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哲思与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戴维·法雷尔·克雷尔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戴维·法雷尔·克雷尔(David Farrell Krell),1944 年生,美国哲学家,杜肯大学哲学博士,布朗大学德国研究客座教授,德保罗大学荣休教授,曾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地任教,专攻欧陆哲学。曾编辑海德格尔著作《基础写作》(Basic Writings),译有海德格尔的《尼采》(Nietzsche),共著有16 本专著和3 本小说,如《海德格尔与生命哲学》(Daimon Life: Heidegger and Life-Philosophy)、《德里达与动物他者》(Derrida and Our Animal Others)、《棍棒和爱抚》(The Cudgel and the Caress)、《传染:德国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中的性、疾病与死亡》(Contagion: Sexuality, Disease, and Death in German Idealism and Romanticism)、《回忆、怀旧和写作》(Of Memory, Reminiscence, and Writing)等,在哲学、文学、诗歌等领域均有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构思优美、异 常博学的作品,展现了海洋 生机勃勃、令人生畏的力量 ,以及海洋在西方文明中的 象征意义。克雷尔将哲学概 念、文本阐释与诗歌灵感结 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部充 满活力和魅力的作品。我相 信,深入了解这本书的人会 用不同以往的方式来体验大 海。 ——美国范德堡大学哲学 教授查尔斯·E. 斯科特 (Charles E. Scott) 克雷尔对许多古代和现 代的文本进行了深入甚至奇 异的研究,他对大海的热爱 ,对精神分析、诗歌、小说 和哲学的热爱,使他的思想 变得敏锐。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荣誉教授阿方索·林吉斯 (Alphonso Lingis) 在心理学、生物学、哲 学、神学、文学和生活领域 ,几乎没有比克雷尔的研究 更具有开创性的主题了,他 的文学敏感性和庞大的知识 面,使这个主题深刻而有力 量。这本博学的著作是一本 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也是对 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 ——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哲 学教授沃尔特·布罗根 (Walter Brogan) 后记 我看着大海:身上发生 了一些变化。我不知道是什 么:一种无边无际的平静, 一种已抵达的印象。从那时 起, 海洋对于我是谦逊、丰 富的形而上学。 我不知道如何谈论大海 。我只知道, 它突然让我摆脱了我的 所有义务。每当 看着它时,我就变成了 一个快乐的溺亡者。 ——罗曼·加里:《童年 的许诺》 荷尔德林说过,大海取 走回忆并给予回忆。当沉默 的大海看似一只没有呼吸的 动物时,它大概正想着那些 平静的日子或夜晚。回想荷 尔德林的《谟涅摩叙涅》中 的诗句,我在本书开头就引 用了的那些诗句,它们变成 了本书重复的副歌。它们是 荷尔德林对大海的赞美诗, 伴着肖邦的成名曲吟唱,这 是一种船歌式的节奏: 我们一心渴求 翱翔于浩瀚无垠 却总可望而不可即 我们需要忠贞不渝 无论前途后路,不必去 看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 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 再回到第一章的内容, 这种在大海怀抱中的沉溺是 一种“交付”,相当于德语中 的Hingebung(交出)或 Hingabe(奉献)。为了实现 这一目标,我们不得不屈服 于幻觉,那是内维尔在瞬间 产生的幻觉,他大喊着:“ 靠近一点,再近一点。”让 我们再走近一些,沉溺在大 海的怀抱中。或许吉尼和其 他五个人一样,至少在生命 的早期,她曾任由自己像这 样沉溺在大海的怀抱,正是 因为她“是”一个身体,而非 只是将“拥有”身体当作累赘 ——“我放松地靠在了椅子 上,任由自己享受这种狂喜 。”这种交付不会阻止钟乳 石的时间性的水滴形成和落 下;它不能阻止晚年的囚徒 掉落到她的生活。¨’但是, 它可能会带给她故事,甚至 最好的故事——比方说爱情 故事——即便她和我们都不 知道,该如何有条不紊地结 束这样的故事。因为,若要 让故事有合适的结局,作者 需要向前看、向后望,瞻前 顾后,时刻寻觅和嘹望。但 “无论前途后路,不必去看” 。相反,应“任由自己沉溺 在摇篮中/如同摇曳在海上 的扁舟”。 伟大的小说,能像诗歌 一样哺育我们,尤其是从不 停摆动的摇篮中走出的诗歌 。在此,我将克制自己引用 惠特曼那首伟大诗歌的冲动 ,不用它低沉而芬芳的词语 ,不用那句海洋低声告诉他 的话,我会引用另一首更适 合水滴的时间性的诗。在其 所有的沉迷之外,惠特曼还 描写过关于水滴或水珠的诗 歌,从“涓涓细流滴落》到 《水滴最后的逗留》。以下 出自惠特曼的《自茫茫人海 中》: 自茫茫人海中,有一滴 水珠向我温柔靠近, 它对我轻耳细语,我爱 你,不久我将死去, 我不远万里而来只为见 你,触摸你, 在没有见到你之前,我 不能死去。 我害怕之后可能再不能 与你相见。 我们已相遇相见,我们 各自安好, 我的爱人,让我们平静 地回归海洋, 我也是海洋的一部分, 我们不至于分离, 看着浩瀚的宇宙,万物 融为一体,世界多么完美! 只有无法抵抗的海洋才 能将你我分开,或许我们会 分离一小时,但我们不会分 离一辈子;不要着急,稍等 片刻,我会向着天空、海洋 和陆地敬礼,在每日的日落 时分,只为你,我的爱人。 即使大洋河是淡水河, 海洋也仍可以被定义为水的 身体。也许一个身体可以抚 育另一个身体,然而,肯定 不是通过远处的行动,也不 是来自全然在场,更不是因 绝对的近距离;确切地说, 可能存在一种内心的抚育, 在一种亲密友谊的涌动中上 升。这种友谊可能是费伦齐 所说的,在那些纪念回忆的 节日里形成的友谊;它也可 能是在内维尔提出请求时的 希望中形成的。这种令人难 忘的友谊,无论多么欣喜若 狂,或许必定会在水滴的时 间性中呈现,无论它是唾液 、精液的水滴,还是时而不 情愿、时而欢快流动的珍珠 母的水滴。或者还是心脏血 液或者墨水的水滴,正如惠 特曼在下面这首《涓涓细流 滴落》里提示的那样: 涓涓细流滴落!离开我蓝 色的血管! 从我身体滴落!细细地流 ,缓缓地落, 从我的坦白中跌落、滴 下、渗出, 当你被监禁,从解脱你 的伤口滴落, 从我的脸上,从我的额 头和嘴唇, 从我的胸膛,从我的藏 身之处, 挤压红色的血滴,忏悔 落下。 每页都会染色,浸染我 唱的每首歌,我说的每句话 , 都是残忍的血滴, 让他们知道你的绯红与 炙热,让他们闪烁, 带着你的羞愧和潮湿浸 透他们, 所有我写过或将写的都 在发光,渗出血滴, 让一切都在你的光照中 显现,红晕在滴落。 滴落的或许不均匀,尤 其是眼泪,它是另一种盐溶 液。但我们不是一直在寻求 溶液剂吗?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 谈一个话题,它与邂逅或冥 想无关,我仍然没有办法完 全理解它,只能疯狂地努力 寻找计算性思维的替代物。 我想说的是“摇篮”。我认识 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她是 一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她 曾告诉我她不怕溺水。 她说,对她而 目录 作者自序 引言 第一章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 第二章 羊膜 第三章 灾难:向前还是向后? 第四章 万物充满了神 第五章 克洛诺斯之泪 第六章 那些溺水的人终究溺水而亡 第七章 拍岸的浪与时间水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页 我们一心渴求 翱翔于浩瀚无垠 却总可望而不可即 我们需要忠贞不渝 无论前途后路,不必去看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 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 ——荷尔德林:《谟涅摩叙涅》 请原谅我摘录自己日记中的一段话,这是最近我停留在古锡拉岛南部时写下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本书的主题: 仰浮在巴洛斯海湾的水面上,我能感到波浪泛起的涟漪抚过我的头部、背部以及四肢。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在游泳或下沉,而是漂浮着,仿佛从水面升起,浮到了空中。我闭上眼睛,这种感觉越发强烈。身体逐渐失重,仿佛荷尔德林笔下“摆动的帆船”或“摇曳的扁舟”变成了一艘太空飞船。在陆地行走时,我们的脚、脚踝、膝盖和臀部会受到磨损,关节会因颠簸发出刺耳的响声,但此时,失重感取代了一切。我们俯仰在海上,风平浪静时,有点像在梦中飞行,不必瞻前顾后地琢磨精神分析师为何会露出满意的笑容——诊室的沙发此时也成了摆动的帆船、摇曳的扁舟。 这段话并不出彩,但因为谈到了触觉,虽说不够壮丽,却成了我整个冥想的灵感依托。我承认,这种说法有点儿难为情。仰卧在海面上或者浸泡在海水中?听上去太缺乏冒险精神,胆子太小,根本就是随波逐流。难为情?这个词在西班牙语里却是怀孕的意思。[。’ 在歌德“浮士德))的第二部中,爱琴海的地位可以说举足轻重,歌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创作这部诗剧。该剧的第二幕高潮场景,设在“爱琴海的岩湾”,特里同㈦和涅瑞伊得斯㈤为证实自己并不只是鱼,游到了萨莫色雷斯岛捕获卡柏洛㈥的神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们希望这些在萨莫色雷斯岛被称为“大神”的上古神明,能够帮助荷蒙库路斯成为健全的人类。荷蒙库路斯是该剧第二幕中的一个中心人物,也被唤作“侏儒人”“人类的种子”。荷蒙库路斯只有灵魂,没有肉体,只得在炼金术士的曲颈瓶中徘徊,但是他想要获得一具肉身,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人说现代西方的人文学科——不管是科学和哲学,还是科技成就和惊人力量——与荷蒙库路斯的情况如出一辙,像是被封装在玻璃器皿中不安躁动的灵魂。 自萨莫色雷斯岛归来后,特里同和涅瑞伊得斯宣布他们将岛上的神明带到了岩湾,不仅要帮助荷蒙库路斯得到肉身,还要在和平的节日为大海举行庆典。仿佛古爱琴海上乘风破浪的所有战舰都消失殆尽,而和平才是深海的更深层含义。 与此同时,荷蒙库路斯见到卡柏洛诸神后很失望,正如哲学家谢林笔下描述的那样,卡柏洛诸神是代表渴望和哀痛、长得像侏儒的神。而萨莫色雷斯岛这些怠惰懒散、形容憔悴的神明,他们自己尚且沉迷在渴望当中:试想,若他们自身难保,又如何能为荷蒙库路斯获得肉体呢?P3-5 导语 数十年逐浪沉思的大师作品:有哲学家以数学入道,有哲学家以物理学入道,有哲学家以伦理入道。中国人说上善若水,而本书作者则以象征着生存与死亡的海洋入道。其所思之深之广,令人战栗。 在诗意的包围中了解“性与死亡”: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说:“我们在屎尿中做爱”。诗人济慈的墓志铭是:“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惠特曼写道:“自茫茫人海中,有一滴水珠向我温柔靠近。”海洋是情爱、是生死、是人类的乡愁,是我们需要了解却逐渐忘记的故乡。 序言 作者自序 几位朋友在自告奋勇地 阅读完本书原稿后,叮嘱我 要在正文开始前对文章脉络 加以梳理。如果你也觉得本 书脉络难以捉摸,那是因为 我的创作有两个不同的起点 。 几十年前,在读到桑多 尔·费伦齐的著作《塔拉萨 :生殖力理论》(Thalassa :A Theory of Genitality, 1924)时,我便初次萌生 了创作的念头。费伦齐在这 本杰作中,将弗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理论拓展为他所谓的 “生物分析法”。该分析法的 主旨,就是费伦齐所说的“ 向海洋回归的逆 流”(thalassic regressive undertow),这深深地吸 引了我。这个术语的意思是 ,海洋为诗人和科学家所推 崇,被奉为生命的起始和源 头,而万物也终将回归大海 。似乎,一切都将埋葬在黑 格尔所谓的“普遍要 素”(universal element) 之中。此外,由于哺乳动物 的胚胎是在羊水中妊娠,而 羊水又恰好是胎儿在母体中 孕育时所需的生理盐水,据 此,费伦齐认为,这是人类 在生理发育过程中需要找到 海洋替代物的表现。费伦齐 表示,胚胎发育的这几个月 会持续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 面面,例如人的睡眠和性行 为都和胚胎发育的状况大有 关系。同样地,费伦齐认为 ,弗洛伊德在1920年之后 提出的“毁灭与死亡驱力”( the destruction-and-death drive)也可以理解为海洋 在迫切地召唤我们,唤我们 回归本源。 爱、死亡和海洋?作为 初出茅庐的哲学家,当时的 我,又怎能不对这样的组合 兴致勃勃? 然而,如果凡事都能有 两个起点,本书的创作还有 另一个缘由。我虽然生在一 个内陆州,但很快便有机会 去海边。和所有人一样,自 从去过一次海边,我便止不 住地反复前往。我会和大家 一样,去海边游泳、晒日光 浴、收集漂流物、探索海岸 线、饕餮海鲜,然后酣然入 梦。通常,如果海上风平浪 静,我便会仰面漂浮于水中 ,任由脑中浮现各种奇思妙 想和连篇诗句。后来,我逐 渐领会到赫尔曼·梅尔维尔 所谓冥想与水“永远相伴相 随”的题中之义。 冥想(Meditation)?真 是个过时的词。根据词典, 冥想是很少见的,尤其是作 为“冥思苦想、深思熟虑”来 理解的时候。然而,该词目 前更普遍的释义是“沉潜于 思考,去凝想、反省、思索 ”。我自己在冥想时颇为随 性——这点朋友们能替我做 证——但并不是为了某种信 仰或宗教仪式。我必须承认 ,我的这种冥想方式,富有 想象力,且全凭直觉,虽灵 敏但毫无逻辑可依,甚至还 有点儿“消极被动”,就好像 在海上随波逐流。然而近些 年,一些法国思想家,如梅 洛-庞蒂、列维纳斯和德里 达,无一不强调这种被动的 重要性。在这一问题上,他 们或许都受到了海德格尔的 巨著《存在与时间》的影响 。书中强调,存在是“被移 动”而非自我移动:比起运 动(Bewegung),动变( Bewegtheit)才是基础存在 论的指导概念。 我浮在海上的冥想,既 反映了这种被动,同时又表 现了我对它的抗拒,这种抗 拒体现在我的研究和分析中 。然而,无论如何熟读深思 、如何勤于研究与分析,我 都无法准确地解释,为什么 我书中提到的思想家和作家 ,就恰好是那些人。为什么 是费伦齐,而非荣格或奥托 ·兰克?为什么是谢林和黑 格尔,而非康德?为什么在 一众提及海洋的思想家和诗 人中,我偏偏提到荷尔德林 和尼采?为什么我会提到梅 尔维尔,而非康拉德?而在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众多小 说和散文中,为什么我偏偏 提到《海浪》这部作品? 我还不知道这些问题的 答案,这事着实令我和我的 友人们沮丧。对此,我意识 到,人类认知局限最明显却 少有人发觉的一个标志是: 我们已然做出的一系列狭隘 的阅读选择。这一过程似乎 并不是我们选择了那些我们 已读过的书,而是那些书选 择了我们。无论做过多少研 究、学术自律性多强的人, 都无法改变自己选书的方式 ,我们无一不是“随波逐流” 。而我唯一的愿望是:在这 场我与海的邂逅中,那些选 择了我的书,也能滋养我的 读者。 对于本书各章节的详细 讨论,我会放在引言部分, 但请允许我先在此处对本书 的风格加以说明。前面我曾 提到,本书的创作有两个缘 由,因此相应地,本书也至 少有两种行文风格。为了表 现其中一种风格,我只能任 由自己使用一些过时甚至略 带浮夸的字眼,比如:“哲 学的邂逅”“冥想”以及“反思 ”。比起我的学术创作意愿 ,该风格更多地反映了我个 人在海边、海面以及海当中 的一些经历。其中一些章节 ,比如关于费伦齐的论述, 纯粹是作为解释说明之用, 因为这些内容涉及的理论本 身是晦涩难懂的。而其他的 章节,比如第一章“任由自 己沉溺在摇篮中”,则表现 了莫里斯·布朗肖¨’所说的“ 碎片化写作”的风格。在这 种风格下,创作的过程并非 像写说明文那样可以预见, 读者在阅读时或许会有与我 随波逐流的感觉。但是,无 论是说明式还是碎片式的写 作,都是为了达成同一个目 标,就是形成能够充分阐释 海洋的冥想风格——这是为 了顺从海洋的方式,而非 内容推荐 由于偏爱内陆的安全感和思维方式,哲学家日益放弃了对海洋的探寻,转而将它交给了海洋生物学家、探险家和诗人。但是,诗人偶尔会连同精神分析学家一起,将我们带回万物的本源——海洋。 人性、神性、悲剧性、无边的灾难之海与有限的生命,伴随这些主题,读者可以跟随作者在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荷尔德林、梅尔维尔、伍尔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尔、谢林、费伦齐、弗洛伊德的论述中探寻人类与海洋的复杂关系,揭示我们的冲动、焦虑、死亡和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