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远程教育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备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相应地,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远程教育自身有何变化,又该如何应对与发展等问题,都亟须探究与解答。 作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本书主要采用了社会资本和网络社会等新近理论与知识,以远程学习者之间的社会交往作为研究切人点,探究他们建构社会资本的具体过程及其作用与影响。具体来讲,本书将社会资本概念化为信任、社会认同和规范这三个面向。相应地,研究问题也转换成远程学习者究竟如何建构与使用它们以及社会资本对其学习与工作的作用和影响。 本研究选择了一所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省级电大,主要采用族志学这一质化研究方法,对来自该校五个班级的二十八位学生,分别进行了半结构访谈,以及近半年的网络观察(QQ群)。然后,基于对相关文字数据的整理,对以上研究问题分别予以分析和阐释。 总体上,本研究发现远程学习者之间的社会资本正在涌现,它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和工作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首先,远程学习者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交往行为,基于表现、声誉和外表等,逐渐建立起信任;其次,通过不断地、反复地对他人进行识别与比较,从而形成个人和群体的认同;再次,逐渐发展并形成群体规范,对成员的相关行为进行赏罚;最后,在此过程中,这些方面互为作用,相互勾连,远程学习者之间的社会资本亦就此形成。进而,在群体内部,远程学习者通过运用社会资本和其他形态的资本,对其学习与工作等产生了明显与积极的作用——提升学习绩效、到课率以及降低辍学率等;帮助转换工作、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获得应用知识与技能等;提供帮助以适应去镶嵌和再镶嵌的移民过程所带来的社会变动。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网络社会中,远程学习者必须承担高风险,他们必须独立面对和承担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远程教育系统的社会结构也由原来的独立与封闭的洋葱头模型,转向遵循信息技术范式和网络逻辑的灵活与开放的网状结构,远程教育机构也应重新审视其教育目标与教学过程,以大力促进社会资本的发展。 作者简介 陈建,男。华中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巾心研究员、传播学院教师。“e—LPaming大讲堂”发起人和创办人之一。研究领域为网络社会、网络传播和教育技术等,先后参与或主持卜余项围家、教育部和深圳市级科研课题,编著有《技术进步中的现代远程教学》一书。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问题陈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网络社会之崛起 二、社会资本与教育 三、远程学习者的社会资本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评析 第一节 社会资本概念及其理论 一、资本概念及其演进 二、社会资本的理论渊源 三、社会资本概念及其理论 四、社会资本与其他类型资本的区别 五、社会资本、社会资源与社会网络 六、社会资本之概念化:信任、社会认同与规范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教育 一、教育脉络中社会资本研究概述 二、教育场域中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 三、教育场域中各种类型资本间的转换机制 四、社会资本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五、教育脉络中社会资本研究的批判与思考 第三节 网络社会 一、什么是网络社会 二、信息技术范式 三、流动空间 四、无时间性之时间 五、全球化 第四节 网络社会与社会资本 一、互联网与社会资本 二、网络社会与信任 三、网络社会与社会认同 四、网络社会与规范 第五节 网络社会与教育 一、数字化知识论 二、数字化学习之涌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计划 一、研究对象 二、数据的搜集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伦理及研究可靠性 一、研究伦理 二、研究可靠性 第四章 远程学习者之间的信任 第一节 如何理解信任 一、“背井离乡”与“去镶嵌 二、“再镶嵌”与信任 第二节 信任的形成 一、“开放自己”:信任的前提 二、理性、心理和文化:影响信任的因素 第三节 信任的作用 一、去复杂性与稳定 二、团结与合作 三、友谊 小结 第五章 远程学习者的社会认同 第一节 远程学习者的初步认同 第二节 社会认同的基础 第三节 社会认同的建构 一、“学习团队 二、“三人行”学习小组 三、班级认同 第四节 社会认同的后果 小结 第六章 远程学习者的规范 第一节 规范的概念 一、定义 二、类型 第二节 规范的基础 一、行动的外在性 二、确立赏罚内容 三、社会关系 第三节 规范的实现 一、实施奖赏 二、实施惩罚 三、规范内化 第四节 规范的作用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远程学习者社会资本之涌现 第一节 讨论与结论:远程学习者之间的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的内容与表现 二、社会资本的建构过程 三、社会资本的作用与影响 第二节 反思及建议:远程教育、社会资本与网络社会 一、远程学习有风险 二、意见与建议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展望 一、研究贡献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