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内心深处遇见学生(给教师的心灵礼物) |
分类 | |
作者 | 周建文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周建文,1978年1月出生,原籍浙江苍南,现在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汀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浙江省精神分析学组成员、杭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心理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目录 上篇 遇见更美的自己 忠诚于你自己 教师人格的完善与重构 发挥镇静自若的力量 自尊是幸福感的基础 激发生命的能量 倾听是世上最美的动作 用自身的存在感刷出学生精致的内心世界 教师的胸怀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摇篮 教师的三大内功 教师的时间管理 成为真实的自己 前摄行为和反应行为 不要被学生的负性投射击中 我们时代教师的神经症性行为 教育的勇气 改变内在的应对模式 接受不确定性 面对被批评的恐惧 为自己的心灵建立一堵保护墙 你比你想象中更美丽 培养积极关注的能力 教育的三种境界 教师幸福是学生幸福的源泉 跟伟大的事物联结 完善人性是社会的希望 教师的价值光谱 耐心打捞掉落的光明 教育应是世上最优雅的事情 诗意的教育 追寻教育的自由 好教师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两种不同的生活哲学 越简单,越丰盛 全然的存在 下篇 遇见更好的学生 唯有连接是人类生活的本质 重启学生人格的成长之路 共情是心灵的氧气 寻找共情与面质的平衡点 师生心灵相遇的五个关键时刻 情感是师生交流的核心与媒介 处理师生关系中的恨与攻击 心灵的疆域 内摄、解毒与转化 吸引学生合作而非对抗 不要被学生的坏脾气给打败了 恰到好处的挫折 影射效应 “双镜”视角 赞赏与批评的分寸 尊重说谎的权利 比较就是一种伤害 对内隐关系的觉知 意向性沟通 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面镜子 教师看待学生的四种眼光 把学生看成你所希望的样子 为学生成长创造心理空间 去除多余的石头 帮助学生安静下来 教育改变产生的条件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没有条件的温柔,没有敌意的坚决 教育是关系的艺术 爱与思 精彩页 忠诚于你自己 每个人 都渴望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能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么你就能确定生活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的存在是你的世界存在的基石 找到了自己 也就找到了世界 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文明就把“认识自己”作为“爱智之旅”的起点,由此发展出了哲学、文学、神学、心理学、艺术等学科。时至如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特别是现代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行为、情感和动机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目前给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带来困扰的不仅是难以“认识自己”的问题,还有无法“忠诚于自己”的问题。外在世界——物质、道德、法律、知识、科技等如今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我们的内在世界相对而言却变得越来越卑微和渺小。每一个现代人都会明显地感觉到外在世界对内在世界的侵入和碾压,而我们却很难去保护自己内在世界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要服从权威,要奉献自己去满足别人,而且当下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也是“外在价值”导向——社会的、集体的、他人的及物质的等,都置于个人的“内在价值”——心理、情感、精神和品格等之上。当我们觉得自己无法达到外在价值的标准时,就会经常性地引发自我贬低、自我否定和自我厌弃的行为,我们自然的、正常的心理需求往往会被抛到黑暗的角落里,导致心里产生冲突、抑郁、焦虑和内疚等负面情绪。我们无法忠诚于自己既是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它结下的苦果。 作为一名教师,能否忠诚于自己不仅关乎自己的心灵自由和生活幸福,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教师无法忠诚于自己,那么教师的独立人格和思想就会失去;心理就会充满矛盾冲突;活力和激情就会被损耗,教师就无法充满热情地投入教育之中。教育是人影响人的一个过程,如果教师自身在人格上和思想上无法独立自主,那么他就无法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 对于教师来说,忠诚于自己意味着: 一、勇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实现自我”。 二、尊重自己的本性,相信正常的欲望、情感、自由等内在需求都是健康而美好的,是应该给予适当满足的,而不是拼命去压抑它。 三、较少地寻求他人的赞赏和肯定,不把获得他人的认同作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目标;客观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自我悦纳。 四、坚持“自己快乐,才能把快乐带给学生”的教育信念。 五、学会说“不”,拒绝牺牲自己的幸福以迎合他人。 六、相信自己与所从事教育工作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七、接纳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允许自己做得不完美。 八、允许自己犯错误,并在错误中学习。 九、给自己一定的空闲时间,放松自己,享受闲暇时刻。 十、允许自己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能够满足自己正常的心理需求,能够自由地享受人生的美丽和幸福,而不会因此感到丝毫的内疚和不安,等等。 教师不应是一个受难者,也不应是一个自我牺牲者,这种形象既不健康,也不符合正常人性,虽然道德上备受尊崇,但不会受学生的欢迎和效仿。同时,我们不希望学生也成长为一个为了获得外在认可而牺牲自我幸福和忽略自己正常需求的人。如果教师可以追求自己生命的幸福和美满,欣然地享受生命之美,那么,就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正面的榜样,学生也就从教师身上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另外,如果教师对自己的人生是接纳和认可的,那么他也比较容易接纳和认可学生;如果教师对自己的人生持否定和消极的态度,那么他也很容易对学生的言行持否定和不认可的态度。特别是,当对自己的某些行为反感时,教师就会把这种反感投射到学生身上,看到学生有类似行为时,就会无意识地心生厌恶,导致自己不愿意接近此类学生。或者,教师对有过此类行为的学生感到特别担心和焦虑,害怕学生会重蹈覆辙,因此,就会对此类学生严加看管,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反而降低了帮助此类学生从不良行为模式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这是教师对自己潜意识中否定的部分缺乏接纳与理解的结果。 忠诚于自己并不意味着要违背社会和他人。我们自身就是社会和世界的一部分,忠诚于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忠诚于社会”,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矛盾冲突的。要相信当我们对自己好,尊重自己正常的人性和情感需求时,我们会更健康快乐,从而更有可能把这种健康快乐的光芒洒向学生。通过增强自己的幸福感而带给学生与世界更多的幸福,这可能是一种更有效、更持续也更合乎人性的推进社会整体幸福的途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教师自身的心灵都沉浸于黑暗和痛苦之中,那他还怎么能够发出幸福的光芒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呢? 在目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忠诚于自己有时比奉献于他人更困难,因为它可能要颠覆 导语 在这些饱含诚意的文字中,周建文讨论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给人颇多启发。有的问题事关根本:人生的目的到底是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成长,作者主张以成长为旨来理解人生的意义,这构成了其教育心理之思的基本出发点。有的问题指向教育理念,在作者看来,好的教育应该兼顾逐级上升的三种境界,即生存、生活和生命,应该是优雅的、诗意的、追求自由的等。有的问题聚焦于教育的技术层面,作者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教师平衡好共情和面质、温柔和坚决等。这类见解,是建文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之所得,相信会引起同行的共鸣。 序言 一转眼,建文毕业已有十年。 2006—2009年,建文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我是导师。他毕业后就职于杭州市旅 游职业学校,任专职心理教师,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 心理咨询服务。 建文读研时,下功夫最多的,除哲学之外,大概就是 心理学了。平日师友交流中,他常常会提及这方面的话题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很自然地,他将硕士论文的 选题锁定在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之域,写出了《马斯洛人 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重构》。该论文得到了评审专家和答 辩委员会的赞赏。这为他日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打下了良 好基础。 建文好学善思,勤于笔耕,在教学之余,写了不少思 想札记。集腋成裘,已颇可观。他决定将这些札记结集出 版,献给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同行,书名为《在内心深处遇 见学生——给教师的心灵礼物》。 在这些饱含诚意的文字中,建文讨论了教师职业生活 中的各种问题,给人颇多启发。有的问题事关根本:人生 的目的到底是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成长,作者主张以成长 为旨来理解人生的意义,这构成了其教育心理之思的基本 出发点。有的问题指向教育理念,在作者看来,好的教育 应该兼顾逐级上升的三种境界,即生存、生活和生命,应 该是优雅的、诗意的、追求自由的等。有的问题聚焦于教 育的技术层面,作者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教师 平衡好共情和面质、温柔和坚决等。这类见解,是建文在 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之所得,相信会引起同行的共 鸣。 建文能娴熟地应用各种心理学理论,来处理教育实践 中碰到的问题。立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细致地刻 画了当代教师的价值光谱,提出了调整和改善的建议;根 据科胡特的人格“三极结构”(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 孪生需求)理论,他结合自己亲历的案例,探讨了学生人 格发展的课题。这些饶有新意的引申发挥,使理论摆脱了 抽象性而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更易为人们所通达。 感谢建文与我们分享他的心得。相信他会以此书为新 的起点,继续探索,以所学所思回馈社会。 是为序。 郁振华 2019年夏于华东师大 内容推荐 周建文能娴熟地应用各种心理学理论,来处理教育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立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细致地刻画了当代教师的价值光谱,提出了调整和改善的建议;根据科胡特的人格“三极结构”(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孪生需求)理论,他结合自己亲历的案例,探讨了学生人格发展的课题。这些饶有新意的引申发挥,使理论摆脱了抽象性而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更易为人们所通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