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汉语学界部专论施泰因特别是施泰因对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研究的专著。自胡塞尔的现象学发生所谓的“超越论的转向”以后,对其现象学是一种“唯我论”的批评就不绝于耳。本书尝试表明,施泰因(以及其他早期现象学家)恰恰是借“同感”来讨论对他人的通达,以避免“唯我论”的困扰,并借此发展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 在此问题脉络中,施泰因有关同感和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1)她将同感问题置入自赫尔德以来的整个思想史传统之中来考察:(2)她在精神科学的总体视域下对同感进行现象学的研究:(3)她将同感现象学运用到具体的精神科学领域(比如伦理学、美学和社会政治哲学等)中,并很终成为勾连现象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核心基础之一。 作者简介 目录 缩略索引 引论 节 施泰因思想总体发展的分期 第二节 同感问题在施泰因思想中的缘起与位置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综述与本书的基本思路 章 施泰因对现象学的基本理解 节 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 一、现象学与世界观之争: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舍勒 二、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在胡塞尔和舍勒之间的施泰因 第二节 现象学与经院哲学比较下的“直观”方法 一、点一致性:一切知识都开始于感觉 二、第二点一致性:对感觉材料的智性操作 三、第三点一致性:智性的被动性 四、施泰因:现象学家,或托马斯主义者? 第三节 同感现象学研究的起点与目标 一、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起点 二、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目标及其与起点之间的张力 第二章 同感行为的本质现象学 节 “同感”概念的历史发展与基本意涵 第二节 有关异己意识之把握的诸发生理论 一、模仿理论及其辩难 二、联想理论及其辩难 三、类比推论理论及其辩难 第三节 对同感行为之本质的现象学描述 一、同感行为既非内感知也非外感知 二、作为“非本原给予性行为”的回忆与同感 三、有关同感的表象观与现时观之争 第四节 利普斯、舍勒和施泰因论同感和同一感 一、利普斯论“同感”与“完全体验的趋向” 二、施泰因论“同感”与“同一感” 三、舍勒论“相互一同感受”、“追复感受”与“同一感” 四、在“同感”与“同一感”问题上施泰因与舍勒之间的相互关系 附论 我们如何通达他人的意识?——发生心理学的进路与现象学的进路 第三章 同感行为与个体、人格的构造 节 “个体一般”或“个体自我一般”的现象学本质 一、从无性质的“纯粹自我”到有性质区分的“意识流” 二、作为心灵与身体之统一的“心理-物理个体” 三、“心理-物理个体”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个体一般”以及“外部世界”之现象学的构造 一、同感与异己个体的构造 二、本己个体的构造与外部世界的构造 第三节 “精神主体”或“人格”之现象学构造 一、自然与精神或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基本问题 二、作为“精神主体”的人格之现象学构造 三、“同感地理解”与异己人格的被给予性 总结 同感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 节 构造问题与世界的实在性 第二节 对人格的现象学分析与精神科学的现象学基础 附录一 施泰因生平年表 附录二 施泰因著作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