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未来决定现在(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朱嘉明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朱嘉明,男,1950年生,博士,经济学家,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还曾在澳大利亚摩尔本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研究,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国际金融、货币史和当代中国经济。现任(CIDA)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投资协会数字资产中心专家组组长。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时代 : 一个惟有“不确定”是“确 定”的时代; 一个“心理压力”严重于“ 生存压力”的时代; 一个“夜与昼“”时间与空 间”没有界限的时代; 一个“结构”快于“建构”的 时代; 一个“均衡”为“非均衡”所 替代的时代; 一个“微观”和“宏观”结构 全然改变的时代; 一个刊学支持创新,创 新改变发展的时代: 一个未来决定现在的时 代。 ——朱嘉明 后记 本书分为三编,一共67 篇文章。三编的标题分别 是:区块链、数字货币、 数字经济。时间从2013年 初至2020年6月上旬,横 跨7年有余。我于2013- 2017年还在大学任教, 2018年创建数字资产研究 院。之后。我的思想和创 作进入一个爆发阶段,并 在2019年的第四季度达到 峰值。在2020年“疫情”期 间继续了这样的趋势。 决定出版这本书时,已 经是2020年4月下旬。那 天,我将近年关于区块链 、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的 近100篇文章全部打印出来 ,摊在一个大桌子上,就 是否可以成书做了客观评 估。结论是基本具备成书 的要素:思想原创,体系 和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文字基础良好,规模适当 。这本书可以分区块链、 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三个 主题。书的总名叫什么? 东方出版社的许剑秋先生 提议用我常说的“未来决定 现在”。一拍即合,因为“未 来决定现在”正是我的理念 。 但是,100篇文章,字 数达到60多万。为了控制 书的规模,对全书文章做 了必要的挑选,剔除了部 分文章。此外,为了压缩 文字,书中的一些文章是 由原本两三篇文章合并而 成。另外一些文章,则做 了必要的删减或补充。前 后做了两次大规模的删节 :第一次删节到75篇文章 ,第二次删节到67篇文章 。字数从60余万到现在50 万,无论如何,这67篇文 章,都力求保留原本的题 目、主题、内容、结构和 文字。 当我打开书稿,对全书 加以修订时,会回忆起每 篇文章所发表的时间和地 点,还有特定的背景和缘 由。其中,部分文章的基 础是会议讲话PPT,几乎每 个PPT都要从晚上准备到黎 明,直到开会前夕。每次 会议都有与听众的互动情 景。特别是,书中部分文 章是在2020年初的疫情的 大背景之下完成的,很多 思路形成于孤独中的我从 北京的家中走到鸟巢的路 上,以及那座北顶娘娘庙 周边。这个冬天是漫长的 ,那是一段路面到处是冰 雪,少有行人和车辆,只 有的哥和环卫工人的日子 。想想他们,充满了一种 特殊的心情,因为他们陪 伴我走过7这段岁月。 收入本书的67篇文章, 如同67棵树,有先有后, 有高有低,有粗有细,却 构成一片天然的小树林, 每棵树上都有它的年轮。 这片小树林有着自己的小 环境,有蓝天、阳光和雨 水,经历过春夏秋冬。远 望这片小树林,会回忆起 栽种每棵树时的场景。是 的,我珍惜每一棵树,我 能记住每棵树的树干和树 枝,甚至叶子。很多人都 听说过德国哲学家莱布尼 茨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没 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我修订这本书的全程, 就是不断体验莱布尼茨的 这一句名言的过程。 这本书是对我思想和认 知的一种原生态的记录。 我们每一个人在此时此刻 的所思所想,和彼时彼刻 的所思所想,已经不尽相 同。因此,书中的每一篇 文章,都有它独特的历史 背景、独特的认知角度, 都有独特的论述发生,留 下独特的思考问题。这些 文章链接在一起,既折射 了这段时间内区块链、数 字经济和数字货币在国内 外的演变过程,也记录了 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在这 三个领域的思想脉络。 我能种下这片思想小树 林,还是需要外部环境的 。过去十年,中国是世界 上最大的区块链、数字货 币和数字经济的思想理论 场、技术实验场和全方位 实践场。这是一个跨时空 、跨学科、每天都有着改 变和新希望的领域。在这 样的历史场景下,我有机 会参加不同的会议,为不 同的著作撰写序言。正是 这样不同的场合、场景和 主题,一次又一次地激发 我的思想,强迫我思考, 刺激我的创作欲望。任何 有生命力的思想都需要和 它所处的时代紧密结合。 我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历 史潮流之中,为这个领域 的理念所激动,为这个领 域的激情所冲击,为这个 领域的年轻人群体焕发生 命力。于是,我就有了上 百次机会,种下了上百棵 树,形成了一|片小树林。 所以,这本书是思想、学 习、工作和生活一体化的 历史见证。 如果问,这本书究竟有 哪些价值?可能有三条: 其一,学术意义.特别是 对于经济学如何适应数字 经济时代的学术意义;其 二,为人们能够理解过去 10余年的区抟链、数字货 币和数字经济的思想史, 提供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 和资料;其三,有助于读 者对区块链和数字经济的 跨学科思考,形成包括人 文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思维 方式。 修订这本书的工作量是 超过预期的。全书三分之 一的文字,即大约12万字 是源于我的发言记录稿, 过于口语化,逻辑不够严 密,文献不够完整,阐述 不够学术化,与思想性专 著有很大的差距。为此, 我做了非常认真的修订。 除此之外,还补充了全书 必要的注解,重新绘制了 相当数量的图表,再加上 12000余字的序言。正式 修订工作开始于4月28日, 原来预计两周时间,之后 调整到一个月,最后整整 用了8个星期之多。其间, 我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其他 工作之外,全部时间投入 本书工作。没有周末、假 期。其中,有些天,连续 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 平均下来,60天,每天8小 时以上,总计至少500小时 。这 目录 第一篇 区块链 1-1 关于区块链的若干常识问题 1-2 区块链技术的制度意义 1-3 区块链的现状与趋势 1-4 区块链是连接传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1-5 区块链的宏观本质是集群 1-6 用怎样的历史观来看待区块链? 1-7 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思维误区 1-8 数学未来将更多地嵌入区块链 1-9 区块链·熵·耗散结构 1-10 量子计算与区块链 1-11 区块链证明“范式革命”的存在与价值 1-12 全面认知区块链的科学特征 1-13 区块链引发了一场独特的社会运动 1-14 区块链与公平效率及制度选择 1-15 区块链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异同 1-16 产业区块链代表一种未来 1-17 区块链产业化和产业区块链化 1-18 区块链与法律的融合模式 1-19 区块链与数据安全 1-20 8K+5G+AI+区块链和智能手机 1-21 链接未来 1-22 区块链与矿业转型 1-23 区块链在抗疫防疫中的应用 1-24 如何理解“医疗新基建”? 1-25 区块链和“时空合作社” 1-26 区块链是重建人类信任的基础结构 1-27 区块链·哲学·艺术 第二篇 数字货币 2-1 数字货币:从边缘到中心 2-2 从货币史的重要节点认识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 2-3 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模式 2-4 2020年代:全球货币体系转型的关键十年 2-5 货币多元化的时代 2-6 数字货币与复杂科学 2-7 认知未来货币需要新的思想资源 2-8 数字货币的理想元素 2-9 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思路 2-10 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和人工智能 2-11 比特币:预示未来货币形态的实验 2-12 Libra:数字货币的一种综合创新 2-13 未来世界货币体系与货币金融资源平等 2-14 人民币与法定数字货币 2-15 关于稳定币机制、央行数字货币和货币竞争 2-16 对ICO的反思和检讨 2-17 如何认识STO前景? 2-18 区块链、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 2-19 数字货币与“实事求是” 2-20 数字货币对古典货币理论和新货币理论的挑战 第三篇 数字经济 3-1 认知数字经济时代 3-2 数字经济六十年:从“奇点”到“大爆炸” 3-3 数学思维,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 3-4 构成平行世界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3-5 数字经济、区块链与法 3-6 判断与预测全球经济趋势 3-7 对现代化脆弱性的反思 3-8 互联网文明对中国制度转型的意义 3-9 金融—科技的一体化 3-10 科技:正在改变经济增长的周期与模式 3-11 科技VS人文 3-12 新技术革命:人文危机,抑或文明转型 3-13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与思考 3-14 2008—2018年:数字货币诞生、IMF改革、茶党运动和占领华尔街的历史逻辑 3-15 走向衰落的华尔街、硅谷、WTO和IMF 3-16 论“新中性利率”常态化 3-17 通货膨胀:是走向死亡?还是正在休眠? 3-18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一体化趋势 3-19 历史不会熔断: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九十年后的启示 3-20 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后记 精彩页 区块链是连接传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不久前,我参加了联合国一些机构在纽约组织的一场区块链论坛——“区块链技术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就是说,这个论坛的宗旨是讨论区块链技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我在此次论坛发言的题目是《积极面对全球性信任危机和信任赤字的挑战》,副标题是“区块链是重建人类信任的基础结构”。今天与各位分享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认知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5年,联合国公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共17条:(1)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受学习的机会;(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的管理;(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8)促进持久、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确保人人有体面工作;(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并推动创新;(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持续发展;(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消失;(16)创造和平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的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17)加强执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 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几个“不易”:将人类所面临的各种严重问题罗列出来和加以分类,绝非易事;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这17条共识,绝非易事;在2015—2030年的15年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落实这17条,绝非易事。 我于2000—2003年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作。2001年,联合国和当时的秘书长安南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我在联合国工作期间深切感到,联合国需要针对新的、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修订《联合国宪章》,只是我的这种想法可行性很低。如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其实就是在新时代下对《联合国宪章》的某种补充。《联合国宪章》是所有成员国赞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也是所有成员国赞同的。在联合国历史上,类似这样没有争议的共识是不多的。 第二个问题:人类为什么需要严肃解决“可持续发展”? 我本人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的第一条、第三条、第四条非常在意。但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是不可分割的。 联合国之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是因为人类处于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如果人类不能在未来15年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不断改善的社会制度支持“发展”,因而陷入到全方位的“发展”危机之中。所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条目标与每个联合国成员国都有关系,超越主权、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与地球上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第三个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以下五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人口问题。 作为经济学家,我关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口问题。中国最近公布中国人口达到14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从13亿到14亿用了多少年?从12亿到13亿用了多少年?从11亿到12亿用了多少年?从10亿到11亿用了多少年?中国人口在2005年达到13亿;1995年达到12亿;1989年达到11亿;1982年达到10亿。也就是说,从10亿人口到14亿人口,用了38年时间。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从1950年代到改革开放早期中国人口从5亿增至10亿的过程,后来再从10亿增至14亿。我上小学时的北京城,常住人口不足400万,星期一到星期六街上很少遇到外地人,很多公园里游人屈指可数。中国在1980年代有过关于最佳人口数量的讨论和争论。当时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中国人口应在10亿之内,一派认为应在8亿左右。最后不了了之。1958年的世界人口不到30亿,2019年至少达到78亿。没有悬念,在未来一代人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世界人口数量可能达到100亿。地球可否承受100亿人?不下结论。但很可能对地球和相关资源的压力逼近极限。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地区,还有中东,都是人口爆炸的区域。 无论如何,不要轻率和不加前提条件地夸大“人口红利”,也不要将所谓“老龄社会”的负面影响绝对化。因为为了维系“人口红利”,或者为了消除“老龄社会”,就要不断地增加人口基数。这是简单的算数题。而人口不断持续增长,扩大就业就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课题,同时就会增 导语 全面解析区块链思想与技术; 透视数字货币的演进与未来; 展现数字经济的崛起与远景; 我们这个时代的瞭望者朱嘉明先生力作隆重上市! 数字经济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把握未来数字化趋势的必读之书 本书分为三编,一共67篇文章。三编的标题分别是: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时间从2013年初至2020年6月上旬,横跨7年有余。我于2013-2017年还在大学任教,2018年创建数字资产研究院。之后。我的思想和创作进入一个爆发阶段,并在2019年的第四季度达到峰值。在2020年“疫情”期间继续了这样的趋势。 序言 序言:未来决定现在, 为什么? 撰写本书序言是一件富 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 书名的主标题是“未来决定 现在”。提出这样的标题, 无疑就要陷入如何认知时 间本质、如何诠释“过去”“ 现在”和“未来”关系的陷阱 ;本书还有“区块链·数字货 币·数字经济”的副标题,无 疑需要将区块链、数字货 币和数字经济置于更为科 学和宏观的语境下加以解 读。所以,与其说这是“序 言”,不如说是一篇“导语” ,所要回答的是本书正文 没有机会提出和阐述的那 些课题。 时间观念的“三次革命” 自人类社会产生,时间 就作为一个原始的观念进 入了人们的生活。时间是 自然的组成部分。时间是 与人有关的意识,是主观 的,是感性的。之后,希 腊几何学家将时间和空间 加以精确测量。如何认识 时间的本质成为早期哲学 思想中的基础论题之一, 也是学者们在几个世纪中 争论的焦点话题,具有神 秘性的时间甚至超出哲学 范畴,进入了宗教和政治 。 到了17—18世纪,首先 是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之后是牛顿(Isaac Newton),将时间纳入科 学领域。时间被视为运动 定律中的一个基本参照系 ,并被置于科学的核心位 置。牛顿在1687年发表著 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e Philosophy)一书,书中 给出了“绝对时间”概念:“ 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 ,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 ,是永远均匀流动的,它 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 按照“绝对时间”理念,时间 只是作为一个“给定的”的概 念,传统的时间内涵遭到 摈弃,完全被剥夺了它自 身的特性,是一种独立存 在的理想时间尺度,不再 与任何特定事件过程存在 关联性。 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念 和他的“绝对空间”观念是不 可分割的。牛顿的“绝对空 间”,是没有任何物理实体 的无形空间,独立于事物 之外的绝对存在,是“空的 空间”,永远处于均匀和静 止状态,属于欧几里得空 间。 尽管牛顿的“绝对时间” 理论遭到了与他同时代的 数学家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反对,但是在 两百多年内,牛顿的时间 观念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1890年,世界标准时间 的倡导者、加拿大测绘工 程师桑福德·弗莱明 (Sandford Fleming)仍 然是绝对时间论的追随者 ,他在1891年撰写的文章 《落伍的古代计时方法》 中说:“时间不受物质、空 间或距离的影响。它是普 遍而非地区性的,它是绝 对的单一,整个宇宙都一 致。”一代又一代,人们自 进入学校开始,就被灌输 牛顿学说中的绝对时间是 合理而又客观的真理,时 间被定义为度量物理系统 内在变化的唯-正确测杆。 进入20世纪不久,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 对论(Special Theorg of Relativity),提出区别于 牛顿时空观的新的平直时 空理论,不仅颠覆了牛顿 的时间体系,而且颠覆了 耗矿产资源、化石燃料和 人力资源,没有可能持续 几何级数增长,存在增长 的极限;大数据时代则完 全是天地差别的情况,现 在,认知世界每天所产生 的数据,需要以TB为单位 ,预见未来的数据存量需 要以ZB为单位。若干年前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 预测的2020年的数据总量 是35ZB。(7)工业生产 必须控制产量,减少库存 ,对物质形态的工业产品 无法实施“压缩”;大数据则 可以持续存储,可以实施“ 压缩”。所谓的“云计算”的“ 云”就是数据的一种“容器” 。(8)衡量工业社会经济 规模的指标是GDP,代表 财富的是贵金属,或者法 币;信息社会可以摈弃 GDP,可以通过基于技术 的数字货币实现交换。 在上述工业社会和信息 社会或者数字社会的若干 比较中,z重要的是工业社 会是基于原子和分子的物 质社会,而支持信息社会 的信息本质是数据,具有 量子特质。比特构成一种 真实的存在(Being)。所 以,支撑工业社会向信息 社会过渡,实现信息化和 数字化一体化,所依托的 是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量 化工具,进一步说,是算 法的底层技术。唯有通过 算法底层技术,可以实现 时间演进和计算的同步, 呈现数学结构与真实世界 的映射关系。“我们的外部 物理实在是一个数学结构 ,该结构是由可计算函数 来定义的。 现在的人类社会,几乎 在不知不觉,或者少知少 觉中,迅速过渡到所谓“算 法社会”(Algorithm Society)。在传统秩序继 续存在的情况下,因为算 法技术所支持的隐形秩序 悄然形成,Code Is Law( 代码即法律)。如果说在 工业社会,工程师、建筑 师是主要的社会中坚力量 ,那么,在算法社会,软 件构成算法的核心,算法 工程师、框架工程师开始 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如 今,人们很难设想一个没 有C 、JAVA、VB、Delphi 等编程语言,失去算法技 术支持的世界将会怎样? 因为算法技术,可以高 效地解决繁重的数字工作 ,为数字经济系统提供另 一种“看不见的手”,算法已 经并正在改变所有经济范 式。不论是比特币,还是 法定数字货币,一切数字 经济形式归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数字经济的一部深刻与精彩的著作,视角恢弘,结构完整。第一编全方位解读了区块链的思想和科学渊源,揭示区块链技术对当代经济活动、社会制度、人类文明转型的重大意义;第二编阐述了数字货币的形成与演进,展现数字货币体系与构造,特别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意义;第三编描述了数字经济崛起的历史过程,以及传统经济数字化的不可逆转趋势。 本书以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作为主题,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哲学,从不同维度探讨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之间的内在逻辑,使得这部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折射了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过去十余年的全球性图像。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