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berto Eco翁贝托·埃科(1932-2016),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
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大量小说和随笔作品,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布拉格公墓》《试刊号》和《密涅瓦火柴盒》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密涅瓦火柴盒(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意)翁贝托·埃科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Umberto Eco翁贝托·埃科(1932-2016),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 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大量小说和随笔作品,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布拉格公墓》《试刊号》和《密涅瓦火柴盒》等。 目录 前言 银河的阴暗面 人口迁移 战争、武力与正义 流亡、拉什迪和地球村 帝国覆灭的代价 晚餐时刻,绞刑直播 纽约,纽约,美丽的城市! “撒旦的犹太教堂”和《犹太人贤士议定书》 再论“撒旦的犹太教堂” 身体与灵魂 政治正确还是政治狭隘 一场诉讼 科索沃 我深爱的河岸 喷泉广场上的马泰奥蒂 谁给安德雷奥蒂投了票 电视之争为哪般 抵抗运动的双面色彩 清一色右派 我的墨索里尼颂 安放炸弹的若干理由 间谍 赞颂“旺代”,缅怀“萨洛” 旺代,卡尔迪尼和红花侠 最新消息 拿破仑凯旋滑铁卢威灵顿落败回老家 科拉多与当今国情 幽灵的回归,哦耶! 柯尔多究竟是哪派 羞耻啊,我们居然没有敌人! 海岛度假小记 这些凯尔特人曾是谁 博西不如我,不是高卢人 最新消息:布雷佐里尼逃亡国外 忆金吉·罗杰斯 归来吧,萨伏依家族! 伟大的八十年代 读懂历史年表 迪·贝拉、科学与多数派 注意:本文纯属一派胡言 映照肺腑之言的绝顶好镜 庸俗之词何以脱口而出 专业水准 姑娘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美国大学中的新霍梅尼主义 上演《马耳他的犹太人》 关于足球的倒错心理 爱德里克,还是爱中庸 八卦曾是严肃的 拉杆箱究竟为何失衡 雪茄:一种标志 为何举行反儿童色情犯罪大游行 ——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 城市心理小议 小议民风之败坏 星期天去做弥撒 拍名人照片,有必要吗 一场成功的海难 克林顿上过哪所教堂 隐私权教育 民主如何摧毁民主 隐私权与监外服刑 有谁貌似杰拉尔·菲利普 飘散在宇宙间的万物 德·毛罗,你疯了! 查的书与读的书 用指腹读书 Betzeller 何须惧怕超文本 如何甩掉WINDOWS “苹果”与“DOS”的较量 罪恶一夜纪事 X先生的结肠 小议电脑图标 实话,只有实话 电子邮件、无意识与超我 你能记住七个小矮人吗 我们的发明真的如此之多吗 在互联网上旅行 写好的故事和待写的故事 纵使是白费口舌 报纸:你们已沦为电视的奴隶 庭审直播是破坏宪法 即使被告同意,谁能保障证人的权利 旧式斯大林主义 报纸越来越幼稚 洛罗、克拉克希及门房的角色 电视荧屏前:只需证明控方非法,不必证明被告无辜 针对民调的民调 议员阁下的屁股 转载之风何时休 上演犹豫戏法 主业会辟谣,说我不是敌基督! 一桩趣闻:尤利乌斯·恺撒在元老院遇刺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你们没看错:就是等等等等 油煎猪蹄的酱汁 文化狂人 读书何以延长寿命 勿将多多比卓别林 喜悦!无限宇宙照亮我心 去卢浮宫吧,参观视觉艺术与Blob艺术的鼻祖 七拼八凑的书籍 肤浅认知与基本常识 古典作品赞 一本《牙签论》 糟糕的《第五交响曲》 哪一夜曾漆黑一片,雨骤风狂 知识分子:别在扣眼里的一朵花? 《高格》 为何诗人不能闲 免费写作,花钱出书 知识分子的首要义务:在无能为力时闭嘴 莱奥帕尔迪眼中的雷卡那提少女 有多少书我们没读 道德、美学与涂鸦 Giovanni il Battezzatore 传统作品与流态艺术 这“后现代”究竟是什么 文学批评的兴与衰 就让我自娱自乐吧 将军、萨达姆·侯赛因和穆罕默德 布鲁诺 天使熊的故事 我生命中的第一夜 设得兰群岛的鱼鹰 胡安·菲里克斯·桑切斯 关于时空旅行的思考 一九九七美国版小红帽 如何能够妙笔生花 为什么 废纸之疫 不断前行的伟大命运 美妙的青春韶华 一年扔掉多少树 先有人还是先有鸡 我才五十岁,请勿用尊称 妈妈,什么叫“手足” 简约科技的胜利 某疯狂科学家决意克隆我 人种优化论是伪科学 来自第三个千年的报道:私立学校终于姗姗来迟 二〇九〇年的古老专栏稿 肖邦对抗贝卢斯科尼——试试不可能的事 我们如何笑对死亡口迁移 精彩页 先有人还是先有鸡 在前两期的《快报》周刊中,一位名叫弗兰科·塔西的读者就我所写的两篇有关生态问题的文章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在文章中曾对激进生态保护主义表示反对,认为不能以毁灭整个人类为代价来拯救地球,而应采取一种理智的态度保护生态环境,因为人类(改变自然是这种生物的本能)与地中海僧海豹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子孙。弗兰科·塔西则对此提出了质疑:人类的产生究竟是否符合地球的意愿。 对于这个问题,第一种假设是地球是一个纯粹的自生自灭的系统,没有任何意志、目的和喜好。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事物的产生都如雪花凝结和山体在泥石流、冰川及雪崩的过程中重组那样自然。一切发生在地球上的事件都无所谓好坏,无论是恐龙的灭绝还是人类的诞生(之后,是人类创造了价值取向)。那么,人类继续制造二氧化碳破坏环境,最终毁灭自己的种族,之后,森林在未来的几百万年里重新生长,地球再次找到新一轮的生态平衡——这也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我们与其杞人忧天,还不如继续污染环境好了,反正地球是能够自我调整的。 第二种假设,地球是一个有着自己意志的神灵。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之所以会诞生,一定是出于地球本身的意愿。既然是地球选择了人类,就应与之合作,从而达到某种平衡。当然,我们还可以认为(正如许多宗教所宣扬的)这世界还存在着另一种与恶势力有关的神灵。但这所谓的“恶”(即人类)要么是上帝用来考验人类的工具,要么是由某个反上帝的神灵(如恶魔或某个恶超人——但若果真如此,又将产生一个新问题:上帝如何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制造出来的,要么就是因为地球这个神灵本身有着双重性格,因此是善恶双性的源头所在。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伟大的地球母亲都是这股威胁着她的神秘力量的成因之一。既然地球选择、允许了人类存在,并把人类当成自己的一部分,那么就必须对人类负责。 倘若人类果真是地球上的恶势力,那么如果由一群激进派环保主义者来实施拯救人类的计划就十分可笑了,他们也是人,是恶势力的代表啊!我们凭什么要信任他们呢? 事实上,对于生态环境的担忧也是一种典型的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这种动物特有的敏感(及忧虑)导致他们对于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对于普通的动物来说,是不存在尊重这一概念的。在某个小岛上,只要还有兔子,狐狸就会不断地以它们为食,从不在意如果把兔子都吃光了,自己的种群也会因饥饿而灭绝;而当岛上的狐狸濒于消亡时,为数不多的兔子便会在高枕无忧的环境中开始大量繁殖,不会考虑它们正在为余下的狐狸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从而开始新一轮循环。 生态意识也并非全人类的意识。异教徒几乎不考虑这个问题,而基督教徒却想得很多。原始部落并不注重保护生态平衡,反而无休止地从大自然中掠夺各种资源。对于其他物种的尊重诞生于基督教,尤其是方济各会。久而久之,那些非方济各会的人士也会出于对本物种生存状态的担忧——一种有益的利己主义而与基督教派人士联合在一起。 这种对于本种族生存状态的理性的担忧同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产物。 所谓的生态保护只是人类就自身改造环境的权利进行的思考,以求自身能与自然之间达成某种合理的平衡。当弗兰科·塔西先生认为我是个过于“博爱”的反面典型,并向我建议不要因保护森林而取缔印刷厂,从而维护工人的利益时,我承认,我在提出该说法时确实也采取了一种不甚理智的态度。但如果因为抢救鲸鱼是当务之急,就放弃对治疗艾滋病及癌症的研究,那恐怕也不是明智之举吧。 一九九二年 导语 本书是埃科的随笔集,作者从自己在《快报》周刊上开设的“密涅瓦火柴盒”专栏中选取了一百四十篇随笔结集而成,分为八个部分,写法天马行空,内容包罗万象,从时事政治到文学艺术、从环境保护到新兴科技,笔调轻松幽默,极尽调侃讽刺之能事。书名源自一种装有“密涅瓦”牌火柴的纸质小盒,作者习惯在盒子的封皮背面记录短小的随笔或一闪而过的灵感。每篇文章篇幅在两千字左右,短小精悍,配以诸如“注意:本文纯属一派胡言”、“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在无能为力时闭嘴”、“八卦曾是严肃的”等抓人眼球的标题,作者展现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以冷静、犀利的笔触,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个充满了矛盾和不安的世界,让人捧腹之余,也引发思考。 序言 《密涅瓦火柴盒》专栏 文章是于一九八五年三月 开始在《快报》周刊上发 表的,当时是每周一篇, 一九九八年三月以后改成 了半月一篇。一九九二年 初,我把一些针砭时弊的 文章收集在《带着鲑鱼去 旅行》一书中。当然,那 些没有被收录的文章也具 有一定的保留价值。总之 ,我又在这剩下的五百余 篇文章中挑选了一些,以 收集成这一部涵盖我近十 年来文字的集子。剩下的 大约三分之二我就不得不 割爱了。 首先,我删去了许多与 时政过于相关的文章。由 于当时对于那些时事也只 是进行了简要描述,所以 现在重新阅读时,连我自 己也想不起来这些文章究 竟是针对哪些事件而发表 的感慨了。因此,我很可 能会漏掉一些十分重要的 话题。不过,如果这些话 题真的非常重要,那我一 定在其他的作品,如《道 德五论》(一九九七年, 彭皮亚尼出版社)中更为 详细地谈论过。在这本集 子中,我收录了两篇曾在 其他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 ,但由于其篇幅对于这本 书来说太过冗长,所以这 里收录的只是节选版:一 篇是经过删节的关于索菲 力诉讼案的评论(《微观 大世界》第三期,一九九 七年),另一篇是在科索 沃战争期间发表于《共和 国报》上的文章。 我还不得不删去了一些 在友人或大师逝世之际而 创作的散文。人嘛,终有 一死,但在这十年里却有 太多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令我感到安慰的是,即使 我没有收录那些令人感慨 万千的悼文,他们也依然 会长久地活在世人的心中 。一九八八年,意大利左 翼团体“继续战斗党”的领导 人索菲力和佩多史蒂凡尼 被指控于一九七二年策划 谋杀警方人员而遭到逮捕 起诉。 另外,我还删去了所有 关于“文字游戏”的小品文( 尽管从读者的反馈来看, 这些小作品并不令人感到 厌恶)。但这类作品中的 很大一部分我都收入了《 带着鲑鱼去旅行》一书。 除此之外,这类文字游戏 练习(非常有教育意义,以 至于许多在校学生都在为 此进行比赛)已经在网络中 ,如Golem网上 (www.rivistagolem.com )继续发表了。 许多作品没有收录,是 因为我认为它们过于重复 ,也就是说,我在这几年 中经常反复谈到同一些话 题。有好几次,我把两篇 从不同角度论述同一个问 题的文章组合在了一起。 但我仍然保留了一些令人 特别“头疼”的主题。因为在 某些情况下,不断地重复 意味着某些现象或争议一 直是意大利媒体持续关注 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 我的反复论述恰恰可以证 明是社会,而不是我个人 要重复关注这些问题。举 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在 每个季节都要针对书籍的 未来命运展开讨论,那么 就意味着我每个月都必须 写点什么来平复人们的心 境,因为心灵是不会自己 平静下来的。 我在语言风格上进行了 多处修改。由于这些文章 是为每周的专栏而写的, 因此匆忙中难免会有许多 不尽如人意之处。于是, 当我重新阅读这些文章时 ,便把一些多余的卷首语 、引言以及结束语都统统 删除了,同时也在必要的 地方添加了一些十分简短 的解释。这些文章的长度 必须符合每周专栏的规定 ,也就是说我必须把杂志 的最后一版填满,太长了 就要删减,太短了则要补 充几句。这是新闻体裁造 成的限制。然而,我认为 撰写这些专栏文章对我来 说是相当重要的经历:在 规定的字数范围内把自己 的想法表达出来——我愿 意向所有人推荐这种脑力 练习方式。 读者会在我这本集子里 读到许多与时政无关的文 章。或许我应该把在第一 本作品集里所说的话在此 重复一遍。专栏的标题《 密涅瓦火柴盒》是指一种 装有“密涅瓦”牌火柴的纸制 小盒。很多人喜欢在这盒 子的封皮背面记录一些诸 如地址和购物清单之类的 内容,也有人(比如我) 喜欢在上面记录下在火车 、酒吧、餐厅里,或是在 读报、欣赏商场橱窗、翻 阅书店里的书籍时闪过的 一丝灵感。因此,我当初 就作了这样一个决定:如 果某天晚上,纯粹出于个 人原因,我偶然想到了关 于荷马的问题,那么即使 荷马不是最近的热点人物 ,我也要把自己对他的想 法写下来。因此,读者会 发现我经常这么做,当然 ,有可能是谈论荷马,也 有可能是谈论其他。 另外,我在创作专栏文 章时所遵循的另一条原则 是拒绝人云亦云。我认为 ,当一个人杀害了自己的 母亲,而公众都认为这是 一项罪恶的举动时,我便 没有必要写文章再谴责他 了,因为那样做无非是简 单地激发一下大众的同情 心。但如果大部分公众都 认为这个人的弑母行为是 正确的,并且符合法律程 序的话,那倒是值得写上 几句自己的看法。我不曾 就“儿童性骚扰”和“从立交 桥上乱扔石头”这些不良的 社会风气写过什么,因为 我能预见得到,就在同一 期的周刊上,一定会有其 他的空间来报道这些可悲 的事件,并表达谴责之意 。但如果是在某些地方, 人们聚集起来为反对恋童 癖而游行示威的话,我倒 愿意写些东西来评论一番 这种现象的特别之处。 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 ,即使我采取的是一种调 侃的笔调,但我表达的却 总是一种 内容推荐 《密涅瓦火柴盒》一书是翁贝托·埃科从同名专栏的文章中收录的随笔集。本书一共收录了一百四十篇文章,按照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涉及世界局势、意大利时事评论、媒体的职责、网络的兴起、文学艺术、环境保护等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每篇文章的篇幅为两千字左右,短小精悍。作者在针砭时弊的同时,采用的是一种轻松调侃的笔调,天马行空,信手拈来,见解精辟,融合了幽默和思考,让人在捧腹之余掩卷深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