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要预先警告大家一句,就是泰谷尔的话,初看似乎同从前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有点相像;而其实不同。中国旧说,是把中学当个桌子,西学当个椅子;要想以桌子为体,椅子为用。这自然是不但行不通,而且说不通了。泰谷尔先生的意思,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不过他有两方面,东方讲静的方面多一点,西方讲动的方面多一点,就是了。换句话说:泰谷尔讲的是一元论,中国旧说是二元论。
我现在觉得东方文明,无论怎样,总该研究。为什么?因为他是事实。无论什么科学,只能根据事实,不能变更事实。我们把事实研究之后,用系统的方法去记述他,用道理去解说他,这记述和解说,就是科学。记述和解说自然事实的,就是自然科学;记述和解说社会事实的,就是社会科学。我们的记述解说会错,事实不会错。譬如孔学,要把他当成一种道理看,他会错会不错;要把他当成事实看——中国从前有这个道理,并且得大多数人的信仰,这是个事实——他也不会错,也不会不错。他只是“是”如此,谁也没法子想。去年同刘叔和谈,他问我: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是什么?我说:别的我不敢说;但是我们四千年的历史——哲学、文学、美术、制度……都在内——无论怎样,总可作社会科学、社会哲学的研究资料。所以东方文明,不但东方人要研究,西方人也要研究;因为他是宇宙间的事实的一部分。说个譬喻,假使中国要有一块石头,不受地的吸力,牛顿的吸力律,就会打破,牛顿会错,中国的石头不会错!本志二卷四号所载熊子真先生的信上面的话,我都很佩服;但是不许所谓新人物研究旧学问,我却不敢赞成。因为空谈理论,不管事实,正是东方的病根,为科学精神所不许的。中国现在空讲些西方道理,德摩克拉西,布尔什维克,说的天花乱坠;至于怎样叫中国变成那两样东西,却谈的人很少。这和八股策论,有何区别?我们要研究事实,而发明道理去控制他,这正是西洋的近代精神!
民国九年十二月六日作于纽约。
这篇文章做成之后,就寄给志希看,志希来信,说:“研究旧东西一段,可否说明以新方法来研究旧东西?……泰氏说的(reali.zation)一段,我不懂……既然是一件事的两面,就无所谓体,无所谓用,与他自己所说的也有出入。”
我答应说:要是把中国的旧东西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自然是科学方法了。中国的旧方法,据我所知,很少把东西放在一个纯粹客观的地位来研究的,没有把道理当作事实研究。中国人只知道理是道理,不知它一方面也是事实。现在要把历史上的东西,一律看作事实,把他们放在纯粹客观的地位,来供我们研究;只此就是一条新方法。不过要免误会起见,多说一两句,自然更清楚。
泰谷尔所谓“实现”一段,据我的意见,是说:西洋人生没有一定目的,只是往前走;东方却以为人人本已有其真理,只是把它“实现”出来就是。如宋儒之所谓去人欲,复天理,就是这个意思。
志希说:“既是一件事的两面,就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我说:惟其有所谓体,有所谓用,所以才是一件事的两面。体用二字,在中国很滥了,但实在他们是有确切意思的。宋儒的书,自然还没有人翻;印度的书,他们翻的时候,“体”“用”翻成英文的哪两个字,我还不知道。那天晚上,只是随便抓了一两个英文字就是了。此外如心理学上所谓organ,function,伦理学上所谓char—acter,action,都可举为体用之例。体与用是相对的字眼,如以organ为体,则function便是用,如以character为体,则action便是用。没有organ,就没有function,没有function,organ也就死了。所以两个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宋儒讲体用一源,就是为此。
九年十二月十日再记
原载《新潮》第三卷第一期,1921年10月(P4-6)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有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观
柏格森的哲学方法
书评:《心力》(柏格森著卡尔译)
书评:《美国人的品性和意见》(乔治·桑戴延纳著)
BOOK REVIEW: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IR PHILOSOPHIES(LIANG SHUMING. SHANGHAI. 1922. )
书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潋溟著 上海 1922年)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在中州大学讲演会讲演稿
对于哲学及哲学史之一见
中国哲学之贡献
一个新实在论的人生观——在北京学术讲演会讲演
名教之分析
郭象的哲学
中国哲学中之神秘主义
中国之社会伦理
泛论中国哲学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THE PLACE OF CONFUCIUS IN CHINESE HISTORY
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
THE CONFUCIANIST THEORY 0F MOURNING, SACRIFICIAL AND WEDDING RITES
老子、《易经》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老子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孟子哲学
《大学》为荀学说
公孙龙哲学
中国中古近古哲学与经学之关系
韩愈、李翱在中国哲学史中之地位
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
人生术——1935年3月2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在中国哲学会年会上的开会词
历史演化中之形式与实际
哲学年会闭会以后
说思辨
BOOK REVIEW:TAO,THE GREAT LUMINANT: ESSAYS FROM HUAI NAN TZU. WITH INTRO-DUCTORY ARTICLES,NOTES,ANALYSES(EVAN MORGAN.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1934)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评冯振著《老子通证》
朱子所说理与事物之关系
对于本年哲学会年会之感想
先秦诸子之起源
对于哲学一点意见
《庄子》内外篇分别之标准
中国政治哲学与中国历史中之实际政治
哲学与逻辑
附录 哲学与逻辑(摘要)
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与孙道升合作
从哲学观点看艺术——论艺术的创作和批评和教育
人的义务
人生中底境界
答陈序经先生
关于《新世训》
略谈哲学的用处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新旧道德问题
论命运-
当前的几个思想问题之一:新旧道德问题——民国三十二年二月二十日在重庆文化会堂讲
当前的几个思想问题之二:道德功利问题——民国三十二年二月廿一日在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讲
当前的几个思想问题之三:一元多元问题——民国三十二年二月廿二日在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讲
儒家哲学之精神
儒家哲学之批判——在华大讲演
先秦儒家哲学述评
宋明儒家哲学述评
新理学在哲学中之地位及其方法
革命哲学——中国固有哲学略述
论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中的境界
儒家的人生哲学
人生成功的因素——5月23日在立达中学向各中学学生讲演
论哲学方法
对于儒家哲学之新修正
论道统
文化建设问题
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人生成功之因素
中国哲学中之民主思想
中国今后的文化建设
新旧道德问题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AUTHOR’S PREFACE T0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
《新原道》英文版自序
新理学的趋势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 FUTURE WORLD PHILOSOPHY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1948年为美国《哲学评论》杂志“东方哲学讨论”专栏作
THE PHILOSOPHY AT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HTNFSE SOCIRTY
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
人名索引
书篇书索引
由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补二集(上下)(精)/三松堂全集》一书广泛收集冯友兰先生各类著述,增补冯先生的英文原作、发表在报刊杂志的短文、写作于建国初期特殊年代的作品,以及此前未曾公开发表的书信等。重新梳理冯友兰先生全部著作版本源流,重作分卷。重新校订冯友兰先生全部著述的文字和引文,力求准确完备。为各卷分别编制人名及书篇名索引。
由冯友兰所著的这本卷《中国哲学史补二集(上下)(精)/三松堂全集》一书收录了《中国哲学史补》和《南渡集》之外,冯友兰在1949年前发表于报刊杂志上与哲学相关的单篇论文、短文或讲演稿。
《中国哲学史补二集》共收录文章八十五篇,其中有三十一篇系此前两版未收而第三版《全集》辑佚增补的文章,主要包括冯先生用英文撰写的论文或书评、中文论文的英文自译、在不同场合的讲演稿或由听者所作的讲演记录以及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单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