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安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林安,自由撰稿人、自媒体人,从小热爱写作,喜欢观察、研究大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心理状态。2018年发起“100个不上班的人”独立采访计划,以文章和视频的形式在自媒体“土土土槽”更新至今。
书评(媒体评论)
上班是形式,工作是内容。做有内容,又不限于
朝九晚五之间的工作,需要高度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
能力。这是一种工作的高级境界,慎独、自律,把时
间与精力用在真正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
——罗松,建筑师、作家
林安文字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鞭辟入里。这是
一本对“自由职业者”有着透彻解读的书,推荐那些
不甘于被埋没在职场的年轻人阅读,让它帮助你们找
到一条可以将兴趣与工作完美结合的道路。
——安韶坤,腾讯新闻高级编辑
只工作不上班,听起来像是不务正业的宣言,实
质上却是一种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工作的
本质是为他人提供所需的服务,新兴职业的崛起不仅
是一场职业革命,也是人生价值观的一种变迁。祝福
林安,也祝福她笔下的这些年轻人。
——雷磊,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
据说现代人生命中的两大意义,一个是爱,一个
是工作,如此根本的事情,应该由自己决定。
——涂志刚,乐府文化创始人、前新京报《书评
周刊》主编
我从来没有因为旅行耽误过任何工作。选择自由
职业,是因为我可以掌控自己工作的时间和频率。但
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独立工作意味着对自制能
力和个人意志的考验。古人说“慎独”,我理解的意
思差不多就是这样。
——刘简枫,知名设计师
后记
在书的最后,我想感谢那些曾经在写书过程中,给予
过我帮助和鼓励的人。
谢谢在所有平台关注我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的存在是
我更新每一篇文章背后的动力。
谢谢这本书中的每一个采访对象,很多人我在采访之
前并不熟悉,但你们无条件地信任我,愿意将宝贵的人生
经历与我分享,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现。
谢谢这本书的编辑季编,在我对自己的采访就快失去
信心,觉得出书这个目标可能无法达成时,你的出现和鼓
励给了我完成这本书的动力。
谢谢我的父母,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接受我做一名自由
职业者,并在我写书的过程中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精神支持

过去,我常常会收到不同读者的留言,感谢我让他们
看到了更多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不一样的人生。
但其实,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才是收获最大的那
一个人。我曾经说:“感觉我是一个容器,偷偷将每一个
采访对象身上我喜欢的部分藏进了体内,于是我也成了一
个看上去有趣的人。”
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也能有同样的感受。
目录
听说每三个不想上班的人中,就有一人想开店?
*咖啡店店主Sandy:开店完全是另一种人生
*甜品店店主地地:为了梦想开店两年半,我却活成了别人口中的“废人”
*猫咖店店主Liza:没有永远赚钱的生意
我们是“数字游民”
*文化间隔游创业者李胜博:一个无法被归类的人,没得选的自由人生
*旅行博主丸子:旅行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
*自由记者喜喜: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远程办公者生伟:不裸辞也可以看世界
*“数字游民”艾莉森:当流浪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多重技能的“斜杠青年”,生存还是生活?
*自由潜水师Oce:在深海,找回生而为人的自由
*花艺师唐川:努力是为了“有所选择”
*自由编剧欧阳十三:遭遇生活的暴击之后,如何体面地追寻自由
小众自由职业者的生存之道
*“讲书稿”撰稿人葛亚坤:“曲线救国”的小说写作之路
*摇摆舞老师Lucy &小星:在上海,掀起摇摆狂潮
*手机摄影培训师佟海宝:另一种成功,尝遍世间精彩
*整理收纳师舒安:用整理重拾人生的掌控权
*风光摄影师姚璐:30岁独闯中东,当代女性的另一种活法
*职业咨询师马华兴:时间有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兴职业
*体育自媒体人杨芊:自媒体时代,拥抱变化的传统媒体人
*Vlogger大头SOLO:32岁离职,做一名全职Vlogger
斜杠青年林安:自由职业,开启我的第二人生
读者故事: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
后记
精彩页
咖啡店店主Sandy:开店完全是另一种人生
北漂四年,回家开咖啡店创业
我从未怀疑过Sandy做不好开店这件事情,而她两年的咖啡店主经历也证明了我的这一想法:Sandy在重庆的第一家咖啡店,4个月内就实现了盈利;第二家茶饮店,半年内连开3家,并且吸引来了加盟商加盟。
在开店这件事情卜_,Sandy有商业头脑,也有不怕折腾的精神。但成功的背后,也有无数次想放弃却咬牙坚持下来的时刻。两年后,Sandv已经是重庆三家茶饮店的创始人之一。回顾过去一年的经历,她却感叹,2018年对她来说,已经“丧”到了谷底:第一家店由于一开始没有从公平的角度考量分配问题,导致她放弃了第一个小有名气的品牌,转让给了别人;第二家店由于没有商业投资和合伙开公司的经验,导致商业合同纠纷不断,最终,Sandy和一起合伙开店的好朋友因为利益分道扬镳。
“开店创业这条路要经历的事情实在是比我预期的要困难太多,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让人想放弃。友谊的小船因为一点儿利益说翻就翻,商业上的尔虞我诈也让我刷新三观、重画底线。我觉得我在做生意这件事情上运气没有那么好。做的都是好事,却常常事与愿违,我偶尔也会反思自己。”
“如果没有选择开店创业,我可能还是一个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的北漂青年。提前经历了大半个人生的挫折,也是一种收获吧。”如今的sandy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但不论经历过什么,和很多开店失败的人比起来,sandv也算是一个成功的开店创业者。在城市里开一家可盈利的线下饮品店,需要注意些什么?又会经历些什么?sandv的故事,也许可以给出答案。
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并坚持下去
sandy是我毕业后在北京第一家公司工作时认识的朋友,一个不惜支付违约金也要辞去重庆体制内的工作,前往北京“北漂”的重庆姑娘。在以加班闻名的广告公关公司,sandy刚来组里时话不多,以至于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独自工作的样子让我一度以为她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姑娘。慢慢熟悉以后,我才见识了她身上重庆女孩特有的热情、仗义、极具社交天赋的另一面。
在北京的3年,sandy尝试过很多工作:在公关公司做策略执行,给某歌唱艺人做公关总监,在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市场负责人……每一份[作都不轻松,加班熬夜足家常便饭,忙到极限时还进过医院。
也许在外人眼里看来,人脉广、善社交的sandy身边永远不缺朋友,会吃、会玩、会享受的生活方式也使她看上去像是有原生家庭的经济支持,身边朋友也爱拿“social Queen”(社交女王)、“白富美”调侃她。但只有真正熟识之人才知道:工作后的sandy几乎没和父母要过钱,外人眼里的光鲜生活其实都足她工作之外利用闲暇时间接私活挣来的。
“在重庆,父母也许可以让我过上还算体面的生活。但是在北京,想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某次周末一起逛宜家,谈起将来想过的生活时,sandy说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平时聚在一起,我们老是嘴上嚷嚷“赚钱不易,人生理想就是嫁个有钱人”,但其实在内心深处,大家都清楚自己不想混入人群中泯然众人,而是想成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发光发亮的人。
还在北京工作时,我曾听Sandy提起过想在重庆开一家饮品店。当时我以为她只想开一家几平方米的小奶茶店,作为一项副业远程管理。毕竟在咖啡店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高昂的店铺租金和装修费用,以及层出不穷的咖啡竞品,使得开咖啡店听上去像一门赔本生意。实际上,近些年咖啡店的倒闭数量也确实在持续增长。
据统计,2016年,仅上海一座城市的咖啡店数量就有6000多家,同比2015年增长15%。但也同样是在2016年,全国咖啡店的倒闭率高达13.5%。但Sandy似乎并没有想这么多,她决定开咖啡店的初衷只是因为她是一名重度咖啡爱好者,几乎每天都要喝两三杯。但是回到重庆后,她却很难喝到满意的咖啡。
Sandy和身边很多朋友每天都要喝咖啡,所以她并没有担心过咖啡店不赚钱的问题,当时的她认为,只需要找到像她这样的“咖啡重度患者”就可以了。
那么重庆当时的咖啡厅市场行情究竟如何?到底有没有足够多像Sandy这样的“咖啡重度患者”?……
P2-5
导语
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否是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唯一标准?
如果可以自由工作,人生又有多少种可能?
为了寻找答案,自媒体人林安探访了许多不上班的人。
希望他们不一样的人生故事,能给你疲惫的生活带去英雄梦想。
序言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
2018年2月11日,处于职场迷茫期的我,在网上发布
了第一篇“100个不上班的人”系列人物采访。开始这个计
划时,我从未想过它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以及我可以
坚持多久。
幸运的是,一年过去了,这个计划远比我想象中走得
更远、更成熟。而我自己,也在执行这个采访计划的过程
中渐渐走出了职场,用一年时间,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我自
己的“不上班”之路。
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曾有无数人问我:“你为什么
要做这个采访计划?”每一次,我给出的答案都很简单:
“因为我就是一个不想上班,却不知道不上班可以做什么
的人,我相信和我一样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
“不上班”这个词,听上去可能有点儿消极,但它在
我的定义里并不等同于“无所事事”和“消磨时光”,它
不是为了逃避职场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而是“可以在职场
混得很好”的前提下做出的主动选择。所以过去一年,每
当有人问我“如何才能不上班”时,我都会给他们普及一
个概念: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大部分人说自己“不想上
班”,其实并非“不想工作”。
这里需要重新定义“上班”和“工作”这两个词的概
念。在我的理解里,“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
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你就必须
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
事情。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
手段之一。简而言之:上班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
己。
在“锵锵三人行”的百度贴吧里,某位网友对“上班
”和“工作”的定义,我觉得形容得非常贴切。
上班: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
被带上耻辱的“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又没有什么
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混日子”是上
班族的普遍心态,因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没有这份收入
,所以“焦虑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对高一些,这在“狼多
肉少”与攀比心较重的地方里最为明显。当然,也有一些
人因惯性使然(上着上着就习惯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
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日子。工
作: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
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
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
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你
可以不喜欢上班,但一定要热爱工作。我提倡“只工作,
不上班”,而不是在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想上班”
还是“不想工作”的前提下,就盲目辞职。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了?任何一种社会现象
的背后一定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我试图从一个个“不上
班”的微观个体中寻找答案,因此有了“100个不上班的人
”独立采访计划,也因此有了这本书。
通过一年多的采访,我发现大部分人并非生来就讨厌
上班,所以“职业倦怠症”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已经工作了
几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应届毕业生身上。相反,刚刚离
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反而对上班的积极性最高,因为新鲜
好奇、没有经验。但工作几年之后,大部分人会发现一个
关于上班的真相:至少目前,上班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赚
钱谋生。幸运的话,它也许还能给你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
感;不幸的话,你就单纯是在做一笔拿时间换金钱的交易
,所以才会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费青春”。
但是生活在如今的世界,一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
须牺牲点儿什么去换取金钱。而牺牲时间,可以说是每个
人都天然拥有,且成本最低的买卖。所以上班赚钱,成了
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它背后所折射的含义是:
你要生存,就得上班。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没那么顺心
,或正在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气吞声,日
子久了,倦怠感自然而来。
再加上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大到世界,
小到身边,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谁谁谁出国读书了;谁谁谁创业了;谁谁谁一边环游世界
,一边赚钱了……再加上各类媒体、广告、互联网产品每
天都在变着花样供应各种生活方式:精英就该喝某品牌的
咖啡,戴某品牌的表;中产阶级的标配就是一房一车,一
年两次国外旅游;月薪两万元的女孩每天一颗牛油果;不
油腻的中年男人周末都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一方面,不
同阶层的人毫无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
,媒体也越来越鼓吹同一种价值观和成功标准。渐渐地,
所有人都被挤到了同一个地方,向着同一个方向奋斗。然
而可悲的是,社会中的经济差距是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
攀比心又极其重。于是那些无法突破现状的人,只能一边
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边又缺乏奋斗
的斗志与能力,于是挫败不断,最后只能沦为社会的边缘
人,一日日重复上着没有希望的班,不认命地活着。
虽说现在的年轻人,可以从事的工作类型比他们的父
辈更丰富,互联网的开放也给他们带去了很多“不上班”
的新机会,但如今
内容推荐
在《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一书中,作者林安以“都市青年观察者”的身份深度采访了20个自由职业者,以感性、细腻但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将20位自由职业者“非常态”的工作、生活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记录了勇士们的梦想、奋斗、坚持、迷茫与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