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一个“没人能比的艺术家”。他不仅创作出了《变色龙》、《套中人》等举世闻名的集幽默、哲理于一身的短篇小说,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精彩。本书是契诃夫的文学创作备忘录,快随本书一起感受契诃夫的创作历程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契诃夫手记/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安东·契诃夫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一个“没人能比的艺术家”。他不仅创作出了《变色龙》、《套中人》等举世闻名的集幽默、哲理于一身的短篇小说,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精彩。本书是契诃夫的文学创作备忘录,快随本书一起感受契诃夫的创作历程吧! 内容推荐 契诃夫是俄国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其作品集幽默、含蓄、辛辣、哲理于一身,在世界文坛具有广泛的影响。 契诃夫的散文也以思想深刻,语言凝练,风格独特而见长,是时代精神和作家心灵的真实再现。 目录 新版题记/贾植芳(1) 译者前记(7) 手记(3) 题材·凝想杂记·断片(97) 日记(113) 补遗/江礼旸 译(129) 附录一契诃夫的临终/奥尔加·克宜碧尔·契诃娃(237) 附录二契诃夫和他的作品中的题材/米哈伊尔·契诃夫(239) 附录三契诃夫年谱(249) 我的三个朋友/贾植芳(262) 试读章节 基施是一个固定的、终身的大学生。 她对雅尔采夫说:“您真是一件衬衫。” 弟弟为人民而写作。 他想起,最近一段时间,他的心情从来没有好过。 姐姐死后,我就给姐夫寄钱。 住在仓库里的孩子们被毒打。 他竭力打听,大公司的百年纪念会什么时候举行,为的是到那时他可以为贵族跑跑腿。 她的穿着都是莫斯科式的,还到莫斯科去学习,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取悦于他。 妹夫在晚饭后说:“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个尽头。要懂得这一点:如果你爱上了谁,你就将痛苦、犯错误、后悔莫及;如果你失恋了,要知道,这一切就将化为乌有。”头发斑白的妹夫有个情妇。想当年他还是个很俊的美男子呢! 妹夫不大喝酒,甚至什么也不喝。他不喝酒,但却把钱花光了。 他结婚时来找我借钱。但我很清楚,这钱他只有到来世才能还我。你们都喜欢我弟弟,可是这么一来,我只好痛苦地来看你们了。 P136-137 序言 这本小书是契诃夫死后,由他的夫人、俄国优秀的演剧家奥尔加·克宜碧尔·契诃娃经手整理出版的。无疑地,这本小书的出版,为研究契诃夫的人们贡献了一种财富,因为它是契诃夫创作成熟期的作品的索引,我们从这里可以发现他的许多名作的影子来。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练习写作的人,这是一种可贵的帮助,——如何把生活的现实表现为艺术的真实,就是说,作家带着自己的目的意识性,如何认识生活,把握生活,描写生活的过程,从这里可以获得一些借鉴和参考。从这本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契诃夫如何以他的庄严的人格力量和乐观主义,站在19世纪80年代的黑暗反动的俄罗斯现实中,坚信着人类美好的明天的形象,——作家的生活态度,和他的片言只语中所闪烁的、根植于崇高的道德心灵散发出来的作家的智慧的光芒,以及那深刻的人生批评和社会批评力量。 《手记》,这是契氏在他的严肃正直的生活中随手记下来的瞬间的感触,将来作品的腹稿,速写,也包括了他的读书心得,以及从别的作家的著作中所抄录的拔萃。《手记》的时间,是从1892年到1904年,也就是他从库页岛旅行回来的第三年,即写了名作《邻人》、《六号病室》等那一年起,到《樱桃园》上演那一年,即他死的那一年为止的期间。这是他在创作上最成熟的时期。 另外,在契氏所遗的手稿中,发现了一包题为《题材·凝想-杂记·断片》的稿子,内容一如《手记》,年代也大致相同。 这些笔记式的东西,契氏看得很贵重,他把它当作特殊的笔记本,其中大部分写得都很工整;凡是已在作品中使用过的部分,他都亲手把它涂掉了,至于在作品中变化了样子而使用过的部分,则仍旧保留着。感谢编纂者的周详的努力,使我们今天有机会看到这个笔记的全貌,例如《三姐妹》的台词,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契氏创作过程之一斑。 《日记》部分则是从1896年到1903年的东西,即是他写了《我的生活》,发表了《海鸥》那年起,到写了《新娘》、《樱桃园》那年为止的期间。这里译出的部分只是一个抄本,但是内容和体式和前两部分酷似,联合起来加以研究,更可以较深入地看到契氏的生活和文学风貌。 译文所依据的主要是日本神西清氏的日译本(东京,创元社版,1938年刊),是个订正本。神西清氏是日本优秀的俄国文学研究者,也是俄国文学的翻译家,他对于屠格涅夫和契氏都有独到的研究著作。一般评价,他的译文还算严谨。另外,也参照了S.S.Koteliansky和L.Woolf。合译的英译本,这两个译者合作所译的英文版俄国文学著作,在我们也不算陌生,但好像是一个人口述一个人执笔那样的合作者,译文和日译本比较起来,不仅在篇幅上少了一些,而且内容上也有些差别。一般地说,英译本不如日译本细致、完整,有的意义则恰巧相反,这两个英译者好像采用的是意译的办法。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凡是两种译本有差异的地方,都反复斟酌,加以取舍,大体上是依据日译本译的。《日记》部分,为英译本所无,完全是根据日译本译的。注释方面,英译本较少,所以大部分是来自日译本,至于译者自己所加的注释,则都加以标明。 这本书俄文初版本的出版期间,是1914年,即十月革命以前的三年,契氏死后的十年。译者曾到国际书店去找过原文本,但不可得,所以现在只好暂以这个转译本为满足了。 关于两个附录,也是为了前述的目的——认识契氏的生活和创作过程,临时译出加进去的,一篇是契氏夫人的著作断片,一篇是契氏的弟弟米哈伊尔·契诃夫(MichaelP.Tchekhov)在革命后的1923年写的,米哈伊尔写过一本契诃夫事迹,是一本研究契氏的很好的著作。这两篇译文,是根据S.S.Koteliansky和Philip Tomlinson所辑译的英文版《契诃夫生活和书信》(The Life and Letters Of AntonTchekhov,Cassell&Co.Ltd.London 1928)一书译出的。这里面还有米哈伊尔写的另一篇《契诃夫与戏院》,因为怕篇幅太多,所以不加进去了。 这是一本难译的书。对于在翻译过程中为我解决疑难的朋友们,谨在这里致谢。译文中不妥当的地方,还希望读者和专家予以指正。 译者 1952年9月末在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