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凤栖于梧,鸣于高岗
——为东莞文艺创作的优异成果欢呼/金元浦 1
序言
观照现实的多维文艺图景
——关于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成果的印象及意义解读/陈少峰 4
第一章 叙事与想象——东莞文学创作基地作品解读 / 001
读陈启文的《河床》:向经典气质靠拢/雷 达 002
科学世界的理性而诗意的表达
——评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李望生 006
读讲兼备的小说家
——兼评谢松良小小说集《飞翔的白鸽》/陈振昌 011
鱼 瘾/谢松良 014
骨朵桃花/刘?帆 017
秤砣情/刘庆华 022
未 遂/赖海石 026
一种渐入佳境的时间和心灵状态
——读蒋志武《在宽阔之地》组诗/纳?兰 031
沉重而漂浮的记忆
——解读陈崇正《半步村叙事》/陈?希 035
守望精神家园
——读黄运生的散文《我的老村庄》/曾海津 039
孤独的异乡人
——论叶清河的城乡小说/许泽平 043
寒梅映雪 以诗取暖
——评陈雪梅《幸福在月光下行走》/边?城 053
诗集《幸福在月光下行走》创作心得/陈雪梅 057
太阳升起一次,时间就疲倦一次
——阅读百定安诗歌印象/宫白云 063
穿越精神热带,抵达人性深处
——简评穆肃电影创作艺术/陈亚伟 074
王虹虹动漫作品中的精神内核与人文情怀/陈亚伟 081
对三位诗人三首诗的阅读手记/百定安 087
第二章 舞台与人生——东莞戏剧曲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 / 093
略说东莞群众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柳?斌 095
秦川小品的视角与现实镜像/毕中林 101
弹奏出音乐剧文本的美好旋律
——从音乐剧《钢的琴》的文本创作说起/王道诚 108
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陆?军 112
音乐剧《王二的长征》之美学突破/慕?羽 120
粤剧新韵英雄歌,曲艺新声山水赋/张?梅 128
第三章 文学与阐释——东莞文艺评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 / 132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
——柳冬妩与他的《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谢有顺 133
文化自信、担当与责任
——读刘建中教授的《中国文化发展之思》/田兆阳 144
对林汉筠和他的文学印象/王?歌 149
第四章 传统与当代——东莞书画摄影创作基地作品解读 / 156
岭南画院画家笔下的东莞之美/邓立民 157
大巧若拙,返璞归真
——厚街竹溪书社的书法艺术探讨/祝成明 166
笔墨横姿述历史,紧跟时代塑精神
——东莞历史题材美术作品艺术探析/植凯鹏 172
笔迹·心迹:写意的梦幻空间
——品读叶向明的绘画作品/苏金成 181
罗和艺术概谈/赖志强 187
大岭山写意水彩画创作基地作品浅析/邓立民 191
从可园走出来的当代中国画/祝成明 198
光影见证的时代变迁与城市脉动/易?川 204
第五章 音乐与梦想——东莞音乐创作基地作品解读 / 212
东莞沙田咸水歌的文化观察与分析/王钢滨 213
唱响沙田新民歌,聆听时代新律动/王?飞 221
从《阿嬷》看现代音乐的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徐瑞南 226
成长于山间旷野的瑰宝
——略谈凤岗客家山歌的文学性特征/连国栋 230
塘厦打工歌曲文化生态探讨/申明鹤 237
第六章 曲艺与少年——东莞少儿文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 / 242
点亮孩子的心灵
——东莞(东城)儿童戏剧创作基地三部作品分析/刘?红 243
聚焦时代精神 提升舞蹈内涵
——略论莞城少儿舞蹈创编艺术/曾炳光 248
用音乐表达少儿的天性与特质
——浅谈莞城少儿器乐创作基地器乐作品的特色/赖孟严 252
以全新的形式演绎童话经典
——简评儿童音乐剧《木偶奇遇记》/杨华之 256
总序
凤栖于梧,鸣于高岗
——为东莞文艺创作的优异成果欢呼
金元浦
我异常感佩于东莞这座改革开放以来久负盛名的城市连续多年用心着力于文艺作品的创作,这里既有创作精品的行家里手,又有广泛参与的大众写手。特别是一大批文艺青年,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文艺景观。
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东莞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东莞在文艺作品创作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创作出一批广受好评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金钟奖等国家级奖项。这些文艺作品,在为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增添艺术色彩的同时,更彰显东莞城市精神,提升东莞城市形象,为东莞赢得美誉。
文艺的兴盛需要经济的支撑,而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文明的总体进步。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人民群众已经进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特别是精神的、文化的、审美的、艺术的和文学的需求。近些年来,率先进入小康的东莞人民,更加关注精神文化领域的环境营造。正因为东莞整体的文艺创作土壤环境,以及各级政府对于文艺创作事业的重视与大力扶持,东莞才能创作出这些高水平、有影响力的艺术精品。
东莞希望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社会向上的动力,而东莞人也在探求如何让文化成为未来生活的导航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政策推动与民间自发组织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东莞拥有众多群众自发形成的文艺类社会创作团体,他们因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聚集一起;另一方面,东莞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这些民间创作队伍进行统筹,出台扶持政策加以激励引导,呈现出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认定和扶持了一批具有较强聚集性和示范性的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便是推动文艺创作繁荣的一大创举。截至2018年,全市共设立50个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涵盖文学、文艺评论与理论、音乐、舞蹈、戏剧、书画、摄影及影视动漫等艺术门类。文艺创作基地以艺术创作生产、展演和研究为主,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发挥了文艺创作基地在艺术创作生产、展演和研究过程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这些创作基地百花齐放,组成文艺矩阵,群星荟萃,交相辉映,闪耀出一片璀璨的文艺图景。文艺创作基地的设立以及获得的丰硕成果,对于东莞来说是一种春种秋收、水到渠成的结果。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从一个鱼米之乡的农业县,凭着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一跃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这种城市变迁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和艺术想象空间。
凤栖于梧,鸣于高岗。东莞市文化主管部门通过扶持和引导,实现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营造了浓厚活跃的文化氛围,吸引一批艺术生产能力较强的艺术人才逐梦东莞、扎根东莞。他们扩充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度,也丰富了东莞的人文基因。创作基地将原本分散在各单位、各镇街的创作个体,以整体统筹、前瞻规划方式进行整合培育,从而形成合力,大力鼓励原创,既推动作品数量上的繁荣,又促进质量上的精品打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可以说,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的设立与扶持,正是扎根于群众,从基层培育创作人才、推动文艺创作繁荣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文艺创作基地扶持制度设立至今已多年,探索中形成了东莞模式和经验。这些创作基地具有怎样的特质,这一扶持机制拥有怎样的借鉴价值?需要向世人“解码”。从2018年到2021年,都是我国重要历史时间节点的年份,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东莞作为展现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窗口城市之一,在这个时代语境和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上,编撰出版《文艺矩阵——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既是一种回顾和梳理,也是一种激励和展望。
我希望,通过《文艺矩阵——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对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总体发展状况和各个基地的特点,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作品解读,同时也是对全市各艺术门类成果的概述和总结,目的正是“展示最新成果、透视艺术现象、分析存在问题、把握发展规律、彰显文化价值、促进文艺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文艺作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当前,东莞正通过文化传播、精神培育和艺术普及,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于各基地未来文艺创作的方向也提出了希望:围绕东莞改革开放、重大历史和当代现实等特色题材,深挖本土题材,打造艺术精品;根据群众现实文化生活特点,积极创新观念、内容和形式,打造一批反映人民群众情怀的精品佳作。
未来,我们也期待东莞能培育和成长出更多文艺人才,继续抒写和记录时代精神,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是为序。
序言
观照现实的多维文艺图景
——关于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成果的印象及意义解读
陈少峰
东莞文艺创作群在近年的强势崛起,既是一种文艺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东莞主流文艺创作者在诸多领域产生的影响是全国性的,他们之所以能形成一种气候,除了创作者个人的才情之外,更受益于4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时代潮流与地域文化孕育着丰富的创作资源,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让东莞自始扮演着先锋者角色。东莞特定的时代社会语境和政府主导的激励机制,给了文艺创作者丰沃的土壤、想象空间和施展平台。
当前,“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是这座城市新的发展定位。在国家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代机遇下,东莞市正朝着“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的目标努力前进,可以说,东莞文艺事业的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蓬勃繁荣时期。
丰沃的文化土壤造就了东莞数十个重点文艺创作基地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文艺创作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文学、影视、美术、音乐、舞蹈等领域,形成繁花盛放、硕果累累的格局。
文艺创作也需要以时间节点为坐标,以历史方位总结过往并瞻望未来。为此,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为契机,策划出版《文艺矩阵——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系列文丛,无论于东莞本地而言还是放在全国的文艺坐标系中,都很有必要。因为东莞城市发展到今天的成就,最具代表性地诠释了新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光辉历程。本书让读者比较真实地了解了文艺作品表现下的东莞精神和气质以及东莞人用文艺演绎的中国故事。这些作品无不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以观照现实的视角直面当下,关注现代人的悲喜欢忧,聚焦城市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创作者的才情与诚意。更重要的是,本书以评论解读的方式,不仅让我们见识东莞优秀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作品衍射出的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追求,具有较高的文化学和社会学参考意义。
在《文艺矩阵——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中,收录的评论文章,既有对个案作品的阐释解读,又有对东莞文艺发展整体状况的现象梳理,揭示了基地作品地域视角的个性特征以及时代精神的表达。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独特属性,文化同样如此。东莞拥有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这是文艺创作者们获得灵感与活力的源泉。同理,对本土资源的自觉遵守,方能让作品的性格独一无二,拥有属于自己的“筋骨”。纵观这些基地作品,有不少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反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性。文艺创作取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立足本土能够充分把握题材内涵及历史维度,也更能让作品找到生命支撑点,从而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
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价值取向。我也欣喜地发现东莞文艺创作者在作品中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对时代精神的思索与主张。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中,时代精神也可以理解为改革精神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通过《文艺矩阵——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可以看出,东莞的文艺创作者中,他们有的用音乐表达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与向往,有的用文学反映南粤大地时代进程中人们历经的世事沧桑;有的用美术再现东莞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展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
艺术创作、生产、展演和研究,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播与沉淀能产生引领和示范作用。东莞在迈向岭南文化精品名城的途中,必然需要凝聚人才,从内因激励和外因扶持方面多维驱动,让文艺工作者回归到对艺术本身的挚爱,潜心创作,方能生产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
由此观之,东莞重点文艺创作基地的创作者们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欣喜。不管过去取得怎样的成绩,文艺创作者还是需要沉下心来,思想上继续关注现实,关心当下,关怀未来,艺术上不断追求创新,大胆摒弃模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同时还要高扬时代精神,烙上时代印迹,唤醒时代回音,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作品。
截至2019年6月,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授牌成立的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已有50余个,成为本土文艺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编撰出版《文艺矩阵——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系列文丛,旨在阐释东莞文艺成果背后的时代主题、审美价值和思想力量。
本文丛不仅从地缘文化视角对东莞当下文艺创作现状进行剖析和透视,也从各文艺门类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了专业性阐释,力争系统地反映东莞文艺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展现东莞文艺创作群体积累的艺术成果。
从当前所处的时间背景看,2018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在这样的时代机遇下,我们尝试用图书编撰出版的方式,找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方位和立场,倡导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未来,我们将策划出版《文艺矩阵——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作品解读》系列文丛,力争对东莞“文艺矩阵”进行全面深度的理论阐释,为“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积淀更深厚的文艺成果,努力营造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编撰出版过程中,得到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指导和支持。感谢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先生以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峰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倾情作序。同时,向参与作品征集、编撰与图文设计服务工作的广州上衍纪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及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的专业指导表示诚挚谢意。
编委会
2019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