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代表作《异类》《引爆点》中文版累计销量破百万册;畅销榜常客,屡屡创造书市神话,人称“《纽约客》怪才”;《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讲故事一流的非虚构作家。
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2011年,被授予加拿大国民最高殊荣“加拿大勋章”
2011年,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
2012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引爆点》自出版之
后,一直畅销不衰。格拉
德威尔把流行病、人类学
、犯罪心理学和城市治理
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一次
“乱炖”,通过跨界式写作
,揭示了商业流行在去中
心化的互联网时代可能会
被引爆的场景和可能性。
——吴晓波
财经作家、“890新商
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
无论你想制造流行还
是消解流行,无论你想追
逐流行还是远离流行,《
引爆点》都能给你意想不
到的启发。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原
总编辑
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
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商业管
理,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世
界的普适方法。读完这本
书,你可以用它的理论来
分析身边的流行事物,比
如某个品牌的畅销球鞋、
很多人谈论的一档综艺节
目等。你会发现,关于这
个世界的一扇新的大门向
你打开了。
——李翔
知名媒体人、得到App
总编辑
后记
真实世界中的引爆点
李翔译 《引爆点》出
版之后不久,我碰巧遇到
了一位流行病学家,这位
流行病学家把他职业生涯
中最好的时光都用在了同
艾滋病的对抗上。他很有
想法,但是人却显得很失
意。你可以想象那种失意
——好端端的一个人,却
必须去应对艾滋病这样可
怕的疾病,而这还是他的
日常功课。他读了我这本
书之后,我们坐在一家咖
啡馆里谈论我的书。他的
话让我大吃一惊:“我在
想,如果我们从来不知道
有艾滋病这种疾病的存在
,人类的状况会不会好一
些?”我想,对于他这句话
并不应该从字面意义上来
理解,他并非后悔自己通
过抗艾药或者艾滋病检测
,参与拯救或者延长了无
数生命。他的意思是,从
根本上讲,艾滋病的流行
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
疾病现象)。它的传播是
由于信仰的崩溃和社会结
构的缺陷,是由于贫穷和
不公,是源于社会中个别
人的影响。有时候,精确
地分析出致病的病毒仅仅
是科学家的一种游戏,因
为如果把力气用在信仰、
社会结构、贫穷、不公和
一些个别人物身上,艾滋
病的流行就可以更有效地
被抑制。他说这话时,我
脑子里灵光一闪:这就是
我在《引爆点》中试图表
达的东西。
很久之前,在英语课
上,老师说,一本书就像
一个生物体,它能够呼吸
,能够生长,每一次新的
阅读都会使它更丰富。但
是直到我写了《引爆点》
,我才真的开始把这句话
当回事。我在写这本书的
时候,不知道谁会去读它
,也不知道如果它真有点
儿用处,它的用处会是什
么。在写作时想这些事情
,感觉就像很专横地塞给
读者一本有特定用处的书
。但是从它出版的那天起
,我就被读者的评论淹没
了。通过我的网站(www
.gladwell.com),我收
到了成千上万封电子邮件
。我被邀请在各种座谈会
、读者反馈会、售书见面
会上发表演讲,跟互联网
企业家、电影制片人等许
多人聊天,每一次我都对
我的这本书有了新的了解
,了解它为什么似乎说到
点子上了。
新泽西州的慈善家沙
伦·卡马金买了300本《引
爆点》,在该州的每个公
共图书馆都放了一本。他
承诺,所有被我的书激发
的灵感都将获得资助。“
别再老跟我说你想做什么
之类的陈词滥调,用这本
书里讲的思维方式去创造
一些新的东西。”他对图
书馆管理员们说。几个月
之内,将近10万美元的“
引爆点”特许资金被发放
到21家不同的图书馆。在
罗塞尔,公共图书馆坐落
在城镇边缘的街道上,而
且还被隐藏在一片灌木丛
后,这家图书馆得到了一
笔特许资金,用来在城镇
四周挂标志,指引人们走
到图书馆;另一家图书馆
用它得到的特许资金来帮
助老年读者中的联络员学
上网,同时暗中打赌他们
还能吸引到新的资助者;
还有一家图书馆买了一些
西班牙语教科书和教学材
料,希望以此扭转其所在
城镇服务不佳的现象。没
有一笔特许资金超过
1000美元,图书馆管理
员们的主意也并不惊人,
但是这些资金却都用在了
刀刃上。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萨
克拉门托,加利福尼亚州
立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肯·
福特尼科声称,因被《引
爆点》激发了灵感,他找
到了吸引教师到问题学校
任教的方法。“这里有一
个有趣的困境,好校长说
,除非我有好老师,否则
我才不会到问题学校去;
而好老师说,除非有个好
校长,否则我才不会到问
题学校去。很多努力——
比如减免贷款,都没有产
生任何效果。”福特尼科
对我说。福特尼科把自己
的精力集中在奥克兰低收
入地区的一些学校上。他
说,这些学校40%的老师
都没有签约,他们只是想
在这里凑合待两年。“我
问老师们:‘你们为什么
愿意到这些学校工作?这
个学校所在的地区收入低
,单亲家庭多,治安也不
好。’是薪水吗?老师们说
,也许吧。是因为课程少
吗?他们仍然说,也许吧
。我开出的都是很有吸引
力的条件,但是我并不认
为这些条件就好到让人们
愿意签下合约到这些学校
工作。”这可能很容易让
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师
们都是一些缺乏奉献精神
的自私的家伙,他们根本
不愿意到那些最需要他们
的地方去工作。
但是如果改变一下开
出的邀请条件会怎样呢?
福特尼科想。他明年将在
奥克兰实行的新办法是,
他将给那些被邀请到问题
学校的校长一年时间,用
这一年建立一个教师团队
,跟他们签署协议,团队
中的教师是从好学校集体
挖过来的。在战场和运动
场上,对于个人来说难以
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对于
一个紧密协作的集体来说
可能就不算什么。人并没
有变,只是呈现在他们眼
前的挑战方式变了。福特
尼科认为,这条定理对于
课堂同样适用,如果老师
们感觉自己的同事都是一
些经验丰富的好老师,那
么他们会愿意签一份很苛
刻的合约。这是他从《引
爆点》中得到的启示,我
从没想到《引爆点》会在
一个叫奥克……斯用户,
但他们可都是汽车内行、
汽车专家。这类人对待汽
车认真严肃,他们热衷于
谈论汽车,他们的朋友都
向他们征询关于汽车的建
议。雷克萨斯意识到自己
俘获了一批内行,他们是
关注着公司一举一动的观
目录
系列推荐序:格拉德威尔的世界/李翔
推荐序一:理解流行/李翔
推荐序二:在每个人都想成为网红的时代,如何创造“红”/吴晓波
推荐序三:“刷屏”时代的流行方法论/孔清溪
前 言
1 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2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3 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毒”
4 环境威力法则I: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
5 环境威力法则II:150,一个神奇的数字
6 个案分析:流言、运动鞋和转变力量
7 个案分析:自杀和吸烟流行潮
8 结论:小动作能够引发大流行
后记 真实世界中的引爆点
致谢
注释
精彩页
疫情引爆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场梅毒疫情袭击了巴尔的摩市。自1995年至1996年的一年内,携带病毒的新生儿人数就增加了500%。巴尔的摩市的梅毒发病率曲线图显示,多年来该曲线一直保持稳定,但到了1995年,梅毒发病率几乎呈直线上升态势。
巴尔的摩市的梅毒疫情因何被引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认为,问题就出在强效可卡因上。强效可卡因会大大增加高风险性行为的发生率,而高风险性行为则会导致艾滋病和梅毒的传播。强效可卡因的诱惑让许多人到贫民区购买毒品,这一做法增加了他们把病毒携带回家传染给家人和邻居的可能性。强效可卡因改变了邻近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模式。疾控中心表示,强效可卡因正是梅毒肆虐的推动力。
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性传播疾病的专家约翰·詹尼曼则认为,发生梅毒疫情的原因在于该市贫民区糟糕的医疗服务。詹尼曼说:“自1990年至1991年,到全市传染病诊所就医的人数为36 000人。随后,由于预算问题,该市决定缩小性病诊所的规模。临床医生的人数从17人减少到10人;内科医生本来有3位,实际人数后来降为零;就医病人则减至21000人;到发病地进行外勤服务的工作人员相应减少。许多人忙于玩弄权术,许多应该做的事情都被搁置,比如计算机软硬件需要升级,却无人处理。这是城市官僚机构管理失灵的一个最严重的案例。药品都快被人们用光了。”
换句话说,当巴尔的摩市性病诊所的就医人数达到36000人时,梅毒的蔓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按照詹尼曼的说法,当就医人数为21000~36000的某一数字时,疫情就暴发了。它从市中心开始蔓延,通过街道和高速公路传播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突然之间,那些可能已感染一周但是还没接受治疗的人,在被治愈之前有两三周甚至4周的时间四处传播病毒。糟糕的医疗状况使得梅毒成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问题。
还有一种理论由美国流行病学权威专家约翰.波特雷特提出。他认为,疫情暴发的祸根在于,这些年的物质条件变化对于巴尔的摩市的东西部城区有很大影响。巴尔的摩市中心是梅毒高发区域,在市中心两端的东西城区经济均严重萧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尔的摩市曾大张旗鼓推行一项政策,即拆毁东西城区20世纪60年代风格的旧式高层住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工程是拆毁西城区的列克星敦叠式大楼和东城区的拉斐特宫,而这两栋居住着上百户居民的大楼则扮演着犯罪中心和传染病中心的角色。随着拆迁工程的进行,人们从东西城区的这些老楼中搬走,犯罪和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也开始恶化。
“实在是触目惊心,”波特雷特在第一次到巴尔的摩东西城区巡视时说,“50%的联排房屋都用木板封得严严实实,有一处建筑物都已经被毁坏了。政府要人们撤离等于加快了人群的流散。多年以来,在巴尔的摩,梅毒都被控制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特定地区,性关系也被高度限制在特定的社会群体内。但是拆迁工程却迫使这些人搬迁到巴尔的摩市的其他地区,他们因而把梅毒连同其他行为一起随身带走了。”
有趣的是,这几种解释中所提到的事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疾控中心认为强效可卡因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但1995年并不是强效可卡因首次流入巴尔的摩市的时间,它在该市早已存在多年。疾控中心的意思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强效可卡因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有所加剧,而这一变化足以促成梅毒疫情的暴发;同样地,詹尼曼并没有说巴尔的摩市的性病诊所都被关闭了,而只是说其规模缩小,临床医生人数从17人减少到10人;波特雷特没有说整个巴尔的摩都在进行大迁徙,他只是说,一些拆迁工程使一些住户搬离了城区的住房,让梅毒疫情达到顶峰。只需要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流行病原本所处的稳定状态就有可能被打破。
还有一点更有趣,这些解释都在描述一种引爆流行病的完全不同的方式。疾控中心关注的是疾病暴发的大背景——毒品的流入和增长是如何改变一个城市的环境,从而引爆疾病流行的。詹尼曼谈论的是疾病本身。诊所规模缩小等于给了梅毒一线生机,它原本是急性传染病,现在成了慢性传染病;它原本仅能在人体内逗留几天,现在却能延续好几个星期。波特雷特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携带梅毒病毒的人身上。在他看来,梅毒的传染源是巴尔的摩市特定的一类人,这些人极度贫困,可能吸毒,性行为频繁。如果这种人突然从他们生活的街区迁移到一个原本不存在梅毒问题的新街区,疫情就有可能被引爆。
换句话说,引爆一种流行病并不是只有一种途径。流行病暴发需要三个条件:能传播传染病病原体的人、病原体本身和其产生作用所需的环境。当一种流行病暴发时,这三个条件就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疫情被引爆,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其中一个甚至两三个条件发生了变化。我将这三个变化条件称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
P3-6
导语
传播学经典理论,揭示流行现象背后的3个黄金法则 为什么有些产品、思想能突然流行起来,而其他的却不能?引爆点三法则,可以解释你身边众多流行现象。
本书是《福布斯》20 世纪影响力至高20 本商业图书之一;《财富》推荐的75 本商业经典之一;《卫报》评选的21 世纪百佳图书之一;出版20 年来稳居美国营销类榜前列。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代表作《异类》《引爆点》中文版累计销量破百万册 榜常客,屡屡创造书市神话,人称“《纽约客》怪才” 《纽约客》等。
序言
推荐序一
理解流行
得到ADD总编辑
李翔
2004年前后,我在《
经济观察报》供职。当时
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事
,大家都叫他小新。他是
IT(互联网技术)部和商业
评论部的记者,而我是隔
壁评论部门的记者。
作为一个报道科技公
司的记者,他把很大一部
分精力集中在科技公司的
产品上。必须承认,他是
我们身边“谷歌”式的人物
,我们可以从他那里获知
各种产品信息,比如有趣
的“谷歌地图”、新款的苹
果电脑和苹果公司的新款
iPod音乐播放器。他知道
在哪里能以媒体价买到
iPod,以及中国大陆和香
港特区的各个版本的iPod
分别是多少钱。当时在报
社编辑部里,有10多个人
和他用同样款式的多普达
手机,有6个人和他用同
样型号的惠普笔记本电脑
——甚至其中有很多人就
是托他买的。他会把自己
的iPod借给同事听,直到
同事终于下定决心自己也
买一部iPod。
每天中午,起床很晚
的小新总把自己的惠普笔
记本电脑“扛”在肩上,一
只手扶着它,另外一只手
紧紧攥着他的多普达手机
,脚步轻快地走进办公室
,大声对我们喊:“Hello!”
(大家好!)然后就开始讲最
新的电影、音乐,或者跟
用同一款手机的同事分享
这款手机的新乐趣,包括
从网上下载的每一个适用
于这款手机的软件,或者
是他刚发现的这款手机的
某一种新功能。这些都是
可以拓展交流的话题。
后来,我们又同时跳
槽到了另一家公司工作,
这次我们坐到了一个办公
室中。真是不幸,这意味
着我必须忍受他每天带来
的地毯式轰炸般的信息。
但是也很幸运,因为我们
会共同面对新的工作环境
和一群新同事,而他能帮
助我适应新环境,并成为
我与新同事沟通的桥梁。
我发现,他除了在网络和
技术方面是个内行,还是
个高效的联络员和沟通能
手。我的一个同事形容他
为一名快乐的“间谍”,每
次露面他都会带着微笑和
最新的情报回来。由于他
有这两项特长,因此,调
试办公室的音响设备及处
理同公司其他部门和新同
事的事务,我们都很放心
地交由他来做。他能很快
弄清楚公司的各项恼人规
定并熟知如何应对,以及
如何安装传真机、电话、
无线网络。
你我身边都有这样的
人。你会认为这样的人可
有可无吗?如果你这样想
,并且过高估量自己的能
力,认为没有这样的内行
和联络员,自己也能搞定
一切,那你就错了。我想
,这就是大多数人对自己
的最大误解。我曾经也是
这样认为的,但当我不得
不独自面对各种烦琐事务
时,我才明白,这样的人
才是我们和外部世界联系
的那一根重要的“电话线”

这一点,在我读完马
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著
作《引爆点》之后变得更
加明晰。
我对同事小新的称呼
——“联络员”和“内行”—
—是格拉德威尔在《引爆
点》中所用的两个名词。
这两个名词代表了两种人
。格拉德威尔介绍的其实
还有另一种人:推销员。
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
这三种人是我们每个人同
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在我
们的朋友中,大多数人可
能是由联络员介绍给我们
认识的;内行热衷于帮助
我们处理生活上的一些琐
事,比如购买笔记本电脑
、耳机、音响等;推销员
的天赋则在于把他认为值
得推销给大家的信息和产
品推销出去——想一想你
身边有没有特别热衷于给
别人推荐餐馆的人?
仔细思索一下,我们
生活中的大多数东西,都
跟这三类人有关。
2
联络员、内行和推销
员,这还只是格拉德威尔
的流行理论的一部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
写道,“流行”“时尚”“潮流
”“时髦”“品位”等词语(我
将它们视为同义词,随时
拿来替换以避免重复)所
表示的是人类社会的一个
妙不可言的现象。这个现
象反复无常、难以捉摸,
几乎无人能够如气象员那
样准确预测它的风向,更
多的人只是做事后诸葛亮
般的经验总结。
比如说,人类学家曾
经在非洲某个部落发现了
一个奇妙的时尚变化现象
。稍早一些的时候,部落
酋长的妻子们的时尚观是
戴着沉重的金属链子作为
装饰品,高傲而缓慢地行
走在烈日之下。沉重的金
属链子被看作悠闲的象征
,就好像古代的中国文人
留长长的手指甲作为不事
劳作的象征,17世纪的欧
洲贵族穿没有口袋的衣服
作为有仆人侍奉左右的象
征一样。重金属链、长指
甲和没有口袋的衣服都是
风行之物,伴随着这些时
尚的是人们对缓慢而悠闲
的状态的推崇。而当欧洲
工业文明入侵之后,部落
酋长的妻子们则开始喜欢
坐在豪华轿车中,在烈日
下疾驰而过,她们隔着扬
起的灰尘隐约看到车外一
脸羡慕的女人们,后者在
树荫下乘凉,无事而悠闲
。豪华轿车和与之相随的
速度又成为新的时尚。
你可能觉得这只是某
种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人
类学家、社会学家热衷于
研究的话题。但是当我们
进入大众市场的年代之后
——其实并没有多久,对
于整个世界而言,也只不
过是最近200年左右的事
——商人们对这个问题越
来越着迷。因为‘‘为何流
行”这个问题,决定着哪
些东西
内容推荐
为什么突然间人们都在玩同一款游戏,看同一部剧,穿同一款球鞋?
“传染性”不只用于形容疾病,任何一种产品、思想、信息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效力,可以像病毒一样暴发式传播。量变达到临界水平而迎来质变的戏剧性时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看似偶然的流行现象,其实有章可循。在《引爆点》中,格拉德威尔剖析了时尚风潮、商业广告、吸烟现象、儿童电视节目等社会流行潮,将“流行”抽丝剥茧,总结为三个黄金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引爆点”这个词,也因为本书成了商业世界的常用词语。
我们周围的世界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但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它就有可能倾斜。用好《引爆点》的流行三法则,你也可以制造一场流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0: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