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和妻子唐载坤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在 大学工作,都是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大女儿熊鹰研究生 毕业后,分配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小女儿熊焰在西 南师范大学(后更名为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 ,后来调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工作。儿子熊非清华大学毕 业后赴美读研究生,毕业后在美国从事金融工作。儿媳谭 晓燕在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也从事金融工作。 本书由我撰写初稿。后来精力不济,改为口述,由儿 女提供相关资料,最后由熊焰帮助整理。 感谢多年来与我相知相识的学生和朋友。刘会、陈时 见、李平、吴霓、丁湘、张晓洪、别必亮、王玲华、任一 明、赵正、刘茜、冯卫斌、赵银生、要振生、李小鹰、高 慎英、李海洋、张金福、刘良华是我的硕士研究生,此外 ,张传燧、靳玉乐、沈小碚、曾小勇、阚军、张建奇、刘 向红、何光全、吴朝晖、柯中明、吴新华、李晓娟等等也 参与了生存教育学以及学派的创建和研讨,孙子彭雄宇、 熊箭也有参与其中,正是在年复一年的研讨和对话过程中 ,我坚定了个人愿意创建生存教育学派的意愿。 感谢重庆出版社的别必亮。他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 朋友。因其鼎力支持,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 熊明安 2012年8月21日初稿于成都 2016年2月28日刘良华修订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儿童时代 第二章 小学和初中 第三章 四川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第四章 停学在家当农民和兼任乡农会文书 第五章 做小学教师与参加社会活动 第六章 充满波折的考大学、上大学及工作经历 第七章 度过艰难岁月 第八章 重新回到教学研究岗位 第九章 退休后的学术研究 第十章 影响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关键事件 第十一章 我的学术追求 第十二章 做学术研究的几点体会 第十三章 关于自我教育 第十四章 生存教育学派的几个假设 第十五章 创建生存教育学派的历程 第十六章 生存教育学派的立场 第十七章 关于生存教育学的讨论 附录 论文选编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历史回顾与改革意见 梅贻琦教育思想初探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贡献 一次大胆的成功的尝试——读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 简论高校教师素质与教学科研水平的关系 从《华西医科大学校史》谈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年来普通中学课程改革述评 我国高等学校几次重大调整的回顾与评价 民国时期的教育辅导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统辖区内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的意义与启示 我国古代重民、教民与重教的传统思想和普及初等教育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的简要评述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散论 中国当代教育实验的几点启示——《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编后感 来自学生的感想 后记
精彩页 我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来凤乡一村熊家湾,这里原名樊家沟。据说,原来是以樊姓人家为主住在这条沟里,因此得名。清朝末年樊家将土地分别卖给康家、熊家和陈家,自己却离开农村去城市经商。那时,我的祖父熊开麟佃租了樊家沟的土地10亩和草房数间,是比较有能力的佃耕农。因为樊家的人急于离开农村,就要将我祖父佃租的这片土地和房屋卖给我家,可是,祖父突然病逝,家里根本没有钱买这些土地与房屋。于是,樊家就将我的祖母和大伯父告到清政府的安岳县衙门。那时,我的父亲还很小,祖母背着我年幼的父亲与大伯父一同去县衙门和樊家打官司。经过县政府的审理,强逼我家买下樊家的土地与房屋。为了支付买地和房屋的钱,祖母和大伯父做主,除了向亲友借贷之外,就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和口粮卖了才筹足这笔费用。口粮卖了之后,家里没有吃的,就只能用瓜、菜、杂粮作为口粮,而且实行吃“对时饭”,即今天这个时候吃了“饭”,到明天这个时候才吃“饭”。也就是说一天只吃一餐“饭”。这样熬了一年多的光景,终于把买地所欠的债务还清。从此,我们家才由佃户变成了有田地耕种的自耕农民。 据长辈说,我家的祖籍在江西省丰城县登仙乡下村堡。清朝康、乾时期随移民大潮来四川乐至县盘龙乡某村落户。入川的始祖是熊高茂、熊高宪兄弟二人,传到曾祖父熊景胤时,他在境临的安岳县来凤乡买了田地数十亩,并与蓝氏曾祖母养育了五个儿子。他们把田地分给五个儿子,即熊运兴、熊运隆、熊运旺、熊运相、熊运伦,就是后来发展为熊家的五大房人。 我的父亲是第四房熊运相的后裔,他又有兄弟姐妹七人:大伯父熊人宽(号阔然)、二伯父熊人田(号纪云)、三伯父熊人谦(号受益)和我的父亲熊人爵(号伯农),以及大婊(嫁到罗家)、二婊(嫁到周家因为姑爷早年病逝,又改嫁到胡家)和三婊(嫁到伍家)。父亲年幼时,经祖母和大伯父商量,决定送他去上小学读书。当时在我们家乡只有清政府设立的初等小学堂,他读完小学后,家里没有钱送他去县城的高等小学堂读书。于是就送他去跟随当地的名医龚翳生学习中医,所以,我父亲熊伯农(原名人爵)成年后既是农民,又是乡村里的中医生,不仅务农种地,又从事医药服务活动。有人请他治病或买药,他就去医病与卖药,其余时问就干农活。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的侵略、封锁,农村缺医少药,又疫病流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走村串户,治好了许多濒临死亡的病人。当时就有民谣说:“狮子崖(因为修公路已经挖掉了),熊家湾,出了一个活神仙,医瘟病真得行,好像唐朝孙真人(即孙思邈,人们尊称他为药王)。”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基本上脱离农村,参加乡里的卫生协会工作,专门从事医疗服务。直到1962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压缩公职人员,父亲被迫退职回家,才从国家认定的正式医生转变为一个农民。“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因为他的医术精湛,生产大队书记和大队长邀请他到“大队合作医疗队”做顾问,义务服务,指导年轻医生处方治病。“文革”结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废除,但仍然有不少人熟知他医术精深,到家里来请求他治病。所以,他一直没有闲着,直到1996年10月,因肺心病逝世为止(享年80岁),他都在医疗战线勤奋工作。 P1-3 导语 本书用教育自传的形式,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成长与生存教育学的内在关联。全书大致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回顾了作者的求学、学术研究、创立学派的经历;第二部分选编了作者的15篇论文。 本书可谓是现代教育史学专家熊明安先生人生的一次全面总结。 序言 1996年前后,我跟我的朋友和学生们商议,中国应该 有自己的教育学派。我个人最初的设想是创建“西南学派 ”。由于我对“高等教育”“民国教育”“教育家”等概 念有自己的理解,学界也有人将我的思路称为“西南派” 。 后来,我们放弃了以地域、地缘的方式命名,直接将 我们的教育研究路子称为“自我教育学派”。2010年,我 们在广州召开了“自我教育学研讨会”。 2012年,考虑到自我教育学的自我概念离心理学更近 而离教育学较远,因而将我们的研究正式称为“生存教育 学派”。那年,我们在长沙召开了“生存教育学研讨会” 。 近年来,团队成员利用国庆节的假期,在成都聚会, 召开大小规模不同的研讨会,围绕生存教育学派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立场,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同时,他们建议 我用教育自传的形式,记录我个人的成长与生存教育学的 内在关联。 在撰写自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们 所提倡的生存教育学派虽然有自己特别的主张和立场,但 这些主张和立场与其说是我们的独创,不如说是我们的选 择。中国教育学向来有诸子百家的争鸣。百家之争,以儒 家教育学派影响最大。而在儒家教育学派内部,一直有心 学和理学的分歧。生存教育学派只是在已有的传统中综合 了心学和理学的各种主张。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理学为体 ,心学为用。在教育目标上接受理学的主张,而在教育方 法和教育过程中更倾向于心学思路。 我个人的一生,尤其是三十而立之后,无论日常生活 还是学术研究,总体上倾向于心学。我所佩服者,乃心学 所追求的自信与刚毅。只是,在倾心追慕心学之自信与刚 毅的同时,我亦服膺理学所推崇之“道问学”与谦逊。在 我所记录的传记文字里,处处可以看到理学如何为体、心 学如何为用。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教育自传,回述了作者从少年求学,到开展学术研究、创立学派的教育成长经历,并且记录了作者对教育领域学术研究的认识体会,以及对自我教育和生存教育的独特见解。本书对教育领域的年轻学者具有良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