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锦城)/崇丽书坊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张义奇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张义奇,男,1958年12月生于成都,长于锦江畔。从小与锦江为邻,与江水为伴,爱锦水,更爱锦水养育的蜀文化。先后从事过工人、教师、记者、编辑等职业。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有评论、小说、散文等200余万字问世,作品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各种奖励。曾作为副主编参与编辑出版了《李劼人全集》,现为李劫人研究学会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后记
这本小书终于写完了,当键盘上敲出最后一个字,我
长长舒了一口气,感到一阵轻松。
这类以水为话题的书已经有很多,书中的诸多篇章或
许都有人写出过精彩的文字。但是以水为视角,集中打量
从古到今因水而生的诸多文化现象的书似乎又并不太多。
或许这正是这本小书还有些意义的地方。
写作此书的原初动力,是想缅怀我曾经历过的这座城
市的某些过往,讲述一个有关水的故事。几十年前的成都
,还曾有那么激情澎湃的两条江河,而城中众多的河汊沟
渠还能寻觅,然而如今,二江已经变得如羞答答的小姑娘
,完全丧失了当年壮汉一般的豪气;而那些众多的沟渠和
精致的小桥则多被覆盖进了高楼大厦或宽阔的道路下面,
剩下的只有以它们的名字作的地名了,更多的则是连名字
也湮没了。
我惋惜,我们生活的这座水城消失了。
水,曾经创造了我们城市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文化,今
后恐怕只能“此情可待成追忆”了。因此本书既是个人的
追忆,或许还可以成为许多“个人”的追忆。
本书既不是历史教科书,没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也不
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散文,没有天马行空想象驰骋,一切
均以史实为依托,并且以类似于人文地理的书写方式,回
眸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书中的许多篇目,最初
陆续发表在《成都日报》副刊“天下成都”的人文地理专
栏上,专题是想到了什么便写什么,并没有系统性和逻辑
性,而且各专题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行文风格前后不
一。这次整理成书,虽然对篇章结构,包括某些段落的叙
事作了重新梳理,依然留下许多遗感。因为作者学识所限
,书中定会存在不少谬误,这些都只得敬请读者谅解,并
期待批评指正了。
本书能够出版,首先得感谢西南交大出版社。如果没
有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这本小书断难成册
,遑论出版,尤其是社科分社社长郭发仔先生、责任编辑
居碧娟女士为本书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在此向他们
鞠躬致谢。
其次要感谢《成都日报》副刊部编辑、青年作家萧易
,他是一位江南才子,却对四川历史文化极有兴趣,书中
的许多篇章最初就是由他约稿并编辑发表的,使这次整理
成书有了基本的文字构架。
再次要感谢的是几位时常碰面的“老茶客”朋友,谢
天开、曾智中、冯至诚、王跃、雷文景、董维微、彭雄,
他们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谨此一并谢过

仅以这本小书向养育我的故乡成都献上一瓣心香。
张义奇
2018年5月17日 于古望川原
目录
引言 水幻成都 源远流长
岷江南流泽润大地
蜀都文明伴水而生
一、溯源:走出上古泽国的治水英雄
石纽山:大禹迈开治水第一步
蚕丛:从峡谷走向平原
柏滢:最悲壮的治水英雄
鱼凫:最后胜利的治水英雄
杜宇:古蜀农业与水利科技专家
鳖灵:凿通金堂峡的“总工程师”
二、从聚落到王都:治水业绩与遗迹
临水而建的十二桥吊脚楼
方池街用竹笼石埂镇水护岸
金沙都城:古蜀治水的丰碑
建在平原广阔水网上的王都
一个使用船形棺材的民族
成都城的始创
天府石兽:蜀都古国的治水神器
三、成都水话:江、桥、河
都江堰:古秦之水流不尽
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
二江珥市
解玉之溪贯东西
流金淌银的金水河
郫江绕廓,二江抱城
御河:最后开凿的人工河
四、长与卧波:水与桥交织的记忆
李冰造桥,七星镇水
从万福到濯锦:清远江上的名桥
安顺桥与九眼桥的最后记忆
散落的古桥群:联结水城版图的网点
升仙水之桥:从驷马桥到五桂桥
五、江上千载:烽烟无尽,渔歌不绝(上)
蜀江上拉开统一战争序幕
最后一战:刘秀一统天下
刘禅升仙水畔和平交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六、江上千载:烽烟无尽,渔歌不绝(下)
乱世国宝顺江而下,兼济中国
足不旋踵,前后蜀升仙桥乞降
蜀水泽国再遭劫火
张献忠兵败弃城,为逃亡江口沉银
“水电报”传递革命新声
锦江抗战始末
七、遗失的明珠:锦城平湖似西湖
秦代张仪取土留下的池湖
摩诃池的历史始末
民间乐苑江渎池
八、古堰:成都平原上的水系遗迹
星罗棋布的堤堰
三道堰名称之争
记忆中的古堰
沙河水上的古堰遗迹
九、故园记忆:围井栖居的成都人
成都水井的千年之功
打井兴国:古蜀两朝的崛起
锦城水井之数
井底的历史故事:三个诸葛井
井中的文学观照:文君井、薛涛井、双眼井
仍在跳动的心脏:成都水井知多少
十、锦江之濯:蜀锦和蜀纸的地理标志
关于锦城与锦江之名
嫘祖始养蚕,蜀用提花机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益州麻纸冠天下,浣花溪水正清滑
浣花溪上如花客,桃花笺纸桃花色
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
蜀纸印刷兴书院,交子纸币促经济
十一、锦江遗韵:风物与水上娱乐
登高之楼楼又楼
浣花溪边的人和事
杜甫草堂的破落和重修
古代合江亭与合江园
成都自古就有的水上娱乐
锦江上的游江遗韵
十二、味觉成都:香茶与美酒
王褒与武阳茶事
古成都人的制茶与吃茶
成都茶铺的休闲哲学
古蜀美酒叫作“醴”
画像砖上的古酿酒技术
成都古代几种名酒
水井坊与全兴酒厂
十三、成都形色:码头和酒家
万里桥头曾经的繁荣
杜甫与浣花溪码头
官营东门外大码头
从崇丽阁到望江楼
古代成都的水产美味
万里桥边最后一个酒楼
夫妻肺片与麻婆豆腐的由来
十四、水说成都:现实与神话
古蜀至汉晋的水患
唐至清水灾困成都
民国成都的水灾流年
当代成都水灾的惨痛记忆
蜀水的人神与天神
江渎庙里的两位水神
从人到神的李冰
蜀侯蒙冤化雨神
王爷庙供奉的水神
精彩页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的至理名言。司马迁却感慨:“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水有洪荒与文明之分。洪荒之水可野蛮摧毁一切;文明之水则利生命万物。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古蜀文明乃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造就了成都平原;水,孕育了成都城市;水,也铸成了这座都市不朽的灵魂。
石纽山:大禹迈开治水第一步
十多年前的夏天,我在川西山区旅游,遭遇洪水断路、断桥,被困了三天,看见万千股洪流裹挟着大量的泥沙砾石和杂物冲向岷江;而平日清澈的岷江也已汹涌澎湃,泥沙俱下。我暗自为成都担忧起来。结果来到临近都江堰出山口一看,野马奔腾般的洪水竟然在这里放缓速度并迅速分流。山下依然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原野,丝毫不在意这肆虐的洪峰。此刻,作为一个成都人,我心中不禁油然生出一股自豪感。我们真要感谢从远古而来的无数治水英雄们,正是他们的智慧与辛劳,才使我们脚下的土地这么坚实、这么富饶!心中的这一感念,成为我写下这一组文字最原始的动因。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有一处模拟古蜀人生活场景的沙盘。画面氛围是那么祥和、安宁!2010年春,我陪香港客人驻足在这美丽的沙盘情景前流连忘返,惊讶于古蜀人田园牧歌般充满诗意的生活。后来阅读史书,回眸古蜀历史,才蓦然明白,所谓古蜀人诗意生活的情景再现,不过是现代人浪漫情结的表达。远古的成都平原没有如此的幸运,洪水的喧嚣声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早期人类。
《成都通览》作者傅崇炬说:“四川虽为山国,成都实为泽国,因江河贯通。”未经驯服的洪荒之水在成都平原肆虐,这是由川西地区的地理成因所决定的。大约二百六十万年前,青藏高原进一步抬升,形成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龙门山、邛崃山。相反,成都一带却不断沉陷成为盆底。这使得原本由东向西流入地中海的古长江最终改道由西向东切穿巫峡,将四川盆地由原来的内流盆变成了外流盆。川西高原岷山下泄的洪水在冲过盆底后也汇人长江,最终形成了长江上游统一的水系。
由于受岷江等河流天长地久的冲刷,盆底淤积起大量的泥沙、砾石,堆积成数百米厚的松软沙砾层,从而形成了一块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冲积扇面。但由于江河的切割,这扇面平原的地表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呈一道道鱼脊型的台地。可以说,远古的成都平原是湖沼密布,江河纵横。夏日洪水肆虐;冬季荒草遍野。这或许是动植物的天堂,却并非人类的乐园。只是平原温润的气候、肥美的土地以及丰富的食物资源不能不对原始人产生巨大的诱惑。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市区东北边的羊子山土台底部发现了数件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器物,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古人就在沟壑纵横的鱼脊型台地上留下了拓荒者最初的足迹。蛮荒的土地终究不能挡住生命智慧的光照。古蜀文明在人类行进的湖沼江河之间缓慢地生长出来。 古蜀文明的发源是从治水开始的,而古人治水的起始点则在川西高原。从都江堰市沿213国道溯岷江而上,车行不到一小时便进入汶川岷江河谷。两岸高山巍峨,原本青翠碧立,绿水蜿蜒,自2008年5月12日之后一度变得满目疮痍。但经过重建之后,这一带成了旅游热线,藏羌民居、水乡山寨,卧龙大熊猫以及地震废墟等,都吸引着无数游客。汶川因“5·12”大地震为全世界所知,也使得震前少有人关注的禹庙、禹穴、禹迹石纹等大禹遗迹被更多人知晓。如今由珠海市援建,在石纽山腰,仿成都羊子山土台新建了大禹祭台,铸造了大禹铜像。这些再次向世人宣示,中华民族远古英雄大禹的治水活动就从这里开始。
其实,考古工作者早就凭地下遗迹证明这里曾有过发达的史前文明。2000年,以茂县营盘山为主的十余处古人遗迹被发掘出来,表明早在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前,茂、汶一带就出现了繁荣的人类聚落。不仅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发生在这里,而且比大禹更早的人类治水活动也可能发生在这里。
由于年代久远,营盘山时期古蜀人的治水事迹我们已很难知晓。但是,从古代典籍与民间传说中,仍然可以窥见一斑。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古蜀治水的序幕就已拉开。从《山海经》《吕氏春秋》《史记》《水经注》等诸多文献看,四川最早的治水英雄是颛顼。
早在四千七百年前,一个名为“蜀山氏”的族群在叠溪一带兴盛起来。这是古羌人从西北地区进入川西高原后形成的一个族群。《路史》说:“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滢、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传说黄帝为儿子昌意娶的妻便是蜀山氏之女昌濮。昌濮生子名高阳。高阳即是颛顼,是为上古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也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为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濮,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论衡》也称,颛顼有两个儿子,一个居江水,一个居若水。几则史料说法有细微不同,但共同之处是都
导语
本书既不是历史教科书,没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也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散文,没有天马行空想象驰骋,一切均以史实为依托,并且以类似于人文地理的书写方式,回眸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书中的许多篇目,最初陆续发表在《成都日报》副刊“天下成都”的人文地理专栏上,专题是想到了什么便写什么,并没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而且各专题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行文风格前后不一。
序言
水幻成都 源远流长
岷江南流泽润大地
驱车出都江堰山区,一路南行,展现在眼前的是抬眼
望不到边的平畴田野,不时会看到座座城镇屹立在沃野之
中,仿佛是上帝撒在大地棋盘上的棋子。道路阡陌四通八
达,河流沟渠循规蹈矩。此时若从空中俯瞰,广袤的大地
上,片片绿色和金黄色交相辉映,绿色如巨毯,金黄似锦
缎。绿色与黄色相互错落,组成了一幅巨大的画面。画面
上问或点缀着林盘、民居,杂树繁花环绕房前屋后,偶有
鸡犬之声传出,惊起树梢上的一群雀儿……
这是春天的成都平原!河水泛着浪花,菜花闪着金黄
,麦田呈现碧浪。这是富饶、宁静,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
天府景象,这是美丽而真切的大地艺术。
继续南行,田野尽头渐渐出现都市的轮廓。幢幢大楼
风格多样,高低错落,鳞次栉比;道路如蛛网布满各个角
落,车辆像蚁群来往穿梭。在楼群与道路之间,散落着一
团团的绿地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河流越过平畴田野
,钻进城市,穿行在道路、楼宇和桥梁之间,像两条翡翠
玉带包围着中心城区。
这座繁华的城市就是成都,一个居住着千万人口的大
都会。
看着眼前的图景,从乡村到城市,到处都是一派幸福
祥和。忽然,我的眼前如过电影一般闪回、切换到数千年
前:挣脱岷山羁绊的岷江,像脱缰的野马,一路冲刷,平
原上沟壑纵横,洪水肆虐。此时的岷江犹如一颗倒地的巨
树,平原上纵横交错的河流是它的根须。而这粗粗细细的
根须就形成了一张撒开的大网,笼罩在广阔的平原上。使
用着原始工具的古蜀人,聚集在沟壑之间的台地上,努力
地建设着他们的家园。然而,肆无忌惮的洪水毫不留情地
啃食着他们刚刚开垦的土地和建成的聚落。于是人们不得
不划着独木舟,在台地之间不断地迁徙,不断地与洪水作
战。最终他们在被后人称为瞿上、郫邑、成都的几个地方
找到了定居点。他们在这里用竹笼卵石筑坝拦水,开堰引
渠疏导洪流。渐渐地,野蛮的洪水被导人大江,沼泽逐步
干涸,被开垦成良田、牧场,庄稼开始在田野生长,家畜
也开始在野地里撒欢,炊烟在聚落上空袅袅升起。古蜀文
明在洪荒走过的台原上生长起来。
成都平原历史新的一页被掀开了。
成都平原由岷江和沱江冲击而形成的两块巨大冲积扇
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水流格局,
并且每隔约2.5千米就有一条河。然而,岷、沱两大水网最
终又在平原东侧被龙泉山所收拢,分别从金堂、正兴(原
名苏码头,现在的华阳)、新津流出平原。
处于整个平原核心地带的西南大都会成都市便坐落在
岷江冲积扇的东南部。如果说成都平原是一块水造的平原
,那么,成都便是一座水养育的城。数千年来,成都城址
不变,甚至名称亦不变,盖因水的缘故。
且看岷、沱两江在成都的具体流经路线。
沱江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南流至金堂县赵镇后
接纳了毗河、青白江、湔江、石亭江。从源头至赵镇一段
,长127千米,称为绵远河。出赵镇后直至汇入长江,长
522千米,称为沱江。沱江流经成都、德阳、绵阳、遂宁、
资阳、内江、自贡、重庆等地,最后在泸州汇人长江。举
世闻名的三星堆遗址就在沱江流域。
岷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岷江有东西两源,东源
出自松潘县岷山南麓海拔3727米的弓杠岭,西源出白海拔
4610米的郎架岭,二水流至松潘虹桥关上游川主寺合为一
股,然后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进入平原后
,经郫县、成都、新津、彭山、眉山、青神、乐山、犍为
,在宜宾市汇人长江,干流全长711千米。
岷江与沱江都流经成都,但只有岷江在成都市区全面
张开,沱江则与主城区北郊擦肩而过,因为岷江与沱江两
大水系的分水岭就在成都市区北郊的凤凰山。
因此岷江是成都真正的母亲河。
岷江流经都江堰市时,被李冰所创造的著名水利工程
一分为二,一条叫外江,一条称内江。外江分为金马河、
羊马河、黑石河、沙沟河,加之发源于龙门山山前地带的
文井江、斜江、南江、蒲江等河流,最终从新津流出了成
都平原。内江则分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
大干渠。流经成都市区的锦江,即我们亲近的府河与南河
,则分别来自柏条河与走马河。
成都南河,古称检江、锦江、外江等。李冰将走马河
从岷江干流分出后,南流又分出徐堰河,再南流至郫县两
河口分为清水河、摸底河。清水河经郫县、成都西部入城
,过杜甫草堂后称为南河,即史上著名的锦江;摸底河也
从西部入城,过金沙遗址,在送仙桥汇人南河。
府河上游即柏条河,古名郫江。向东南流经成都城下
,称为府河。古时候又名内江、成都江、都江、府江等。
在唐代以前,郫江流至成都城西北九里堤后,原本继续南
流经过城西过同仁路,在通惠门附近折而向东,与锦江平
行而流,大致经南校场、西胜街、文庙西街、上池街、纯
化街、中莲池、下莲池,最后在城东南合江园与锦江汇合
。唐代晚期,古郫江被人为改道更名为清远江,进城后沿
老城区的北部和东部流,仍然在城东南与锦江合流。乾符
二年(875),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为加强城防,上表朝廷
,请求筑罗城,开挖縻枣堰,改郫江水道,使其作为城北
、城东护城的一道屏障,从此形成了成都市区“二江抱城
”的水道格局。《方舆胜览》载:“高骈未筑罗城,内外
江皆从城西入,自骈筑城,遂从西北作縻枣堰,内江绕城
北而东,注于外江。”外江和内江,即府河与南河在合江
亭下合流以后,经九眼桥一路往南,终于在彭山江口镇重
新回到岷江。
古代郫江和检江在成都西北,又各自分了若干支流,
如摸底河、犀角河、沙河以及已经消失的金河、解玉溪,
等等。这些支流再分为若干支流,由此而形成了发达的水
系。正是这些丰富的河流水系为悠久的古蜀文明提供了生
长、发展的条件,也造就了古代成都水网密布的城市面貌

蜀都文明伴水而生
水走过的地方便是生命成长的地方,也是文明生长的
地方。
世界上任何一种伟大的文明都莫不由水造成。没有尼
罗河就没有古埃及文明;没有印度河、恒河,就没有古印
度文明;没有爱琴海,就没有古希腊文明;没有长江、黄
河,也就没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岷江哺育了古老的蜀
地文明与蜀地文化。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
争。”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也是文明的源泉,文化的
源泉。水也造就了成都城市的历史文化性格。
人是有魂的,城市也是有魂的。成都的魂是什么?就
是水!
成都平原因水而生,成都城市因水而兴。从公元前311
年建城起,成都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城外二江蜿蜒流过
,城内沟渠纵横,水网密布,因筑城取土造成的洼地则形
成湖泊水淖。秦汉城北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
柳池,等等;隋唐时更是有空前辽阔的摩诃池、秀美的江
渎池,等等。古往今来的这些水域“津流相通,冬夏不竭
”,将成都打造成一座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水城。古代成都
可谓城在水中央,水在城中流。
当年秦人正是看准了水之于成都的重要性,以及成都
之于秦国的重要性,所以派“能知天文地理”的李冰任蜀
守,开创了惠泽古今的都江堰,使“二江穿成都之中”。
于是,水在孕育丰饶的天府之国后,又孕育了一座富庶之
都。秦国正是凭成都为战略后方,以蜀水为交通,开启了
扫合六国的统一战争。
水也把成都塑造成一个文化之都。古蜀文明在此兴起
,古代文化在此繁荣。蜀文化集大成之一的蜀锦,便因水
而美丽,成都的江河又因蜀锦而名锦江。成都是丝绸的故
乡,早在古蜀时期人们就发现了蚕丝的用途,经后人不懈
探索,至秦汉时一种名为蜀锦的丝织品已誉满海内外。然
而,蜀锦的华章却离不开来自岷山雪水的漂濯。《益州志
》说:“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
。他水濯之不如江水。”可谓道出了蜀锦与水的关系。华
美的蜀锦,不仅风靡华夏,湖北云梦、长沙马王堆、新疆
吐鲁番也都曾有出土而且通过南北丝路远销到南亚、中亚
、东亚和欧洲,朝鲜半岛和东瀛列岛都曾有成都的蜀锦出
土,日本京都正仓院、法龙寺至今还收藏着唐代的蜀锦。
水促进了技术的发达。浩浩荡荡的江河,既沟通了成
都与外界的联系,也形成了造船业发展的空间。从百花潭
中学出土的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和新津出土石棺上的
战船图看,先秦时成都江河上已游弋着高大的战船。“王
濬楼船下益州”,西晋时的战船则“方百二十步,受二千
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骑马往来”
,造船技术可见一斑。
水促进了古代成都造纸业的兴旺。隋唐时期,浣花溪
畔纸坊林立,所产麻纸被指定为朝廷用纸,皇家藏书,皇
帝诏令,均使用的“成都造”。著名唐代女诗人薛涛在此
基础上制成了一种色彩鲜艳、极富情趣的“薛涛笺”。元
稹专门在“薛涛笺”上写了《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
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发达的造纸术又推动印刷
术的进步,成都出土的《龙池坊汴家印本陀罗尼经咒》、
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国家
图书馆藏的《金刚经》残本,都是公元9世纪的成都印刷品
。而印刷术的发展又带来了另一项进步——世界上第一张
纸币“交子”诞生在成都。
水促成了茶文化的诞生。成都并不产茶,但成都盛产
茶的文化。从“武阳买茶”到“河水香茶”,两千多年间
,水边的成都出现过多少茶人、茶事,又产生过多少动人
的故事与传说,它们为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增添了精彩的篇
章。
水创造了一部完整的白酒史。粮是酒的骨肉,水是酒
的血液,没有富饶的成都平原,没有透彻的岷江雪水,哪
来芳香醉人的琼浆玉液?所以成都的美酒要以“水”字作
名。锦江边的水井坊就埋藏着一部白酒的文化史。
水还塑造了成都人的性格。开朗、自尊、豪爽、活泼
、幽默的成都人,从不墨守成规,散淡之中不乏智慧与创
新,悠闲之下不失进取和辛劳,成都人还有包容天下的胸
怀,从不排外,难怪有人会说,来了成都就不想走。
水养育了文化,也养育了文化人。古往今来,数不胜
数的文人墨客与水相伴,与水为邻,从而留下了美不胜收
的锦绣文章。仅以唐宋为例,写过成都之水的著名诗人就
有李白、杜甫、张籍、刘禹锡、岑参、薛涛、韦庄、陆游
、范成大等。其中杜甫与蜀水最密切,他于安史之乱后来
成都,定居浣花溪。家在水中央,出门就见水。在他写成
都的二百五十七首诗歌中,与水相关的就达一百五十首。
诗人们对水的讴歌,把成都的水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
界。
水做的成都秀美而瑰丽。如今,那些浓缩着成都江河
水文化的遗迹已融入了历史的星空,唯有尚存的百花潭、
合江亭、望江楼以及众多与水有关的街名,仿佛依旧在述
说这座城市与水的亲密关系。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