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风破浪渡沧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杜阳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该书通过55篇中短篇散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作者从童年到盛年一路走来的成长感悟,描绘了作者跌宕起伏的一生。全书分为“童眼观故里”“风雨少年时”“铿锵媒体路”“闲情拾落红”“江海寄余生”“人间草木深”等六个章节。作者以稚子般天真的目光去观察世界,然后通过他的笔,叙写出许多栩栩如生的美景,不时闪现出即兴而有深度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杜阳林,四川省南部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华西都市报》原首席记者、传媒人;《成都女报》创始人、原总编辑、总经理。撰写的新闻报道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四川新闻奖。现为四川省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步步为营》《碧海剑心》《龙鸣剑》;诗集《历史的记忆》;散文集《晨风暮雨》等。
目录
童眼观故里
父亲的打杵子
我对母亲的承诺
心中的秤
黑白人性深渊
卖米花棒的心酸
我的“酒干倘卖无
卖红苕的山里娃
最是难忘母亲情
风雨少年时
魂牵梦萦茅草屋
徘徊生死之门
行乞经历让我懂得感恩
肉之味的念想
山里人赶场
红苕往事
野棉花山下的关怀
故乡的依恋
孤独的求学路
家教收获的温暖
我在民生站柜台
铿锵媒体路
传媒江湖侠客心
线里线外
淡然直面生死劫
善待生命
赋得媒体一份暖
一次凝重的采访报道
“爆点”背后的故事
一念风波起,一念风波定
闲情拾落红
远方有人守候我
湖畔遐思
尽情绽放水中花
路过普罗米修斯
美到极致是自然
一座校园一个梦想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钟声激荡
千古绝唱李清照
江海寄余生
上善若水润万物
一茶一思一闲人
高原情思
行走宽窄之间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人间有味是清欢
片片枫叶情
远方那片神奇的土地
人生“三见
人间草木深
为了忘却的记忆
墨汁般的贫穷
吹面不寒杨柳风
蝴蝶飞过沧海
星光照我行
人间柴薪
小确幸
认识自己
骨肉情深暖贫家
涌泉相报滴水恩
序言
我为什么写作
我小学时开始迷恋一本经典的“大部头”——《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那时大概只有八九岁,还有很多生字认
不全,手边放了一本《新华字典》,照样读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被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书页都翻得卷起了毛边
,我深深沉浸在保尔的精神世界当中,有些经典名句,至
今仍能出口背诵。
这本书对于我整个人生,也许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
既勉励我克服现实环境,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不要虚度
光阴;同时,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粒文学的种子,就像一
个小小的私密的愿望,随着时光流转,在心底悄悄萌发。
它静静地蛰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如同梭子一般来回
编织着我的梦。儿时的我便想以文字的方式,实现自己的
作家梦。
后来,我果真从事了二十年的文字工作。在这条路上
,遇到过风景,也遭逢过陷阱;开怀大笑过,也曾痛哭落
泪。这条路,几多精彩也几多辛苦,并不如童年想象的那
么单纯顺遂。我曾天真地认为,生命中的事,过去了就是
永远的过去。伤痛和离别,都能被时间这个有魔力的巨手
打磨得平平展展,被岁月长河淹没得无影无踪,那么,我
也能潇洒地选择遗忘。曾经一段时间,我刻意远离了写作
,可我高估了自己,以为已经丢失在荒漠莽原的过往,时
不时会跳出来,触动我神经中枢最敏感的末梢。那是怎样
一种新鲜的刺激啊,流着往日的泪,刻下今日的痛。放下
手中的笔,竟会带来这样的苍白和空茫!在疼痛之时,茫然
四顾,找不到止痛的良方。
如今,我仿佛依旧在穿越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这张网
,经纬交错,编织它的是所有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和事
,我能清晰感受那种特殊的气息,一种属于生命的气息。
终于,我向缪斯女神妥协了:那个怀揣着文学梦的小男孩
,其实一直都潜伏在我身体内部,即使我刻意隐藏,他也
未曾离去半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逃避梦想,而是拥有了一个
越来越强烈的愿望:网中的我,将那特殊的气息真实表达
出来,只有这样,我才能永远感受生命中曾经经历的人和
事,永远感知他们的气息和律动。
原来,我是这么在乎在我生命中曾出现的所有。即使
是无奈的喟叹、沉重的遗憾,我都舍不得忘却。还有那么
多值得我怀念的温暖,也许是一面之交,此生再无交集;
也许擦肩而过,只留一个回眸。尤其是那些帮助我成长的
人,也许我并不能完全复原当日情景,但我永远记得你们
的善意。叫我如何斩掉回忆?叫我如何不真切而深刻地面对
自己?
我别无选择,内心如同住着一头小兽,它走来走去,
它扬蹄磨爪·它躁动而不安分,除了用文字放它出来,让
它在书写中变得乖顺而驯良,我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愿意以写作去打捞过往,哪怕撕开旧日已经结痂的
伤口,袒露淋漓的鲜血。哪怕在回忆中痛哭流涕,在往事
中战栗不休。同时·我还能在写作中重温那些如歌慢板的
往事,经受温情脉脉的洗礼。文字令我从一个中年人,渐
渐往后退,变成了额头光洁的青年-变成了眼神倔强的少年
,变成了小山村的儿童,变成了母亲怀中的婴孩。
写作成为我血液中的力量,生命中的信念。我算是和
文字磕上了,跌跌撞撞、兜兜转转,感受着妙不可言的快
乐和苦楚。这时,我才愿意对自己坦白:写作是会上瘾的
,我这一生,无论如何也戒不了它,离不得它,放不开它
,舍不下它。
导语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主要讲述了作者从小到大的各种亲身经历的创作。且作者认为这本书既勉励它克服现实环境,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不要虚度光阴;同时,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粒文学的种子,就像一个小小的私密的愿望,随着时光流转,在心底悄悄萌发。它静静地蛰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如同梭子一般来回编织着他的梦。
精彩页
父亲的打杵子
父亲去世时,我刚满四岁。现在想来,记忆是模糊的,仿佛睁大眼睛,看颜色沉沉暗黄的老电影,不管多用力,只能捕捉到一点影影绰绰,一些悲郁哭声,少许黑白记忆。唯一清晰记得的,是母亲在父亲葬礼上哭天抢地,她被人扶着,哭得声嘶力竭。一岁多的七弟路还走不太稳,他看见母亲哭,也张大嘴巴号哭,重心不稳,随即摔了一嘴的泥。
父亲一世,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我在想念自己生命来处时,只能去照照镜子,看镜中那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是否长着一张和父亲相似的脸?是否有着父亲的五官印迹眉眼轮廓?父亲去世时,只比现在的我大几岁,他怎么忍心抛下一个悲痛万分的妻子和七个儿女?当时他足如何硬下心肠走上黄泉路的?我曾因为这个问题耿耿于怀,随着年岁渐长,我释然了:不是父亲心狠,他当时身患肺结核,病痛已折磨了他好几年,苦不堪言。若换在如今,医疗技术发达,农村居民都加入了“新农合”,父亲这病真算不上什么绝症。但在1976年的南部县偏僻农村,肺结核足以要了他的性命。父亲再不舍又能怎么样呢?对人世有再多挂牵又能怎样呢?他扭不过命运的强悍武断,解不开死神紧实的枷锁。
父亲走了,他唯一留下的遗物,是“打杵子”。我的家乡地处山区,山势险峻,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在20世纪.交通极不发达,村民们采购货物、运输粮食,全靠人力搬运,这便诞生了村民搬运货物的几件宝物:背篓、夹背、背架子和打杵子。
背架子一般是男人来背负体积较大较重的物品,比如捆扎背负玉米秆、麦草稻草、柴火或者背箱柜。一根长长的指头粗的麻绳系在中间,没有背东西时,拉上去盘绕在背架子的顶端,背东西时,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背这么沉重的东西翻山越岭,中途不敢随便歇脚,如果偷懒歇一歇,待到要起身时,没有人拉一把,连站都站不起来。于是聪明的山里人,发明了“打杵子”。打杵子是一种木头做的类似拐杖的东西,呈T形,背东西时,抱在怀里或提在手中。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村民在用夹背或背架子背运货物,沿着崎岖山路爬行时,打杵子可以当拐杖使用,这对背负重物的人来说,等于多了一条腿,多了一个保持平衡的支点。另一个作用,和它的造型有关——打杵子形似拐杖,但其“横木”比拐杖的“握手横木”要长许多,当背负重物的人行走得疲累,需要停下来歇歇脚时,他们不必将背负的货物放存地上,直接把打杵子支到背架子下面,这样既可以让酸痛的双肩得到缓解,人也可以得到歇息。休息好了,不必别人帮忙,又能继续前行。
父亲走了,走上了一条永不归家的路。他留下的打杵子,静静地靠在墙角,我有时会走过去,偷偷摸一摸。这是被父亲片用旧的打杵子,拂去灰尘,木头纹理露出一层釉光,仿佛父亲长着老茧的手刚刚才握过它,上面还留有余温。我经常摸一摸,再摸一摸,我现在才明白,当初小小的我,无数次去亲近和触摸打杵子,其实是一种说不清楚却植根内心的念想。 四岁的孩子,能有什么心事呢?可对于一个生于贫寒之家的孩子来说,人生苦难的一课,从我四岁就正式拉开了序幕。父亲葬礼上,我懵懵懂懂,甚至不记得自己在弟弟摔得满嘴是泥后,有没有跑过去拉他起来。我不记得这些细枝末节了,只记得我在对死亡毫无概念时,已经这么近这么近地被迫而残酷地接受了死亡。父亲再也回不来了,屋里不再传来父亲一声接一声的咳嗽,再也听不到他越来越滞重的脚步声,至于他留下的打杵子,那上面压根不会有什么余温。当我慢慢接受这个事实时,我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再看打杵子,我刻意扭过脸,不去凝视它,仿佛它是一件不祥之物,让我再三赌气。
时光如水,缓缓又流过几年,我从一个四岁孩童,渐渐长成一个肤色黝黑的小学生。家里劳力少,姐姐们相继出嫁,唯一的哥哥又在外面学手艺,母亲一个人做不完田间地里那么多农活,还没长到大人肋骨高的小学生,也得分担重活。第一次挑粪,面对那么深那么大的粪桶,我脑子嗡的一声,眼前金星炸裂。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农家子弟,就算是小学生,也不能当懒汉,何况我家这种境况!
……
P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4: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