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管理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张立军//张子烨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资治通鉴》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里面涉及大量管理哲学,值得企业高层领导干部及其各级管理人员认真研读,也适合各级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实践,其价值大于任何一本管理类书籍!本书两位作者分别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视角,通过对《资治通鉴》中具体历史故事的分析,深入浅出地为管理者讲解了与中国人情事理密切相融的中国式管理智慧。全书分三课内容介绍了各级管理的智慧,其特点是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举例鲜活,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目录
第一部分 修己之学
第一课 如何认清自己——志于管好自我
加强自我管理的三条路径
成就卓越管理者的四种力量
王者的肚量
清醒认识人生的困境
争做天之君子、人之君子
第二课 如何提升能力——勤于学习自省
学习有奥妙
不妨学一些名士风流
欲成大事须反省
第三课 如何超越自我——勇于守正应变
为官避事平生耻
为而不争
功不可居
慎终如始
似水而行
第二部分 明道之术
第四课 如何紧扣目标——精于谋划统筹
打造共同愿景
团结才有力量
全力做好最重要的事
坚持亦有道
无为而治
第五课 如何选人用人——敢于不偏不倚
让志同道合的人有舞台
选人用人有窍门
由孝道看人品
轻视小人使不得
第六课 如何强化执行——善于上下合力
意气用事要不得
不以私意坏规矩
每临大事需静气
力戒上侵下职
不懂授权就得累死
以检查狠抓执行
第三部分 安人之法
第七课 如何校正偏差——慎于重奖重罚
信者人之宝
甚爱也应有余地
惩罚须慎用
宜安则安,宜止则止
力求天理国法人情的统一
第八课 如何激励部属——明于成人之美
激励的妙用
尊重每一名部属
抓住部属的心
第九课 如何安定人心——乐于容人之错
包容的力量
以坦诚换忠诚
留有余地才能让人心安
知人容人才能安人
参考书籍
后记
序言
这几年,因为种种机缘,儿子张子烨有了更多的机会
学习西方的文化。自然而然地,我们父子俩对东西方文化
的差异性有了一些探讨。
作为一个受传统教育长大的人,我对土地有着深刻的
依恋,并对诞生于这片土地且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有着深
切的热爱。我始终坚信,21世纪的中国,已不再是传统意
义上的内陆国家,而是高度自信、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的超级大国。而实现这一梦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根植于
历史之中的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正如英国历史学
家汤因比所推测的那样:将来统一世界的,一定不是西欧
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因为在政治方面
,两千多年来,除了极为短暂的时期外,中国政府一直拥
有整体统一的局面。事实上,自公元前221年迄今,中国始
终影响着整个世界。尽管西方在全球化方面具有重大而明
显的成就,但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为世界
带来共同的和平。
在深读《资治通鉴》之前,总以为汤因比的话有点夸
张。及至深读之后,才认识到,所谓那些引以为傲的文化
,归根到底是一种深层智慧的结晶。这种智慧,表面上看
是一个个具体的为人处世的案例,但在骨子里,却是一种
管理哲学,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对如何修己安人的深邃
思考。这种思考,其实并不亚于当今所流行的一些西方的
先进管理理论。正如张瑞敏所言:“借来的火,点不亮自
己的心灵。”如何借西方的先进理念,悟透老祖宗留下的
东西,让它焕发生机,正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于是,我
和儿子就有了从管理学角度去解读传统经典的想法。
光有想法不行,还要付诸行动。好在,古人为我们留
下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资治通鉴》无疑是其中之一。
这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史书,以300多万字的宏大篇幅,
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个朝代、1362年的治国理政的
兴废得失。千百年来,围绕这部经典,产生过无数精辟的
著述,我们之所以要尝试再解读,只是认为:所谓历史研
究的价值,无非是在翻寻历史的旧事时,从中体悟到那些
对今天最有启迪的东西。这恰如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
夫在读书方面对人的劝告:“不必听什么劝告,只要遵循
你自己的天性,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就行了。”我以为,这种由启迪所形成的结论,不求全面
,不求深奥,只求在品读经典中,让我们感悟到古人的智
慧,从而让自己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时,变得清澈一点
。当然,如果能让读者产生一丝共鸣,那就更令人备感欣
慰了。
自由之精神才是书籍内在的生命之气息。如同对《资
治通鉴》的多样化理解一样,对管理内涵的理解,也是千
姿百态的。作为一部凝聚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传世之作,
《资治通鉴》所呈现给我们的,自然是饱含中国文化特色
、与中国人情事理密切相联的管理智慧。这种管理智慧,
我个人以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条:一是修己,即修炼好
自己。就是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始终
是第一位的。身之不修,又何以安天下?二是明道,即掌
握好管理的门道。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精辟地总结了管理
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
成就。”管理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学习
实践,掌握其中道理,才能达到带领团队完成共同使命的
目的。三是安人,即安定好他人。如何让被管理者心安,
感到幸福、喜悦和详和,是衡量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也
是对管理者最为严峻的考验。
对应于这三点认识,我们从修己之学、明道之术、安
人之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回答。九堂课程,始于管理者的认
清自我,终于管理者的容人之错,由内而外,贯穿了管理
者从修炼自己、提升能力、超越自我,到紧扣组织目标、
选人用人、强化有效执行以及如何校正偏差、激励部属直
至安定人心的管理全过程,并相应选取了《资治通鉴》中
最让我们心动的故事,进行分析与分享。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伴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走向世界。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润的
中国式管理,与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现代管理理论及实践
,在跨国企业的本土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甚至国
际交往中,有了很多正面碰撞与交流的机会。老祖宗的管
理智慧中,有没有能够超越时空,放之东西方皆准的东西
?有没有深谋远虑,早在西方现代管理学形成之前,就洞
悉了管理精髓的东西?此外,有没有需要与时俱进、增强
和改进的东西?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也是引领我们学悟
这部经典之作的一个主要动力。
《资治通鉴》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无疑是人类文明
的一个载体。研读这部经典的过程,便是与人类伟大灵魂
对话的过程,也是探寻人类文明宝藏的过程。然而,由于
时代变迁,《资治通鉴》所使用的一些文字语言的含义发
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由于当代古文教育的缺失,使得要
全面理解这本书的意思有一定难度。因此,我
导语
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门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精髓。
《资治通鉴》所展示出的管理智慧,其核心就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亦有变,而能够准确洞悉到何时变何时不变,就是门道。
所谓的中国式管理智慧,根本上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称为人际关系,做事便是管理绩效。两者相加,便是管理的门道。
本书全面解读资治通鉴中的管理精髓。
后记
犹豫了很久,要不要为这本书写个后记。每次决定要
画上句号的时,总感到还有许多东西未说出。确实,对于
《资治通鉴》这部博大精深的经典来说,以我们现在的阅
历和思维,所能悟到的管理智慧也只能是冰山一角。每一
次重读,仿佛又有一个全新的领悟。所以,这篇后记,只
能算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习总结。毕竟,在学思践悟《资治
通鉴》的道路上,注定了是一场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旅
程。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资治通鉴》所展现的中华民族
1300多年的风云变幻中,所有的兴衰成败,都在印证“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什么是管理的“道”呢?千
人千法,万人万面,从来没有约定俗成的一成不变的方式
和方法。老子的说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自然是道的本质属性,尽管我们看不到、听不到
,但这并不代表道不存在。当人们的行为不顺应大道时,
它就会给我们降下严厉的惩罚,这是我们在读完《资治通
鉴》后最深刻的体会。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资治通鉴》
所包含的管理之道,是顺应大道的道。这个道,不仅在过
去1300多年的历史中起作用,而且还在当今的行政管理和
企业管理中,同样起着作用。
感谢朋友们,是你们的支持与鼓励,使我们坚定信心
,不惧粗陋,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
,更要感谢将此书付梓出版的中国商业出版社,他们深厚
的专业素养、精细的工作作风,为本书增色不少。还要感
谢这些年来和我一起战斗过的团队,在工作中我们所共同
面对的问题,都成了启迪我深入思考的切入点。其实,我
们在本书中所能够悟到的一些智慧,无一例外都是从历史
中得到启迪,然后针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或解决方案。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亲爱的妻子易瑾超博士,她在鼓励我
们父子完成本书编撰的同时,也全力参与进来,从不同的
角度为本书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修改意见,并承担了初
步的校对。
初探《资治通鉴》,能力水平毕竟有限,未免有错漏
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精彩页
加强自我管理的三条路径
一说到管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去管理别人,其实最重要的管理恰恰是如何管理好自己。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庄子的“乘物以游心”、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等,从不同侧面都说明了这一道理。管理者作为一个自然人,他的管理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绪、身体状况的影响,而作为社会性存在的管理行为,则又要求他必须努力控制好自己,以便高效完成管理任务。
在《资治通鉴》中,既有许多善于管理自我,从而赢得人生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不懂得怎样管理自我,放任妄为从而导致失败的教训。
公元25年的一个秋天,刚称帝不久的光武帝刘秀,便风尘仆仆地去拜访一位名叫卓茂的人。卓茂是谁?为什么刘秀急着去见他呢?
原来,卓茂是一个很善于控制自我的人,早年虽然只当过县令一级的小官,但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一任,总是能把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管理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以诚待人,仁爱恭谨。老百姓见他如此坦诚,当然也会诚信对他,正如程颐讲的“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也正因为此,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社会风气都很好。
刘秀找到卓茂后,就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太傅,封“褒德侯”,可谓是百官里的上公。刘秀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管理者,他深知.虽然自己打下了江山,但坐稳江山更难,而坐稳江山的关键,就需要凝聚一些德行出众的人,通过他们的感召力,让老百姓迅速接受新政权。而像卓茂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的不二人选。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宣扬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知遇之恩,但从本质上说,这是卓茂严于自我管理的结果。卓茂作为一个基层官员,从没想到皇帝会委以重任。他只是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正因为心无旁骛地安心做事,才有了一个自己想都没有想到的好结局。
历史是个多面镜。既有如卓茂这样,清醒地认识自我,严格自我管理的人;也有一些自以为是,一朝权力在手,便放任自我、甚至无法无天的人。唐朝的李义府就是这样的人。
李义府有个诨名叫“人猫”,意为外表柔顺,内心凶狠。此人天生一副笑脸,“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狡险忌克,故时人谓义府笑中有刀。”
李义府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那个时代,有才华的人比比皆是,他人仕15年,也只做到监察御史这样的一个六品官。这时候的李义府,遇到不开心的事,尚能收敛一下。但高宗上台后,因为力保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有功,一下子连升三级。自从有了皇后撑腰,他就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了。
当上中书令后,李义府与自己的老上级——中书令杜正伦平起平坐。李义府仗着皇后的势力,根本不把杜放在眼里,一来二去,两人的矛盾便不可调和了。高宗也没办法,只好以二人不和为由,全部贬到外地。杜正伦惨死在贬谪途中,而李义府因为有皇后照应,很快再返宫中并兼任吏部尚书。
上天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回宫后的李义府更加狂妄放任了。给事中李崇德稍有不敬,他便逼其自杀,简直到了顺者昌逆者亡的地步,甚至连皇帝说的话都不放在眼里。最后,皇帝终于下定决心,斩杀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李义府之所以会疯狂到作死,就是在被权力、欲望、鲜花、掌声包围的时候,迷失了自己。
P4-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