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
分类 | |
作者 | 涂昕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涂昕,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海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爱好博物学,著有《采绿——追寻自然的灵光》。 后记 这本书,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修改、增补而成。当 初定下这个论文选题时,受到过一些师友的劝阻。我非常 理解他们的好意。鲁迅其人其文魅力无穷,吸引众多研究 者从方方面面着手,成果早已汗牛充栋,给后辈学人留下 的余地已经很小。用同门师兄的一句话来说,“如今敢研 究鲁迅,要么是一流学者,要么是不知天高地厚”。我一 个在读博士生,选这样的题目,似乎有点胆大包天。 但我还是毫不犹豫选了这个题目,当然,并不是因为 胆大包天。当初执著地选择文学作为专业,一路读下来, 支撑我的,不是有多高的天赋,只不过是心灵的需要而已 。多年来读鲁迅,始终牢记的,是他所谓“惟声发自心, 朕归于我,而人始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 这句话鼓励我,做研究、写文章,首要的是听从自己内心 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从第一次留意到鲁迅对博物学的兴趣 开始,这个研究方向就在我心里扎了根:鲁迅是我热爱的 作家,博物学是我发自天性的喜好,还有什么选题比它更 能“声发自心”呢? 不得不承认的是,整个写作过程对我来说颇有点艰难 。直到交稿的最后一刻还在修修补补,依然远远不能满意 。我对这种“不满意”坦然接受,因为深知对于一个绝非 天才的普通人来说,只能在持续的不满意中缓慢地、一点 一点往前走。鲁迅在《这个与那个》中,激赏运动场上“ 不耻最后”的竞技者,即使优胜者早已到了目的地,也毫 不质疑自己继续跑下去的价值;我愿意做这样的人,“虽 然落后,却尽跑,尽跑”,“非跑至终点不止”,并不因 为做不了大学问,就羞于表达。你看这短短的后记,一再 引用鲁迅,足见他对我的影响之深;你的研究对象,能够 源源不断给予你心灵的滋养,这是最大的收获。 尽管鲁迅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学术成果,但关于 他与博物学,还没见到系统的讨论,有一些文章涉及相关 话题,未能充分展开。我在这本书里,尽可能完整地梳理 鲁迅的博物学爱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探讨这种爱好 如何产生,又对他的文学、思想和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这样的工作,能够帮助我们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 面向,为鲁迅研究拓展出一点新的空间,也是一件很有意 义的事情吧。 2017年11月25日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鲁迅博物学历程简述 一 从童年的“百草园”到成年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 1 童年的自然环境、对花木的喜爱 2 青年时期对植物的钻研 3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二 对中国传统博物图书的搜求与辑录 1 多方搜求 2 影写与辑录 三 近现代博物图书的阅读与翻译 1 矿物学 2 进化学说 3 植物学、动物学等生物科学 4 科普读物 5 文学中的博物学 四 美术中的博物学 1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及博物图谱 2 花鸟诗笺 3 “只有梅花是知己” 4 域外美术中的博物学 第二章 鲁迅博物学爱好探因 一 从博物学获得“研索天然”、“冥契万有”之体验 1 问题的提出 2 鲁迅的“科学观”,本柢与葩叶 3 “本根”、“白心”、“神思” 二 博物学中的“白心”、“神思”、“诚与爱” 1 “复古”与“革命” 2 博物学的反叛性 3 对“白心”的呵护,将文学与博物学相沟通 三 博物学之切实而宽博的精神 1 “说说较为切己的私事” 2 博物学中的实地经验,向低广处看 第三章 博物学视野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中间物”的意识、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1 “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2 “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3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4 尊重“个体”,爱惜“差异”,保护“弱小” 二 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相互主体性”的建立 1 个体与共生 2 互为主体性 3 鲁迅眼中与笔下的“自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国学部分) 附录二: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现代及外文部分) 附录三:鲁迅收藏美术作品中的博物学 后记 精彩页 一 从童年的“百草园”到成年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 1 童年的自然环境、对花木的喜爱 对草木虫鱼的喜爱从小就产生且持续终生,是周氏三兄弟共同的特征;要追溯这一性格的形成来由,可能要先从他们的成长环境说起。 鲁迅对童年时代“百草园”的描述,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入冬下雪之后,则有另外的乐趣:“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 周作人《鲁迅的故家》第一分共有九十四节细说“百草园”的方方面面,其中《后园》、《园里的植物》、《园里的动物》、《园里的动物二》《菜蔬》等内容专门讲述园中的草木鸟虫,与其兄的文字形成有趣的呼应和对照。鲁迅写到的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藤、覆盆子,以及蝉、蟋蟀、油蛉、蜈蚣、斑螫,还有赤练蛇和张飞鸟,周作人都一一道来,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补充;还写到鲁迅不曾提及的楝树、石蒜花、野苎麻、蛐蛐草、蒲公英,清水毛坑中的青蛙,一些不知名的四脚兽。 除却“百草园”,“桂花明堂”也是一个接触自然的好地方。周作人和周建人都曾忆及故家的明堂:左右各有一棵桂花树,树下的泥土在夏天会有许多圆孔,是蝉从地下钻出来所留下的痕迹。树干上、砖石间、石池南面靠墙处,哪怕只有一点点泥土,就能冒出不少野生植物,多是牌草、凤尾草、天荷叶、蝴蝶花之类。另有一丛天竹,是他们的父亲亲手种植的。 所谓“石池”,是靠近南墙处用大石板砌成的小水池,用来浇花。另有一处于石墩上叠着三块厚石板,专门搁花盆用,有鲁迅种的月季、石竹、文竹、郁李、映山红、老弗大(即平地木)等,也有鲁迅父亲种的万年青、小松树、刺柏等。后来鲁迅回家卖掉老屋时,大部分花都已经送人了,只剩下一两盆,其中有他从日本带回来的水野栀子。 鲁迅还曾在《阿长与〈山海经〉》提及一个远房的叔祖,也就是玉田公公,“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周建人的回忆中也谈到鲁迅经常去找这位玉田公公,除去鲁迅提及的那些花,还有南北三大间书房中间的明堂,“靠西是一株桂花树,东边是一个花坛,种着牡丹”。“玉田公公对花草很爱惜,对我说:‘你看看不要紧,就不要用手去摸呀!’所以我看花总是反背了两只手,玉田公公也就放心了。”玉田公公还养着金鱼和油蛉一类的虫,也是引起周氏兄弟兴趣的东西。 周作人回忆,靠近玉田公公大书房的厅房小院,“很有些树木,有月桂,虽不是每月,秋季以外常发出桂花香来,可见的确开花的,罗汉松结子如小壶芦,上青下红,山茶花、枇杷、木瓜各一株,北窗均用和合窗,窗外有长石凳高低四列,可知以前是很种过些花,大概与兰花间的名字是有关联的。” 十五曾叔也拥有许多引起三个少年强烈兴趣的“宝贝”:“他的厅里、房里、明堂里,都十分热闹。地上是春兰秋菊,夏天是并蒂莲,四时的月季,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池中游着各式金鱼;空中挂的鸟笼里有鹦鹉、八哥、百灵各种鸟类,常常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还有蟋蟀、油蛉等虫类和松鼠等小动物,真是有趣极了”。 还有一个熊三叔祖也爱好花草,“光罗汉松就有一百多盆,其他奇花异草还很多。这样,老台门就成为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大哥也常常去看,特别是在拜忌日的时候,仪式还没有开始,就观赏各种花草虫鱼鸟兽。” 更大的乐趣在于每年上坟时漫山遍野奔跑:采摘映山红,把花瓣放在嘴里咀嚼,品尝其特有的清香和酸味;紫云英的花朵红紫可观,摘来大把攒作花球,茎叶则用腌菜卤煮,味道颇似豌豆苗;还喜欢拔平地木,这种植物只长到二三寸就不再长大,故有俗名“老勿大”,会结出鲜红可爱的果实,至冬不凋。 少年鲁迅每年都会在上坟的时候收集许多花草带回家来种植:“他种的有映山红、石竹 导语 本书为文学评论。鲁迅自幼即对“博物学”产生相当浓厚的兴趣,且将这个兴趣持续了一生。本书试图梳理鲁迅的“博物学”爱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探讨这种爱好如何产生,对他的文学、思想和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与其他思想资源相汇聚,塑造出鲁迅的思想基底,并希望借此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面向。 序言 本书围绕鲁迅一生对博物学的兴趣展开讨论。 在开始之前,需要对我们讨论的“博物学”做一个界 定。究竟如何定义“博物学”这个词,历来众说纷纭,存 有各种各样的争论;然而尽管在细部多有分歧,“博物学 ”这个词所指涉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意思还是相对比较明 确的。这里不打算纠缠于细部的各种争论,旨在不偏离“ 博物学”这个词之核心意思的前提下,简要交代我在本书 中所讨论的博物学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我将要讨论的“博物学”,大致应该划分为西学意义 上的博物学和中国传统博物学。“博物学”这个词本身, 是晚清在西学冲击之下,对西方“natural history”的 中文翻译。“natural”指的是“自然物”。而“history ”,有学者指出最初是“调查、研究、探询”之意,“后 来‘history’的含义逐渐缩小,成为现在的‘历史’,‘ natural history’中的‘history’使用的是其最初的含 义,所以‘nattiral history’指‘对所有自然事物的调 查和研究’”。“所有自然事物”的说法或许稍显笼统, 如果要表述得更清晰一些,我愿意采用范发迪先生在《清 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中的定 义:“博物学可宽松地定义为对动、植、矿物及其他自然 现象的研究”。我在这本书中探讨鲁迅对西方意义上博物 学的兴趣,大致包含这几个方面:(1)“进化论”这样的 “自然大法”;(2)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自然科学 专业书籍;(3)博物学家描写自然的随笔或科普小品文; (4)涉及大量动植物描写的文学作品;(5)关于动植物 的自然科学图画。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的博物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博物’观念,泛指一个人‘博物洽闻’, 包括学问广博(书面知识)和见多识广(阅历经验)的意 思”;“狭义的‘博物’观念,出自孔子《论语·阳货》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人也简称‘多识’之学 ,借以指代有关动植物的基本知识”。这里要讨论的中国 传统博物学,用的是后一种,即关于“鸟兽草木”的“多 识之学”。包含这方面内容的古籍,大致分为这样几类: (1)经部中解释自然名物的书籍,如《尔雅》《埤雅》《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等;(2)史部中的地理方志类涉及 动植物分布、物产等内容的书籍,如郦道元的《水经注》 、刘恂的《岭表录异》、汪日桢的《湖雅》等;(3)子部 中的农学、草本学、中药学、园艺学、各种动植物谱录以 及食谱,还有含专门谈动植物内容的游记等。如贾思勰《 齐民要术》、王祯《农书》、李时珍《本草纲目》、陈淏 子《花镜》、陆羽《茶经》、郝懿行《记海错》、宋伯仁 《梅花喜神谱》、楼钥《北行日录》等;(4)传统花鸟画 、博物图谱等。 这里将古籍中涉及“鸟兽草木”等博物知识的部分, 归入所谓中国传统博物学,但严格说来,传统文化中并没 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博物学学科,“鸟兽草木”之学往往只 是依附于经学或其他门类。而这些“多识之学”对动植物 的观察、分类、研究,跟西方自然科学的标准比较起来, 也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科学主义的观点来 看,西方博物学和中国传统博物学不属于同一个范畴。之 所以将其合并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对于鲁迅来说,他从来 不是科学主义的立场,他所看重的,是那样一种“接天然 之閟宫,冥契万有,与之灵会”、“研索天然,不肯止于 肤廓”的精神——鲁迅并不区分东西方对天地万物“研索 ”方式上的不同,而在其都能激荡出个人的“心声”、“ 内曜”与“神思”的意义上,给予一视同仁的重视。关于 这一点,将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展开讨论。 众所周知鲁迅从小就对美术表现出特别的喜爱,所以 自然也会讨论到美术中的博物学。西方的自然科学绘画有 其悠久的历史,是博物学非常重要的一脉,自是不必说。 而本书把中国传统的花鸟画、花鸟诗笺(比如宋伯仁撰绘 的《梅花喜神谱》,清代画家改琦的墨笔梅花图《小百梅 集》、张兆祥的《百花诗笺谱》等),跟《尔雅音图》《 毛诗品物图考》《花镜》《野菜谱》等书籍中的动植物图 谱一起归于中国传统博物学当中。周作人曾谈到经学家考 释草木虫鱼,多是“专坐在书斋里翻书,征引了一大堆到 底仍旧不知道原物是什么”。也就是说,中国博物学传统 中考释名物这一脉多是以书证书,少有实物的参照,不免 流于抽象空疏。而无论是我们传统的花鸟画,还是博物类 图谱,都是用线条和色彩将草木虫鱼呈现于纸上,给人以 直接的感性认识,这对前述的缺憾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本书计划分三章来探讨鲁迅对博物学的爱好,试图回 答下面三个问题:(1)鲁迅一生对博物学的兴趣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2)鲁迅究竟为什么热爱博物学;(3)博 物学对他的文学、思想、人格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将会以一个又一个追问的形式,层层推进论述;至 于它的足迹是什么形状,最终又会抵达怎样的地方,现在 还无法确切地知道,只有等论述结束的时候才能揭晓。另 外需要说明的是,整个行文过程中,我将时常以周作人的 博物学作为论述的参照,因为两兄弟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中 长大,又都对博物学表现出自幼而生的浓厚兴趣,两人所 收藏、喜爱的相关书籍也多有重叠,有意识地将两人的相 合与相左之处加以对比,能见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来。 内容推荐 “博物学”作为一种相对边缘的思想资源,却是鲁迅持续终身的爱好;“博物学”中所包含的“纯白之心”,尤其为他所看重。鲁迅有着将文学与“博物学”相沟通的美好用心:文学里有“博物”,一方面能让文字的世界“有大心”;另一方面,因“博物学”既与天地自然声气贯通、又与日用伦常互相贴近,它能牵引人朝向文字之外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牵连起每个人切己的情感记忆——而这,恰是鲁迅为文为人一贯看重的品质。 为什么鲁迅在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的训练之后,依然要花费大量精力来辑录中国传统博物学图书? 它们在怎样的意义上为鲁迅所看重? 鲁迅自幼对传统文化中的正宗诗文、士大夫主流文化不感兴趣,读书喜欢走“旁门”,其中占相当大比重的“博物学”,在哪些方面具有反叛性、革命性,从而成为鲁迅的“异端思想资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