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维修性增长的内涵
1.1.1 维修性增长概念
1.1.2 维修性增长特点
1.1.3 维修性增长途径
1.1.4 维修性增长方式
1.1.5 维修性增长模型
1.2 维修性增长的地位和作用
1.2.1 维修性增长的地位
1.2.2 维修性增长的作用
1.3 维修性增长的发展现状
1.3.1 维修性增长理论方法
1.3.2 维修性增长技术应用
第2章 维修性增长过程及管理
2.1 维修性增长过程
2.1.1 维修性增长一般过程
2.1.2 研制阶段维修性增长
2.1.3 使用阶段维修性增长
2.2 维修性增长趋势检验
2.2.1 图示检验法
2.2.2 Laplace检验法
2.2.3 阶段检验
2.3 维修性增长评估
2.3.1 维修性增长评估一般方法
2.3.2 维修性增长评估Bayes法
2.4 维修性增长管理
2.4.1 维修性增长管理内容
2.4.2 维修性增长管理要点
第3章 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
3.1 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要求及依据
3.1.1 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要求
3.1.2 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依据
3.2 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过程
3.2.1 维修性增长参数选取
3.2.2 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的一般程序
3.3 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方法
3.3.1 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的一般方法
3.3.2 基于作业流程的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
3.3.3 基于作战效能的维修性增长指标确定
第4章 维修性增长指标分配及方案评价
4.1 维修性增长指标分配
4.1.1 维修性增长指标分配原则
4.1.2 维修性增长指标分配流程
4.1.3 维修性增长指标预计
4.2 维修性增长分配方案评价
4.2.1 维修性增长分配方案评价指标
4.2.2 维修性增长分配方案评价方法
4.3 维修性增长分配案例
4.3.1 维修性增长指标分配分析
4.3.2 维修性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4.3.3 维修性增长特征量预计
4.3.4 维修性增长分配方案评价
第5章 防差错设计改进技术
5.1 维修差错形成分析
5.1.1 维修差错特征
5.1.2 维修差错原因
5.1.3 维修差错识别
5.2 关键维修工序的防差错设计
5.2.1 无错性设计
5.2.2 容错性设计
5.2.3 示错性设计
5.3 标识的设计改进
5.3.1 标识分类
5.3.2 标识设计方法
5.3.3 标识设计改进流程
5.4 接口的设计改进
5.4.1 接口分类
5.4.2 接口设计原则
5.4.3 接口设计改进要求
第6章 可达性设计改进技术
6.1 可达性要求及影响因素
6.1.1 可达性要求
6.1.2 可达性验证指标
6.1.3 可达性改进影响因素
6.2 可达性设计改进方法
6.2.1 可达性评估方法
6.2.2 可达性虚拟分析方法
6.2.3 产品拆装优化设计方法
6.3 可达性改进验证
6.3.1 可达性改进验证目标
6.3.2 可达性改进验证方法
6.3.3 可达性改进方案评价
6.3.4 算例分析
第7章 维修作业优化
7.1 维修作业分析与评估
7.1.1 作业分析理论
7.1.2 维修作业统计分析
7.1.3 维修作业评估
7.2 维修作业优化方法
7.2.1 维修作业优化过程
7.2.2 维修项目和内容确定
7.2.3 维修作业时间和资源优化模型
7.3 维修作业优化仿真验证
7.3.1 基本维修作业时间的统计分布
7.3.2 分布参数的估计检验
7.3.3 维修流程基本关系的网络描述
7.3.4 维修时间仿真验证步骤
7.4 维修作业优化案例
7.4.1 维修作业流程分析
7.4.2 维修作业流程优化调整
7.4.3 维修作业优化效果评价
第8章 维修作业资源配置优化
8.1 维修作业资源配置的内涵
8.1.1 维修作业资源的概念
8.1.2 维修作业资源的组成
8.1.3 维修作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8.2 维修人员配置优化方法
8.2.1 维修人员专业和技术等级确定
8.2.2 维修人员数量确定方法
8.2.3 算例分析
8.3 维修设备配置优化方法
8.3.1 维修设备品种确定的逻辑决断方法
8.3.2 基于排队论的维修设备数量确定方法
8.3.3 算例分析
8.4 保障装备配置优化方法
8.4.1 保障装备工作流程
8.4.2 保障装备品种确定
8.4.3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保障装备数量确定模型
8.4.4 基于离散事件仿真的保障装备数量优化模型
8.5 备件配置优化方法
8.5.1 备件品种确定
8.5.2 初始备件数量确定模型
8.5.3 后续备件数量确定模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