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年碎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映勤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张映勤,1962年7月生于天津,大学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审,《天津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作协会员、天津作协主席团成员,并担任一些文学奖项评委。
出版有《寺院·宫观·神佛》、《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世纪忏悔》、《死亡调查》、《话剧讲稿》、《佛道文化通览》、《那年那事那物件——100个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故人·故居·故事》、《鲁迅新观察》等十余种。小说、散文、随笔、评论、报告文学、学术文章等数百篇500余万字散见于内地及香港百十家报刊。获过一些文学奖项,文章多次入选各种选本及集子,部分作品被转载。
编辑出版《新竹文丛》、《笔耕文丛》、《高等学校文科阅读教材文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丛》、《今晚丛书》、《中学生作文大赛作品选》、《小学生作文大赛作品选》、《天津文学面面观》、《天津作家论》等各类文学图书百部以上。
后记
按照惯例,稿子写完有必要向读者作个交代。
这一系列短文最初是给报纸写的专栏。因为有版面的
限制,每篇文章千字左右,长短由不得我。结集成书时,
文字有所增加充实;此次修订出版,我又认真做了补充,
算是了却了心愿。
怀旧是一种老态,已过天命之年,不知不觉中,我已
到了开始怀旧的年龄。儿时的许多记忆像放电影一样时常
出现在脑海,这于我是十分可怕的。
平日疲于奔命,游走在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街道,有
时静下来一想,我突然发现,其实自己的生活半径十分有
限。不知不觉中,城市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
曾经熟悉的地方已经变得陌生。一排排的平房被拆除,一
条条的街巷被改建,一幢幢的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的商
业住宅小区像雨后的蘑菇一样窜出地面……
在城市面孔变脸的背后,生活的种种变化都在以令人
猝不及防的速度改变着我们。每一天生活都会出现花样翻
新、层出不穷的新元素,同时也在淘汰着一些旧事物。在
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些东西很快就会变成“出土文物
”,我们还来不及多看它一眼就随着城市的河流匆匆而过
了,留下的只有记忆的碎片……
城市的昨天并不久远,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那些与我
们生活曾经息息相关的城市旧物如同远行的征帆,悄悄地
远去,已经驶出或正在驶出我们的视线。
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城市。那些记忆中的都市风
景,如同褪了色的老照片,渐行渐远,模糊不清。在这些
正在消失的都市旧物中,有许多和我的少年经历有关。在
回忆它们的同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种贫困落后而又快乐
充实的岁月。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不清的城市旧物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只能写那些熟悉的东西,和自己
经历有关的东西,有些题目,由于力所不能,只好割舍,
留待别人完成,。
书稿最初写作的时间较长,历时一年有余。其问杂事
缠身,断断续续写成,有时一天能完成三四篇,有时竟两
三个月不动笔。这也反映出我不求上进、疏懒成性的性格
。文章发表之后,效果还不错,一些朋友觉得这种轻松的
小文至少让他们感到亲切。在这次修订的过程中,我逐一
上网查看了相关的资料,竟然发现“百度”中许多名词的
解释就是采用了我写的内容,这也算我为记录历史留下了
一些资料,谈不上准确,但至少真实。
著名漫画家左川老师为书中的文字配画了精美的插图
。他的漫、画形象传神、生动逼真,历来为广大读者喜欢
。左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拙文配图,其认真敬业和奖掖后学
的精神让我由衷感动。
书中的绝大部分文字曾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上
得以发表。这有赖于不少朋友抬爱捧场,拿出难得的版面
让拙文面世,对他们的热情帮助,我心存感激,在此一并
致谢!
张映勤
目录
序 吴裕成
记忆中的算盘
消失的电报
岁月留声机
母亲的缝纫机
想起油印机
时尚饰品纪念章
追忆副食本
难忘粮店
话说粮票
一国两币外汇券
消失的委托店
久违了,澡堂子
修补生活的补丁
假领子真领子
尼龙袜遍足下
的确良的确凉
销声匿迹的火烙铁
难觅针线笸箩
袜板儿鞋楦儿
父亲的袋儿色
曾经的小暗楼
温馨小炕桌
节能小“洩力”
酸甜苦辣忆伙单
刻骨铭心筒子楼
挎斗儿车满街跑
弃而不用的网兜儿
告别菜篮子
一枝独秀回力鞋
不是鹿皮的鹿皮鞋
当年的白球鞋
时尚名包话“军挎”
一帽难求说军帽
武装带系在外
“奇装异服”喇叭裤
街上流行蛤蟆镜
陈年旧事话“棉猴儿”
国服中山装
赏心悦目蛤蜊油
居家必备万金油仃
记忆中的宝塔糖
家家喝“高末儿”
街头遍布大碗茶
冰棍儿败火,三分一根
儿时的汽水
煤球炉子话旧
记忆深处的煤油炉
炙炉儿安在?
怀念馄饨
消失的烤饼
边走边吃嗍嘞蜜
苦中带甜大梨糕
街头飘香爆米花
渐行渐远的膏药
陶土水缸家中井
木制搓衣板
图文并茂小人书
神奇万花筒
扑满——存钱罐
摇头晃脑扳不倒儿
踪影难觅铝饭盒
搪瓷茶缸今何在
120相机藏品
难忘露天电影
当年的幻灯
袖珍单管收音机
被遗忘的幛子
时尚马桶包
告别套袖
曾经的脖套
手绢的记忆
玻璃弹球儿
拍毛片儿
空竹话旧
鞭炮烟花“二踢脚”
温情克朗棋
时髦的组合家具
门帘子的背后
当年的油布
糨糊粘贴生活
城里的压把儿井
蘸水笔成古董
铅笔也有帽
想起识字石板
引风纳凉芭蕉扇
文人雅士纸折扇
逐渐消失的火柴
剃头挑子与唤头
瓦盆面盆锔锅匠
姥姥家的笼屉
蒜锤子蒜臼子
重温月饼模子
风行挂历的年代
另类烟斗
大众乐器话口琴
逝去的录音机
手机中的“大哥大”
风靡一时“BP机”
“面的”黄大发
后记
精彩页
记忆中的算盘
现在还有人用算盘吗?我以为,除了个别的专业财会人员,算盘现在恐怕极少有人再用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很难再看到它的踪影了。可是早在三四十年前,算盘却几乎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
算盘的历史可谓久矣,据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人的几个手指头噼里啪啦算了两千多年,都是用的这几个算盘珠子。
算盘的规格,呈长方形,四周以木条为框,内有轴心,俗称“档”,由穿着木珠的小木棍固定。档的上端中间用一根横梁隔开,上端有两个珠子,每一个珠子代表五个数,下端有五个珠子,一个珠子代表一个数,运算时定位后拨动珠子运算,谓之珠算。
珠算运算时配有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俗称“小九九”,便于记忆,运算简便。平时我们说:“这个人心里有个‘小九九’。”那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工于心计,会算计,不吃亏,多带有贬义。
过去在人们生活中算盘的普及十分广泛,商家核算往来账目,收入支出,赢利亏损,大多离不开算盘。即使是不做买卖的普通人家也几乎每家都有一把算盘,理财算账,家庭收支,水费电费……这么说吧,凡是生活中与计算数字有关的事情大多离不开算盘。
过去,打一手好算盘,曾经是一些买卖人的立业之本、安身之基。听老人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年轻人学做买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写一笔好的毛笔字,打一手好的算盘。它们是当年一些火求职谋生的基本条件——就像现在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没有这两样基本技能,年轻人想找一个好职业那是难上加难。
打算盘难不难?当然不难,总共几十个算盘珠子,加减乘除,算法简单,稍加训练很容易掌握。但是世上的好多事都是入门容易,做到精通、极致就困难了,同样是打算盘,“行家一上手,就知有没有”,高下之分,一目了然。
我小的时候,楼上住着一家邻居,男主人号称“算盘王”,当年已经是近六十岁的人了,中等个头,身材粗壮,一头的白发像秋天里的芦花,潇洒飘逸,风度翩翩。他的眼睛大而黑,再戴上一副瓶子底一样的高度白边近视镜,显得眼睛黑亮无比。老人斯文儒雅、老实本分,平时不言不语,与邻里关系和睦。
“文革”初期的某一天,突然院门口开来一辆大卡车,几个身穿军装臂带袖标的红卫兵从楼上大件小件地往外搬东西,成匹的布码成一垛,箱子、柜子、衣服、鞋帽,装了满满一汽车。“算盘王”也被造反派押在车上,头戴纸糊的高帽子,揪斗示众,惨遭凌辱。后来听说,“算盘王”除了姓王,前面之所以还冠以“算盘”两字,是因为他打得一手好算盘,不仅打得快,算得也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一次珠算比赛中拿过大奖,号称全市的三把铁算盘之一。不论他是给自己算,还是帮别人算,总之,这双拨拉算盘珠子的手挣下了不小的家业,从学徒做起,精打细算,苦心经营,渐渐成了几家布匹店的老板。打算盘让他发家致富,改变命运,后来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不仅家里的财产被查抄,自己还免不了被打入另册,成了被专政的对象,受了几顿皮肉之苦。我想,那时候,这位资本家身份的老邻居对他酷爱的算盘肯定会深恶痛绝的。
我那年过九旬的舅舅,就是一位打算盘的高手。老人在新中国成立前也曾风光一时,办厂子、开银号,时常用一把算盘加减乘除计算着往来账目,算来算去把家业算大了,也把自己算成了被打倒的剥削阶级之一员。我小的时候就经常看他打算盘,虽然后来财产被没收,一度靠变卖维持生活,终至家徒四壁,家境从小康坠人困顿,可算盘始终是老人的心爱之物。家里凡有计算之事,老人一概使用算盘。舅舅架上老花镜,算盘抓在手里上下一抖,“啪啪”两下,档位上下的珠子归位整好,然后放在桌子上摆好,就听算盘珠子“噼啪”作响,手指头上下齐飞,加减乘除,三下五除二,成千上万的数字立马算得。那运算的速度之快不亚于笔算,得出的结果准确无误,可谓是口到心到,心到手到。你刚说出题目,那算盘上的得数就出来了。看老人家打算盘,那才叫赏心悦目,那才叫痛快淋漓,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享受。直到前些年,家里放着几个计算器,遇到算什么数的时候,老人还是坚持用算盘。
这些年,曾经风光一时、大显身手的算盘是越来越难见到了。它之所以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我想,是因为遇上了它的天敌一电子计算器。
论体积、重量,论方便、功能,论运算速度、准确度,算盘显然不是计算器的对手。算盘打得再好,也得经过人脑,它和计算器的“电脑”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我第一次见到电子计算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上中学的时候。
P1-4
导语
作者文字活拨生动、幽默风趣,轻松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那些记忆中的都市风景,让人感到轻松亲切。
百件旧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退出历史正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反映了建国七十年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图一文的编排方式,新颖别致,好读读看。所写所画,记录经历,融入感情,著名漫画家的传神配图让本书大增声色。
序言
吴裕成
这部书一文一图的编排形式,应了中华文化的一项传
统,叫作左图右史。这恰恰是?一部关涉当代社会生活史
的书。一位作家与一位漫画家合作,作家记言,画家图话
,着眼于他们共同的视角:生活中正在消失的词语。
这消失,反映的是城市里,乃至乡村间,一些事物的
渐行渐远。比如,已被洗衣机取代的搓板;又如,远比面
巾纸环保的手绢。炎炎夏日,北京王府井、天津劝业场,
已听不到“冰棍儿败火”“汽水解渴”的叫卖声。要办开
门七件事,煤本、粮本、副食本、油票、糖票、茶叶票、
购物票证,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如化石一般
,成了博物馆藏品。在时兴纯棉布料的当下,请问“的确
良”哪里买得到,何处闻得言?在羽绒服普及的如今,你
对幼儿园小朋友说“棉猴儿”,他若不是眨着好奇的眼睛
,如听童话,才怪!生活就是这样,社会喜新厌旧地进步
着,日常语言吐故纳新地发展着。不经意间,许多事物,
连同表述它们的词语,都成了古董。
被弃用的词语,如同既往生活的碎片。一块块碎片聚
拢起来,五光十色,对语言学来说,是丰富素材的集纳;
对当代生活史来说,是原汁原味的纪实。它们的价值,还
在于可以充当情感的媒介,勾起亲历者、未亲历者的五味
情怀、七彩体味。
当“80后”走向而立,“90后”典礼成年,模仿这样
的年代称谓,还可以说,当“30后”将沧桑装满古稀再装
入耄耋,当“40后”成为退休的一代人,当“50后”紧随
共和国走近花甲年华,“60后”用阅历丈量人生不惑的路
程……一句话,当新世纪即将度过第二个十年的时候,这
些远去的词语构成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在时间上近,在心
理上也与我们接近。它们折射社会生活史,直白地讲,就
是平民百姓如何过日子的历史。
本书作者张映勤先生是“60后”,插图作者左川先生
是“40后”。书中所写所画,记下经历,也融入情感。就
说书中“假领子”一题。“假领子”,啥名堂?“80后”
“90后”未必都能说出道道来。“假领子”其实是真领子
。以“假”相称,因为它只有衣领部分,衬在外衣里边,
显露出来的,俨然就是一件衬衫。当年布票少,很难置备
多件衬衣,又希望穿戴出形象来,民间智慧便有了“假领
子”这绝佳的创造。明明“假”的是衬衫,却冠名“假领
子”,张冠李戴,也能约定俗成,并无歧义,应是语言学
研究难得的实例。“假领子”的人文内核也被写出来画出
来,那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活精气神,物
质再匮乏,也要把日子过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于是,
“袋儿色”染靓生活,自行车“挎斗儿”承载母爱,“暗
楼”成了缺房户的“跃层”……
这部书的内容,曾在《今晚报》《深圳晚报》《城市
晚报》《江南时报》《厦门日报》《西安晚报》《山西晚
报边》《温州晚报》和《中老年时报》等十几家报刊刊载
,颇得好评。海天出版社慧眼识珠,决定予以结集。付梓
前夕,承蒙作者问序于我,谨草成上述文字,实实在在的
读后感,权作推介。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20世纪的100种日常旧物:留声机、油印机、算盘、蛤蜊油、万金油、纪念章、假领子……这些伴随我们走过难忘时日的老物件已融人全民族的集体记忆;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物件渐渐离我们远去。然而面对紧张、纷扰的都市生活,面对冰冷的钢筋水泥,人们才偶然想起要去寻找这份失落的记忆。
作者一一捡拾这些遗落在记忆边缘的旧物,以生动、朴实的话语还原当年百姓人家一幕幕平凡、艰窘的生活场景,努力从中折射出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一鳞一爪。在钩沉旧物、闲话旧事的同时,作者特请津籍老画家左川先生作画,百图百文,图与文相映成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