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书中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写景记事,追求细致,内容丰赡,文笔隽永,具有地理学、文学以及史学价值,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本书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徐霞客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对近人旅游及散文游记创作亦有极大启示。 目录 游天台山日记 游雁宕山日记 浙江温州府 游黄山日记 徽州府 游武彝山日记 福建建宁府崇安县 游庐山日记 江西九江府 游黄山日记 后 游九鲤湖日记 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游嵩山日记 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游太华山日记 陕西西安府华阴县 游太和山日记 湖广襄阳府均州 游五台山日记 山西太原府五台县 游恒山日记 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游秦人三洞日记 湘江遇盗日记 游七星岩日记 游漓江日记 与静闻永诀日记 游白水河瀑布日记 游盘江桥日记 游太华山记 随笔二则 黄草坝札记 丽江从教日记 游茈碧湖日记 游大理日记 越高黎贡山日记 游鸡足山日记 后 溯江纪源 导语 与马可波罗齐名的“东方游圣”, 钱谦益、李觉民、李约瑟等中外人士极力推崇的一代大家。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 《徐霞客游记》既可被称为地理百科全书,也颇具文学和史学价值。 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精美装帧,全新典藏,附赠精致书签! 书评(媒体评论) 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 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 者授辞,不唯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 也。 ——清代学者 钱谦益 其词意之高妙,备极诸长,非身历其境者,何能 出此……霞客之游记,非仅写景物、谈风月而已,对 于山岭之来脉、江海之源流,而未尝无所发现,其有 助于地理,自不可沒。 ——学者 刘虎如 《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 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记录。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精彩页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又称“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天台山为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有隋朝创建的国清寺。台州府省称“台郡”,即今浙江临海市。 万历四十一年(1613),徐霞客到浙江旅游,先游洛伽山(普陀山),惜未见游记。之后循海南行,第一次游览天台山和雁宕山,同行者有僧人莲舟。《游天台山日记》就是他这次游天台山留下来的游记。次年(1632),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徐霞客于三月的最末一天自宁海县城起行,四月初一进入天台县境,四月初九离开天台山。他登华顶峰,观石梁飞瀑,欣赏断桥三曲瀑布及珠帘水,游寒岩、明岩、呜玉涧,眺览琼台、双阙,登赤城,沿途到天封、万年、国清诸寺。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这篇游记清丽感人,直如把我们带进了天台胜景。文中指出:“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这是徐霞客早年地理考察的重要结论,他已经注意到地形、气候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语言简练朴素,可观此游记的基本风格。 癸丑之三月晦①自宁海出西门②。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③。闻此於菟④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注释】 ①癸丑,明万历四十一年,即1613年。晦,每月最末一天。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三十日,即公元1613年5月19日。 ②“自宁海”句,徐霞客自家至宁海的路线,游记中未有记录。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中栽徐霞客自述:“而余南渡大士落迦山,还过此中,陟华顶万八千丈之巅,东看大、小龙湫,以及石门、仙都,是在癸丑。”可见其在1613年游天台前,曾经绍兴府、宁波府游落迦山。落迦山,又称“洛伽山”,因《华严经》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而得名。普陀山又称“小白华”“梅岭”,为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岛,是徐霞客游踪最东处。该山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旅游避暑胜地。 ③梁隍山,即“梁皇”,在宁海县西南境的公路边。 ④於菟(wu tu),是一古词,早在《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辞海》中云:“於菟,虎的别称。”此处应为此意。 【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 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朗,人之心情、山中景物,似都有喜意。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听闻此地猛虎夹道,一个月间就伤害数十名行人,于是,停宿于旅舍。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①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②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③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④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⑤。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⑥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④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注释】 ①奉化,明代时为县,隶属宁波府,即今浙江奉化市。 ②国清,即国清寺,在天台县城北3.5公里处的天台山麓。寺周五峰环立,古迹甚多,有隋塔、隋梅、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墓、寒拾亭、丰干桥等。 ③然,同意。 ④莲舟,江阴迎福寺僧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佛家把人分为四种,即粗人、浊人、中间人、上人。他们认为内有德智、外有胜行的人,为在上之人,故称“上人”。 ⑤筋竹岭,即今金岭,在宁海、天台两县界上。 ⑥阊门是苏州城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北,通往虎丘方向。 ⑦坳(ao),低洼处。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