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榜样(周恩来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廖心文//费虹寰//潘敬国//钟波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准确、鲜明、生动地记述了周恩来同志一生献身党的事业的伟大实践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坚定理想信念,将其中国人民和人类事业作出的卓伟贡献和其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本书附周恩来同志工作生活等历史照片,力图将周总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多视角、多维度地充分展现,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重要参考读物。 目录 第一部分 理想高于天 一段对话,流传100多年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没有牺牲,哪有共产花开 信仰的力量,支撑他度过最后岁月 第二部分 一生顾大局 几十年了,他痛悔着亲恩未报 顾全大局,有时需要隐忍负重 顾全大局,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顾全大局,就要勇于担当 第三部分 润物细无声 他的人格力量产生的向心力,是不可估量的 他的理解和关怀是最大的感召力 给予的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鼓励 对人尊重,他被视为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第四部分 枝叶总关情 一个带“龙”字的民族诞生了 老百姓的冷暖安危都在他心里 一个农民把我们看作自己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 着眼长远利益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 第五部分 两袖拂清风 一份修养要则,留下的精神财富 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谋任何私利 不许亲属搞特殊化,严中有爱 礼品收下后,决定政策必有偏差 第六部分 声名万古香 周恩来走了,人民不舍你离去 远去的身影,留下无尽的思念 深切的关怀,化作前行的动力 一颗璀璨的巨星,一面不朽的旗帜 他坚定的目光,朝向世界和未来 后记 导语 本书以“榜样”为主题基调,准确、鲜明、生动地记述了周恩来同志一生献身党的事业的伟大实践,展示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坚定理想信念;本书以“周恩来的故事”为叙述形式,旨在将周总理昨天的故事讲给今天听,将其为中国人民和人类事业所作出的卓伟贡献和其生活工作中的点滴细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让广大读者切身感受到周总理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伟大风范。 后记 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由原中共中央文献研 究室、中共江苏省委合作拍摄了6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榜样 ——周恩来的故事》,从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勇于担当 、百姓情怀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反映了周恩来的精神风范 ,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撰稿同志和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编导同志奔赴新疆、西藏、云南等 十几个省市地区,以及俄罗斯、日本、法国、赞比亚等国 家,深入到周恩来曾经走过或关心过的地方,采访了上百 位知情者,收集到大量珍贵而鲜为人知的文献资料和感人 故事。本书正是根据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并结合原始档案 撰写而成的。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李清平、曹海滨、 吴建宁、何佳、夏凌云、欧阳斌、胡笑笑、马平、吴新炎 、王雨萌、汪俊等。 感谢曾经在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过的钱嘉东、赵炜、 高振普、纪东等,以及亲属周秉德等的无私帮助;感谢中 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江苏省委领导的全力支持 ;感谢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同志、副主任陈晋同志 ,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同志,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 二编研部主任王均伟同志的悉心指导;感谢原中央文献研 究室办公厅、科研部及秘书处、档案处、图书馆等部门相 关同志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领导的重 视和支持,特别是为此书编辑和出版付出艰辛劳动的责任 编辑张放同志。 作者 2018年12月 精彩页 一段对话,流传100多年 1946年9月,南京灵谷寺,48岁的周恩来向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谈起了童年东北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他说:“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也是无所成就。” 1910年春天,周恩来离开家乡淮安,跟随伯父周贻赓到东北求学。周贻赓由此成为少年周恩来的实际抚养人。对伯父的关爱和照顾,周恩来始终铭记心头。伯父去世后,他曾经动情地说道:“伯父对我恩重如山。” 周恩来到东北后,先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在铁岭读书的时间虽然不长,周恩来却印象深刻。他后来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在作文《试各述寒假中之事况》中提到铁岭。他这样写道:“年华似水,岁月不居——追忆曩昔,离乡别弟之日,于今六月寒暑。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旅中况味饱尝……” 他曾经说过,铁岭是他的第二故乡。 1910年秋天,周恩来又随伯父到沈阳继续学业。 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坐落在沈阳城东的顺城街育才巷10号的这个院落,来到沈阳后,周恩来就在这里读书。 100多年前,发生在这所学校中一段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至今还在世间流传: 老师问:“读书是为了什么?” 学生中有的说,是为了帮助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 周恩来站起来出人意料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那一年,周恩来只有13岁。 14岁那年,周恩来在这所学校里写的一篇作文展示了他的才思。他在作文中写道:学生在课堂中,应奋勉学习,“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受完全教育,成为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篇作文被评为甲等作文,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为范文先后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等书中。 人生识字忧患始。周恩来10岁的时候,曾在表舅龚荫荪的家馆寄读。龚荫荪是革新派人物,结识同盟会会员,赞助革命,常向周恩来介绍新思想和时事政治知识,周恩来开始受到政治上的启蒙。来到东北后,在当时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周恩来又阅读了大量有益的书籍。陈天华写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写的《革命军》,还有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的一些书籍,启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思想。后来,正如周恩来所说:“我自己和大家一样受过旧教育,后来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觉悟起来,参加了革命。” 从甲午惨败到签订《辛丑条约》,从戊戌变法失败到八国联军入侵,每一次国耻都创巨痛深,民族的危亡和人民的痛苦命运,刺激着周恩来从小就立下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爱国思想的最初也是最深切的表达。 在沈阳南郊的小村庄魏家楼子,村后山上有一座沙俄军队立下的纪念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还有一座日本军国主义者建起的纪念塔。碑和塔两相对峙,炫耀着东西方列强野蛮的武力和无耻的掠夺,记载着一段令人愤慨的国耻。 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发动了日俄战争,这里成为侵略者竞逐的战场。这场战争使生灵涂炭,中国人受尽屈辱,国家权益遭到严重损害。P5-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