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具有渊博知识和复杂内心世界的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席勒的散文更是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雄辩的语言和恢宏的气度而为世人所称道。本书精选了席勒不同时期的散文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美学思想和语言艺术风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席勒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席勒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具有渊博知识和复杂内心世界的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席勒的散文更是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雄辩的语言和恢宏的气度而为世人所称道。本书精选了席勒不同时期的散文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美学思想和语言艺术风格。 目录 文论短苹 论当代德国戏剧(3) 曼海姆的古代艺术珍品陈列室(12) 论毕尔格的诗f20) 关于各种审美对象的断想(37) 论崇高(I)(66) 论崇高(Ⅱ)(92) 运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110) 审美习俗的道德效用(136) 审美教育书简 第一封信(147) 第二封信(149) 第三封信(152) 第四封信(155) 第五封信(159) 第六封信(162) 第七封信(171) 第八封信(174) 第九封信(177) 第十封信(182) 第十一封信(188) 第十二封信(192) 第十三封信(196) 第十四封信(202) 第十五封信(205) 第十六封信(211) 第十七封信(215) 第十八封信(218) 第十九封信(221) 第二十封信(227) 第二十一封信(230) 第二十二封信(233) 第二十三封信(238) 第二十四封信(244) 第二十五封信(251) 第二十六封信(256) 第二十七封信(263) 书简 致哥特弗里德-克尔纳(275) 致父亲(283) 致洛蒂(284) 致伊曼努尔·康德(285) 致封·奥古斯腾堡公爵(286) 致歌德(287) 遗稿断片 方法(291) 发展阶段(292) 美的快感(294) 悲剧和喜剧(296) 杂著 好的常设剧院究竟能够起什么作用? (301) 什么是和为什么研究世界史?(317) 《季节女神》发刊词(338) 附:邀请参加(342) 论悲剧中合唱队的运用(345) 译后记(356) 试读章节 蒙您如此恩准我,现将我关于美和艺术的研究成果用一束书简呈现在您眼前。我清楚地感到这项计划的重要,但也感到它的魅力和庄严。我要论述的题目,同我们幸福生活的最好方面直接相关,并且同人类本性的道德高尚也相去不远。我将在一颗感受到并实现着美的全部威力的心灵面前进行美的事业,而且在研究时出现像必须经常引证原则那样必须引证感觉的地方,这个心灵将承担起我的事业的最困难的部分。 我本来想作为一种恩惠来向您请求的东西,您却把它慷慨地当作我的义务,而且在我不过是随心所欲的场合,您却把它看作好像是我的一项功绩。您给我规定的行程自由,对我来说并不是一种强制,倒是一种需要。我很少训练运用正规的形式,大概也就不至于陷人滥用它来损害良好审美趣味的危险。我的思想,与其说是从丰富的世界经验或者阅读中获得的,不如说更多地是从与我自身的单一交往中获得的;它们的根源无可否认,然而它们宁可犯任何别的错误,也不愿犯宗派主义的错误;它们宁可由于自身的弱点而衰亡,也不愿凭借权威和别人的优势而保存。 尽管我不想对您隐瞒,下述主张大部分是以康德的原则为根据的;然而,如果您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想到另一种特殊的哲学流派,那么请您把这归于我的无能,而不要归于那些原则。不,您的精神自由对我来说应该是不可侵犯的。您自己的感觉会给我提供事实,对这些事实我是信赖的;您自己的自由思维能力会规定法则,应该遵循这些法则行事。 对于在康德体系的实践部分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思想,只有哲学家们看法不一致,但是,我自信能够证明,一般人从来就是意见一致的。如果把这些思想从它们的技术形式中解放出来,那么它们就显得是普遍理性自古以来就有的要求和道德本能的事实;直到澄明的认识使人成熟为止,英明的自然都在把道德本能给予人类当作监护者。但是,正是这种技术形式使真理对知性显现出来,又使真理对感觉隐藏起来;因为,很遗憾,知性如果想要把握内在感觉的对象,那就必须先破坏这个对象。正如化学家一样,哲学家也只有通过分解才得到化合,而且只有通过人为艺术的折磨才得到自发的自然本性的作品。为了捉住一瞬即逝的现象,哲学家必须把它套进法则的枷锁中,把它美丽的躯体割碎成一些概念,并把它活生生的精神保存在一个贫乏的语言框架里。假如自然的感觉在这样一种摹写中再也找不到自己,假如真理在分析者的报告中成了似是而非的怪论,这有什么奇怪呢? 因此,如果下面的研究为了使自己的对象接近知性而使这个对象离开了感觉,那就请您对我宽恕一点。前面所谈适用于道德经验的那些话,肯定在更高程度上也适用于美的现象。美的全部魔力是以它的神秘性为基础的,而且.随着美的诸因素必然结合被取消,美的本质也就一起被取消了。P147 后记 约翰·克利斯朵夫·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德国文坛上与歌德齐名的大师,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和诗歌,他的名剧《阴谋与爱情》、《强盗》、《威廉·退尔》等,早已演遍了世界各地,他的诗歌力作《欢乐颂》、《大钟歌》、《手套》等,也已经蜚声全球。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而且在他短暂而辉煌的四十六年生涯之中,他曾经在哲学、美学、历史上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他曾经潜心研究过康德的批判哲学,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美学思考,还在耶拿大学做过编外教授。因此,席勒除了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体的戏剧和诗歌作品以外,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散文体的文学遗产瑰宝。 由此可见,席勒的散文作品的产生就有着其不同一般的来由。席勒写散文,与一般的散文家不同。一般散文家,或者确切地说主要以散文体来进行创作的文学家,写作散文作品,主要在于文学目的本身,即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享受的散文作品。而作为文学家的席勒,把这种文学目的交付给了他的不朽的戏剧和诗歌作品,而写作散文的目的却在于:哲学、美学、历史。他要把自己关于哲学、美学、历史的沉思默想和深思熟虑,通过他的娴熟而缜密的散文作品表达出来,以完成他以艺术和美,以真、善、美的完整统一来拯救他满目疮痍的祖国——德意志,以求得整个的和平、安宁、团结、友爱、幸福、欢乐,以创造出一个全世界人民都是兄弟的美好人间的人道主义目的。这样就给席勒的散文带来了很鲜明的哲理、思辨的色调。 本来,席勒就是一位喜好并善于进行哲理思辨的文学家。他自己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曾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把文学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素朴的诗人,长于描绘现实(自然)本身,而另一类是感伤的诗人,善于表现理想观念,他明白地把歌德归为素朴诗人而把自己算作感伤诗人。他还曾多次写信给歌德、克尔纳等人,表白了他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哲理思辨的倾向以及他自己为此而感到的困惑。因此,席勒的哲理思辨的色调也就很自然地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显示了出来。他写了大量的哲理诗,即使是写抒情诗或叙事诗也总带有很强的哲理思辨色彩。这恰如著名翻译家钱春绮先生在他所译的《席勒诗选》的译本序中所说:“席勒的抒情诗,常常缺少抒情味,但却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格调高超的表现手法,在德国思想诗(又称哲理诗)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每一部戏剧几乎都充满了哲理思辨,政治性和思想性特别强,甚至出现了某些把人物当作思想的传声筒的倾向,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时就要求“莎士比亚化”,而反对“席勒式”。 不过,席勒写作散文作品的目的本身就在于表白他自己的哲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观点,以建构起他自己的人道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因此,哲理思辨的色调正好给席勒的散文涂抹上了十分耀眼的明亮基调,使得席勒既游移困惑于形象和思辨之间,又成为具有自觉的理论追求的伟大文学家,从而造就了席勒的诗意哲理化的散文作品。因此,有人称席勒的哲学、美学,历史为诗化的哲学、美学、历史。这恰恰表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之中。 为了准确而缜密地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哲学、美学和历史的沉思及其过程,席勒在他的散文中显示出了人类思辨能力的最深刻的锐力。他的散文往往记述了他用犀利的思辨解剖刀层层剥离而逐步揭开底蕴的逻辑过程,表现出追根溯源,探微洞幽的特点。为了探讨德国当代戏剧的可怜现状及其发展趋向,说明戏剧的巨大社会功能,席勒便深入到戏剧与社会,人生、人性的内在关系上去挖掘、分析;为了正确评价毕尔格的诗歌的价值,席勒首先分析了诗歌与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以及诗歌必须表现理想的本质;为了界定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席勒从美学史的纵向以及美的内在构成的横向进行了层层剥茧式的剖析,从而把美与形式和内容,美与理性和感性,美与自然和技艺等方面的内在关系揭示得一目了然;为了说明人要达到政治自由必须首先经过审美自由,席勒就从人性的根子上谈起,进行了大量仔细而抽象的哲学分析,由人的人格和状态谈到人类的自然国家、审美国家和道德国家,由人格的感性、理性及其统一谈到感性冲动、理性冲动及其统一:游戏冲动,由游戏冲动谈到人类的由物质到精神的历史发展,由人类的历史发展又谈到审美外观,由审美外观谈到艺术,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追根溯源、探微洞幽之中,席勒发现了美的真谛,美是活的形象,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艺术是审美外观,审美外观是美和艺术的本质,因此,美和艺术就是引导人们由自然王国进入审美王国,再到达道德王国,使人得到真正自由的唯一途径。翻开席勒的每一篇散文,哪怕是一篇短简,其中都闪烁着思辨理性之光。 然而,我们切切不可忘记了席勒毕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思辨理性,虽然有时会破坏他的诗性直觉或感情,可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却与诗情直觉融化成了审美外观,进入了游戏冲动的审美化境,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成为了诗化哲理散文。读一读《曼海姆古代艺术珍品陈列室》、《审美教育书简》以及本书中的任何一篇文章,你都可以感受到席勒的散文是那样完美地把诗化和哲理化统一起来了。当你沐浴在地中海之滨希腊岛的明媚阳光之下,感受着希腊民族的人性完整,沉醉在希腊艺术珍品的美和魅力之中时,同时也就领悟了席勒的人道主义理想和美学观念,理解了席勒对现实的批判和理论的追求,从而也就可以直觉式地把握住席勒关于美和艺术的诸种具体特点。席勒的散文,就是这样以诗意的、诗化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把席勒的哲理思辨、理性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席勒的哲理思辩和诗意追求的某些历史的局限。席勒生活在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那时,幅员并不很广的德意志土地分裂为三百多个小诸侯国,经济衰退,文化落后。恩格斯说当时德国的状况是:“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席勒在符腾堡公国中的亲身经历也感受到了当时德国的可怜、畸形、落后,因而他要求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主义、人道主义理想。不过,他用来分析解剖当时社会的思想武器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是历史唯心主义,是启蒙主义者的美好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也就是那被他美化、理想化了的早已逝去的古代希腊奴隶社会,而他坚决反对以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手段来改造旧社会,只主张用温和的改造人性的美和艺术来匡正旧社会并创建新社会。因此,席勒也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空想,他所设计的新的阶级的人是一种很难生存于现世的人,他的理论不过是纠正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正是这些历史和思想的局限,使得席勒的散文显露出某些抽象晦涩的毛病,有时会令人感到难以理解和很难自圆其说。虽然有时诗意的跳跃会给作者以一些便利,给读者某些启迪,但是最终会使人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理论失落和若即若离的理论困惑。 席勒的散文,在内容上来看,绝大多数是美学文章。这主要是因为席勒本人是一位文学家,他所关注的首先是文学艺术,而通过文学艺术的关注走向了以艺术为中心研究对象的美学。另外,这也是在当时康德哲学和美学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康德的哲学和美学是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总结性探索,它要以自己的哲学和美学体系来弥合和统一当时流行的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两大对立思潮,而且康德是在自己的美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寻找到了人类自身的完整发展道路。因此,当席勒于1791年得到了刚刚出版的康德的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1900)的时候,他立即投入了关于美学的继续思考,并且在得到丹麦王子奥古斯腾堡公爵的三年固定资助(三千塔勒)以后,便写下了最负盛名的《审美教育书简》(1794)。 席勒的散文,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是书信体文章和论说体文章。关于席勒散文的论说体的问题,在前面谈到席勒散文的哲理思辨色调时实际上已经说明了。既然席勒要表述自己关于哲学、美学和历史的理性思考,自然也就要写论说体的散文了,而把抒情的任务放在了自己的戏剧和诗歌之中了。然而,席勒的最负盛名的美学论文,像《审美教育书简》,还有《论美书简》、《曼海姆的古代艺术珍品陈列室——一个丹麦旅游者的书信》,为什么又要以书信体散文来写呢?大概地说来,首先,这是因为书信体文学是十八世纪文学中比较流行的文体,像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英国通讯》,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维兰德的《故世者写给未亡朋友的信札》,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哥尔德斯密的《中国人信札》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书信体小说,而席勒却侧重于采用了书信体散文。其次,那就是因为书信体散文可以比较自由地叙写、表述自己的思想及其形成过程,而且能够比较亲切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自己的理论体系,使人感到一种思想交流的愉快。这样也就可以避免了那种正襟危坐,满脸严肃,刻板矫饰的论说形式所带来的隔膜感。这也许是构成席勒散文的诗意化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哩。 译者接触席勒的文学作品虽然很早,但是接触席勒的散文却是比较晚的事,因为席勒的散文作品一直翻译得很少,连他的最有名的美学论文《论美书简》、《审美教育书简》、《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等三篇散文,在我国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译本,更谈不上有一本较完整的《席勒散文选》了。我接触到并下决心翻译席勒的散文,完全是为了撰写我在复旦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的毕业论文《席勒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这样,手头就积累下了一堆席勒的散文译稿,并且编了一本《席勒美学论文选》,然而此书的出版却遇到了一些困难。而正在这时,我到上海参加蒋孔阳先生主持的“八五社科国家基金项目”《西方美学通史》的编写讨论会,几天紧张的会议使得我无暇去拜望一些令我尊敬的师友,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在离开上海返回武汉的前一天晚上给他们分别打了电话,以表示歉意和遗憾。这些令我尊敬的长者之中就有著名的翻译家钱春绮先生。寒暄之后,他在电话中询问起我的近期学术打算,也关切地问及《席勒美学论文选》的出版情况,我便把出版困难之处如实相告。钱先生立即表示愿意为我与、百花文艺出版社联系,先编选一本《席勒散文选》加入该社编辑的外国名家散文丛书之中。我回到武汉不久便分别收到了钱先生和百花文艺出版社谢大光先生的信,很快就确定了《席勒散文选》的编选事宜。这样,我从我的一堆席勒散文译稿中,分别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有戏剧评论,诗歌评论,美学论文,还特意新译了《曼海姆的古代艺术珍品陈列室》以及十二篇有关席勒生活的书信,就编定了这本《席勒散文选》。因此,这本散文选与《席勒美学论文选》就有了区别,其中有相当多的篇章是后者所没有的。而《席勒美学论文选》中也有好几篇重头美学文章也因篇幅稍大而未编入前者之中。之所以如此处理,就是因为在我编这本散文选时据说承蒙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王炜先生的多方努力,原西方学术文库中的几部译著已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接受出版了,其中就有《席勒美学论文选》。 经过了一个暑假的艰苦努力,冒着武汉火炉的酷热,到今天为止,我终于编定了《席勒散文选》。从以上所述的编选过程可见,如果没有钱春绮、谢大光两位先生的鼎力相助,这本散文选是绝对不可能问世的。从此书的原始译稿的积累来看,当然我还应感谢我的恩师蒋孔阳先生以及我的同学朱立元和曹俊峰,是他们为我选定了席勒美学研究的课题。王炜先生曾经对我的译稿进行过审核,并提出过一些极宝贵的修订意见,在此,我也一并致谢。此外,刘小枫先生也曾为拙译提过一些宝贵意见,理应感谢。最后,我还必须感谢我的妻子黄敏,如果没有她的支持、关心甚至自我牺牲和奉献,包括这本散文选在内的我的一切学习和科研的成果都是不可能产生的。 张玉能 1995年9月10日教师节 于桂子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