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东方编译所译丛》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一部力作。作者以西方27个国家为例,把时间限定在1945—1990年,把着重点放在选举与政党的关系上,进而总结出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的特点。在作者看来,选举制度有三个最基本的属性:选举公式、选区规模、当选门褴,作者认为它们可以描述各种不同的选举制,这三个属性和代议机构的规模一起,对比例代表性与政党制度造成特别重大的影响。 目录 致谢 表格 第一章 导论:目标与方法 一、选举制度的类型 二、基本方法论 三、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选举制度:类型、模式与趋势 一、选举制度的向度 二、选举制度的其他四个变量 三、多数决定选举制 四、比例代表制:单选区制与顿特公式 五、有效门槛 六、比例代表制:单选区制与非顿特公式 七、比例代表制:双选区制 八、中间型选举制:半比例代表制、强化的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与多数决定混合制 九、一般模式 十、选举向度之间的经验联结 十一、趋势 第三章 比例性偏差度、多党分化程度与过半数胜选 一、比例性偏差度的测量原则 二、选票—议席比例偏差度:绝对值与相对值 三、有效政党数 四、过半数胜选的产生 五、政党、政党联盟与派系 六、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的相互影响 第四章 同一个国家选举制度之间规则的变化 一、单向度变化:选举公式 二、单向度变化:有效门槛与议会规模 三、进一步的检验 四、双向度的变化 五、选举制度的内部变化 第五章 双变量与多变量分析 一、双变量模式 二、多变量模式 三、回归分析 四、合并案例重复进行回归分析 第六章 其他四种潜在的解释 一、顺序选票结构对类型选票结构 二、选区名额配置不当 三、总统制政体 四、政党间的选举联系 第七章 选举工程学:限度与可能性 一、调整比例性偏差度 二、塑造政党制度与过半数胜选 三、选举改革的五个典型机制 四、选举工程与选举制度的稳定性 附录 A.比例代表制公式 B.比例性偏差度指数与政党制度特征指数 C.数据:来源、增补、校正与澄清 参考文献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