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在大神中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讴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印度文化游记。作者张讴是央视第一任驻印度首席记者,他用细腻、生动、幽默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在印度长达五年多的游历和生活。他从不同层面分析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宗教建筑形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从现代社会与民族传统、世俗生活与宗教文化的多重视角观察解读印度,一层层地揭开笼罩着这个古老国度的神秘面纱,展示一个真实可感的印度。书中的二百多幅图片与文字描写相得益彰,使得书中呈现的印度形象更为鲜活丰实。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印度文化游记。作者张讴是央视第一任驻印度首席记者,他用细腻、生动、幽默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在印度长达五年多的游历和生活。作者走遍了印度的山河圣迹,出入于大小神庙,与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的印度人交往,对印度文化和民族性格有了深切认识。作者通过自己的采访和思考,试图从不同层面分析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宗教建筑形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从现代社会与民族传统、世俗生活与宗教文化的多重视角观察解读印度,一层层地揭开笼罩着这个古老国度的神秘面纱,展示一个真实可感的印度。

为了探寻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往历史,作者在北印度追寻玄奘的足迹,考察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佛教建筑和文物;在南印度沿海地区寻访航海家郑和的遗痕,书中首次披露了在寻访考察中的重要发现。

书中的二百多幅图片是作者走访当中拍摄的,与文字描写相得益彰,使得书中呈现的印度形象更为鲜活丰实。

目录

第一辑 体验印度

题记

感受印度的热

体验季风雨

会幽默才会生活

印度英语

喝茶

餐桌上的信仰

耆那教的饮食

都市里的活神仙们

摇头晃脑的学问

印度驾驶

看电影

看电视

古典的力量

首饰

《奥义书》与印度教

印度教徒的生命轮回礼仪

窥看印度教文化

中产阶级生活透视

初等教育考察

有门就有保安

洗药浴

修炼瑜伽

第二辑 边走边写

题记

新德里和新北京

大吉岭

西姆拉

卡朱拉荷

山奇佛塔

卡尔拉和巴加石窟

拉贾斯坦的四座彩色城市

奥修国际冥思院

桃花源

回水

千年铁柱之谜

泰姬陵与中国工匠

莫亨乔达罗

撩开面纱是美丽

两性人的困境

耍蛇人

印度门神在地上

印度教神庙

行走的佛陀和一个佐证

加尔各答华人

两位失踪中国老人归国记

镜头外的印巴会谈

第三辑 玄奘的印度

题记

忧郁的克什米尔

旁遮普平原

清冷的拉达克

马图拉造像

劫比他国

吃唐僧肉的故事来历

孙悟空与印度神猴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

在菩提伽耶恍然大悟

法轮初转鹿野苑

灵鹫山与七叶窟

涅檠之地的疑问

奥里萨的佛教圣迹

龙树丘和阿马拉瓦蒂雕刻

那烂陀

佛教和丝绸之路

第四辑 寻找郑和遗痕

题记

龙泉瓷和青花龙纹罐

最早的唐人街在科钦

一尊明代鎏金铜像

中国椅子和铁锅

古里:郑和的逝世之地

为何西海岸没有中国坟墓

郑和布施碑

马尔代夫的漆器与瓷器

印度洋西岸的岛国

在非洲好望角的遥望

后记

试读章节

雨季前的溽热似乎把时间蒸发掉了,人都是失魂落魄的样子,所以印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论谁统治印度,这个统治者都是短暂的,因为这个国家的真正统冶者是季风雨。印度人对季风雨的关注程度远胜于政治。只要季风雨没有按着推算的日子到来,人们都会焦虑地仰面朝天,猜测这个真正统治者何时会“上朝理政”,又担心它犯路线性错误。只要晚到一天,人们就会在酷热中多一天煎熬。只要方向稍有偏差,就会让大半个印度处于干涸状态,全国人民的吃饭就成了大问题。印度人总以诚惶诚恐的心态迎候季风雨的大驾光临。

季风雨最初只是印度洋上的一支摇篮曲。当它携带的潮湿气团与南下的干冷气团相遇后,只需几个回合的激烈较量,就会搅成巨大云团,然后储蓄力量,在5月底从西南海面上大气磅礴地登陆南亚次大陆。它的前奏是翻腾的云海和云柱。几只兀鹰在乌云中盘旋,如同波涛汹涌中的叶叶小舟。当这几叶小舟突然倾覆后,那大雨就泼下来了,只见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田野里的树丛和野草都会兴奋地变了形,拼命摇动着身体,往里面灌水。都市里的玻璃窗上紧贴着无数张脸,陶醉于水天一色中。城市里的大街小巷顷刻间会冒出各种形状的瀑布,可谓万壑奔流,天地呼应。道路上的汽车则成了飘摇的舢板。在暴雨冲刷下,滚烫的空气立刻四散逃亡。

季风雨一路狂奔,在8月初到达北印度。酷热一直让印度四处冒烟,人的皮肤如同裹着一层透明塑料薄膜一样。暴雨恰似剥去了皮肤上的那层塑料薄膜,让雨水与身体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印度人在本性上十分温和,只要季风雨一到,那融化在血液中的狂热就如同被点燃的宗教热情,立刻兴奋异常。在瓢泼大雨中,很少能看到街上的人们在慌张地躲雨,而大都是喜笑颜开。

我来印度工作时特意带来了一把结实雨伞,准备用它为我遮风挡雨。在整个雨季,我的伞却派不上用场。暴风雨的力量一下子就把雨伞翻转过去,成了我手里的累赘。在印度街道上很少见到雨中打伞的人,晴天朗日中打伞者要比雨天中多出好多倍。赶上大雨时,人们都习惯躲在浓密大树下,惬意地欣赏空中垂下的雨线。

P13

后记

在古代中国,两群中国人的脚印把中国人的目光延伸到了天国夷地。一群是以玄奘为代表的僧人,另一群是似郑和为代表的航海家。玄奘的行走把中国人的坚韧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郑和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触摸到了中国人想象世界的边缘。这两位中国人竖立了人类远行的历史坐标,他们的脚印却宿命般地交汇在了印度。在玄奘和郑和之后,中印两国之间不再有陆地和海洋上的阻隔。两国人民在精神思考上却隔膜深重。2000年5月,我来到了印度后,惊诧于这两个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近似的国家,在文化形态上却有如此大的差异。我静下心来,用心整整体会和观察了五年,依然无法准确描述印度。

印度教徒说,世界是一个幻象。隐藏在幻象背后的最高真实无法用语言描述。那只能是个人体验。假如一个真理无法被完整描述出来,那还算真理吗?昆虫的真理与人的真理一样吗?我只能以一个过客的身份打量印度,贴近印度。我出生在1959年,食物匮乏使我的大脑发育不良,智商一直很可怜。偏偏我的眼睛又生得细小,视角狭窄。我只能勤快地跑动和游走,来弥补我的先天不足。我无法走进印度森林深处,使自己成为那里的一棵树。我尽量靠近里面,密不透风的层层林木阻止了我。为了能使自己看得更深更远一些,我不得不砍掉周围的一些树枝和灌木。这个动作显然破坏了生态的原样性。我只能这样。我选取自己的位置,掀开文化习俗一角,窥探这茂密生命背后的灵魂和思考。

印度人有自己的灵魂。他们几千年来一直守候着,把自己的灵魂经营得丰满又纯净。他们耗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为自己的灵魂盖起了宏大庙宇,然后虔诚膜拜,一代传一代。这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有些政党弄丢了民族灵魂,又极端不自信。只好使出蛮横手段,奉外国经师为祖宗,导致了传统文化河流逐渐枯竭。整个社会失去了思考和遵循的文化根基。为了支撑门面,所谓弘扬民族文化成了一种复制和表演。印度人对民族传统的固守和尊重,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印度人由于历史的辉煌而显得有些自负,但是他们不虚伪造作。他们有着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如果要全面了解印度,首先要接受它的一切,这确实需要勇气。只有把理解和不理解的各种现象、把充满着矛盾的概念和说法都纳入印度文化版图后,你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印度。正如印度国家旅游局的旅游广告一样,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印度(Incredible lndia)。无数战争扯断了串联历史的时间绳索,对灵魂解脱的关注忽略了现实秩序,根植于宗教中的想象力极其发达。这些特征把印度历史逐渐演绎成了神话传说,模糊了印度人的时间概念。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人不懂得时间。真正行动起来未必比其他民族慢。印度人解决困扰世界的电脑千年虫就最快、最彻底,赢得了世界第一。这种震惊世界的事情不时冒出来,让世界意识到这个古老国家所蕴涵的活力。但是,大部分印度人的生活依然淹没于嘈杂和拥挤的现实中。印度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

我在印度工作了五年多,终于要离开了。我依然记得离开印度时的情景。在新德里的国际机场,我把行李托运完毕,一个人坐着喝茶。我对印度刚刚定型的印象,又一点点虚幻起来。我随着疲惫和懒散的乘客走进东方航空公司的MU564客机。听着同胞的熟悉声音和抱怨,我有了几分茫然。飞机进入跑道,加速,起飞。在这一刹那,我的心猛然一揪。我赶紧望了一眼窗外。那个灯火通明的新德里,那座熟悉的城市,一点点在缩小,在模糊,直到完全融入黑夜中。我重新坐好,闭上了眼睛。我突然意识到那五年的生活已经渗透进我的生命。过去五年的感受、态度和情感,都在悄悄调换位置,重新排列。在离开印度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开始了印度的心灵之旅。

回望一眼自己四十多年的历程,我发现人生就是几步路,一次次地告别,一次次地割裂。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让生命有了重量与质感。我触摸到了真实的无奈、梦想的快乐和告别的遗憾。在恒河边,一位印度教徒的话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死亡:“死亡如同脱掉旧衣裳一样,没有必要悲伤。”从那个时候起,我对名誉和死亡都看得很淡。

印度只有雨季和旱季,生活由宗教和世俗构成,所以印度人的心计也是二维的。回到了北京后,我真切体会到了四季分明的凌厉以及四维的心计。我提醒自己必须重新适应这一切了。没过一个月,我就找回了自己熟悉的全部生存技能,也对周围环境有了新的感受。这是每一个远游归来的人都会有的感受。印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在《幽暗国度》中记录了自己的印度之旅。他当年描述的许多场面都已不复存在。当奈保尔回到自己熟悉的欧洲后,他说的一句话却让我感同身受:“这个世界的生命证实了另一个世界的死亡,但是另一个世界的死亡却凸现出这个世界的虚伪。”

我的职业是养家糊口的营生。只有在职业之外的写作中,我才能面对自己的良心。那里有我的意志和尊严,我用文字垒起自己的审美台阶,站在那里环顾四周。这个狭小的台阶是我的灵魂栖息地。它有岁月磨出的沟壑起伏。在这里,我能够看得见自己。

张讴

2006年4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