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虽然雷在1959年过世,但他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他的首部长篇小说问世七十多年后,他的名字成了犯罪 小说创作的试金石,不仅代表了优秀的小说,也代表了兼 具力与美的写作。雷蒙德·钱德勒堪与亚瑟·柯南·道尔 和阿加莎·克里斯蒂比肩,因为他笔下最出名的英雄已经 家喻户晓。但是钱德勒与众不同,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关 于谋杀。他对腐败、懒惰和自私的刻画在犯罪小说领域前 无古人,因此也拓宽了这一小说类型的疆域。 雷的作品出于多种多样的原因深深吸引着读者。首先 是菲利普·马洛的恒久魅力,他能够轻易地超出他最初登 场的几部作品的狭窄边界,跃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以雄 辩的方式表现了一个极具美国风格的词:孤独。无论读者 住在洛杉矶、伦敦、东京还是巴黎,当他们读到马洛在大 城市的格格不入时,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菲利普·马洛成 了百万读者倾吐、提炼和重塑隔绝感的对象,他们借此反 观自己的情感,也借此解读这个世界。而这正是马洛何以 高贵的部分秘密所在。 除马洛以外,雷的作品中还有一个明显的主角:洛杉 矶。雷对这座城市的二度创造正是其作品长盛不衰的关键 。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用独到的 方法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细节,并提炼出它独特的氛围。不 过我们也可以说,洛杉矶本身就是个令人着迷的主题。雷 比任何人都更早地意识到,洛杉矶适合当作艺术创作的主 题。无论我们是否乐见,这座城市日渐成为创意产业的中 心,既催生了许多现代流行文化的关键作品,也成为它们 的故事背景,从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到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银 翼杀手》(Blade Runner)都是如此。随着洛杉矶日益变 得重要,雷蒙德·钱德勒对它也越来越看重。 影视产业源源不断地推出侦探马洛的电影、电视和广 播剧改编作品,证明了马洛及其世界的生命力。尽管有些 改编作品已经被遗忘,但有些版本中的马洛却成了经典形 象。1973年,由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导演 、利·布拉克特编剧(霍华德·霍克斯导演的《长眠不醒 》也由他担任编剧)的《漫长的告别》登上了银幕,扮演 马洛的是美国演员埃利奥特·古尔德(Elliott Gould) 。1975年,轮到罗伯特·米彻姆(Robert Mitchum)在迪 克·理查兹(Diek Richards)导演的《再见,吾爱》中 扮演侦探马洛,他后来又于1978年在迈克尔·温纳 (Michael Winner)版的《长眠不醒》中重新演绎了马洛 。在这些电影中,罗伯特·奥特曼的作品最经得起时间的 考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根据其目标观众 对马洛进行了重新塑造。在奥特曼的版本中,故事的背景 变成当代的洛杉矶,嬉皮士会在阳台上做裸体瑜伽。他对 《漫长的告别》的处理引起了70年代观众的共鸣,因为他 们对社会最高层的腐败以及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异化日渐感 到焦虑。迈克尔·温纳的解读则彻底忽略了洛杉矶,将场 景搬到伦敦。有些电影将钱德勒的作品用作故事框架。比 如,沙恩·布莱克(Shane Black)执导的《小贼、美女 和妙探》(Kiss Kiss Bang Bang,2005)将钱德勒长篇 小说和短篇故事的题目用作电影的章节名。不过,在所有 胶片电影中,最能代表硬汉题材的《唐人街》(Chinatown )虽然并非改编自钱德勒的小说,但它展现出来的洛杉矶 城却与雷的作品不谋而合。这部由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罗伯特·汤(Robert Towne)编剧、杰 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主演的电影,探究了水 利工程、洛杉矶城以及这座城市所催生的腐败。如果雷能 活着看到这部电影,他也许会发现电影中的世界同他笔下 的洛杉矶如出一辙。 不过除了虚构作品外,雷本人也深深吸引着读者。他 的书信和人生经历同小说一样,给读者们带来了深刻的影 响。尤其是他的书信,向我们展现出一个独特的现代人的 诸多方面。信中总是混杂着各种生动的观点,有时候气愤 而铿锵有力,有时候怒骂又鼓舞人心,有时候厌世却总是 予人以启迪。它们和他的小说一起,令我们得以忽明忽暗 地窥见一个男人的一生,既令人神往,也值得铭记。 然而,我们获取这些材料的过程相当曲折。钱德勒刚 过世的时候,他的遗产状况并不明晰。钱德勒的文学遗产 就同他的人生一样散布在英美两国。不仅档案材料散布两 地,他在两地的文学地位也不尽相同。他曾应允将部分档 案存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特藏部,而余下部 分则由黑尔佳·格林继承,并运送回英国。当时,美国的 文学评论家不那么承认他在文学经典中的地位,不像在英 国,他已是公认的艺术家与犯罪小说家。所以,他的死讯 在大洋两岸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雷一度遭到猛烈的抨击。他 的小说遭到文学批评的拆解,他对女性、同性恋和种族问 题的态度均受到了诘问。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那些 对雷的作品抱有疑虑的新批评家的分析,我们得以清晰地 看到一位深受性的困扰的作家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我的父亲是个酒鬼” 第二章 “我浸淫在拉丁语和希腊语里” 第三章 “没有国家的人” 第四章 欢迎来到洛杉矶 第五章 雷米奥 第六章 初出茅庐 第七章 通俗作家 第八章 创作《长眠不醒》 第九章 “生蚝上的几滴辣酱” 第十章 好莱坞 第十一章 “外行可没活路” 第十二章 “通俗艺术的局限” 第十三章 “克制的魔力” 第十四章 “伴我做梦,在我身旁”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英汉名称对照表 精彩页 第一章 “我的父亲是个酒鬼” 1888年7月23日,雷蒙德·钱德勒出生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兰利大道一座小红砖房的二楼。一位名叫马丁·沃尔特(Martin Walter)的医生被喊来帮忙,不过分娩过程顺利,几个小时后,钱德勒便来到了人世间。家人和朋友都管他叫雷。在其一生中,他将通过创作一系列以硬汉和比硬汉更强悍的女人为主角的犯罪小说,与另一个州的另一座城市(加州的洛杉矶)结下不解之缘。不过一开始,雷的生活中只有一个硬汉,那就是他的父亲莫里斯·钱德勒(Maurice Chandler)。 关于莫里斯,我们了解到的情况非常有限。雷偶尔会在书信里提到他,可是每一次,雷都语带不屑,甚至以他为耻。1858年8月15日,莫里斯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切斯特郡,祖辈是17、18世纪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的贵格会教徒。他的父母,约翰(John)和艾米·钱德勒(Amy Chandler)都是农民,不过有点家底,能把孩子送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汤恩科学院修习工程学。那是一所声名在外的好学校,所以当莫里斯在1880年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的父母对他寄予了厚望。大多数贵格会教徒都是勤劳肯干的人,可莫里斯是个例外,他在大学的求学生涯可谓一败涂地。他只读了两年,没有拿到学位就离开了学校,个中缘由如今已经不甚明了。但是我们从他后来的生活中得知,他是个容易分心、稍有挫折就会放弃、总是逃避责任的人。这些品质毫无疑问会令他学业无成,他也注定会成为一位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不过在1882年,当他大学肄业时,他已经有足够的知识考取职业证书,并且在处于19世纪下半叶飞速发展的铁路行业中心地带的中西部铁路公司,谋得一份工程师的差事。铁路给美国的经济形态带来的影响在于,首次将边远地区和芝加哥等商业中心直接连接起来。这些城市也因此变成货物集散地,货物被运去东部大城市,继而被运往海外市场。过去需要耗费数日的行程,如今只需数小时;玉米、猪肉、牛肉等大宗货物也可以实现快速运输,而没有腐坏变质的顾虑;这样的生意对乡村和城市而言都有利可图。自19世纪40年代起,内布拉斯加州平原(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耕地区域)的玉米就已经销往全世界。美国中西部在全球饮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誉为世界的面包篮。如此发达的贸易全凭铁路才得以实现。 莫里斯入行之时,许多大型铁路项目都已经完工。十三年前,即1869年5月10日,由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联合建造的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正式完工,一枚黄金道钉被钉入最后的铁轨连接处,用以庆祝这一旷世工程的成就。1881年,每32个美国人中便有一人受雇于铁路行业,所以即便最辉煌的铁路建造时代已经过去,莫里斯依然没有花多少工夫就在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找到了工作。芝加哥城还在扩张,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铁路支线等待建设,有不少规划路线、铺设轨道、修复陈旧磨损的铁路的工程队,他的工程专业资质使他能够加入其中之一。这份工作非常辛苦,要求他不断加班,并且长时间离家在外。此后的五年里,他在中西部来回穿梭,循着那些从芝加哥辐射出来的铁路,游荡在伊利诺伊州、内布拉斯加州和怀俄明州,所以二十多岁的他基本上过着游牧民的生活。他的这段单身岁月大体上都在小镇旅店和公司的临时宿舍中度过。 1886年,事情出现了转机。他先是在奥马哈(在当时,此地是个相当出名的非法、淫乱活动的中心)施工作业,然后来到了怀俄明州的拉勒米市。这是一座新兴城市,道旁的树木都还是小树苗,而且与19世纪声色犬马的奥马哈。相比,这是一座安静的小城。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未来的妻子。她的名字叫弗洛伦丝·达特·桑顿(Florence Dart Thornton)。她有一双明亮的蓝色眼眸,嵌在一张坚毅的方脸上,还有一头浓密的棕发,每逢正式场合都会编成发髻。她刚到美国不久,但在这短短的一年里,她的美貌已经吸引了不少拉勒米男性的目光。 P1-5 导语 他是《漫长的告别》作者,他是硬汉派犯罪小说家,他是雷蒙德·钱德勒。 他何以坐拥粉丝无数?他何以被写入世界经典文学史册?村上春树、加缪、艾略特、奥登、奥尼尔、钱锺书等文学巨匠何以对他推崇备至? 艰辛的童年,混乱的青春期,失败的诗人岁月;伦敦的文学失格者,洛杉矶的文学明星;奉行骑士精神的老派绅士,女性的守护神;害怕孤独却难以相处;腼腆却雄心勃勃…… 搜集散落英美两国的私人信件与珍贵档案,完成钱德勒的人生拼图。 一次漫长的告别,与钱德勒耳鬓厮磨,读他不为人知的故事,陪他走完传奇的一生。 一则硬汉派犯罪小说指南,勾勒钱德勒创作发展脉络,讲述钱德勒创作心路历程。 一部罗曼蒂克史,写尽钱德勒的深情与多情。 序言 雷蒙德·钱德勒过世已有六十余年,然而时至今日, 他的七部长篇小说仍旧被很多人阅读和热爱,他的读者群 体仍旧在日益扩大。他笔下的英雄菲利普·马洛也仍旧矍 铄,因为本杰明·布拉克(约翰·班维尔的笔名)和劳伦 斯·奥斯本分别在2014年和2018年创作了一部以马洛为主 角的小说。传记通常只有最热忱的读者和研究者才有阅读 的兴趣,而本书作为钱德勒的传记,如今在中国出版了。 它们都证明雷蒙德·钱德勒的成就是多么历久弥坚,他的 写作有着多么经久不衰的魅力。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正是 ,这位在美国出生,在英国接受教育,浸淫在维多利亚时 代的道德风尚中,又能切中20世纪洛杉矶心跳脉动的人, 如何缔造出这样一份不朽的遗产? 雷蒙德·钱德勒年轻的时候必然想不到自己的事业会 有如此发展。他文学生涯的初次尝试并不成功。1906年至 1912年,他试图靠写作在伦敦谋生,但你接下来将在本书 中看到,他的诗作老套且过目即忘,连钱德勒自己都认为 它们“最多也只能算作乔治王时代的二流诗歌”。更重要 的是,他的收人不足以维持生活,所以年轻的钱德勒只好 另谋生路。他动身前往美国,其间曾随加拿大部队返回欧 洲参加“一战”,后来在石油行业安定下来,但是在30年 代,酗酒毁掉了他的生活,他也因此在职场中被淘汰。此 时他年近五十,不仅诗人没当成,连在石油行业也遭遇了 失败。于是他做了一个选择,要在写作行业再试一把手。 不过这一次,他会更加专注。钱德勒发现,阅后即可随意 丢弃的廉价通俗杂志带红了一类新的虚构文学,硬汉派犯 罪故事开始走俏,于是他决定从两件事人手:首先要学习 写作;其次要在这个过程中赚到钱。 他从通俗杂志起步,最终将达到同T.S.艾略特和W.H. 奥登等文学巨匠比肩的高度。他的读者以及无数其他人, 都认为其长篇小说早已超越廉价的惊险故事。在他们看来 ,菲利普·马洛通过一种鲜活、有力的新语言,捕捉到城 市生活中某种根本的东西。文学领域的成就将钱德勒推向 了好莱坞(当时许多作家都有此经历),而正是他创作的 剧本以及后来的小说使得一种新的故事类型成为可能:黑 色故事。 如今距他辞世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我们看来,钱德勒 提炼的文学风格仍旧清晰可辨:一位困惑却心怀使命感的 侦探,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社会中遭到践踏的人,这一原 型已经超越界限,跃入这个世界的千家万户和每个人的移 动设备。我们今天仍旧在读雷蒙德·钱德勒,并非因为此 类角色出自他的首创(实际上也并非由他首创),而是因 为他给这一原型注入了新意和力量,使它有了恒久的魅力 。菲利普·马洛和其他小说主人公不同,因为他的感受和 痛苦有着他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并经由钱德勒为他打造 的语言得到表现。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享受菲利普·马洛 手术刀般犀利的描述所带来的震撼,同时,我们依然乐于 细细品味他强有力的独自,比如《小妹妹》的这段节选: 我只知道,事情没有表象所示的那么简单,我那迟钝 却总是可靠的直觉告诉我,如果这轮牌继续这么打下去, 会有无辜的人输得倾家荡产。这关我的事吗?我难道知道 该怎么办?真的有办法吗?这件事不要再深究了。今晚你 没有人性,马洛。也许我从来就没有,以后也没有。也许 我只是一副持有私家侦探执照的皮囊。也许在这个半明半 暗的冰冷世界里,错误的事情层出不穷,正确的事情从来 都不会发生,而我们都终将变成这副模样。这段话显示出 马洛身上深刻的人性,这是当时由动作元素所主导的主流 硬汉小说中罕见的品质,也令我们联想到我们自己。 如果说语言是钱德勒的成就之一,那么他的成就还在 于他笔下的主题:洛杉矶城,一座至今仍引人赞美、惹人 嫉妒的城市。在这个世界上,鲜少有城市像洛杉矶一样, 有力量改变我们这些西方人对于城市生活的体验,而这种 力量要部分归功于好莱坞的影响。钱德勒常说要试着书写 其他地方,可是每当他真正去写的时候,洛杉矶就自然而 然地出现在他笔下,在他的所有长篇小说中,只有一部小 说的地点不是洛杉矶。这座大都市给他的作品带来了能量 。他同洛杉矶一起成长,目睹它发展为一座世界性都市, 美国各地的居民都被吸引至此,因为他们相信这座城市将 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眼见着有些新移民发家致富, 有些人却承受着痛苦,奋力挣扎,被洛杉矶夺走了希望。 他见证了洛杉矶警察局等机构的崛起,虽然它们试图保护 居民免受飞速城市化的负面影响,但总是跟不上事态的步 伐。他观察着新的城市压力如何带给人们新的挑战。他将 所有见闻记录下来,用犀利且时而愤怒的文字捕捉洛杉矶 施加给居民的影响,他由此赋予这座城市的形象,我们如 今依然能辨识出来。 就像查尔斯·狄更斯之于伦敦,或者詹姆斯·乔伊斯 之于都柏林,钱德勒展现的洛杉矶是一座可以用于艺术创 作的城市,而且以洛杉矶为艺术题材,钱德勒得以借助犯 罪小说来探讨城市经验的本质。钱德勒死后,许多作家都 试图模仿他,不断精炼和升华这种肇始于他的犯 内容推荐 我们对雷蒙德·钱德勒的了解总是掺杂着各类秘闻和真真假假的逸事,他的一生同他的代表作《漫长的告别》一样扑朔迷离。如今,“文学侦探”汤姆·威廉斯跨越大西洋两岸,吸纳大量新的采访、此前未曾公开的信件和档案,帮助我们剥丝抽茧地了解这位神秘的作家。 雷蒙德从小倍感孤独,他的童年笼罩在父母失败婚姻的残酷阴影之下,父亲酒后不断动用暴力,迫使他和母亲离家出走,先去了爱尔兰,后来去了伦敦。雷二十多岁时为了追求新生活而回到美国。他在腐败丛生的洛杉矶遇到了毕生挚爱:比他年长十八岁的茜茜。人到中年,雷因酗酒葬送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直到这时才转向犯罪小说的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喜忧参半。他执着的写作理念、未竟的文学抱负,以及在茜茜过世后一度轻生的念头,都让他渐渐远离踏入文坛时的初衷。但是,他留下的文学遗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笔下的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激励着一代代犯罪小说家,奔袭在破败的街道上。 汤姆·威廉斯将一路追随这位文学巨匠,告诉你犯罪小说何以升华到艺术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