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推动股市繁荣与恐慌的真正力量;精明投资者逆势出击的投资指南!
本书将股市恐慌作为一个专题,对100多年来股市恐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恐慌的种类和历史演变、恐慌造成的后果以及恐慌带来的机遇等做了颇为充分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对股市的非理性运作和投资人可能获得最佳利润的方法进行了阐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恐慌与机会(原书第2版)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美)史蒂芬·韦恩斯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洞悉推动股市繁荣与恐慌的真正力量;精明投资者逆势出击的投资指南! 本书将股市恐慌作为一个专题,对100多年来股市恐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恐慌的种类和历史演变、恐慌造成的后果以及恐慌带来的机遇等做了颇为充分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对股市的非理性运作和投资人可能获得最佳利润的方法进行了阐释。 内容推荐 2008年的市场恐慌程度可以和1929年、1987年的两次大恐慌齐名。在本书中,作者阐明了在危机中规避风险的路径。很多人不了解,其实股市中的最大机会往往出现在投资者疯狂抛售股票的时候。本书为深刻理解2008年的股市大崩盘提供了全新独特的角度。 2008年的崩盘可能使很多投资者措手不及,本书则解释了崩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怎样才能预测恐慌,帮助投资者识别出股市崩盘前的危险信号。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股市在牛市、熊市时的运行方式,使投资者能够在股市恐慌和繁荣的循环周期中获益。 目录 前言 第1章 2008大恐慌 源头 泡沫破碎 恐慌袭来 发展历程 危机之后 第2章 在恐慌中盈利 熊市最赚钱 迎接恐慌 买入恐慌 投资者为什么会讨厌廉价品 一个简单的成功策略 繁荣与泡沫 识别危机和恐慌 识别信号 以史为鉴 非理性倾向 第3章 恐慌的类型 假恐慌 自发性恐慌 传染性恐慌 真恐慌 怪诞的逻辑 第4章 恐慌周期 难以预见的动荡 波动 崩溃的原因 经济周期的阶段 政府的作用 这次会有所不同吗 新世界,新股灾 可疑的操作与欺骗的到来 比欺诈更难处理的事情 第5章 一个恐慌的新时代 股市规模>国民经济 新的市场=新的资本? 新市场,新波动 钱流向了哪里 股票市场的角色 股市动荡的诱因 对冲基金与市场动荡 投资组合保险与市场动荡 动量投资与股市动荡 程式交易与股市动荡 新技术与股市动荡 集中的力量 投行的兴起 股票期权病毒 贪婪的传染性 第6章 证劵交易员和基金经理 交易员:沃伦·普雷汉克 基金经理:约翰·克里 第7章 恐慌心理 用合理理由解释看似不合理的现象 恐慌的不是股市,是人 羊群效应 敌视对立观点 乐观战胜恐惧 恐惧战胜贪婪 风险规避 妥善处理新信息 动量 控制错觉 为什么会忘记过去 新兴股市中的行为是不同的 直觉至上:向羊群效应挑战 第8章 多样化投资能使我们免受股市波动吗 决策遗憾 转换的时机 多样化投资组合的收益 将多样化拓展至房产 将多样化投资延伸到黄金 多样化投资债券 投资股票,只投资股票的情况 股市里的多样化投资组合 伟大的防御型股票神话 在不同股市之间转换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多样化投资 持仓不动最明智 第9章 市场总是正确吗 回到基本问题 股票投资的起源 有效市场理论的问题 什么是理性的股市行为 股东价值至上 收益游戏 并购游戏 股东受益,打劫公司 股市击垮经济 回避股市的企业家 员工Vs控股股东 不顾一切:股市中的案例 理解矛盾 杀死了自己孩子的市场 股市培育强者 排除股市噪声 第10章 机会 熊市中的机会 在复苏时期投机 理解偏见,理解股市 掌握时机 设定目标 勇敢的投资者 预测极端行为 新市场,旧模式 市值日益庞大 利益冲突 致谢 试读章节 在恐慌中盈利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共计成交了12亿股股票,无论以哪个标准来衡量,这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交易日。第二天的报纸头版新闻将之称为“股票大甩卖”,但这一描述并不全面,因为每一股售出的股票都肯定有一个买家。所以这条头版新闻的标题同样可以写成:“华尔街股票大收购”。不过记者并没有按照后一种方式写,这也使得见诸报端的这个标题显得毫无意义,因为整个事件的要点是:华尔街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508点,跌幅达到22.6%,股票总市值蒸发了5000亿美元。顺便说一下,有趣的是,在1929年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四”那天,华尔街股指下跌了12.8%,这是股指单日跌幅的第二高纪录,此后股指一路下滑,直到1931年才止跌企稳,而在这几年间,股票总市值“仅仅”缩水500亿美元。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那部有关1929年大萧条的最权威著作的作者,曾经发现:“股票交易过程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每一个卖家都要找到一个买家。”有些时候,买家和卖家无法达成交易,从而使得价格一跌再跌,而当投资者愿意按照暴跌之后的价格出售股票时,往往也意味着他们已陷入恐慌之中。也就是说,总会有一个能够吸引买家人市的价格。因此,加尔布雷斯所说的这个不可思议之处,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可思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1987年和1929年,当有人匆忙逃生的时候,却有大量的投资者不顾股市的风雨飘摇,把握机会坚定地进入市场。每一块历史的碎片都可以证明,后者的决策是明智的。在1987年股市崩盘刚刚发生之后的那段日子,以及其他股市暴跌之后的类似时期,那些在暴跌高潮时买入股票的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大胆行为而迅速得到回报。 这时因为股市存在着理性与极度非理性的双重性格。在出现重大事件或者新消息时,市场会表现得极度不理性;而在这些事件过后,市场又会回复理性,把利润奖赏给那些不为恐慌性反应所动的投资者。 让那些坚信市场是理性的人去理解那些做出极端行为的投资者,是件挺痛苦的事情,因为前者一直指责后者玷污了市场的纯洁性。这些理性市场理论的信徒因一个共同的理念而结成了一个封闭的团体,他们都认为:股市是理性地按逻辑运行的,但市场的参与者不是。欧文·费雪曾为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经典例证,他是耶鲁大学著名的教授,曾经因为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的看多言论以及后来对此的辩解而沦为股票投资界某些人的笑柄。他在事后对危机进行分析时写道:“我个人仍然认为市场上涨的动力主要来自正常合理的利润增长,只有一小部分来自不理智的、疯狂的购买冲动。” 这一观点相当于是在说,股价下跌绝不是市场的错误,因为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唯一正确的价位就是股市当下达到的均衡价位。回过头去分析股价本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是毫无意义的,只有买家与卖家才能决定股票的交易价格,他们的交易决策与其对股价的判断是对是错毫无关系,因为是他们造就了股票市场。预测股价何时达到顶点也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因为直到股价见顶时,人们往往还在为此争论不休。 熊市最赚钱 当市场走向极端,股价走势飘忽不定时,有关股票正确价位的争论也会更加激烈。许多人简单地认为:牛市应该最赚钱,熊市应该最赔钱。然而,这并不完全正确。 华尔街上股指最大单日涨幅就出现在熊市期间。截至1987年,美国股票史上最大单日涨幅都出现在1929~1932年(见表2-1)。这说明,股价的单日暴涨,在历史上都出现在股价长期持续下跌的时期。其中最高的一次是1933年3月15日的15.34%。其他能够与1929年大萧条期间出现的单日暴涨幅度相提并论的,只有1987年10月21日的道指上涨10.15%(黑色星期一刚刚过去2天),以及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久的2008年10月。 为了避免有人误以为在熊市期间出现股价单日暴涨是美国所特有的现象,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本在20年前开始的一次大熊市,人们称之为“失去的十年”。截至20世纪末,日经225指数由1989年底38900点的最高值跌去了大概2/3的市值。然而,日经指数历史上最大的10次单日涨幅中,有7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这次大熊市期间。其中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90年10月2日,单日涨幅达到13.2%,当时人们对于日本股市的前景普遍感到悲观。 当熊市氛围占主导地位时,市场上的交易量会迅速下降,这也是市场恐慌期会出现股价戏剧性暴涨的原因之一。随着交易量的下降,市场会变得更加敏感,一小部分投资者的行为都会引起较大的波动。那些进场捡便宜货的抄底者会迅速地引起股价的上涨。 在这些熊市的股价暴涨中收益最多的,是那些加尔布雷斯提到的“不可思议”的股票买家。然而,在股市崩盘时期入场的投资者并非只是机会主义者。那些此时入市交易的理性的投资者,或者会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只是坚持持有股票而不抛售,因为他们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一个疯狂的阶段。他们知道这些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也知道哪些股票是真正的物超所值。 1987年“黑色星期一”那一周的周末,超过100家美国公司宣布将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其中有许多是蓝筹股公司,包括花旗银行、施贵宝药业公司、福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美林公司。这些公司对于自己股票的价值一直深信不疑,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P17-20 序言 市场发生恐慌,其态势好比失去控制的象群,随处惊扰掠夺。它们目标明确,所过之处一片狼藉。然而,除非其开始快步狂奔,否则很难确定这些掠夺者何时会来到你的面前。这些庞然大物一旦运动起来,速度飞快,现场的人难以准确描绘出所发生的一切,因为绝大多数正常的人都在疲于奔命了。 我曾经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时间及其影响尝试做过预测,也和其他市场观察者一样对危险信号做过提示,但在目睹了2008年一整年的市场恐慌后,我意识到,以前的预测,其准确性只能算是差强人意。预测市场恐慌的趋势是一回事儿,准确预测出其时间表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回事儿。鉴于此,更明智的做法就是放弃这种预测游戏,而去了解股票市场的趋势,尤其是当股票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时候,市场恐慌和强力反弹都很有意义。这样一来,那些想在本书中找到所谓准确预言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了,但也许,那些想了解市场恐慌的内在原因以及市场恐慌中孕育的机遇的读者,心情就会好得多,因为这些问题正是笔者在本书中将要讨论的。 2008年9月,当市场恐慌的力量狂野肆虐之时,我碰巧在纽约。无论怎样转换电视频道,充斥在屏幕中的都是几乎相同的内容:股市如何动荡、银行如何破产以及人们如何互相指责。在很多电视节目中,你都会发现那些梳着高大蓬松发式的女主播,每当有什么新的信息报道,她们的头发都会上下抖动,让我印象深刻。男播音员则一身黑灰西装制服装扮,虽然这次金融危机是空前的且局势迷离不定,但他们为了生计,还是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尽力描绘市场上所发生的一切。但正如我们将在本书后面将要看到的,他们的这些判断远不是那么回事。 2008年这次股市崩盘的严重性尚无法估量。最近一次的全球金融市场恐慌可以追溯到1987年,与那一次不同的是,2008年的这次市场恐慌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集体跳水,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出现了经济负增长,从而使得拯救世界经济的重担落在了新兴工业化国家肩上。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两大经济增长动力源——中国和印度,会在这场股灾中幸免于难。实际上,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两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打击。总之,2008年的这场大萧条,让每个人都感到很难熬。 幸运或者也可以说不幸的是,这部以市场萧条为主题的作品最初出版于2003年,那时的资本市场表现非常强劲,许多人心里根本就没有恐慌或者萧条的概念。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创出历史新高,达到14164点。巧合的是,在整整5年的时间里,股指从2002年10月9日的7286点,几乎翻了一番。不只是纽约股市的股指翻了一番,全世界各地的市场都在跟随美国的脚步,美国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今一切都已不同,股市盛宴已进入高潮,没有人愿意率先离开。 …… 我对于股市的兴趣,最初起源于作为散户的投资经历。那时的我非常享受炒股的过程:选择股票、买卖交易,然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获取利润。我发现,我读过的大部分关于股市的文章或图书,其作者本身可能并不炒股,也没有手握巨额资金代客户理财,以非个人化的方式参与市场交易的经历。这实际上造成了一定的缺憾,因为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在股市中寻求的是某种兴奋的感觉,所以关于股市的作品中都应体现出这一点。 那些不同意“炒股有些像是做游戏”这类观点的股市正统人士都犯了一个错误。游戏的元素是股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解释股市的运行机理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你觉得我在本书中没有充分表达出股市的这种令人激动的特质,那么我在这里提前向你道歉。因为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股市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一个将激情化作财富的地方,也是一个悲喜两重天的地方。 本书的篇章结构是这样的。 第1章简要概述了最近也是最富戏剧性的一次市场大恐慌_2008年金融危机,指出这一次危机与之前的几次没有太大的不同。第2章提出了本书的基本观点,阐述了泡沫产生、破裂以及造成恐慌的循环过程。接下来的第3章对于影响股市的恐慌做了分类,提出了一些新的角度和领域,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恐慌的含义和发生机理。第4章对于恐慌的发生过程给出了更加具体的介绍,并详细介绍了恐慌的主要特点。第5章介绍了如何通过股市与宏观经济以及具体公司的背离幅度,来验证恐慌的变化和发展阶段。 第6章是站在两位股市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谈市场的恐慌问题,他们都曾在危机期间掌管巨额投资。他们的经验和洞见,提供了许多统计数据所无法涵盖的内容。从这一章开始,我将转向探讨市场行为心理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因为股市是由人来驱动的,不理解人的行为,就无法理解市场的行为。 接下来,对于“投资多元化会分散投资者的风险”的观点,我提出了质疑。这个观点虽然看似合理,但却不仅让投资者做了很多无用功,而且还让他们错过了很多盈利的机会。第9章探讨了市场为何总是动荡不安、麻烦不断。最后一章可以看做是之前几章提出的各种理论和观点的实战总结,对于市场恐慌中出现的投资机会,给出了实战操作策略。 写作之初,因为朋友的再三催促,我迅速完成了初稿。在我写作本书时,全球股市正处于癫狂状态;而当本书出版之时(2003年),股市已经归于平静。这本叫做《恐慌与机会》的书似乎是来自另一个时代,而只具有历史价值。很遗憾,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这本书还是派上了用场。历史总喜欢自我重复,虽然不能说每次丝毫不差,但却足以为这本书提供充分的证据,帮助投资者无论何时,都能理性地看待市场的疯狂。 史蒂芬·韦恩斯 2009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韦恩斯理智分析了现在推动股市的真正力量,以及精明的投资者如何能够逆势获利。 ——《亚洲报》 当股市弥漫着悲观情绪、专业投资人士束手无策、股民惊慌失措纷纷离场的时候,韦恩斯令人赞赏的冷静分析一定会受到欢迎,这本书非常适合对长期投资感兴趣的投资者。 ——大卫·史密斯《星期日时报》经济版主编 韦恩斯的新书写得深入浅出,书中囊括了经常被专业投资者忽略的大量深刻见解和建议,而这些专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所产生的收益也许不比猴子投飞镖的命中率好多少。 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合理反驳了市场恐慌下产生的交易策略。 《远东经济评论》 韦恩斯采用了金融顾问通常的告诫“上涨后必定下跌”,而反之亦然。看过这本书,我们会兴奋地期盼下次恐慌的到来。 ——大卫·希尔雷夫《经济学人》资本市场版主编 本书在市场情绪过度悲观时传递了一种乐观的信息。作者的分析和写作通俗易懂,很适合普通投资者阅读。 ——迪安妮·朱利叶斯《今日管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