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权威机构“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亲长著感动力作!迅速改善妈妈与孩子沟通的“游戏关爱法”!
为什么,不会爱的妈妈,熄灭了孩子内心的勇气和智慧?许多不善表达爱的父母,知道孩子是多么渴望爱吗?不要冷漠,不要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更不要把自己的不幸阴影投射到孩子身上,说出你的爱,让孩子推倒心防,找到幸福吧!
本书是混合了感动与泪水的子女教养书籍,作者——一个儿童心里专家,借着真实病例,提醒天下的父母亲,不要吝啬对孩子说爱,不要忽略对孩子的关怀,在充分的关心和爱护下长大的孩子会健康茁壮成长,并且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这是一本充满感动与泪水的子女教养书,叙述了一个自闭、自卑、有心理障碍的女孩和妈妈打破隔膜,共同成长的故事。
作者深切呼吁父母要当好父母,必须学会与孩子良好、有效沟通的艺术,不要吝啬对孩子说爱,不要忽略对孩子的关怀,尤其是现代白领妈妈,更不要为了一己之快用“冷暴力”对待孩子,把自己的童年阴影投射到孩子身上,或把自己的压力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而是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温暖的爱和关怀,重建自信。
第四次见面,外面还在下雨,雨滴被秋风打在玻璃窗上,“啪啪”作响。
穿过层层雨帘,我看到马路对面被打湿的树湿漉漉的,泛着黑亮的光。落叶在空中飞扬、瑟瑟发抖,是秋风让它们感到寒冷,还是大树抛弃了它们,让它们心寒?不得而知。
下午三点稍过的时候,思妤母女拿着还在滴水的雨伞走了进来。
思妤头上别了个黄色的发卡,下半身穿了一条很素净的五分裤,露出小腿。我意外地发现思妤的小腿肚很纤细、很漂亮。
“思妤来啦?今天别了黄色的发卡,穿了很漂亮的短裤呢!”我说。
思妤很羞涩、很内向地笑了一下,她的妈妈却皱着眉头,插进话来:“这是什么天气啊?衣服都淋湿了!”然后对着女儿喊,“快进去吧!都迟到了还磨蹭什么?我这么狼狈都是因为你!”
看到这情景,我心底不禁泛起一丝凉意。
虽然没有一句不雅的话,但思妤妈妈的表情分明就是在抱怨。我扭头再看思妤,她的脖子快缩到肩膀里,不知是因为天气寒冷,还是心里寒冷。
生气的思妤妈妈说还有事情就出去了,我和平常一样,对思妤笑了一下,帮她推开了“特别小屋”的门。
这回思妤一点也不犹豫,径自走向了那个大箱子,看得出她对这间房间已经有些熟悉了。
我帮她打开了箱盖,莫名的,思妤长叹了一口气,然后又环视了房间一周,目光停留在桌上那个装着游戏棋子的小盒子上。
“思妤想玩游戏吗?”我问。
她点了点头。
“来,我来告诉思妤怎么玩,我们先坐到椅子上。”我说。
说完,我马上坐在椅子上,思妤也跟我一块坐了下来。
“这个游戏叫做‘回答一体验一行动’,这儿的棋盘上有白色、黄色、绿色,还有紫色的线,看到了吧?”我说。
治疗室里有好多种游戏,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表现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
所谓的“回答一体验一行动”游戏,也是这些治疗用游戏中的一种,玩的方法很简单,首先,由一方掷骰子,按照扔出的数目前进相同的格数,在停留的格子里选择与格子颜色相同的卡片,再按照’卡片上要求的去做,或者回答卡片上的问题,回答一个问题可以得到对方的一张“奖励牌”,如果答案令对方很满意,一次最多可以得到三张“奖励牌”。
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兴趣,棋盘中还设有“转运地带”,“转运地带”又分前进三格、后退两格、从银行里得到三张“奖励牌”,以及给参赛对手三张“奖励牌”等几种情况。比如说,如果停在写有“前进三格”的“转运地带”上,棋子就可以继续往前三步。
游戏结束的时候,以谁的奖励牌最多为胜。胜利的人会得到铅笔、橡皮擦、糖果、气球等小奖品。
游戏说明结束的时候,思妤很小心地问了一句:“那输了的人怎么办?”
“思妤是不是担心会输啊?”我问。
“老师肯定会赢!”
“思妤觉得我们一起玩游戏的话,我一定会赢,是吗?”我又问。
“嗯。”
“如果还没开始就觉得自己一定会输的话,游戏不就没有意思了吗?”我说。
“……”
“以前思妤玩游戏的时候,是赢的次数多,还是输的次数多呢?”我问。
“几乎每次都会输。”
“哦,所以每次玩游戏前都认为自己一定会输对不对?现在也一样。”我说。
“……嗯。”
“第一次玩这个游戏,可能会更担心对不对?如果思妤想玩的话,今天我们可以先练习几次。”我又说。
“练习?”
“嗯,练习。如果觉得这个游戏很没意思,我们就可以停下来。”我说。
“好吧!”
“那么就是说,思妤想玩喽?”我问。
这次思妤轻轻地笑着点了点头。
“好吧!我们就来玩一次。虽然是练习,也要决定谁先开始才行,我们怎么决定呢?”我说。
“那就老师先来吧……”
“不行、不行!哪能这样决定啊!用什么方法好呢……可以扔骰子,也可以用剪刀石头布……”我又说。
“嗯,剪刀石头布吧!”
“好啊!我们思妤决定用剪刀石头布了,是赢的人先开始,还是输的人呢?”我问。
“那么,就输的人先开始吧!”
“来,这次我们思妤决定输的人先开始。剪刀、石头、布!”我特地比较大声地强调了“决定”二字。
“你已经十岁了,有能力自己作决定,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了!”这是我想对思妤说的。
我像个孩子似的用很大的声音开了个头:“剪刀、石头、布……”思妤也悄悄地小声跟着喊:“剪刀、石头、布……”同时出了拳。
这一拳我输了,也幸好我输了,思妤赢了,她终于可以放心了。
我先掷了一次骰子,骰子跳到了一个橘黄色的格子上,于是,我按照卡片上所要求的,拍三下手,原地跳了一下。
思妤露出了一副轻松的表情,好像在说:“哈哈,这种事儿我也可以做到呢!”
轮到思妤时,棋子跳到了一个绿色的格子里,她翻开了格子里绿色的卡片——
一个小女孩儿在哭,你认为她为什么哭?
思妤用手捂住了嘴:“不知道……”
下一轮,思妤的棋子走到了白色的格子里——
有一个很大的房子,墙上有一扇窗,从窗外向里看,你认为会看到什么?
“黑黑的。”
“黑黑的啊?那也会看到什么吧!还是什么也看不到?”我问。
“……我不玩了。”
“好吧!不想玩我们就不玩了。我跟思妤说过,不想玩的话可以说出来,原来思妤还记得,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呢!”我说。
在收拾玩具的时候,思妤的眼睛一直看着那个装沙子的大箱子,偶尔也抬起头瞟瞟我的脸,过了一会儿,只见她站起身子,指着大箱子轻轻说了句:“那个……”
可能因为玩过几次,熟了,所以感觉更亲切。
“我们思妤想用沙子做什么呢?”我问。 “……盖房子。”
站在箱子旁边的思妤似乎沉浸在关于什么的想象中,用若有似无的声音回答。想来,可能是很在意刚才没有回答出关于房子的那个问题。
她在沙子上画了几条线,分出好几个房间,在四周箱子壁上都做了栅栏。每个房间都做了衣柜、床、书桌、椅子、茶几等一系列家具,但是由于家具太多,把房间都塞得满满的,没有人活动的空间,另外,也没有门。
“思妤盖了座小房子哦!房间真多啊!家具也真多……但是,谁住在里面呢?”我问。
“不知道……”
思妤用很郁闷的表情低头盯着她的新家。
拥挤的摆设,看不见主人,四周严严实实的栅栏,人无法生活,不,是没有人生活的房子,像极了思妤那封闭已久的内心世界,不仅难以容纳任何人,连主人自己的位置都忘记留下了。
这间房子的主人什么时候才能走进来,和家人们、朋友们融洽地相处呢?
P22-27
最近不知为什么,偶然想起了十五年前遇见过的一对母女。那是一位因小时候罹患小儿麻痹而行动不便、却又拥有一副姣好容貌的母亲和一名六岁的卷发小女孩,她们曾经怀着成为一名游戏治疗师的梦想,非常努力地学习游戏治疗……
在那个年代,没有像样的儿童诊疗中心,也没有能提供游戏治疗的空间,甚至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游戏治疗,在听说了她们母女的故事后,我就下定决心站出来帮助她们。
那时,我还是一个学习游戏治疗的研究生,除了理想,一无所有,她们盛情地款待我,而我也每天背着满满一大包玩具,不知疲倦地往返于首尔与首尔城边那个不知名的小村庄。
每当我走进那个村子的时候,那对母女总是满脸微笑地来到停车场迎接,女孩一见到我就啪嗒啪嗒跑过来牵我的手,她母亲的身体虽然残疾,却也争着帮我提这提那。我们三个人边闲聊边走,不出十五分钟就可以看到她们准备的那间小屋。屋子不大,是附近的一位姐姐让给我们的,经这对母女一收拾,居然也成了一间相当不错的游戏治疗室。
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因为快乐而显得非常短暂,孩子每每惊叹_我背来的大包包像一个魔术箱子。回家的时候,她们母女又不辞辛苦地送我,每次都依依不舍地牵着我的手,说很多感激的话。
和她们一起度过的六个月,我赚足了感谢的话语,而实际上,最应该感恩的人是我,因为是她们母女让我真正看到了游戏治疗的魅力所在,从此下定决心做一名合格的游戏治疗师。
那段时间里,我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儿童诊疗中心,接触了很多孩子。生活中,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备受排挤,大都心理不健全、忧郁或是狂躁,身体也很虚弱,但是跟我在一起的时间里,哪怕是有一点点治愈的希望,他们都会牢牢地抓紧,表现了极其坚韧的意志力和战胜病魔的决心。
我感谢他们每一个人,是他们教我懂得了生命的珍贵,领略了什么叫做坚强。后面文章中出现的那个叫思妤的孩子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她以超出常人的忍耐力和洞察力对待自己面临的问题,最后终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被世界所包容。
现在想想,这个孩子的包容力跟大人们比起来,应该更胜一筹。对于孩子们来说,世界是陌生的,这个时候只要大人们伸出手,他们就会马上跑过来,紧握住那只大手。
希望各位身为父母的读者朋友,可以通过这本书去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及时把自己的爱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看到天下父母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