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前苏联作家,在前苏联文学界,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独树一帜,影响至今不衰。本书选译了巴乌斯托夫斯基1935—1964年,即其创作成熟时期的24篇散文作品,基本代表了作家富有浪漫情调的特殊风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新译/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前苏联作家,在前苏联文学界,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独树一帜,影响至今不衰。本书选译了巴乌斯托夫斯基1935—1964年,即其创作成熟时期的24篇散文作品,基本代表了作家富有浪漫情调的特殊风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 内容推荐 译者潘安荣先生四十多年前曾参预收录中短篇小说的《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的翻译,对这位抒情散文大师的作品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此次精心选译巴氏的散文代表作汇成一集,列入“外国名家散文丛书”出版,总算了却了译者、编者和读者多年的心愿。 目录 獾鼻(1) 黄光(5) 米哈伊洛夫树林(12) 水彩颜料(23) 碎糖块(31) 伊萨克·列维坦(39) 梅晓拉地方(65) 鲑鱼游窜的小溪(106) 老屋的房客(112) 灰骟马(120) 钩花工娜斯佳(125) 雪(131) 独角犀的奇遇(141) 沃罗涅日的夏天(147) 闲话钓鱼(154) 钓鱼大族(160) 泛滥的河水(168) 一篮云杉球果(197) 速度的风(208) 一篇小说的诞生(248) 穿旧军大衣的老头(259) 一粒沙(2751 巴黎掠影(281) 伊林深水潭(321) 译后记潘安荣(334) 试读章节 湖边水面上黄叶漂积,一大片一大片的,多得无法垂钓。钓线落在叶子上,沉不下去。 我们只好上了老朽的独木舟,划到湖中心去。那儿的睡莲已将凋谢,蔚蓝色的湖水看去像焦油一样,黑亮黑亮的。 我们从那儿钓来一些河鲈。它们给放在草地上,不时地抽动,闪闪发光,有如童话中的日本公鸡。我们钓到的还有银白色的拟鲤,眼睛像两个小月亮的梅花鲈以及狗鱼。狗鱼向我们露出两排细如钢针的利牙,碰得咯咯作响。 时值秋天,阳光明媚,也常起雾。穿过光秃秃的林木,可以望见远处的浮云和浓浓的蓝天。到了夜间,我们四周的树丛中,星星低垂,摇曳不定。 我们在歇脚的地方生了一堆篝火。这篝火是成天烧着的,而且通宵不灭,为的是赶狼——远处湖岸上,有狼在轻轻哀嚎。篝火的烟味和人的欢叫,使它们不得安宁。 我们相信,火光能吓走野兽,但是有一天晚上,篝火旁边的草地里,竞有一只什么野兽怒冲冲地发出嗤鼻声。它不露身子,焦躁地在我们周围跑来跑去,碰得高草簌簌地响,鼻子里还嗤嗤作声,气恨恨的,只是连耳朵也不肯露出草丛。 平锅上正煎着土豆,一股浓香弥漫开来,那野兽显然是冲着这香味来的。 有一个小孩子同我们做伴。他只有九岁,但是对于夜宿林中,秋天劲烈的晓寒,倒满不在乎。他的眼睛比我们大人尖得多,一发现什么就告诉我们。 他是个善于虚构的人,但我们大人都极喜爱他的种种虚构。我们绝不能,而且也不愿意捅穿,说他是一派胡言。他每天都能想出些新花样:一会儿说他听见了鱼儿喁喁私语,一会儿又说看见了蚂蚁拿松树皮和蜘蛛网做成摆渡船,用来过小溪。 我们都假装相信他的话。 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很不平常:无论是那一轮姗姗来迟、悬挂在黑油油湖面上的清辉朗朗的月亮,还是那一团团高浮空中、宛若粉红色雪山的云彩,甚至那已经习以为常、像海涛声似的参天松树的喧嚣。 孩子最先听见了野兽的嗤鼻声,就“嘘、嘘”地警告我们不要作声。我们都静了下来,连大气也不敢出,尽管一只手已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拿双筒猎枪——谁能知道那是一只什么野兽啊! 半个钟头以后,野兽从草丛中伸出湿漉漉、黑黢黢的鼻子,模样像猪嘴。那鼻子把空气闻了老半天,馋得不住颤动。接着尖形的嘴脸从草丛中露了出来,那脸上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好不锐利。最后斑纹的毛皮也现了出来。 那是一只小獾。它蜷起一只爪子,凝神把我们望了望。然后厌恶地嗤一下鼻子,朝土豆跨前一步。P1-2 后记 自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了《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了他的《金蔷薇》以后,巴乌斯托夫斯基获得了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他对我国当时的青年作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隔四十年,我们再向读者推出巴乌斯托夫斯基一本小小的选集。 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巴乌斯托夫斯基于1892-年生于莫斯科一位铁路统计员家里。家里人喜爱文学、艺术和戏剧,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青少年时代在乌克兰度过。基辅第一古典中学(必修古希腊语、拉丁语及古希腊、罗-5文学)毕业后,进基辅大学学习了两年,然后转到莫斯科大学学习。上中学六年级时,父亲去世,他课外兼当家庭教师,供自己读书和生活。上中学毕业班时,写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上前线当了卫生兵,后来在各地当过工人,电车司机,水手,记者。 回到莫斯科后,迎来了十月革命。他在莫斯科多家报社当过记者。20年代他去了南方,先后在奥德萨、巴统、苏呼米、第比利斯、埃里温、巴库及高加索其他城市报社当记者。 1923年又回到莫斯科,成了俄罗斯通讯社的编辑和记者。1925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相逢的船》。1932年写出成名作《卡拉布戈兹海湾》,此后辞去公职,当了专业作家。《卡拉布戈兹海湾》和1934年出版的《柯尔希达》这两本写改造大自然的中篇小说,成为前苏联30年代文坛上的大事,使巴乌斯托夫斯基名闻遐迩,同时标志着他进入创作上的成熟期。 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年近三十的他发现了莫斯科近郊一个叫梅晓拉的荒凉地方,这个俄罗斯中部地方一下子永远地把他迷住了,使他感到这才是他真正的故乡,感到自己才是地道的俄罗斯人。他在这里常住,写出了《森林的故事》等许多名篇。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还有写十二月党人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故事》 (1938年),写文学创作的散文集《金蔷薇》(1955年),长篇自传体小说《生平故事》(1945—1963年),大量短篇小说,随笔,剧本及论文,等等。前苏联时期最后出版的文集共有九卷(1981—1986年)。 巴乌斯托夫斯基是写抒情散文的大师,在前苏联文学界独树一帜,形成所谓“巴乌斯托夫斯基派”,后继者有邦达列夫(《热雪》,《岸》),纳吉宾(《来自前线的人》等),巴克兰诺夫(《一寸土》,《一死遮百丑》),卡扎科夫(《在铁路小车站上》,《北方日记》)等不少名家。 巴乌斯托夫斯基把自己的作品分为三个系列。第一为“南方”系列,包括《卡拉布戈兹海湾》和《柯尔希达》等作品。第二为“北方”系列,与他到过卡累利阿,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普斯科夫,普希金的米哈伊洛夫村等地有关,包括《北方的故事》,《米哈伊洛夫树林》,《碎糖块》等作品。第三为“梅晓拉”系列。这是巴乌斯托夫斯基最多产、最主要的创作阶段。作品有:《梅晓拉地方》,《森林的故事》,《伊萨克-列维坦》,《一篇小说的诞生》,《夏日》,《破旧的小船》,《宝藏》,《电报》,《十月的一夜》,《野蔷薇》,《在俄罗斯内地》,《独赏秋色》,等等。 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我的创作生涯,始于这样一种愿望,就是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见识,到处漫游。将来想必也会如此结束。”俄罗斯的南方、北方、中部,以及一些东西欧国家,他或久住,或短暂逗留,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处于经常漫游之中。他说:“漫游的诗意同没有粉饰的现实融合起来,为做书炼出了最好的合金。[我的]每一部中篇小说,每一篇短篇小说,都有漫游的足迹。”因此他把作品分为三个系列,是很自然的。 贯穿巴乌斯托夫斯基作品的一条主线,是人与大自然的主题。他是通过俄罗斯大自然来表现俄罗斯人的。他对大自然的着墨,既多又美。 巴乌斯托夫斯基作品让人感受到的最大特点,在乎一个“情”字。他写人,写草木,写动物,写大自然时,都透出浓浓的情来。他的作品不追求写轰轰烈烈的事件,写 即使身处国外美丽的地方,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思念着俄罗斯,在《巴黎掠影》中写道: 身处巴黎,我有时清晰地想象着梅晓拉这个地方。我喜欢回忆起它来。我已经思念它了……熟悉巴黎,却为我对俄罗斯地方的爱恋之情增添了特殊的魔力。我知道,我回到祖国时,头脑中将装满不仅关于巴黎。而且关于其他国家的知识。然而到那时,踏上故土,我便会对潮润的小小赤杨树叶上每一条脉络都感到最强烈、最温柔的爱,到那时,我便会认清终极的、不可替换的俄罗斯之美…… 这个“情”字,从某方面说来是巴乌斯托夫斯基自己所谓的“浪漫主义情调”或“浪漫情调”。他说过:“我觉得我的散文的一个特色,是它的浪漫情调。这当然是性格的特点。要求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作家,放弃这种情调,是荒唐的。这种要求只能说是无知。浪漫情调同对于t粗糙’的生活的强烈兴趣以及对于它的爱,是并不矛盾的。在现实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除少数例外,都埋着浪漫情调的种子。” 巴乌斯托夫斯基青少年时代曾迷恋过异域情调。对现实生活中的美视而不见,脑子中净想象着从未见过的诸如大西洋海景,热带风光以及其他种种奇异景物。这种迷恋在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早期作品中曾有反映,使他的创作陷入了危机。等到他意识到了自己不懂现实生活以后,“毫不可惜地把过去硬写出来的东西付之一炬……十年之久没有握笔,漫游各地……换了许多职业,贪婪地吸收周围所见的一切”。 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巴乌斯托夫斯基认识到现实生活比想象的世界更丰富,更有意思,终于放弃了异域情调。他说:“异域情调本身是脱离生活的,而浪漫情调却牢牢根植于生活,并且以它的宝贵的液汁为营养。我放弃了异域情调,但是没有放弃浪漫情调,也永远不会放弃它——不会放弃它那一团起净化作用的火,对于人性的激情,和心灵上的慷慨,不会放弃它那永不安静的状态。”“浪漫情调不允许人虚伪、无知、胆怯和残酷。浪漫情调中蕴含着使人高尚的力量”。 在梅晓拉地方有了体验以后,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笔法也有了变化,写得比较简朴,比较凝练了,抛弃了浮艳之物,懂得了最朴实的心灵和最不起眼的东西的力量和诗意。 巴乌斯托夫斯基还认为:“一切东西都具有浪漫性,尤其是科学和知识。一个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感受得愈深,诗意便把他包围得更紧,他也就愈幸福……”这就说到巴乌斯托夫斯基作品的另一个特色了,那就是知识在创作中的作用。在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中,植物的名称和特性,景物的描写等等,都是很内行准确的。强调知识,非但不会破坏诗意,而且正好相反,“人类知识的任何领域,都蕴含着无穷的诗意。诗人们早该懂得这个道理了。倘若诗人们熟谙天文学,他们所喜爱的星空题材便会写得更加宏丽得多”。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更强的艺术洞察力和感受力,才能有更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因此,“知识好比是植物的块茎。从这里面可以长出从未见过的开不败的想象之花”。巴乌斯托夫斯基甚至告诫人们:“不懂得林中空地和沼泽上都长什么草,天狼星从哪儿升起,白桦树叶和山杨树叶有什么区别,起什么风会下雨或干旱,会是阴天或晴天……就不要写书。” 还值得一提的是,循着“人与大自然”的主题.出于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爱,巴乌斯托夫斯基早在50年代初的作品中就经常写到人在自然界合乎理性的活动的问题,呼吁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自然美,不仅保护它避免发生天灾,而且避免现代文明的不合理发展。巴乌斯托夫斯基以他的德高望重,甚至把批判的矛头公开指向当时滥伐一地树木的前苏联科学院。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这些文字,今天读来似乎正好为我国的某些不良现象说话,令人激动不已。 我能译出《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新译》这本书,首先应该感谢前苏联文学出版社。该社于1985年送给我一套新出版的九卷本巴乌斯托夫斯基文集(50年代出版的文集是六卷)。我陆陆续续花了一年余暇,慢慢品赏了全部文集。 我青年时代曾译过巴乌斯托夫斯基较长(14万字)的中篇小说《森林的故事》(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中),对这位作家有过初步的了解。这次选译的24篇作品,倒不是依据前苏联评论家的评定,而全然是凭我自己的喜好。也许这里有着两国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缘故。 这24篇作品,写作的时间是从1935年(作家43岁)到1964年,是作家进入成熟期以后的作品。我就根据写作时间的先后,在本书中作了排列。这些作品所写的,有普通人物,有领袖、作家、画家,有动物、景物,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梅晓拉地方》),甚至有写钓鱼的。作品的体裁有小说、散文、随笔、童话、游记等。我感到篇篇情浓意深,足可代表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特殊风格。 24篇译文中,《泛滥的河水》曾在《译林》杂志1992年第2期上发表过,《一篮云杉球果》曾在《苏联文学》1982年第4期上发表过。此外,《一篮云杉球果》和《雪》两篇作品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重复(前一篇在该选集中译为《一篮枞果》)。我考虑到该书是四十年前译的,今天似有重译的必要,而且我非常喜欢《雪》,《一篮云杉球果》又曾译出发表过,实在舍不得割爱,也就收在这里了。 除《一篮云杉球果》,《泛滥的河水》以及《伊萨克·列维坦》三篇译于80年代初以外,其余作品大致于1991年到1993年陆陆续续译出初稿,于1996年慢慢改定。 潘安荣 1997年1月1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