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社会与国家(20世纪长江中游地区的吸血虫病灾害与应对)》是在作者王小军关于疾病医疗史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书中,作者在系统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中肯地提出了当前史学界疾病史研究的三点不足:一是重视烈性疾病研究而忽视慢性疾病研究;二是存在以社会史视角为主的方法单一的现象;三是研究路径多以“事件史”为出发点,而对平时单种疾病预防治理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长江中游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的发展
第一节 1900年以前长江中游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一、长江中游地区自古具有血吸虫病流行的条件
二、1900年以前血吸虫病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流行状况
第二节 20世纪长江中游地区的血吸虫病疫区分布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被发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域
二、长江中游地区血吸虫病疫区的最终确定
第三节 20世纪长江中游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的演变
一、晚清末年及民国时期的血吸虫病疫情
二、新中国成立后防治初期的血吸虫病疫情
第四节 20世纪长江中游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加剧的原因分析
一、血吸虫病流行的地方性因素加剧
二、水灾频繁发生
三、疾病流行的战争模式
四、经济衰败
第二章 血吸虫病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对人口的影响
一、人口大量疫死
二、人口质量下降
三、人口结构失衡
四、人口流动加剧
第二节 对乡村经济的影响
一、劳动力损失惨重
二、耕种土地大面积受影响
三、作为大生产工具的耕牛广泛染病丧失劳力
四、畜牧、渔业等副业受到冲击
第三节 血吸虫病肆虐下的疫区整体社会经济状况
一、疫区整体遭到危害
二、民众个体经济孱弱、生活困苦
第三章 民国时期对血吸虫病灾害的应对
第一节 国家的应对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国家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
二、中央卫生机关应对血吸虫病的举措
三、长江中游三省防治血吸虫病的措施
第二节 社会力量的积极反应
一、社会人士积极开展对血吸虫病的调查和研究
二、地方绅士积极参与防治血吸虫病行动:以黄陂县李伯刚为例
第三节 疫区民众对血吸虫病的消极应对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建设
二、疫区民众对于血吸虫病缺乏科学认识
三、疫区民众对血吸虫病的应对措施消极
第四节 民国时期血吸虫病应对机制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血吸虫病的防疫体系不健全
二、政治动荡、经济衰败,血防工作难以展开
三、对血吸虫病的认识整体不足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及其成效
第一节 血吸虫病进入新政权的视野(1949—1954年)
一、中央政府对防治血吸虫病的关注
二、地方政府防治血吸虫病的行动
第二节 消灭血吸虫病运动的全面展开
一、各级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日益重视
二、专门防病机构普遍设立,积极展开病人查治活动
三、灭螺运动的大规模开展
四、其他措施的跟进
第三节 防治血吸虫病的戍就及其原因分析
一、长江中游地区防治血吸虫病的成就
二、取得成效的原因探析
第五章 消灭血吸虫病运动与国家的政治动员
第一节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背后的政治动员
一、恶病与恶政府:血吸虫病的政治隐喻
二、对民众的社会动员:疫区的“诉苦”活动
三、对地方政府及干部的政治动员:关心群众、相信群众
第二节 疫区里的血防运动与政治运动的结合
一、消灭血吸虫病与“大跃进”运动
二、消灭血吸虫病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三、消灭血吸虫病与“文革”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