骚时,就会想到下面这些歌词:
·你这个带洞的排水沟!
·你这根大香蕉!
·空袋子!
我最得意的发明,就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脏话桶。脏话桶就放在角落里,如果谁觉得必须说脏话,可以冲着脏话桶说出所有的禁止说的脏话。事实证明,这真的很有用。
我甚至做到让孩子学会尊重这些仔细想出来的脏话。有一天,我既不肯为他们读儿童书,也不愿意陪他们玩乐高玩具,并且坚持让他们在晚上8:30上床睡觉,莱奥因此非常生气,他大吼着:“你就是那个能随意在裤子里拉屎尿尿的水手!”我们以往关于脏话的谈话中从来没有这样的词汇,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水手”这个词的。这种表达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并不是不恰当的,在我看来甚至是十分有趣的表达。说完这句话后,莱奥就一边嘲笑我,一边上床去睡觉了,刚才的怒气也烟消云散了。
脏话、怒骂和诽谤是说出事实的利器。某个冬天的晚上,我接刚踢完足球的克文回家,路过一个售卖热甜葡萄酒的小摊,克文突然跑到门口,冲着里面大喊道:“你们全都烂醉如泥!”谨慎起见,我加快了脚步,但是,仔细一想,甜葡萄酒确实已经把那些平时在办公室里的工作狂变得醉醺醺了。我笑了出来。
想到这些,我现在在儿童咖啡馆里也就不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父亲了。刚才在离开咖啡馆的时候我还看到了有趣的一幕,一个红头发的高个女士带着她的5岁左右长得很结实的小女儿在排队买冰激凌,但是最后她们什么也没买。可能是因为孩子想要3个球,但是妈妈只愿意给她买1个球?具体原因如何,我不得而知,因为小女孩突然爆发了。这种情况父母会时不时地遇到,特别是在超市排队结账时,或是在路口等红灯时,抑或是在排队买冰激凌时。小女孩用力拉扯着妈妈的袖子,在地板上打滚,气得满脸通红。
P14-16
尤利娅·海尔曼,1975年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是一名作家及艺术史学家。曾于耶拿、巴塞罗那及柏林学习艺术史,后就职于科学出版社,曾经营一家艺术书店。尤利娅写过诸多有关现代艺术及儿童教育的文章及专业书籍,她与丈夫托马斯·林德曼共同著有《孩子的事儿》(Kinderkacke)、《喧闹地带》(Quengelzone)等书。
托马斯·林德曼,1972年生于德国汉堡,后于汉堡大学学习心理学专业。他曾为《世界报》《法兰福汇报》等媒体撰稿。2010年,托马斯·林德曼与妻子尤利娅—海尔曼共同创作的《孩子的事儿》位列明镜畅销书数月。他同时也是柏林乐队皮革报告(Leather Report)的键盘手。林德曼现与妻子和孩子居住在柏林。
序
第一章 让孩子们喊出来吧,这样能锻炼肺活量
第二章 不要这样和爸爸讲话!
第三章 我数到三……
第四章 把手放到被子上!
第五章 不要手舞足蹈!
第六章 把你送到托管所!
第七章 如果有人说,从窗子跳出去,你就会跳出去吗?
第八章 孩子们需要空间
第九章 不要这样做
第十章 在桌上的东西都得吃完
第十一章 规矩点儿!
第十二章 不愿倾听就要去感受
第十三章 不要总是看电视,否则会近视的!
第十四章 别人会怎么想!
第十五章 打扫一下你的房间!
第十六章 孩子需要榜样
第十七章 我们为了孩子才这么做
第十八章 你要是现在不来,我就自己走了
第十九章 孩子需要妈妈
第二十章 你不想邀请安东吗?
第二十一章 如果你还要继续哭闹,我就打你了
第二十二章 不要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出去!
第二十三章 伤口很快就会愈合
第二十四章 这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坏处
第二十五章 够了!
第二十六章 非得让我说三遍吗?
致谢
托马斯与尤利娅
有两种人一大清早就会被喧闹惊醒,开始投入到一天的战斗中去,他们就是士兵和家长。早上,我家餐桌上通常就弥漫着这种战斗式的混乱气氛。
今天,我们又创造了新纪录。刚到6:15,5岁的克文(Quinn)和7岁的莱奥(Leo)就为了一把红色儿童椅争吵起来。这把儿童椅是我们作为新手家长的时候购买的,同时还买了一把桦木的儿童椅。然而不久之后我们就后悔了。因为这两个小男孩有时喜欢红色椅子,有时更喜欢那把原木色的。今天则又是这把红色椅子引发了战争。
“如果你不让我坐上去,我就把你的东西通通弄坏!”小儿子喊叫着。
而大儿子一边捂着耳朵,一边抑扬顿挫地大喊着:“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嘀嗒嘀嗒~啦啦啦……”这是孩子间一种非常好用的文化交流技巧,它可以直截了当地淹没那些令人不快的信息。每天我的儿子们使用这种技巧多达10次。有时两个孩子同时发出的巨响会在隆重的高潮中结束。随后他们还大喊大叫着:“我还可以更响!”我们做父母的只能继续扮演那种吃力不讨好的角色。
今早,托马斯扮演了这一角色。他呼喊着一些不知所云的话,其中似乎有“停止”这个词,并猛地将拳头砸在桌子上。我赶紧关上了厨房的窗户。
突然孩子们想起了一些别的事儿:“饿!我饿了!”克文嚷嚷起来。“我也饿了!但是我要第一个吃饭!”莱奥也一同喊了起来。
儿子们都很想自己盛麦片吃。他们的确应该这么做。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具有独立性。关于这一点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好朋友告诉我,今天在工作时,她16岁的儿子给她打电话,问自己应该吃什么。(他就拿着手机站在开着的冰箱前!)
麦片正窸窣地落入碗中,牛奶也往外淌着。像往常一样,莱奥和克文将过多的麦片倒进碗里,紧接着又倒入大量牛奶。然后他们只吃了3勺,就把剩下的食物搁在了那里。我无数次地阻止过他们,不要往碗里装这么多食物,应该等饿了的时候再倒麦片。我甚至试着给他们摆些小一号的碗,并暗暗揣测,这会是个很棒的小把戏。然而这并没有成功。麦片、玉米片和葡萄干又被倒得溢了出来,落到地上,和前一天掉落的寿司饭粒混在一起。我感到非常伤心。于是我生气地说道:“快把你们碗里的东西吃干净!这世界上还有孩子正在挨饿,你们的麦片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食物!”
刚说完这话我就后悔了。我丈夫刚好经过,嘴里嚼着果酱小面包,嘟囔着:“哎呀,现在又扯到非洲问题上来了!”这并不会使情况变好。我刚刚的说法是在向最古老、最愚蠢的教育历史致敬,我现在感到问心有愧。没有人必须出于负罪感而吃空他们的碗。男孩们疑惑地盯着我。看起来他们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他们跑进儿童室,身后留下一串小脚印,上面黏着从他们睡衣上掉下来的麦片。
我静下来后开始思考,这些被我们家长视作避风港的教育信条都是从哪里来的?“不要这样和爸爸说话!”“饭桌上有什么,你就要吃什么!”“不能这样做!”“如果你不满意,就去别人家吧!”“再说就打你屁股了!”……
我们小的时候也曾被这样教育过。这些话虽然毫无意义,却对我们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吃早餐时,我说“非洲还有孩子在挨饿”,仅仅是为了将我的愤怒转移到说教中去,从而使我的话更有分量。但是这种方法行不通,而且还会使我气得要命,并不是因为孩子的缘故,而是在生自己的气。我必须承认,我应付不了这一局面,我没有充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教育孩子。
事实上,在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内,通常会有明确的规则供我们参考。但是在儿童教育这一领域内则很难找到相应的行为准则。而且所谓的教育方式只是值得怀疑的公式,替代了家长的主观思考。在我们祖父母那一代,孩子们必须服从父母的教导。就算在那些并不体罚孩子的家庭里,父母的权威也是不可侵犯的。但是大概30年前情况就截然相反了,父母和孩子开始像朋友一样相处。然而当下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来说,就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模式了。
最近,一个孕妇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真希望以后我的孩子能听话。”我们的祖父母若是听到了这句话可能会说:“你们现在的父母谈孩子谈得太多了!我们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当孩子们过马路不看路,我们冲着他们惊惧交加地大喊时,孩子们常常会紧张地、惊恐地或者幸灾乐祸地看着我们。又或者,当我们并不愿意连同卡通人物一起买下爆米花时,孩子们就会开始在超市的地板上撒泼。
在托儿所的家长之夜上,一位女警察告诉我们,当孩子们被骚扰时,他们应该如何应对陌生人。她说,孩子们应该大声呼喊,让陌生人离他们远一点。一位母亲说,她和她的孩子们每天都会在街上出现这种情况,作为母亲,应该如何避免被公众误解呢?
我和托马斯自认为是现代派的家长,但是偶尔也会觉得我们的教育理念是落后的。家长们必须一直创造新的教育方式。打耳光和打屁股已经过时了。如今我们准备好倾听孩子们的反对意见。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会害怕体罚。当然,如果孩子们太不听话或者得理不饶人的时候,就另当别论了。莱奥7岁的时候就能惟妙惟肖地模仿我们说话的语气了。当我们提醒他该整理房间的时候,他就那样交叉双臂,学着我们的样子说:“嗯,这样是不可以的!”
我们要教会孩子明辨是非。首先我们自己需要明确,什么是允许孩子做的,什么是不允许他们做的。比如孩子们问:“我可以吃小熊糖吗?”如果我们没有明确地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而是说“你今天已经吃过了”,那么孩子们就会开始大吵大闹,叫嚷着说自己才吃了一点。然后我们就会开始不情愿地说教,“吃糖对你们不好。”然而,孩子们根本听不进去。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只要回答“不可以”就行了。
总之,教育是没有简单明确的规则的。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按照自己的原则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本书接下来的章节内,我们会介绍常见的教育方式,并对此提出质疑,我们做的究竟是对还是错。
与所有家长一样,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是从零开始形成的。在教育上,我们凭借与孩子们多年的交流经验自学成才,但是远远称不上教育专家。我们创作这本书之前曾与教育顾问、专业治疗师和其他父母进行过深入地交流。不得不说,大部分教育专家的教育方式都是老生常谈,如今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儿童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不停地检验我们的教育理念。好消息是,这其实是很有趣的。
孩子的哭喊能锻炼肺活量吗?碗里的饭菜必须吃光吗?“脏话桐”是行之有效的发明吗?在《给孩子鼓鼓掌给父母松松绑》一书中,一对德国夫妻(尤利娅·海尔曼、托马斯·林德曼),三个淘气萌娃,教父母如何与孩子一起浪漫成长!
作者尤利娅·海尔曼、托马斯·林德曼是一对德国夫妻,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夫妻二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教育方法,他们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向读者展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针对父母们常见的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给孩子鼓鼓掌给父母松松绑》中着重提到,父母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不能一味的遵循陈词滥调、墨守成规。教育也可以是充满乐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