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的修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蔡元培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合群

我们现在上课的课堂,四面有墙壁,可以为我们遮风雨挡灰尘;里面有书桌座椅,可以让我们坐在这里读书写作。墙壁,是由一块块砖块垒起来的;书桌与座椅,则是由木板一块块拼起来的。但如果我们将它们拆散成单个的砖块与木板,它们就不再具有墙壁、书桌和座椅的功能了。还有,我们都穿着衣服,用其来抵御寒冷。衣服,是由棉毛线或丝线织制而成的。如果我们将其拆散为一根根的棉毛线或丝线,那么它们起不到衣服的作用了。再来看看我们的身体,它其实是由耳、目、手、足等各种器官组合而成的。这些器官,又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如果把这些器官拆开,各自分散独立,甚至于将这些器官拆分为一个个细胞,那么这些器官怎么可能还具有视听行动的作用呢?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如此。个人单独奋斗,挨饿受冻是难免的;而众人联合起来奋斗,才有可能谈得上拥有幸福的生活、文明的事业。比如我们所处的工业社会,一开始固然得力于一个人的手工劳动。后来集合众人的力量来教授徒弟,生产的产品就逐渐增多起来。这样人们集合成群体力量,就形成一个大工厂的规模,然后再引进使用机械,利益就会得到扩大。而集合大多数工厂里的工人,将他们组织起来,成为工会,这样才能逐渐摆脱资本家的欺压和管制,并思考和预防可能会遭遇到的苦难,以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打算。这不就是集合众人力量的效果吗?

我们这些最普通的群体,都是从一个家庭开始的。有了家庭,才会有抚养儿女、赡养老人、分担劳动、侍候病人等之类的事情。而只有集合一乡的人组成一个群体,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帮助,才会有学校的建设。只有集合一省或一国的人群,将其组成为一个群体,之后才有便利的交通,以及高深的教育。假如能集合全世界的人组成一个群体,大家互通有无,休戚与共,那么即便是在贫瘠的土地、天灾偶发的地方,扶助和补救也并不困难,而由战争、商业竞争等所带来的惨祸,也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原文]

吾人在此讲堂,有四壁以障风尘;有案有椅,可以坐而作书。壁者,积砖而成;案与椅,则积板而成者也。使其散而为各各之砖与板,则不能有壁与案与椅之作用。又吾人皆有衣服以御寒。衣服者,积绵缕或纤毛而成者也。使其散而为各各之绵缕或纤毛,则不能有衣服之作用。又返而观吾人之身体,实积耳、目、手、足等种种官体而成。此等官体,又积无数之细胞而成。使其散而为各各之官体,又或且散而为各各之细胞,则亦焉能有视听行动之作用哉?

吾人之生活于世界也亦然。孤立而自营,则冻馁且或难免;合众人之力以营之,而幸福之生涯,文明之事业,始有可言。例如吾等工业社会,其始固一人之手工耳。集伙授徒,而出品较多。合多数之人以为大工厂,而后能适用机械,扩张利益。合多数工厂之人,组织以为工会,始能渐脱资本家之压制,而为思患预防造福将来之计。岂非合群之效与?

吾人最普通之群,始于一家。有家而后有慈幼、养老、分劳、侍疾之事。及合一乡之人以为群,而后有守望之助,学校之设。合一省或一国之人以为群,而后有便利之交通,高深之教育。使合全世界之人以为群,而有无相通,休戚与共,则虽有地力较薄、天灾偶行之所,均不难于补救,而兵战、商战之惨祸,亦得绝迹于世界矣。

舍己为群

将人们聚集到一起就成为了群体。所谓群体,其实就是用来谋求个人应当享有的公共利益的。但如果群体遇到了危险,而群体中却没有人不顾自己的生死站出来维护、保护群体,那么这个群体肯定会灭亡。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就有了舍已而为群体的义务了。

P3-5

目录

第一部分 华工学校讲义

 德育三十篇

合群

舍己为群

注意公众卫生

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尽力于公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责己重而责人轻

勿畏强而侮弱

爱护弱者

爱物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谤毁

戒骂詈

文明与奢侈

理信与迷信

循理与畏威

坚忍与顽固

自由与放纵

镇定与冷淡

热心与野心

英锐与浮躁

果敢与卤莽

精细与多疑

尚洁与太洁

互助与依赖

爱情与淫欲

方正与拘泥

谨慎与畏葸

有恒与保守

 智育十篇

文字

图画

音乐

戏剧

诗歌

历史

地理

建筑

雕刻

装饰

第二部分 中学修身教科书

 例言

 上篇

 第一章 修己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体育

第三节 习惯

第四节 勤勉

第五节 自制

第六节 勇敢

第七节 修学

第八节 修德

第九节 交友

第十节 从师

第二章 家族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子女

第三节 父母

第四节 夫妇

第五节 兄弟姊妹

第六节 族戚及主仆

第三章 社会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生命

第三节 财产

第四节 名誉

第五节 博爱及公益

第六节 礼让及威仪

第四章 国家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法律

第三节 租税

第四节 兵役

第五节 教育

第六节 爱国

第七节 国际及人类

第五章 职业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佣者及被佣者

第三节 官吏

第四节 医生

第五节 教员

第六节 商贾

 下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良心论

第一节 行为

第二节 动机

第三节 良心之体用

第四节 良心之起源

 第三章 理想论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快乐说

第三节 克己说

第四节 实现说

 第四章 本务论

第一节 本务之性质及缘起

第二节 本务之区别

第三节 本务之责任

 第五章 德论

第一节 德之本质

第二节 德之种类

第三节 修德

 第六章 结论

第三部分 国民修养散论

科学之修养

世界观与人生观

义务与权利

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

对于师范生的希望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宏博多彩;二是中外交流密切频繁。尤其是第二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一种源远流长、横贯东西、异彩纷呈、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华文明都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

应当特别提出的是,文化主体是人,而文化是离不开人的。过去长期就有“知人论世”的成语,这当源于孟子的话。《孟子·万章下》有记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谓:吟咏人的诗歌,研究人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其人其世。这确是启人之思,故“知人论世”传为成语。也就是说,研究文化,就必须研究人。

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都反复强调种族和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关键。也就是说,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割据时代,还是隋唐全国政权统一时期,都应将不同种族的人与各领域文化作比较综合研究。他将人与文化作综合探索,确甚启人深思。

历史的车轮从古走到今,中国经过最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这使中国瞬间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们竞相谈论中国现象,谈论中国人的思想、素质和形象。在此之际,收集中外两个方面的学者在不同角度对于中国人特性的阐述,结集成书,将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思想成果。文津出版社编纂这一套《中国人》丛书,不仅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也能启迪读者研讨历史和探索现实的深切思考。

此次编纂的《中国人》丛书,有两部为外国学者于19世纪后期所作,有两部为中国前辈学者于20世纪前半期所作,其他为我们当代学者关注现实的专著,这当也很有特色。中外学者对中国人、中国文明固有精神和价值的探索,可以说是不同文化观念的交融与互补。作为东方大国,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被世界所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日益深化,当是文化史上令人神往的课题。

近代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国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积贫积弱。外国人蔑视中国人,但他们又畏惧中国文化的力量。一些到过晚清中国的西方人,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矛盾交织的心理,记录了他们对中国人的观察和理解。这其中有对晚清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也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迷惑不解,也难免有一些西方的种族傲慢和自大。如本丛书中的《中国人的素质》和《中国人的本色》,两书作者一个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一个是美国外交官何天爵。二人均于晚清时期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多年(明恩溥34年,何天爵16年)。他们深入中国各地、各个阶层,紧密接触民众,根据其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又加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以上作品。作者以西方人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全景式地观察、描摹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样态,并从中剖析和展示了当时身处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的各种品质。作者本着客观态度,既颂扬了中国人优秀的一面,也批评了中国人的某些劣根性。基于作者活动区域和西方立场的局限性,书中有些内容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看法仍有失偏颇。特别是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各方面品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书中有些评论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在。但之所以仍将这些书纳入出版,是因为它对于我们理解当时中国人的国民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克服一些国人的劣根性、优化中国人的国民性,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这次选择的两部20世纪早期之作,也颇有特色。《中国人的精神》著者辜鸿铭(1857—1928),祖籍福建,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后长期生活于中国本土。他学博中西,号称“清末经杰”,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中国的文化与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此书前言中写道:“学习中国的典籍与文明,对欧洲人和美国人都是大有益处的。”此书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拟改变部分西方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偏见。据说此书印出后,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另一部《中国人的修养》,著者蔡元培(1868—1940),他于1916年至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近现代教育建设中起了很大作用。此书秉承中华修养传统,并融汇西方的公民教育观念,教导中国公民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是一部此前百年罕见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于现在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会有指导作用。

而关于现代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体现在当代中国作家的笔下,则是另一番品味和风格。例如本丛书中《中国人的休闲》一书,作者以流畅的随笔形式,介绍了中国个性鲜明而又源远流长的休闲文化,着重强调了中国人休闲的品味与情趣,推崇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整合,这无疑对休闲文化盛行、提倡悠漫生活大有裨益。而在《中国人的境界》中,面对“境界”这一深邃的中国哲学命题,作者或耕读暇思,或旅途行色,以诗意的笔触道出中国人几千年来人格思想的最高境界,即始于“修身”、“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最高的社会理想——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中国人的德行》则从公德、社会、文化、民性、生活、两性、修养等方面对中国人加以剖析,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指出中华民族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道德观念和行为,以此警醒世人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使中华民族道德形象更趋完美。

本丛书以“中国人”为主旨,选录有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著作,采用宽泛自然的选编方式,使本丛书在解读“中国人”这一宏大主题时,给人以全面、客观之感。撰写者既有中外作家,也有近现代作家。如此,‘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就以立体丰满的形象耸立在世人面前,也使世界对中国人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

我通读文津出版社这次所编之书,期望可再续编,继续上下求索,开拓进取,不断出版中国文化精品。

傅璇琮

2013年5月

内容推荐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从形式上看,《中国人的修养》原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乃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而非学术理论著作。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观念,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国人阅读体会的道德进修手册。一个国民道德素质普遍低下的民族,是无法称之为文明的民族的。在今天,想要复兴曾经辉煌的中华文明,积极改造国民性、重建社会道德体系,乃是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修养》从表面看,似乎仅是一本中学生的修养读本,实则不然。教育大家蔡元培以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极高的文学修养娓娓道来,向公众讲述了提高国民道德的重要性。这在物质文明超越精神文明的今天,更值得每位公民一读,它对当代民众形成正确的公民道德观念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6: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