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野与国士(1811-1911湖湘士人的家与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十年砍柴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晚清时期,风雨飘摇,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士人临危受命,凭着一腔忠君报国的热血、一股不怕艰辛的韧劲儿,从乡野走入庙堂,从布衣成长为国士,成为晚清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力量。
本书既写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力保国土、奋勇杀敌的丰功伟绩,又有他们在平凡日子中的处世之道和生活情趣,还有他们藏在历史深处鲜为人知的逸事趣闻。本书虽有宏大的叙事,但更多地注重从细节窥全貌,从个人看家国,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他们的热血与感受,让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作者简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知名文史专家、时评家,《财经》杂志新媒体主笔、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出版有《闲看水浒》《闲话红楼》《进城走了十八年》《皇帝、文臣和太监》《晚明七十年》《找不回的故乡》《自由与宽恕:曼德拉传》《历史的倒影》《家国与世情》等多部著作。
目录
第一编 晚清湖湘名臣的修身处世
曾国藩和他的家人们
娘亲舅大,从曾氏兄弟为舅父写寿序说起
曾老九的“土豪病”,让曾国藩很头疼
曾家兄弟的“争食”乐趣
“学历”是九帅心中难言的痛
这个大舅哥不好当:曾纪泽的烦恼
为人处世是门大学问
乡村教师朱尧阶和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布衣友谊
听曾国荃说说收赙仪的学问
左宗棠为何关照“老冤家”曾国藩的儿女
“湘军蜡烛”胡林翼:处事圆融,对人大度
跟谭延闿学习与上司相处之道
曾国藩和汤鹏因何交恶
第二编 风雨飘摇中,湘人崛起
初露锋芒:太平天国起义,“靠边站”的湘人入局
“烧车御史”谢振定:“糜烂王朝”下的硬骨头
乱世用重典,“曾剃头”的“安靖之道”
都是精英,太平军到底输在哪儿
战争过后,恢复乡试成了曾国藩的第一大事
平定新疆:左宗棠和他的后继者
林则徐的嘱托: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刘锦棠:上马杀贼、下马抚民的前敌总指挥
以霹雳手段使战后新疆恢复元气的魏光焘
沉痛的伤疤:难以言说的浪战与屈辱
刘坤一:两江总督的忠诚与反抗
曾国藩为什么说“中国之患或在俄罗斯与日本”
从曾国藩的书信看如何与洋人打交道
一首《哀王孙》,曾国藩的忧思絮
外交风云:炮口之下,没有容易
曾纪泽多活几年会是某些人所言的“卖国贼”
郭嵩焘:被众人围攻的外交家
变法:顶着磨盘跳舞
谭嗣同死后,曾广河为何自杀
曾广钧的哀叹:变法失败,大清即倒的命运已来
管学大臣张百熙的谨慎
最后的挣扎:末世枉费补天力
用荣禄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夏瑚:末世守边一能吏
从熊希龄的一篇寿言可窥当时的政治生态
第三编 不远处的历史,深藏着的秘密
潜规则:台面下的真实游戏
说说“官牒牙牌书不尽”的事儿
堂堂正二品大员被一个小吏勒索了
外来的巡抚好欺负:有才有功的蒋益澧却被免职了
什么,见皇帝还有低配、高配两个方案
真性情的郭嵩焘为何在大清官场里混不开
以逸事看性情:大人物的小趣闻
“官二代”胡林翼和“凤凰男”曾国藩
胡林翼逛窑子被抓之后的几种设想
樊锥与蔡锷:当学生成为自己的上司
曾国荃写诗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谭延闿:“庶出”的儿子早当家
身处历史旋涡,许多事都身不由己
萧锦忠:有时学霸也会成为负担
钦差大臣曾纪泽出使前最担心的竟然是这件事
汤鹏和汤寿铭:性情、境遇完全相反的两父子
拼命著书的俞樾,撰挽联见其才华
第四编 湖湘人的乡愁:离乡即望乡
文化的延续必须建立在生命延续的基础上
在京为官的曾国藩至死难忘家乡味道
为家乡争利益,天经地义
一百多年前的“争路”往事
参加“祭典”有感:这个世界的繁华和喧嚣已与他无关
沈从文:读《申报》的湘西少年
涟水源头,一只等待游子平安归来的石龟
序言
从古文中一窥湖湘情
怀
2017年9月下旬的一个
黄昏,我和邻县的同年陆
群兄(微博名:御史在途
)徜徉在常德刚刚修好的
桃花源古镇,漫无边际地
闲聊。我突然问他:
“与我们湖南有关联的
古文中,你说说哪三篇最
有名?”
他沉吟未答。片刻后
,我自答:
“《桃花源记》《岳阳
楼记》《爱莲说》,这三
篇选人中学课本的古文,
我认为是最有名的。这三
篇文章对中国读书人,特
别是湖湘士人影响甚大。

陆群兄以为然,他也
认为能够选人中学课本的
古文,一定是经过历史的
考验的,千百年来被人吟
诵。不但文字美,而且立
意一定符合这个民族的价
值观。历代与湖湘有关的
文章多如牛毛,但论影响
之大,确实没有超过这三
篇的。
为什么是这三篇?我
当时讲了一番不成熟的想
法。这三篇古文,文辞之
美,是历代文章中的翘楚
,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所传
达的审美、情感、价值观
代表着中国人特别是中国
士人的人格培育三个方面
,若鼎之三足。三足皆具
,则人能立于天地之间而
不堕。完备的中国士人之
人格,三者缺一不可。且
这三者是相互依存,互为
支撑的。
《桃花源记》:充满
诗意的田园梦
《桃花源记》是陶渊
明将听说的一段故事演绎
成文,他本人并没有来过
沅水流域的武陵郡。陶渊
明的曾祖父陶侃曾任荆、
江二州刺史,武陵郡是其
治下。祖、父两代都做过
太守。家族的故旧亲戚,
和武陵郡有联系的应当不
少。
武陵渔夫闯进一个世
外桃源应当是真事,但详
情如何,那些避秦时之乱
的桃源人是否真的过得“
怡然自乐”,陶渊明自然
无法考证,只能展现一个
诗人的想象力,借这个故
事来讲述自己心中的精神
家园,自己的田园梦。
这其实是失意的陶渊
明的一种不甘心,不甘心
放弃对梦想的追寻的心情

今人熟知陶渊明“不为
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大
多数人都能背诵他的田园
诗名句“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但未必知道
,靖节先生告别“误落尘
网中”而去追求隐逸,其
实是不得已,是相当的无
奈。
陶侃出身寒微,虽然
做到兼二州刺史、督八州
军事的高位,替东晋守卫
首都建康上游重地荆州、
江州,并立下了数次敉平
大乱的功勋。但在门阀政
治盛行的东晋,他依然为
王、谢等世家大族瞧不起
。王敦在发动叛乱前就很
嫉恨陶侃。
到了曾孙陶渊明这一
代,家境败落,这样有才
华的子孙,只能做一个“
摧眉折腰事权贵”却俸禄
低微的彭泽令。由陶渊明
,我想到了王羲之、王献
之父子。王羲之在现实中
即有《兰亭集序》中那样
欢快惬意的贵族郊游,而
陶渊明只能想象桃花源,
生活中则是“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还不是
因为出身不同嘛。
陶渊明想象的桃花源
,成了1500余年来中国人
田园梦的经典范式。虽现
实中不可得,但永不言放
弃。
中华是文教立国,读
书人多半有治国安邦的理
想。但人生往往不如意,
在蹉跎蹭蹬中,在漂泊的
羁旅中,想象中的桃花源
,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慰藉

宋代秦少游被贬谪郴
州时,暮春时节,独坐孤
馆,感叹“桃源望断无寻
处”。他的老师苏轼,垂
老投荒,一再被贬,而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达观
。“几死南荒吾不恨,兹
游奇绝冠平生”,他把九
死一生的被贬南荒的境遇
,看作像武陵渔夫那样无
意中进入风景奇绝的桃花
源。
桃花源是中国人永远
的灵魂之乡、精神家园,
虽时空变易,却从未放弃
。如禅家言:心中若有桃
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
相对于官职的卑微,
周敦颐的眼光与追求超越
了历史的局限,成为理学
之祖,影响千年。而在名
利场内,必须有严格的道
德自律,才能做到“出淤
泥而不染”。黄宗羲在《
宋元学案》中评价道: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
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
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
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
极图说》《通书》,推明
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
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周敦颐的一生,克服
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
,做到了政事、道德、学
问三者的高度统一。后世
儒学名臣,如明代的王守
仁、清代的曾国藩,无不
推崇濂溪先生。曾国藩在
政治舞台上的机遇比濂溪
先生好得多,晚年大权在
握。他的处世哲学如濂溪
先生一样,“出淤泥而不
染”,严于律己,是大清
朝最为清廉的总督;但又
不像海瑞(明朝著名的清
官)那样偏执,他承认社
会现实,对同僚与下属宽
容。如此,方能成就大事
业。
《爱莲说》读进去,
才有立身之本,无论身处
高位还是困苦之中,能保
持品行的高洁。如此,方
能行路千万,心中有桃花
源,宠辱皆忘,而又不舍
家国情怀。
流经周敦颐的故乡道
县的潇水是湘江的东源,
湘江北上人洞庭。而桃花
源的秦溪人沅水,沅水亦
入洞庭,它们在岳阳楼下
汇聚为一体。
《桃花源记》的田园
梦,《岳阳楼记》的家国
情怀,《爱莲说》的君子
自律,千年来浇灌着中国
人的品格。即使在今天,
把这三篇古文读进去,便
可成为中华
导语
依托于晚清历史背景,描述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曾国荃、魏光焘、曾纪泽、刘锦棠、夏瑚等这些历史长河中耀眼人物身上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比正史有趣,比野史靠谱。!
视角独特,解读新颖,故事新鲜,让你像读小说那样轻松、有趣!
后记
《乡野与国士》是我
写故乡的第三本书。比起
前两本《进城走了十八年
》《找不回的故乡》,此
书写得颇为艰难。
这艰难,乃是写作时
的境地、心态与年轻时大
不同使然。《进城走了十
八年》是一本对自己上大
学前在故乡长大的十八载
时光的回忆,记录中国改
革开放初期,一个南方乡
村少年的经历。这种散文
笔法追求的是轻盈而活泼
,有画面感。因为是自己
的故事,写起来较为流畅
。《找不回的故乡》则是
记述故乡湘中一带多被历
史所湮没的人与事,写作
起来亦比较轻松。
写作本书所收录的文
章时,我已是年过不惑,
也经历了人生中最为煎熬
与痛苦的时期。在过去的
十年,父亲和母亲先后患
重病,数次住院治疗,且
在三年之内相继谢世。父
母在世,我从未意识到自
己已不再年轻,因为心中
尚有一份童真气;父母俱
亡,一下子就觉得自己不
再是以前的我了,岁月如
流、马齿徒长的中年心态
日益浓烈。在这样生活状
态、情感状态大变动的时
期,静下心来写作是一件
不容易的事。
因为患病的双亲,我
在过去的十年内必须一次
次返乡。得益于中国交通
条件极大改善特别是北京
到湖南的高铁开通,我的
返乡较之以前,变得很便
捷。从2010年春天父亲患
病送市人民医院ICU抢救
过来,到2015年4月父亲
去世,再到2018年1月母
亲患肺癌去世,这些年中
,我每年要回湖南六七次

频繁的返乡,使我有
机会回到已经疏离多年的
老家熟人社会,得以观察
亲戚、族人、乡邻和老家
同学的为人处事。他们身
上有一种很明显的性格、
气质,我年少时在家乡生
活却浑然不觉。
任何一个地区都有不
少质朴尚气、坚韧执着的
人,但在湖南特别是湘中
地区,拥有这类气质的人
似乎比例很大。这类人的
处世特点褒之可说是爱憎
分明;贬之可用我老家的
一句俗话形容:喜欢一个
人愿意割头给他垫坐,讨
厌一个人屙尿也不朝他那
方向。做事特点褒之可形
容为敢于担当、百折不挠
;贬之则是傻大胆,撞了
南墙也不回头。
外省份的人看湖南人
,大约就是两个字可形容
之:“霸蛮”。十八岁前我
在老家时,对这点没什么
感觉。而今离开湖南三十
年,足履踏遍中国,与其
他地区的人比较,我深感
湖南人里面有这种“霸蛮”
气质的确实太多了。和湖
南人交往,评价其像不像
一个湖南人,似乎就凭是
否有这种气质,当然没有
什么统计数据可作支撑。
“佛争一炉香,人争一
口气”在湖湘就很容易演
变为斗气。曾国藩曾说过
一个“挺经”的故事:湘乡
县乡下两个挑担子的人在
只容一人过身的田埂上相
遇,谁也不愿意下水田让
对方先过去。——在那时
候的湖南乡下,农民多是
穿草鞋或赤脚走路,下水
田是常有的事,并不麻烦
。两人都不下田让路就是
不愿意向对方低头认输,
于是两人站立对峙,从早
晨耗到中午。对峙一方的
父亲见儿子迟迟不回,前
来寻找,才打破这一僵局

这种善“挺”的人如果走
出湖南,到有文化差异的
其他地区,就未必是件坏
事。在艰难困苦时期,做
大事或与人比拼,往往是
意志力的较量,谁能挺到
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湖南人这种标识明显
的集体气质是什么时候形
成的呢?我以为最早不会
超过明代中后期。因为从
明初开始,才有大批江西
等外省移民迁往湖广。洞
庭湖以南山区的移民与当
地土著在争夺、合作、通
婚等过程中,外来的强势
文化胜过了当地的苗、侗
、瑶等山地民族的文化,
但也不知不觉地受到山地
文化深深的影响,一种杂
糅中原一江右讲忠孝、重
秩序的儒家正统文化和重
然诺、轻生死、有血性的
本地文化的民风民气得以
形成。
湖广省在清康熙三年
才正式分为湖北、湖南两
省。此前湖广北、南两地
的民风应该已呈现较大的
差异,只是不为外人注意
而已。到了清咸、同年问
,这种原属一省的两地民
风似乎已截然不同。湖北
人以精明、通达而著称,
故有“天上九头鸟,地下
湖北佬”之说,当是受湖
北大部分地区是一望无际
、土地肥沃、河湖密布而
交通方便的江汉平原之地
理环境影响甚大。而湖南
呢?如钱基博先生在《近
百年湖南学风》一书中所
言:“湖南之为省,北阻
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
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
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
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
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
,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
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
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
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
原人物以独立。”
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
湖南人普遍倔强,推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小时候
在老家常见到父母长辈问
年轻人“你出不出得湖呀”
,年长后才明白这句俗语
是用能越过洞庭湖到外地
闯荡来指代已有能力做成
一件事。
可否“出得湖”成为湖南
民间对一个人能力的衡量
标准。然而在农耕时期,
对大多数湖南人来说,有
没有“出湖”的机会才是最
为重要的。明清两代,湖
南人不擅长出省做买卖,
而能“出得湖”的,几乎只
能是少数通过科考出仕的
精英,是陶
精彩页
曾国藩和他的家人们
娘亲舅大,从曾氏兄弟为舅父写寿序说起
“娘亲舅大”,是我湘中老家的一句民谚。后来年岁渐长,阅历见多,才知道中国各地都有此类说法。舅父具有崇高的地位,尊敬舅父,便是孝敬母亲。舅父的地位体现在哪里呢?到外甥家来,吃饭时一定要被请坐上席;兄弟分家析产,一般会请舅父做主,以保证公正与权威。
《诗经·秦风·渭阳》云: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历来学者认为,这首诗是秦康公还是太子时,送别舅父晋文公重耳时所吟唱的。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引起晋国内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到他国避难。重耳辗转数国后,来到了秦国。此时,他的姐姐,也就是秦穆公的夫人、秦康公的母亲伯姬已死。晋国经过一番大乱,众臣准备迎立重耳回国做国君。重耳归国前,秦穆公派儿子康公护送重耳到渭河边。
诗的第一章实述外甥代表父亲送给舅父重礼:四匹黄色的马和一辆大车,嘱咐舅父快点回到晋国,执掌国政。如果说“路车乘黄”是代表父亲和秦国所送的礼物,第二章所言“琼瑰玉佩”,更像是外甥奉送舅父的私人礼物,因为“我送舅氏,悠悠我思”。孔颖达《毛诗正义》言:“‘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念母而作诗。”即将和舅父远别,不由得想起已经故去的母亲,此乃人之常情。
有一次,我在长沙一位书法家朋友那里看到一幅寿序,乃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湖南湘乡第一家曾氏兄弟曾国潢、曾国荃为他们的亲舅父江于盛八十晋一寿辰所撰写的。由曾国潢撰文,曾国荃书写在八幅一人高的红色泥金纸条屏上。此时,寿星的另三位曾府外甥曾国藩、曾国华、曾国葆已故去,为江公祝寿只能由年长的曾国潢领衔了。在曾氏五兄弟中,曾国潢才具最为平庸,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三位已经长大成人的弟弟(当时曾国葆尚幼):“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他最欣赏的是九弟曾国荃即“老沅”的才华,而认为“辰君”即曾国潢“平”。因此,其他四兄弟都在外带兵打仗,建功立业,只有曾国潢留在湘乡老宅管家。但曾国潢毕竟是国子监监生,在北京长兄的家中受过曾国藩的教诲,写一篇寿序的基本功还是有的。
此时,他们的母亲已故去多年,曾府门第正盛,兄弟两人率领子侄为最小的舅舅(小他们母亲江氏14岁)祝寿。曾氏兄弟的母亲江太夫人,勤劳淑德,精明能干,性格刚毅。嫁人曾府时,曾家经济尚不宽裕,江氏操持家务,克勤克俭,侍奉公婆十分周到。曾国藩的父亲常以“人众家贫为虑”,而江氏对丈夫说:“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于内,诸儿劳于外,岂忧贫哉?”可以说,曾国藩兄弟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其母亲的养育教导是关键。
曾国潢兄弟念母恩而祝福舅父,出自一片实心诚意,因此文章写得自然流畅,颇具感染力。在传统中国,士绅为尊长,生写寿序,死撰祭文或墓志铭,总是不无溢美之词,赞扬其品德与功业。江于盛只是乡间一农夫,并无什么可以值得夸耀的,因此寿序从其生I生纯良、勤于稼穑、和睦亲族等方面着笔,并夸赞舅父在乡间排难解忧、调解纠纷,其言其行,很令乡邻服气。曾国潢所言,或许是事实,但揆之中国人情,恐怕是因为他有几个威名赫赫、位高权重的外甥,做舅父的也随之沾光,由农夫而成为乡人尊重的乡绅。
曾国荃出身优贡,长于翰墨。其在年轻时,临池不辍,尤其楷书写得好。其兄曾国藩对其书法颇为欣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曾国藩在给诸弟书中言:“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与诸弟书中说道:“子植(国荃早期的表字,笔者注)书法驾涤(国藩)、澄(国潢)、温(国华)而上之,可爱之至!可爱之至!”
曾国荃写这篇寿序时,已年届五十,虽然壮岁戎马倥偬,但书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近七百字都是悬肘(写字时,臂肘空悬不着几案)用三寸见方的楷书写就,笔意有柳体骨力和欧字法度,落笔一丝不苟,几乎每一笔结束时皆回锋,提到“舅氏”时必抬上去两格,以示尊重。可见其对为舅父写寿序,是何等的恭恭敬敬,郑重其事。
寿序的末尾,是曾国潢、曾国荃率领七位弥甥(外甥的儿子)长长的落款(在书画、书信等上面题写姓名、称呼、年月等字样),每一个人都有官衔或功名——哪怕是年纪尚小,因为其父辈的功勋,朝廷也赐给相应的职位。
可以想见,在140多年前的秋季的某一天,湘中某村江氏宅院是何等的热闹与喜庆。前来拜寿的客人络绎不绝,恭维声不绝于耳,而最让寿星感到荣耀的,一定是挂在堂屋的这八幅条屏组成的寿序。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