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甲子甲子 |
分类 | |
作者 | 李晓达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甲子甲子》中,大部分是纪实性、回忆录性质的散文,有的是作者童年经历,有的是听家族中大人说的,也有从一些地方史料中获取的,故有丰富的民风民俗信息量。作者的文字亲切而朴素流畅,对家乡甲子镇的回顾细腻、深沉而厚重。 作者简介 李晓达,男,1983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子镇,现居广东广州。 目录 序 蔡运桂 醉是温润故乡情(序二) 上学记 坟 姨妈与幻想诗 姨妈们的“福建话” 医生 妇女 蓝蓝的天 摩托车 围炉 猫 狗 昆虫 扮景 以前的风飚 柴火 士兵 夏日瓜果与纳凉 隔离的春节 疫期忆食 食不厌精 公园球事 小巷 老屋记事 清明时节 葬礼 在内湖 中秋灯笼 与电影有关的回忆 考试 糖糕饼 擎天石下一园丁 叩问舅父 英歌林冲 甲子·晓达——代跋 李丹丹 后记 序言 老夫八十有九(虚岁 ),已进耄耋之年,体弱 智衰。尤其是2019年,几 乎全年都为疾患所困扰。 故已下决心搁笔颐养天年 ,不再为文友著作写序, 做动脑伤神的苦差事了。 不料今年4月上旬,接青 年作家郑钟海电话,请我 为家乡青年作者李晓这的 处女作作序。我本想以身 体欠佳为由婉拒的,但想 到李晓达是李绪本老师的 孙子,我就心软接受了。 想起李绪本老师,我 们在同校生活时间不长, 但深情厚谊终身牵。我是 1949年考入陆丰三中(现 甲子一中)读书,李老师 是1950年调来陆丰三中任 语文老师的。因学校规模 小,三个年级只有一百多 学生,十几位老师。我初 二下学期叉当上学生会主 席,故对每位老师都认识 。当时李绪本老师是一位 年青小伙子,又是教语文 的,成为我人生追求的偶 像。故我初中毕业后考入 广东惠州师范学校,想当 一辈子语文教师。我离开 陆丰三中后与李老师虽天 备一方,但偶有联系,他 曾在其女婿林怀展陪同下 到我家叙旧。师恩浓浓情 谊,永铭于脑海。上世纪 九十年代,李老师的著作 《甲子人文风土览趣》叫 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命笔 。2008年李老师不幸逝世 ,他女儿李丽婷登门请我 为李老师写一副挽联。我 不是写挽联的行家里手, 但凭藉对李老师的敬仰之 情,就提起自己的笨笔, 写下一副不那么工整的对 联:“名著黉坛,培桃育 李流芳远。功昭瀛海,重 教兴文信誉高。”今天为 李老师孙子李晓这著作写 序,也是隔代师生_睛缘 的绵延吧! 摆在案头的书稿名为 《甲子甲子》,是一个既 熟悉叉陌生的书名。甲子 作为黄历(农历)干支纪 年名号,中华儿女无人不 晓。但把两个名号重迭作 书名,就有点标新立异的 陌生感了。“甲子”这名号 历史悠久,作为黄历千支 年号,传说是从黄帝即位 元年算起,距今有四千七 百余年了。作为地名的“ 甲子”,文献有记载,汉 元帝时期“曾遣将校巡海 到甲子门”,距今也有二 千二百多年了。甲乃天千 一号,有天下第一之义也 ;子乃地支一号,又是十 二生肖鼠的代称,就有点 神秘了。十二生肖乃中华 文化传统,为什么老鼠排 第一,最古老的传说是, 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要召 十二种动物做宫廷卫士。 本来是牛走在前头,而老 鼠跳到牛背上,到达宫廷 门口时老鼠从牛背上跳下 来,争了个第一名。小时 候,我曾好奇地问母亲: 为什么十二生肖中老鼠排 第一,抓老鼠的猫为什么 无名呢?母亲说,当时本 是猫走在前面,在过桥时 狡猾的老鼠把猫撞到河里 ,被河水淹死了.所以十 二生肖就没有猫的份了。 这骗小孩的民间传说我永 记于心。今年恰好是鼠年 ,借《甲子甲子》谈鼠, 也不算离题万里吧。 《甲子甲子》的作者 不是科班出身的文人,而 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 学后从警十多年的青年干 警。他业余喜欢写作,以 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家乡 甲子的人物、事件、民风 民俗等。我问作者,为什 么都是写家乡的题材?他 做了详细的回答:“一是 受祖父李绪本先生的影响 熏陶。祖父非常关注家乡 ,整理挖掘了一批地方史 、地方风俗人情,对地域 文化、语言文学等也多有 涉猎;二是下基层的经历 。我曾从省公安厅选派到 陆丰下基层一年,给我提 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再去观 察家乡的风土人情,而且 有较长一段时间集中体会 和记录相处的生活、风俗 ,特别是至亲离世后带着 对故乡故人与以往不同的 感受去体会、记录;三是 希望将淳朴美好的甲子记 录下来。把曾经被边缘化 、妖魔化的甲子,还原为 现实中的甲子,让读者知 道甲子这个海边古镇的美 好,尤其是往日甲子的传 统、风俗、文化,乃至依 旧淳朴的乡人、乡事、乡 情。四是为了留住故乡的 记忆。将一个具体的故乡 留给我们的后代,尝试让 他们知道父辈曾经居住的 地方,这个地方上生活的 人、发生的事、存在的物 ,以及街市上的风俗、言 语中的文化,将他们脑海 中‘故’与‘乡’的认识综合和 丰富起来,从而留住记忆 、留住乡愁。这是我尝试 写作的初衷,也是努力的 方向。” 作者这段言简意赅的 表述,可称作一篇简短的 “自序”了。我写的只能是 这个“自序”的诠释与延伸 而已。乡土题材,是古今 文人都重视开采的“富矿” ,“乡情”“乡愁”是远离故 乡的文人的共同情怀。 本文集开篇《上学记 》,是作者上小学时代的 纪实散文。作为儿童,在 上学的路上对大街小巷的 事物十分感兴趣,甚至细 心观察、铭记于心。现实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善于 观察生活,是文学创作的 重要环节。作者孩童时代 就注重观察生活,积累了 丰富的素材,实在难能可 贵。文中写到观察邮政局 邮递员送邮件上邮车时, 传递一个信息,作者收到 一张5块钱的稿费单,是 作者在一小报发文章的稿 费。小学生能在报纸发文 章,说明作者童年就有文 学聪慧,也许是家族中文 学基因的传承吧。 …… 《叩问舅父》一文, 有几分惆怅,几分悲伤, 可算是悼念舅父的文章。 舅父去世时,作者年仅5 岁,舅父的生平事迹,是 家人诉说和从遗物中获得 的。李 导语 乡土题材,是古今文人都重视开采的“富矿”,“乡情”“乡愁”是远离故乡的文人的共同情怀。 这本《甲子甲子》无疑是一部不可多见的潮汕民俗的风情录,一部独一无二的少年成长的心灵史。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家乡甲子的人物、事件、民风民俗等。 后记 甲子·晓达——代跋 李丹丹 弟弟晓这给我发来了 《甲子甲子》的全书书稿 ,作为他“甲子甲子”专栏 系列文章的忠实读者,书 中的多篇文章我已经看过 不仅一次,但是全书一起 翻阅,还是另外一种感觉 。我们童年时生活的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的甲子,我 们父母们经历过的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甲子,我们 阿公阿婶…讲述过的上世 纪四五十年代的甲子…… 沧海桑田在指尖翻阅之间 扑面而来。 晓达是一名经济侦查 专业出身的公安干警,能 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写出 这样一本有温度、有厚度 的散文集,实属不易,作 为他的姐姐,我与有荣焉 。同乡大贤蔡运桂教授的 序全面地介绍了书的内容 ,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 本书的缘由。我虽有中山 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从 事的却是语言学的研究, 在文学方面全无建树,要 介绍作者其文我是不够资 格的。我就从姐姐的角度 介绍一下作者其人,与他 为什么“能”写出这本书的 原因.以回报一直以来在 各个平台关注、支持“甲 子甲子”专栏系列文章的 读者们。 晓达会弹琴、会书法 、会打篮球,爱读书、爱 吹水、爱交朋友,“龙船 烟火景、猪脚墨脯鸡”, 最俗的、最雅的他都能特 别开心地去品味、感受。 他潇洒不羁、诙谐幽默, 但是对家中长辈又极为孝 顺;平时工作、生活在广 州,但几乎所有重要的传 统节日、所有潮汕礼俗中 需要他出现的仪式与场合 ,他都会回到家乡。作为 一名80后,他新潮时尚; 作为一名甲子人,他重情 念旧。他能写出《甲子甲 子》这本书,是与他的性 格爱好、处世行事分不开 的。而这些性格爱好、处 世行事,大概源于以下几 点: 一、出生于一个传统 叉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 深受阿公李绪本先生和阿 嫲方玉芳女士的教育与影 响。李绪本先生幼时接受 传统的家族私塾教育,后 叉入民国新式小学、中学 、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 加入东江纵队,解放后没 有从政而选择从教,是当 地非常有名望的教师、文 史学者和书法家。他不仅 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 而且参与编撰过多本地方 史志,生前发表过多篇研 究、反映汕尾地区语言、 文化、风土人情的文章, 出版有《甲子人文风土览 趣》与《李绪本书法集》 等书。相比起阿公,方玉 芳女士的名字并不广为人 知,但她的文化修养与阿 公相比,并不逊色。方玉 芳女士出身于一个信仰基 督教的商业世家,家中以 “源丰酱园”为号,商品甚 至远销南洋多地。作为广 东沿海最早接触外国文化 的家族之一,方家甚为开 明,她的两位姑母和八位 姐妹都和家中的兄弟一样 接受了新式教育,毕业后 多从事医生和教师的工作 。从小在教会礼拜、唱诗 ,叉让她性格开朗、多才 多艺。十几岁时,她追求 进步,准备和闺蜜一起投 身革命,却在出发前夜被 父亲发现,未能成行。后 于解放初期投身教育,在 甲子第三小学工作至退休 ,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三 十多年的时代职业女性。 阿公很会讲故事,记 忆中我们住在狮头巷的老 厝时,每当夜幕降临时, 阿公就会在院子中的玉兰 树下给我们讲故事。这些 故事大部分都是他收集的 关于甲子的历史故事,我 特别记得的有甲子人民如 何接待、保护逃难逃到甲 子待渡山的宋帝昺的故事 ,有饥荒年人吃人的“橄 榄肉”故事,还有很多风 趣的讽刺故事,比如这个 一一有一个很有钱但是特 别吝啬的人,他家里吃饭 的时候只有饭没有菜,只 在饭桌上面挂了一条咸鱼 千,家里人吃饭的时候吃 一口饭看一眼咸鱼干,就 当做下饭菜。有一天他的 儿子实在是觉得吃不下一 点味道都没有的自饭了, 就眼巴巴地盯着咸鱼干发 呆。他勃然大怒,怒斥他 的儿子:“还看、还看, 你就不怕被咸死!” …… 晓达出生的时候身体 孱弱。当时我父亲在外贸 公司工作,常驻香港,每 月寄回外国婴儿奶粉两箱 ,本意是我和晓达备喝一 箱,但他因为身体弱,喝 了奶粉之后常常拉肚子, 于是两箱奶粉都归我所有 。因此我虽然只比他大一 岁,但是我白白胖胖,他 叉瘦又小,看起来我似乎 比他要大三岁。或许因为 身体弱,领悟能力和表达 能力似乎也不怎么高。我 三岁时,某日母亲在卧房 中午睡,听到我在门外给 晓达讲了一个奇怪的故事 :“有一天大木斤和小木 斤一起去找木材……”母亲 偷听良久,仍然未解“大 木斤…小木斤”为何方神圣 ,忍不住起床来找答案。 一看我的书,忍俊不禁, 原来是“大木匠”和“小木匠 ”!从此这个故事成为全 家用来嘲笑我的笑柄,我 也只好自封为我弟弟的“ 半字之师”——“匠”的一半 就是“斤”嘛。现在回想, 我讲的“大木斤”“小木斤” 究竟是什么他不困惑吗, 为何他还是一脸呆萌、任 由姐姐胡说八道? 因为这些原因,父母 从小对我的学业要求较高 ,对他各方面的要求却较 为松散。我们经常一起去 上学,下课时我立即回家 做作业,而他却常常不知 踪影、到处闲逛,有几次 甚至迷了路,差点回不了 家!幸亏他结交了不少爱 打球、爱吹水的好朋友们 ,没有在游戏机房打游戏 、台球室打台球、 书评(媒体评论) 晓迭留心观察生活, 文字功力较好,作品有丰 富的民风民俗信息量,以 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家乡 甲子的人物、事件、民风 民俗等,实在难能可贵。 其中几篇文章使我触景生 情,潸然泪下。 ——蔡运桂 原广东省 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 席文学评论家 故乡山水的温润、绵 长、思念,永远是公安作 家心灵中的另一处柔软。 晓达的文字亲切而朴素流 畅,对家乡甲子镇的回顾 细腻、深沉而厚重。更加 难得的是晓达对事物观察 的细致与准确,这是成为 一个优秀作家的必要前提 。 ——张策 中国文联全 委会委员、全国公安文联 副主席 广东地域文化几大板 块中,潮汕最重传统,又 似有斯文之外原始蛮力。 所谓“天上雷公,地下海 陆丰”,或可做正反解, 令人浮想蹁跹。李晓达文 透着如此文化气息、甲子 小镇乡愁,令我对这位80 后作者刮目相看:海风湿 润惆怅中藏着忧伤,灵动 文字中含着诗意与思索。 ——江冰 中国小说学 会副秘书长、著名文艺评 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上学路上,盯着铁匠 打铁可以看上半天”—— 这样一个有几分“痴气”的 孩子,长大了要么就成为 发明家,要么就成为文学 家。李晓迭显然成为了后 者。而这本《甲子甲子》 无疑是一部不可多见的潮 汕民俗的风情录,一部独 一无二的少年成长的心灵 史。它属于李晓达,属于 这个急剧变迁的时代,属 于乡土中国,更是一份让 所有读者都会突然心头一 热的“记得住的乡愁”。 ——袁瑰秋 广东公安 作家协会秘书长 精彩页 上学记 那时候,对于刚去读书的我来说,上学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情。 并不是学校对我有多大的吸引力。我是在粤东一个名叫甲子的海港小镇出生长大的,在80年代度过整个美好的童年。街头巷尾有很多小伙伴,可以玩各式各样的游戏,跳绳、拍贴纸、丢香烟壳叠成的豆腐牌等等,还有刚刚兴起的电子游戏,以及一部又一部的动画片——我至今还记得“人间大炮”的发射程序,以及葫芦兄弟每个人的绝招。刚上学的小孩,没有人会在这么多诱惑面前喜欢无聊的学校吧。我喜欢上学,也不是喜欢读书、校园,我感到趣味的是,上学的这段路程。 我家原住在甲子镇城内的狮头巷,到两东市场内的甲子第二小学,垂直距离不足一公里,走路十来分钟就到了。但我常常是旱早出门上学,到学校还是迟到。因为一路上东看西看,走几步就停下来,又没有固定的路线,要看的东西,耍做的事情都太多了,所以迟到也不足为奇。 对于那时小小的我而言,甲子是很大的一个地方,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什么都感到新鲜。那时的甲子,外围尚未发展,很多地方对一个小孩来说,还是颇为荒凉不安全的;另外,地方民风彪悍,而一些“野小孩”颇具传承意识,有拉帮结派的,也有分管区、社头甚至宗姓欺负外来小孩的,还有的甚至看校服不一样就过去围攻。一些还配备精良,裤带上系了小刀或者磨尖的竹片。加上那时治安不是很好,一段时间还谣传有外省人背着竹篓专门抓小孩,人心惶惶。有这几个顾忌,家中大人自然不愿意我跑远玩野,非必要不准出门,出门也要先向大人说清,早去早回。所以我自然没有什么在外面玩的经历,去的地方也有眼。因此,至稍长到学校读书,上学的这段路程于我,实在是有趣得很。 那时甲子的小学都是三班制,同一个教室早上、上午和下午由不同的班使用。地方人口多,学校教室不够用。如果是早上的课,要五点多六点就起床。小孩子永远都是缺觉的,小小的肩膀背着大大的书包,睡眼惺忪,在海港小镇一夜未散的雾气中,走过一条又一条晨昏初明的小巷,手里抓着半支蜡烛,那是准备一会安置在课桌一角点燃用来照明的,教室的电灯不够亮。这个影像,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是童年印象深刻的回忆之一。 推开家里的木门,跨过麻石的门槛,经过一条条短仄的小巷时,陆陆续续有沿街的店铺开门。店主人依次卸下又长又宽的木板拼威的铺门,安置好柜台,摆上备式商品。勤劳的女人,天刚亮就从院子里的摇井里打好大桶的水,冲洗家门口地面,用长柄刷用力地刷洗门口院子的瓷砖或者洋灰地。虔诚的老妇人,提着竹篮早早地出门拜神,竹篮里一把香、几个大桔,小脚在石板路上不紧不慢地走着。 我上学的路线之一,要经过十字街的市场。如果碰巧,可以看见鱼丸铺的几个小姑娘,用有着锋利刀刃的尖头三角小刀,一条条劏开刚从海边运来的鲜鱼,主要是“那哥鱼”,刮去鱼鳞、剔净肠肚。一个瘦高的小伙子,在一个周边高中间低的大圆木垛上,把鱼肉剁成糊状,再由小姑娘们把鱼肉捏成一颗颗洁白鱼丸,放入冰水中备用。火炉是用半人多高的大汽油桶改造成的,炭火旺盛,不一会上面架着的大锅里的水就开了。一盘盘鱼丸倒进翻滚的水里,先是沉到锅底,即刻就浮上水面,香气四溢。起锅时用小勺在碗底放一小勺猪油爆过的葱花、一撮芫荽,再用大铁勺从大锅捞出鱼丸放进碗里,最后浇一大勺汤。我几乎每天清早上学都会在这里停下脚步看一会,日久天长,几乎完全掌握了鱼丸制作的全过程。如何使小刀斜斜地插入鱼头下方飞快地一钩去掉鱼鳃,如何刮完鱼鳞后顺手将鱼翻个面一刀破开鱼肚、刮去肠肚,怎样在鱼丸没入冰水时灵活地一甩手腕不让鱼丸牯在手上,还有怎样用一块铁皮忽快忽慢地鼓风,使得大汽油桶炉子中的火苗保持旺盛,这些都需要反复地看,没有人一一指点你。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