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代思想研究--明代的儒佛交流/日本阳明学研究名著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日)荒木见悟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明代思想研究》是荒木见悟明代思想研究的论文集,全书由序言和12篇论文构成,试图为明代心学思潮之阐明贡献微薄之力的尝试。以明代心学的展开为中心,阐述明代儒学正统和异端的总体性发展趋向,解释明确这些思想和佛教的关联。 目录 《日本阳明学研究名著译丛》总序 序 第一章 作为思想家的宋濂 第二章 陈白沙与太虚法师——围绕《法华大意》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湛甘泉与王阳明——为什么甘泉学没有像阳明学那样得到发展 一、绪论 二、湛甘泉与陈白沙 三、甘泉心学的性格 四、随处体认天理 五、格物论 六、湛学与王学 第四章 禅僧玉芝法聚与阳明学派 第五章 罗近溪的思想 一、二王与王溪 二、王心斋之亢高 三、王龙溪的圆通 四、罗近溪的思想经历 五、良知现成论的安定化 六、罗近溪思想的时代背景 七、因果论辩疑 八、杨复所对佛教的引入 第六章 管东溟——一位明末儒佛调和论者的思想构造 第七章 明儒张阳和论——良知现成论的折射 第八章 周海门的思想 一、周海门与王龙溪 二、无善无恶论的提倡 三、与佛者的交流 四、社会观与思想史观 五、陶石篑的思想 第九章 明末儒佛调和论的性格 第十章 关于《四书湖南讲》 一、明末新四书学的兴起 二、新四书学之动向 三、《四书湖南讲》的版本与作者 四、《四书湖南讲》的思想立场 第十一章 明末禅僧湛然圆澄 第十二章 智旭的思想与阳明学——一个佛教心学者所走过的道路 译者解说 附录:荒木见悟先生年谱 附录:荒木见悟先生著作目录 序言 明代思想史,一般而言 可以概括如下:一开始朱子 学成为国教,此后一段时间 内虽然辗转生出一些小的波 澜,但总体还算是缓慢而单 调的平稳时期,直到王阳明 与湛甘泉等出现,才逐渐打 开了新的方向,从此以后, 与心学之名相吻合的思想家 层出不穷,他们随心(亦即 是根源性的统合的主体)之 所欲,超越既成教学之框架 ,不涉经典之权威,完全遵 从独自之思索与体认。在那 里,确实也可以像《明儒学 案》的叙述所勾勒出的那样 ,以诸如师资之传授或者出 身地理分布,来对学者进行 整理,但是独具一格的思想 家在当时不断出现,仅仅依 照涵盖相即、师资相承之谱 系,是无法完全说明上述现 象的。他们相互提出无法预 测的问题,并为之争论不休 。乍看之下,他们的讨论中 频繁出现的术语或者思想素 材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前朝的 既有之物,或许未必能找到 特别新奇的语词造句,但其 实这些都全然是由天之所予 我者的如是之心所检证与操 作,由此试图构造出崭新的 人之理念乃至世界观,这才 是明代思想的重要特征。所 以在追寻明代思想的足迹之 时,从当中抽取所涉及的思 想性的素材并进行罗列与分 析,对其思想类型冠之以“ 程朱派”“陆王派”“朱陆一体 派”“三教合一派”“禅净融和 派”等名号来进行条分缕析 型的分类,这样的做法不仅 无法了解明代思想之实际状 态,更无法理解心学源头所 在。对于心学家来说,传统 思想之素材与其说是思想构 成之必需要素,毋宁说更多 是仅仅停留在作为取舍选择 自由的参考条件的程度而已 。在通过自己的本心的选择 、淘汰、洗涤之后的尽头, 所给予的素材最终能在多大 程度上维持原状,或者必须 成为几乎只是空虚的残骸而 已,这可以说是探寻明代思 想家的艰辛奋斗的一个重要 线索,但无论如何,在心的 原点重新追问存在之意义, 这本身是至难的技艺,也是 无法回避的命运,是不允许 有任何动摇的一条直道。即 便以心性论为例,由朱子学 所构筑的非常精巧的性善说 ,本身已经无法适应士人阶 层的本心,而由无善无恶、 真妄一体、佛魔一如等诸说 ,从根源上受到一再追问— —究竟是承认栖息于人的内 心、深不见底的魔性,还是 从对此魔性的注视当中移开 而进行性善说的自我欺骗— —必须这样坚持进行自我剖 析而不容丝毫松懈。奉行心 学、不管他人如何看待而坚 持进行心的解体与再生的实 验的人们,不再安于既成的 价值观与人性论的学徒,他 们会被诽谤为傲慢不逊、师 心自用,在心学内部围绕着 心的自由裁量权限问题而展 开激烈的争论,而心学运动 发祥的根本意图,如果是使 得心(借用王阳明的话说就 是良知)完全承担自我检视 与自我充足的责任的话,那 么心学就必须任由其内部所 凸显的切实的冲动,飞跃一 切既成之框架与拘束,从而 往来自在地确立自身之道。 心学思潮的流行,产生 了以往的思想史上前所未见 的异常现象,其中特别值得 注意的是,设定儒道佛之领 域、划定自身的归属、尽可 能避免与其他两者接触的异 端排斥意识的减弱,将不受 教派相互之间领域限制的心 体放在最究极的根源,正因 为让本心得到充分的展开, 而能使得诸种教派被赋予其 各自之职能,这种思考方式 正逐渐蔓延开来。由此打开 了这样的局面:以朱子学为 主流、为了成为理想人格而 必须排斥佛教与异端的口号 ,在此已经失去了效力,反 而将排斥异端的做法视作成 为真正的人的障碍。由此, 作为儒家而寻求佛教或者道 教的思想构成是对于正统之 学的冒渎与对异端的屈服— —这样的固有观念得以被打 破,在正学与异端之区分的 彼岸,寻求心体充足的自由 之道路被人们认为是本然的 要求。天之所与的赤裸裸的 心,应是先于任何教旨而存 在的。此心不能坠入道义之 陷阱、规矩绳墨之拘束以及 教权威力之压抑,否则好不 容易以心学之名而开始高扬 的人性复归运动之未来就会 被阻塞。本来,即便在心学 运动达到鼎盛的时候,其内 部的排佛辟老之呼声也不绝 于耳——但那是披着非心学 的衣裳的任何学问都会被拒 绝入门的情况下,当完全抛 弃这层衣裳之时,佛教或者 其他“异端”也被视为心学的 有力之先辈而受到热烈的欢 迎。所以心学内部的异端争 论的焦点,不是与异端接触 之是非或者浓淡,而是关乎 由此摄取所带来的心学的充 实与否。一旦无视对于盘踞 于内心深处的魔性之情态的 解明做出贡献的佛教心学的 庞大遗产,可以说心学就已 经开始丧失其天赋之姿态了 。 由此可见,理解明代思 想史的一个关键,很显然就 在于正学与异端之间的总体 之关联,以及对于各个方面 的渗透与反映的样态的阐明 。但是反映当时思想状况的 大部分现存资料,都充斥着 以儒家正统为认识之基调的 论述,一旦对佛教抱有好意 、亲近佛典,几乎都会得到 “不纯狂荡”的评价,这些亲 近佛教者在人性论方面的艰 苦探索也好,其独创性思想 的由来也罢,几乎都可能被 轻易抹杀。现存资料的上述 制约以及这方面的研究方法 的不成熟,带来了明代思想 研究的跛足现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