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看到漫画版的《黄帝内经》,不禁眼前一亮,令人望而生畏的经典一下子活跃起来,读经典变成了轻松的消遣。本书从中选取与大家关系最为密切的“养生”和“治疗”方面的内容,配以漫画,力图用通俗轻松的方式来阐释艰涩难懂的古籍,帮助读者从中找到保持健康的金钥匙。每一篇又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把讲述同一问题的经文从原书各篇中抽出来归纳到一起,让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攻克一个命题。
以如此生活化的方式来演绎《内经》,是对经典阅读的最好延展,这样的写法把科普的身份还给了《内经》。
《黄帝内经》就应该这样写、这样读。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柩》两部分,各9卷81篇。《素问》集中了秦汉以前的各家医论。全书阐述了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多方面的医学原理。《灵柩》又称>《针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对针灸作较多论述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两千年来,它一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精髓,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始终起主导的作用,被称作中医的“圣经”。
第一章 天年篇
人类寿命的极限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也是一个至尚无定论的科学命题。在古代中国,很早就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和论断,并将人的天赋寿命,即一个人在一生中既没有患过疾病,又没有遭到内外不良因素作用情况下的自然寿命称为“天年”。
“天年”是《内经》最先提出的重要概念。在《内经》中,多次提出人的“天年”应该达到一百岁的看法。
西方近代学者根据生物学方面的观察和研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人的寿命极限应该是100至150岁。
尽管东西方对人寿命极限的推测不尽相同,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就是人本应该活到百岁以上。可是,人类自有史以来能尽百岁天年的又有几人呢?《内经》把人不能达到自然寿命的现象称为“半百而衰”,并对其原因有过非常明确而精当的论断,那就是:不懂得养生之道!
应该说,《内经》中所有有关养生的内容都是指向“尽终其天年”的目标的,因此,本章所遴选的内容就是《内经》中论述养生与天年之间关系的精要片断。谈论这个话题务必要涉及《内经》对人类生命现象的认识的问题,而这也正是解读整个《内经》的基础。
第二章 脏腑篇
在《天年篇·生命基础》那一节里,我们粗略地了解了《内经》关于人体生理结构功能的认识,这方面的学问在《内经》里叫做“藏象”,“藏”是隐藏于体内的组织器官,“象”是这些组织器官的功能表现于外的征象,合起来能,以及它们在运动变化中显露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最重要的部分,其核心是体内脏器,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及其内外联’系,对养生关系重大,也是理解内经养生理论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章里遴选了《内经》“藏象”学说里有关脏腑的重要论述,组成“内经藏象基础”的专题,按其内容分为“脏腑功能”、“脏腑联系”、“脏腑外应”三节。“藏象”理论中,五脏的功能又是核心,而五脏中的肾脏则关乎生命质量的根本,对养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第三章 饮食篇
饮食是生命个体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产生生命动力的源泉。中医向来讲究医食同源,认为饮食调摄得宜,脾胃健运,就会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濡养,从而身体健旺。所以,饮食的学问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视为养生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内经》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很丰富,本章将就此摘取精要部分分为三节来说明:第一节“谷气为后天之本”,第二节“饮食致病”,第三节“食养原则”。“饮食致病”和“食养原则”是本章的重点。
《内经》认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宫,伤在五味”,就是说合理的饮食可以滋养身体,而不合理的饮食则会伤害身体,甚至变生疾病。比如对饮食饥饱不匀的情况,《内经》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说明饮食摄入不足,会使人体气血缺乏生化之源而亏虚,直至导致脏气的虚损而变生疾病;相反,如果暴饮暴食,就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产生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的伤食、飨泄下利、小儿疳疾等病证。
《内经》还提出了饮食养生的几项原则。如“谨和五味”,讲五味不可偏嗜,否则损及对应的五脏;也可根据五脏偏盛偏衰的实际情况选取五行对应的食物来补益身体等,这已被公认为膳食养生的第一要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第四章 起居篇
起居,是指人的日常生活,包括作息、劳逸、睡眠和房事等内容。《内经》对起居养生极为重视,“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被视为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则之一。近代的一些长寿老人,也都有一套科学的作息制度,并能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现代科学也证明,规律性的生活容易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对机体健康大有益处。相反,如果“起居无节”,就会给健康带来危害,引起早衰、多病,甚至早亡。诸葛亮就是一个例子,他鞠躬尽瘁,事必躬亲,操劳过度而营养不良,所以54岁就与世长辞,留下千古遗憾。现代社会里,紧张的生活节奏、过重的社会压力、过多的声色诱惑,也使许多人忽视了起码的起居调摄,为此早衰、猝死的现象更是史无前例的多。
“起居有常”就是要求作息有规律。《内经》对此论述最多的是“顺时养生”的方法,这一点将放在《自然篇》里集中说明。本章将从“不妄作劳”谈起:“日常劳作的宜忌”,说说过劳与过逸的害处,偏重于“体劳”;“睡眠与梦”,介绍中医对睡眠机理的解释、失眠症的原因,重点介绍“内经梦学”,说说梦的由来及其反映的问题,偏重于“神劳”。P1、23、41、6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本书从中选取与大家关系最为密切的“养生”和“治疗”方面的内容,配以漫画,力图用通俗轻松的方式来阐释艰涩难懂的古籍,帮助读者从中找到保持健康的金钥匙。
在有中医这个词以前,人们把这种医学技术称为“岐黄之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是以岐伯和黄帝之间的问答完成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阐述。岐伯是博学多才的智者,黄帝作为整个族群的领袖,向他详细咨询了关于养生、防病、治病的知识,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就某个专门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
那么为什么黄帝没有咨询其他问题,而单单抓住医学(我们姑且称其为医学)问题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呢?说明在那个时代,医学太重要了,它不仅是一门关乎人命的技术,而且还能指导人们找到一种适合的生活方式,用这种方式生活,就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从而达到得享天年的理想结局。所以,中医不同于我们现在理解的医学,它不是以研究疾病为主的学问,它的重点在于人,人怎样做才能不得病,得了病怎样调整自己才能重获健康。对抗病邪的生力军是我们每个人,而不是医生。
这样说来,《黄帝内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地地道道的科普著作。在古代,只要是读书人,对中医学的思想都是心领神会的,所以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现在的人,由于语言的变迁和知识结构的变化,看《黄帝内经》就相当困难了,即使是学中医的人也未必全能看懂,更不要说老百姓了。所以,要在今天普及《黄帝内经》,就需要另辟蹊径。
看到漫画版的《黄帝内经》,不禁眼前一亮,令人望而生畏的经典一下子活跃起来,读经典变成了轻松的消遣。全书分为“养生篇”和“治疗篇”两部分,而“养生篇”在前,延续了《内经》注重预防的思想。每一篇又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把讲述同一问题的经文从原书各篇中抽出来归纳到一起,让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攻克一个命题。
以如此生活化的方式来演绎《内经》,是对经典阅读的最好延展,这样的写法把科普的身份还给了《内经》。《黄帝内经》就应该这样写、这样读。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学博士 祝捷
200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