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高度,紧扣时代的脉搏,认识天津这块神奇的土地,表现天津的建设成就,突显天津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担纲顾问,地理专业权威专家组成编委会,展现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解读天津的神奇与奥秘。
天津,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不只讲述天津的自然地理状况,还讲述了和天津相关的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风民俗,将将它们之中蕴含的自然与历史之美娓娓道来。
专业摄影师的杰作,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感关注,展示天津最迷人的美景和魅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文化积淀……在移步换影中呈现。
王越编写的《美丽天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既有科学普及作用又有人文历史关怀的图书,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增强自己的民族荣誉感,提升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她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从中蜿蜒而过,山、河、湖、海、湿地在这里汇聚,她就是天津。这座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口,既带有西方殖民时代的烙印,又饱含传统的中华民族风情。在这里,可以漫步五大道观赏各色建筑艺术,泛舟海河品味津门文化,留恋茶馆畅听相声……美丽天津,既为读者提供了天津最基本的地理概况,又把天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以及天津独有的民风民俗等一一体现,王越编写的《美丽天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既有科学普及作用又有人文历史关怀的图书,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增强自己的民族荣誉感,提升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古中盘一带为中盘。中盘怪石嶙峋,奇异陆离,以石为胜。盘山最著名有八大怪石:悬空石、摇动石、晾甲石、将军石、帐房石、菱角石、蛤蟆石、蟒石。形态各异,或温婉,或峥嵘,或摇摇欲坠,或岿然不动,如将军仗剑傲立,如蟒蛇伏地欲出,每一处都沉淀着岁月的回忆,诉说着自然的奇妙,装饰着游人的梦境。
晾甲石一带为下盘。下盘泉水淙淙,响涧破空,以水为胜。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云:“盘山水,水出山上去山三十里,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里,素湍浩然,颓波历谷,沿流而下……”盘山之水如飞练银龙,在三盘上下澎湃数十里,水花飞溅出山野间原始的动力,将松石都装点得鲜活起来,为三盘之胜添了一道流动着的风景。三盘动静相宜,更显自然美态。
随着多年来的开发及修复,现在的盘山共有四个主景区,三十多个景点。松石山水,各自争锋,将一幅天然的画卷铺陈在游人面前。有诗赞盘山“山秀石多怪,林深路转奇,三盘无限意,幽绝少人知”。每当暮霭渐起,烟雾迷蒙之时,盘山三盘上下都笼罩在云雾烟霭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似晴且非晴、不雨亦如雨”。云气浩荡如雪海烟峰,盘山在这层面纱之后,显得愈加娇柔秀美,与晴好时相比,又有一番独具的神秘魅力。这就是盘山最著名的景观:“三盘暮雨”,一直被来此的文人墨客津津称道。
盘山历史传说已久,古时曾称盘龙山、四正山、无终山,皆因其形状、地势、地理位置而得名。盘山之名的由来传说不一,但都取的是古时隐士在此盘桓隐居之意,得名盘山。可见自古以来,盘山便寄托了人们对山水自然之乐的向往。
历史有记载最早来此的大人物是魏武帝曹操,此后近两千年的岁月中,从唐太宗、辽太宗、金世宗,再到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从文学大家陶渊明,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一代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对盘山充满了敬仰之情,并在盘山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踪迹。
将盘山首次推向兴盛的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初唐时他在东征凯旋途中路经于此,便被这绚丽的景色吸引,诗云“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希望在此自然之地,寻找到心灵的宁静。唐代佛教兴盛,盘山也深受其影响,开始大规模的兴建寺庙佛塔,成为香火鼎盛的佛家圣地。自此盘山又被涂抹上人文景观的浓墨重彩,自然松香混杂了慈悲佛香,吸引着各地而来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
将对盘山的赞誉推向极致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当他第一次造访盘山之后,便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自此在盘山流连忘返,下令大兴土木,在山东部兴建了与承德避暑山庄齐名的御驾行官——静寄山庄。他曾几十次来此清修静养,陆续又建了大量的寺庙、宝塔,并留下1000多首诗作咏叹。如今的静寄山庄,是一座集中了中国传统优秀建筑手法、南北园林艺术精华的大型皇家行官,向天南海北的游人讲述着一段曾经辉煌的帝国往事。
随着名人的带动,佛教的兴盛,盘山的“人气”迅速高涨,历经数代,经久不衰。那些诗词墨宝、历史故事,赋予了盘山无限的人文情趣。
盘山香火最鼎盛时,与山西五台山遥相呼应,被称为“东五台山”。盘山佛庙始于魏晋,兴盛于唐,极致在清。从唐太宗到乾隆帝,两大帝王将盘山建成了幽思怀古、参禅礼佛之圣地。今日之盘山,“步步有景,景景有典”,众多的佛寺塔林建筑点缀在山林之间,成为盘山又一胜景。P33-34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75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衰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问,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lOOO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IB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一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情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逸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干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
中国地理学会
“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