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梅尔·卡达莱描绘出了完整的阿尔巴尼亚文
化——包括它的历史。它的热情,它的传说,它的政
治和它的灾难。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是一
位世界性的作家。
——约翰·凯里(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卡达莱是欧洲文化热情洋溢的守护者,他是阿尔
巴尼亚人,也是法国人;他有欧洲的心怀和世界的精
神。
——弗朗索瓦·奥朗德(法国前总统)
卡达莱有一种写起比喻来举重若轻的天赋。
——《纽约时报》
无论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哪种语言,他都是最引人
注目的作家之一。
——《华尔街日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娃娃/蓝色东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书评(媒体评论) 伊斯梅尔·卡达莱描绘出了完整的阿尔巴尼亚文 化——包括它的历史。它的热情,它的传说,它的政 治和它的灾难。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是一 位世界性的作家。 ——约翰·凯里(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卡达莱是欧洲文化热情洋溢的守护者,他是阿尔 巴尼亚人,也是法国人;他有欧洲的心怀和世界的精 神。 ——弗朗索瓦·奥朗德(法国前总统) 卡达莱有一种写起比喻来举重若轻的天赋。 ——《纽约时报》 无论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哪种语言,他都是最引人 注目的作家之一。 ——《华尔街日报》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回忆的光晕(中译本前言)/ 张雯琴 宋学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精彩页 一九九三年四月的一天,远在地拉那的弟弟打来电话,说母亲病重,快不行了。 我和妻子海伦娜立即从巴黎出发,乘坐最快的航班回家,希望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几周前,为了得到更好的照顾,母亲被接到了位于切马尔·斯塔法路上的姨母家。我们到家时,母亲还在,不过已经没了意识,处于昏迷状态。 是我的表弟贝斯尼克·道比去接的母亲。他告诉我,他双手抱着母亲,抱了一路,就这么接回了家。他说这么做是因为路程很短,不过就是从德巴尔区的街道到切马尔·斯塔法街的高处那么远。他还说:“你母亲真是太轻了。” 似乎想凸显解释的合理性,同一句话,表弟重复了好几次:“怎么可能这么轻!我感觉她轻得就像一张纸。” 像一个碎纸片做的娃娃。 我不确定最后这句话是表弟说的,还是从我自己脑袋里突然蹦出来的。但我并不惊讶,这想法似乎早已存在。 我仿佛回到一个熟悉的、经常出现的场景:我的女儿们围着我的母亲玩娃娃。母亲很有耐心,她就静静地待在那儿,一动不动。女儿们一边给奶奶的头发系上各种各样的发带,一边说:“奶奶,您别动哦!” 海伦娜感到有些难为母亲,她想让女儿们停下来,但孩子们并不愿意,说是经过奶奶同意的。母亲倒是不在意,反而很开心。 母亲的确很轻。家里的木梯有些年头了,踩在上面总会嘎吱作响。但母亲上楼梯时却从来不会发出声音,因为她的步子,连同她的衣服、声音,甚至是她的呼吸,都很轻。 小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和所住的街区学过一些关于“母亲”的诗,也学过一些描写没有母亲的孩子的诗,“丧母”这类词在后者中经常出现,仿佛要将人的灵魂撕裂开来。我所在的班级应该没有这样的孩子,就算有,他们也都把秘密藏在心里。我的一个同学说,没有母亲是可耻的,而另一个班上的男孩却并不同意,他觉得没有父亲才可耻。我的两位女生朋友,伊尔波利亚和艾拉·拉伯韦迪,对这两种说法都不以为然,因为在她们看来,我们不仅分不清什么是“耻辱”,什么是“怜悯”,甚至根本不理解这两个词的意义。 因此,有关“母亲”的问题并不简单,而且这样的问题还分许多不同的情况。“亲爱的妈妈,我的妈妈,你的身上散发着香气,你是世间最美好的存在,”虽然我们从小就这么唱,但却没什么用,因为总有一些母亲的脸上挂着失望的神情。有些人看到自己的母亲年华逝去,尽管不承认、也并不觉得她们变成了老太婆,却依旧会感到忧伤。不过,比起旁边街区的学校,这都不算什么。在那个学校,有两位母亲都没和孩子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帕诺·伊克斯的情况更惨。一天,他哭着来到学校,因为上学的路上有人说他是“妓女的儿子”。他难过得不行,后来伊尔波利亚和艾拉·拉伯韦迪安慰他,这才平静下来。她俩告诉帕诺·伊克斯,经常用“女”字结尾的词形容别人母亲的人,自己心里肯定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那之后不久,我觉察到我和母亲之间也存在着问题,虽然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主要因为她太轻了,在我眼里,她就像一张纸,或一片石膏。其实那些有关“母亲”的诗歌里经常写到类似的意象,比如乳汁、乳房、母性气味和温柔,我一开始不太理解,之后才渐渐明白,只是在我母亲身上并不容易察觉。 P1-3 导语 《娃娃》为卡达莱献给母亲的回忆之作,展现了巴尔干半岛古老的家庭传统和家族文明。 卡达莱的全新一部中篇著作(发表于2015年),回忆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以及初入文坛的境况。 《娃娃》是“蓝色东欧”系列截至目前首次引进的卡达莱非虚构作品。 序言 回忆的光晕 张雯琴宋学智 伊斯梅尔·卡达莱于一九三六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南 部山城吉诺卡斯特,是阿尔巴尼亚当代作家、诗人。《娃 娃》问世时,作者已年近八十,因此,这部作品的主题和 内容,与作者早期的成名作及以往大部分作品,有很大的 不同。《亡军的将领》是一部荒诞的史诗,卡达莱未曾经 历战争,却能够别具匠心地选取视角切入,为描写战争提 供了新的样本;《破碎的四月》讲述的是世代血仇,用时 间跨度为一个月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困境与 悲剧;《梦幻宫殿》里的世界是虚构的,却映射了某种真 实的极权统治,艺术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为世人敲响警钟 。与这些或气势磅礴或高深莫测的前作相比,《娃娃》这 部回忆母亲之作显得精致而淳朴。卡达莱仿佛不愿一挥而 就,只想回到少时,慢慢品味故乡的人和事。 作者在《娃娃》中还原了记忆里的吉诺卡斯特,阿尔 巴尼亚南部的一个中世纪古城。因为是山城,所以那儿的 街巷总是陡峭崎岖,纵横交错地编织在一起,道路旁满是 坚固的房子,时而热闹,时而静谧,卡达莱由衷地觉得, 这些都是《娃娃》中特有的风情源头。他的母亲就生活在 这样一个硬邦邦的城市里,但她的身形却与之格格不入— —“轻得就像一张纸”,于是卡达莱戏称她为“娃娃”。 在他眼中,母亲不仅身材瘦弱,就连性格也十分别扭,唯 唯诺诺,没有主见,却又难以相处。母亲的婆婆是家喻户 晓的精明人,令人畏惧,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娃娃” 愈发显得平庸、渺小,像是一去不复返的阿尔巴尼亚的缩 影。卡达莱以“娃娃”为中心,用笔编织出一张人际关系 网,叙述了自己与“娃娃”、“娃娃”与他人、自己与他 人之间的种种往事。这些事是卡达莱对少年时期的纪实, 却又散发着作者一贯的神秘气息。例如母亲与父亲的结缘 是令人不解的:“娃娃”的家族人丁兴旺且生活富足,反 观父亲这边的亲人却所剩无几,生活上更是拮据。婆媳关 系也是紧绷的,以至于作者的父亲不得不充当起仲裁者的 角色,日复一日地为两个女人的冲突做出裁决。卡达莱少 年时期便在写作上崭露头角,他反对束缚,寻求解脱、自 由,这样一个力争有所作为的少年在故乡成名了,但成名 的方式令人啼笑皆非,竟是源于一次乘坐出租车的经历。 更令作者意外的是,自己的优秀,不但没让母亲感到骄傲 ,反而刺激到了母亲,让她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自卑与恐惧 ,一直陷在自己的执拗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儿子成家 之后,她也变成了从前婆婆的样子…… 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件有悖常理的事情,作者一点一点 地向我们讲述了他在故乡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是卡达 莱的回忆录,也是他的成长史。虽说这是卡达莱在创作主 题上的一大变化,但其风格和手法却承袭以往的特色,依 旧是以十分新颖的角度切入并深入,依旧是充满黑色幽默 和反讽的描写,这样的卡达莱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不论是 描写母亲,还是描写青年时期的自己,作者对内容的选取 都是既有代表性又有个性风格的。例如在刻画母亲时,他 能准确地捕捉到母亲的身形特点,用贴切的比喻让这个角 色跃然纸上: 像一个碎纸片做的娃娃。 家里的木梯有些年头了,踩在上面总会嘎吱作响。但 母亲上楼梯时却从来不会发出声音,因为她的步子,连同 她的衣服、声音,甚至是她的呼吸,都很轻。 另外,作者选取了母亲不同人生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 事情,以此展现母亲更加脆弱的灵魂,如婚后第一次回娘 家、儿子成名后她却担惊受怕起来等等。作者记录下了青 年时期对母亲的感受、自己的青涩与不羁。尽管满是对母 亲的不理解,可如今诉诸文字时,却不由得给回忆蒙上了 一层温柔的光晕。 卡达莱当然是想借《娃娃》来纪念母亲的,也以此探 讨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他和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有这样 的共鸣:母亲像是黑夜,难以捉摸,难以辨认。与此同时 ,作者在描写各类情感之外,不忘提及故乡纷乱的历史和 陈旧的习俗,例如新妇在成婚之初要受到男方家所有女眷 的窥视,在年迈后闭不出户等,这些都是对女性要求过于 严苛的表现;另外,作者还揭露了专政制度下作家的艰难 境况,他在莫斯科高尔基作家学院求学的过程中,发现那 里的学生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很难保有纯粹的写作 目的,一个个像是“染上了精神分裂症”。这些看似用来 衔接回忆的事件,恰恰是卡达莱赋予《娃娃》的更深刻的 主题。在手法上,卡达莱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比喻,来体 现无处不在的荒谬。“娃娃”是脆弱的,但卡达莱却又时 常被她莫名的温柔吞噬;父亲在家里的角色是“审判员” ,“娃娃”和“奶奶”的关系可想而知,父亲的角色特征 也一目了然。此外,作者对自己小有名气后的膨胀心态也 毫不避讳,自我刻画,不留余地。 于卡达莱个人而言,《娃娃》是他的回忆之作,是他 对母亲、故乡以及年少的自己的追忆,但展现在我们面前 的,实则是一场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地域风情、文化盛宴。 作者为回忆性小说提供了新的角度,读者能从小说中了解 到更立体的卡达莱,成为卡达莱一路走来的见证者。 二○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于南京 内容推荐 《娃娃》为卡达莱献给母亲的回忆之作。母亲在十七岁的花季之年嫁入卡达莱家族,住进这座祖宅,成了卡达莱夫人,而“娃娃”则是她的别称。母亲来自富有的道比家族,而卡达莱家族却恰恰相反,贫富差距,让母亲不得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处于错综复杂的婆媳姑嫂关系之中。卡达莱描绘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通过孩童的眼睛,透视女性在家族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灵魂作用,并展现了巴尔干半岛古老的家庭传统和家族文明。最后,妻子海伦娜回到祖宅,新的轮回即将开始。 伊斯梅尔·卡达莱,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作品在全世界传播,迄今为止已在4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并被改编成电影。二〇〇五年获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娃娃》是卡达莱的新一部中篇著作(发表于2015年),也是“蓝色东欧”系列截至目前首次引进的卡达莱非虚构作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