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归未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义林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回归未来》是一本商业纪实散文合集,主要收录作者郑义林多年的从商经验和人生智慧。本书主要从生命的回归、时间的更迭、城市的变迁、经营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五个方面来阐述人生和经营的关联,以自己多年的从商经验来为经营者辨明对错,也指引创业者指明未来道路,回归到经营的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郑义林,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博商会秘书长,《博商》杂志创办人、主编,蓝狮子中国企业研究院顾问。企业家社群组织研究者与践行者,商业观察者,常年从事社群组织建设、发展的研究,专注高端会员服务模式的探索。代表作有《商界理想国》《商界理想国2》《铁匠精神:儒商陈万强》等。 目录 序 回归未来 第一篇 回归生命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白岩松:我与中国改革这四十年 龙永图:中国龙的大国信仰 春暖花开 和冯仑谈理想 第二篇 回归过去 时光村落的往事 百年荔枝树 那一代人的爱情 凤凰山拜佛 养育男孩 另一面香港 第三篇 回归城市 身心灵的土壤 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 下一个硅谷 时代的“弄潮儿” 从大梅沙村的巨变看深圳40年 多段式人生 第四篇 回归经营 有意义的“徒劳” 卓有成效的经营者 中国式的人情与面子 超级连接者 巨婴型企业 成长密码:从平庸到伟大 任正非眼中的“狼” 第五篇 回归人生 愿生命从容 微笑的石头 一个人去东京 至爱梵高 金庸和他的江湖 中年的意义 后记 :写作与人生 序言 回归未来 2018年10月,67岁的 王石再次选择重新出发, 前往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开启为期两年的犹太文化 研究和希伯来文学习。用 他自己的话说,去到文明 的源头去探索生命的本源 ,拥抱未来。 虽然未来时刻在变化 ,但生命的规律却是永恒 的。从“百岁人生”的视角 看,刚走完人生三分之二 的王石,通过不断思考和 探究生命的本质,来为自 己下一段三分之一的人生 做准备。 受王石先生的启发, 本书取名《回归未来》, 作为《相遇在美好的时代 》一书的延续和升华。我 们追求美好生活,思考生 命的意义,在变化莫测的 时空交错中,坚定自己内 心的信仰,充满激情地拥 抱未来。 人是唯一寻求意义的 动物,没有意义也要创造 出意义来,于是就诞生了 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 。然而,生命到底有没有 意义? 有时我也会想:一个 人如果不去思考这些人生 大问题,岂不是可以过得 简单快乐一些? 其实,不是因为思考 ,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 苦,所以思考。想不想这 类问题,不是自己可以选 择的,基本上是由天生的 禀赋决定的。福克纳在加 缪猝死的那一年写道:加 缪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抛掷 在探究唯有上帝才能解答 的问题上了。其实,哲学 家和诗人都是这样,致力 于解开并无答案的人生之 谜,你可能会认为他们是 不明智的。但从学术上看 ,这是人生的困境,只要 人在,困境就在,哲学就 始终要去思考和回答。 回到前面的问题,在 某种意义上,生命最初本 无意义,是具有主动意识 的人类,给予生命意义, 并在生命的每一刻,反复 将其明确。 首先,爱赋予了生命 的意义。人类最伟大的东 西是爱,爱包括爱情、亲 情和友情等,其中亲情是 所有爱的原点。父母子女 缘分一场,但时间并不像 我们想象的那么“天长地 久”。我们说到未来,实 际上以亲情所代表的爱, 是永恒的,无论未来社会 如何变化,无论机器如何 替代人类,作为生命,作 为人类,爱始终是支撑人 类往前走的最重要的动力 。 这两年,我当了父亲 ,有了这一角色后,我的 生活全然改变,开始学会 了表达爱,我对生命的意 义也有了新的理解:传承 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使 命,传承让生命在时间和 空间上得到无限的延伸。 我们拥抱世界,面对未来 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要找 回自己,很多问题的答案 都铭刻在我们的遗传密码 与文化基因中。所以说, 回归未来,本身面对未来 的是我们要回归,就像我 们对亲情的理解,面对未 来,亲情什么时候都是不 可或缺的,生命的过程要 始终充满爱与感恩。 苦难与成长的体验让 生命的过程充满意义。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 遭受各种苦难。所谓苦难 ,说的是对我们造成巨大 痛苦的事件和境遇。也许 少数人很幸运,一生当中 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 免那个所有人迟早要承受 的苦难——死亡。因此, 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 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 题。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 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 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 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 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 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 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 或遭到苦难时,它便被唤 醒了。 承受苦难磨炼人的意 志,使人成长,因而磨难 就变得有意义。《活出生 命的意义》作者弗兰克在 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告诉我 们,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 也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 他说:以尊严的方式承受 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 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 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 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认知自己,是人生最 难的课题。 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 中,最根本的责任是对你 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 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 个性和价值来。 我们谈人性的弱点, 其实更准确地讲是如何认 识自己。人这一辈子,最 难的是认识自己。我认为 评价人的一生,发现最大 的不幸,实际上是活了一 辈子,临走的那一刻你依 然不认识自己。 因而,写作本书的过 程,实际是在不断探索自 己、与自己对话、与世界 对话的过程,我希望通过 写作与思考,让自己更加 全面地认识自己,更加理 解这个世界。 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和发展。《顾城哲思录》 里有这样一句话:“美是 唯一真实的东西,当它到 来时,一切都形同虚设。 ”追求美好是人类的天性 ,即使有人对未来心存疑 惑,依旧要对生活充满信 心。实际上,我们如何看 待生命,我们就如何对待 生活。 从《相遇在美好的时 代》到《回归未来》,中 间相隔仅仅一年时间,却 似乎经历了许多事情。这 一年,我遇见了潘基文秘 书长、龙永图部长、陈春 花老师、白岩松、冯仑等 ,他们各自精彩的人生故 事,告诉我永远不要停下 前进的脚步;这一年,国 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贸 易摩擦升级,不确定性加 剧,中国的民营企业经历 了蜕变与重生…… 两次新书演讲,我挑 战了自己,克服了当众演 讲的弱点,也成长了自己 。这一年,我在不断地切 换角色,在与成功的企业 家 导语 《回归未来》是财经作家、商业观察者、著名社群组织研究者与践行者郑义林的最新散文集。书中是他对过去和未来的独立思考,对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的记录和观察,也有他平凡生活故事的感悟和提炼。全书文笔流畅细腻,感情十分真挚,故事性很强。 后记 写作与人生 2018年9月,我出版了 第一本个人散文集《相遇 在美好的时代》,在当当 网上线的第一个月即登上 “新书畅销榜”前50位,这 或许是对我无数个深夜坚 持写作的最大肯定。 从此,我多了一个身 份标签——“青年作家”。 新书出版后的这半年时间 里,我不断收到读者来信 ,其中有创业者,有职业 人,也有在校的大学生, 他们会就书中的某篇文章 、某个故事或是某个场景 ,表达他们的共鸣或是感 动。 有一位读者来信说:“ 在读此书之前,我喜欢的 散文有两种。一种是类似 于余秋雨老师的散文那样 气势磅礴,另一种是如席 慕蓉老师的散文那般细腻 缠绵,辞藻优美。曾经无 知的我天真地以为,散文 要么气势磅礴,要么优美 华丽。但读罢《相遇在美 好的时代》,才发现,散 文就算是通过平淡朴实的 文笔传达出来,亦令人感 慨动容;原来文字,从来 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 只需要一颗敏感而真挚的 心就可以。” 这封短短百余字的来 信,读后内心十分温暖, 同时也深切地勉励着我在 写作的路上继续前行。这 段时间,在不同的场合, 总会遇见一些创业者或是 博商企业家,他们见到我 的第一句话是:“秘书长 ,我读了您的书,其中某 某故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 在此之前,我从没有 想过原来写作可以如此深 刻地影响别人,也未曾想 过通过出书来成就自己, 我只是单纯地因为喜欢写 作,因为想记录下自己或 身边所发生的事,仅此而 已。 2018年,遇见陈春花 老师,是我一生中莫大的 幸运。陈老师每天坚持写 作五千字,30多年笔耕不 辍,出版了二十几部管理 学著作和十余部散文集; 她的身份更是多元的,既 是学者,又是活跃于教学 一线的师者,还是优秀的 管理者。因为她在研究和 写作上的坚持,学术成果 丰硕,被誉为“最有可能 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管理 学者。” 一次在与陈老师的交 谈中,我说我每天的工作 很忙,抽不出时间写那么 多。“那你就一周写五千 字吧!”陈老师勉励我说。 从此,写作成为我生 活的一部分,成为我工作 之余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也暗暗地给自己下了一 个目标:每周写作五千字 ,每年出版一本书,坚持 三十年。那样,在我七十 岁的时候,书累加在一起 ,足足就可以到达膝盖那 么高。 我想象着在未来的某 一天,当我翻开自己出版 的图书,阅读写过文字和 故事的时候,我忽然察觉 到,写作有了一个更重大 的意义:我跟生命中经历 过的人和事有了“连接”, 我与过去和未来有了“连 接”。那些文字,虽然是 给读者的,但是它其实是 我最私己、最亲密、最真 实的手印,记下了、刻下 了我过去生活数十裁的岁 月,我此生永远不会忘记 的生活岁月。 然而,写作的过程是 十分孤独的。 有时,为了创作或还 原一段故事,需要坐着冥 想数小时;有时,为了寻 找灵感,我会寻找一处安 静的地方待上几天,一个 人完全放空自己。无论处 于什么样的状态,人都会 感到孤独,对于写作来说 ,孤独也许是不可或缺的 。 有时候,我也会陷入 怀疑和沮丧之中。我时常 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文 字创作对现实的生活真的 有必要吗?我的文字能带 给读者什么价值?透过写 作,我又能得到什么? 要坚定地写作,绝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对纯粹 的文学之路,有过恐慌, 应该是怕寂寞吧,怕写的 文字没人欣赏。 我从来没有想过靠写 作为生,如果真的有私心 ,我希望我的文字带给读 者哪怕是一点点的启迪, 都可以让我无比欣慰。 写作需要时生活有深 度的认知。既然要做出有 价值的表达,就要逼迫自 己对一个司空见惯的事物 产生更加不同、更加深刻 的思考。即使写不出名留 青史的伟大作品,通过写 作也可以提高自己认识问 题的深度。 我将写作当成跟自己 、跟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 。全然孤独的写作,反而 可以让人更加专注地面对 自我,冷静而客观地观察 这个世界。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写作本身就是对 自己最好的回馈,我愈发 热爱和自己深度对话的感 觉,也开始刻意训纠自己 对生活的敏感度,因为灵 感,正是来源于对生活的 敏感。 写作更是一种自由的 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可以在有限 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生活 方式。所谓的自由,是你 可以得到一些空间,同时 负上相等的责任。自由的 另一面,是责任。你选择 了自由,就要承担责任。 对我来说,任何人首 先是一个人,之后才是被 别人指派的角色。作为一 个人,对于别人遭遇的痛 苦、不公平的对待,对于 贫富悬殊的现象等等,是 不可能视而不见的,不牵 涉其中的。至于文学写作 的,首先也是一个人,之 后才是写作的人。他怎么 活,就怎么写。写的问题 ,就是如何活的问题。每 个人都有一个与主流社会 背道而驰的世界,只是由 于长期活在主流之氛围下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才 把自己的世界压抑得愈来 愈小。而在写作的时候, 那个被压抑的世界便会被 放大。 我认为,能把时间花 在做自己 书评(媒体评论) 我非常荣幸受郑义林 先生邀请,在“纪念中国 改革开放40周年暨第三届 深圳市民营企业家盛典” 中作主题演讲,这是一场 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他作 为盛典的主要发起人,通 过汇集智慧和资源,致力 于社会服务,推动全球事 业,支持中小民企的发展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此 外,郑义林先生是一位非 常有前瞻性思想的组织者 ,他具备优秀、干练的领 导能力以及深厚的专业知 识,借此机会表示祝贺, 希望他在未来能够继续努 力引导、鼓励企业家们在 新的挑战中推动世界向前 发展。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 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 判代表 龙永图 我认为企业家的回归 未来,主要在于做好三方 面:第一,要更有规则意 识,特别是更加尊重国际 规则;第二,要有更加开 放的意识,积极面对外部 市场和环境的变化;第三 ,拥抱新技术,永远有一 个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 力。最后,恭喜郑义林先 生新书《回归未来》的出 版,希望这本书能给社会 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联合国前秘书长、博 鳌亚洲论坛理事长 潘基 文 我已经记不得自己来 过深圳多少次了,我可能 跟深圳比较有缘。深圳特 区是1980年8月正式成立 ,属猴,我也属猴,也是 8月份出生,跟深圳缘分 很近,只是我比深圳整整 大了12岁,我是1968年 出生的。由此也看得出来 ,我跟改革开放40年蛮有 缘分的。在此,希望同属 猴且与深圳同岁的郑义林 先生,能为这座年轻有活 力的城市贡献更多价值。 央视主持人 白岩松 与义林认识有七年多 了,一路上看着他在成长 和改变,从青涩内敛到成 熟智慧。这些年,在义林 和他的团队的辛勤工作下 ,博商会由小到大,逐渐 发展成为华南地区颇具影 响力的创业社群。 收到义林的书稿《回 归未来》,感慨他十年如 一日的坚持。我曾经说过 ,一件事没个十年,是干 不好的。他跟我说,他要 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件事 ,就是打造一个平台,终 生服务创业者。这是一份 理想,更是一份承诺。我 认为一个人不能有太多理 想,而且理想越小越好; 越小,然后时间越长越好 。 从《回归未来》一书 中,可以看出他对过去和 未来的独立思考,对纷繁 复杂的商业世界的记录和 观察,也有他平凡生活故 事的感悟和提炼,从义林 身上,我仿佛看到自己年 轻时的影子,充满理想主 义的正义感和现实感。 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 的?今天的我们都很难想 象,但有些东西是不会改 变的,比如人性,比如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比 如人们对理想的追求等等 。 下一个十年,一起努 力,加油! 财经作家 吴晓波 翻阋了郑义林寄来的 《相遇在美好的时代》, 感受到他所理解的多元化 时代,全书文笔流畅细腻 ,感情十分真挚,故事性 很强。跟郑义林有过几次 的接触和交流,感觉他是 一个很有理想的“文艺青 年”,并且愿意为理想而 付诸行动。恭喜他的第二 本散文随笔《回归未来》 出版,祝贺! 御风投资控股董事长 、商界思想家 冯仑 精彩页 白岩松:我与中国改革这四十年 “一个人对了,一群人就都对了。” ——白岩松 2018年9月,我们在深圳组织举办第三届民企盛典,有幸邀请到央视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出席并做主题演讲。 白岩松能答应出席,有三个方面的理由:第一,我们的主题,是关于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纪念活动。白岩松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感恩于这一伟大的政策,这一年他刚好五十岁,于是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他的感受;第二,是深圳。白岩松与深圳有多次缘分,他与深圳同属猴,比深圳刚好大一轮,见证着深圳一路的成长和变迁,感叹这个时代的美好与伟大;第三,是龙永图部长。白岩松与龙部长相识二十余载,是忘年之交,龙部长的亲自邀请,让他一口答应出席。 最后一个理由,当然也是最重要的。1994年3月,中央电视台首次派人到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最前线目内瓦采访,白岩松参加了这次历史性的采访,由此结识了当时中国入世谈判团的主要代表龙永图部长。正是这场谈判,让白岩松和龙永图能够走到了一块,而且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着真正朋友的关系。 时隔多年,白岩松依然记得在日内瓦湖边的那个早晨,龙部长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深刻,他说:“小白,你知道我为什么愿意坚持吗?不能让中国的改革开倒车啊,融入世界,我们的改革就不可逆!” 正是这份理想主义和责任感,让白岩松发自内心地尊敬这样一位师长,也让他更理解什么是国际视野和格局,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龙部长是入世谈判团中最重要的一员,他业务精深,对外谈判,他负责进攻,对内面对各行业的自我保护,他又得防守,这是一个不好干的苦差。今天,我们要感谢龙部长,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他谈判工作的受益者。”白岩松说。 后来,离开副部长位置的龙永图,又做了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又做与20国集团相关的工作,即便如此繁忙,他又在故乡贵州的电视台,开了一档《论道》的电视栏目,而这档栏目,白岩松成了常客,两人常常在《论道》里谈论共同的梦想,世界与中国,人生与幸福等。 2018年在深圳举办的民企盛典,两人再次有机会共同“论道”,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谈时代,论民企,说深圳,讲中国。 2018年9月11日,我们安排了龙部长和白岩松共进午餐,两人相聚甚欢,谈了许多往事。为了与老朋友相聚,龙部长特别在深圳多留了一天,他说:“我和岩松之所以能成为忘年之交,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说我们都是从非常遥远的小地方来到北京,成长的过程都吃过很多苦,所以都以双倍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们对人生、时代和国家有很多理解都不谋而合,岩松这些年很不容易,我是看着他一路成长的。” 这一天,白岩松身穿深灰色的中山装,精短的发型里藏了不少白头发,看起来更有味道了。50岁的他,经历半个世纪的岁月磨砺和人生体悟,更有成熟中国男人的魅力和风度。 1968年,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个边远小镇,8岁那年,父亲辞世,母亲独自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坚强的性格。小时候的白岩松性格有些“特立独行”,淘气贪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他不爱看课本,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都是班级倒数几名,但少年时代的白岩松开始热衷读杂书,对各种新事物十分狂热。 上了高中,白岩松开始明白“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开始沉下心来学习,高三那年,跟拼了命一样读书,不分昼夜。终于,命运没有辜负这位“很特别”的少年,高考那年白岩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专业。 18岁的白岩松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买了《朦胧诗选》,听了崔健的《一无所有》,这影响了他的一生,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和性格,这包括朦胧诗、摇滚乐和古龙武侠小说的影响。 1989年,白岩松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分配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白岩松原本希望工作岗位离新闻近一点,但最终让他去了《中国广播报》当编辑。一开始白岩松不大乐意去,感觉那是个喝茶看报的地方,可到那不久,就成为一个整版的编辑,很快成为报社的年轻主力。 白岩松没有后悔来到报社工作,这里倒是锻炼人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妻子朱宏钧,一个后来一直站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1992年底到1993年初,中央电视台有一帮人在筹办《东方时空》,缺个策划。当时崔永元也在广播电台,他有个同学在那个组里,推荐白岩松去。 白岩松去当兼职,做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试做主持人,他一开始不愿意出镜,但因制片时间非常紧迫,他被赶鸭子上架当采访记者。 第一次出镜时,栏目组要白岩松自己找服装。而他连一套像样的西装都没有,最后还是妻子朱宏钧从朋友那里帮他借了一套高级西装。那段时间,白岩松的神经就像拉满的弓,常常睡不着觉。眼看丈夫种种焦虑不安,朱宏钧对他说:“坚持下来,我会全心全意支持你的!” 此后,白岩松开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