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思忆流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家荣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吴家荣,教授。曾下放农村当过农民,上调工厂当过工人,恢复高考上了大学。先后在芜湖教育学院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大学文学院任教。安徽大学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创点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出版著作《阿英传论》《中国化文论的历史进程》《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文学思潮二十五年》等近20种,发表文章160余篇。“著书都为稻粱谋”, “百无一用是书生”。 后记 《思忆流芳》是我的一本文艺随笔集,但收在 本书中的文章我以为又并非全是文艺随笔。因为到 底什么是文艺随笔,我这一生学中文、教中文的人 到现在也没完全弄明白。我想大约是那些短小精干 而又有文采,从一点开掘、举两三文坛佳话,说明 文艺现象或文艺理论问题类文章算为文艺随笔最为 贴切吧,当然,还可以包括记述文人逸事、读书感 言等。按此要求,我检视我发表的160余篇文章标题 ,估摸有40来篇能算此类文章,于是就报了本书的 出版选题。当得知书稿获批后,我才仔细审读上述 文章,发现一些写在新时期初,为配合拨乱反正而 批驳极“左”文论的即兴之作,虽在当时还有价值 ,今天看来已时过境迁,未免浅陋而令人汗颜了, 不得不割爱了一部分。补充了一些学术论文,设在 “理论争鸣我见”栏中。好在文艺随笔文体本身就 较为模糊宽泛。 我在高校中文学科任教30多年,发表文章虽为 谋生,但都是自己学术思考的理论结晶,彰显了自 我价值的存在,自有敝帚自珍的喜好。我也偏爱自 己科研之余兴之所至的涂鸦作品。因为涂鸦作品往 往留有真情在,而能勾起我当时境遇、心态的怀想 。这类文章不多,有的甚至未能终稿,现在也无法 续完,因为少了那时的心境与情怀。收在本集中的 文章两类都有,作品绝大部分都作为单篇发表过, 这次能结集出版我十分高兴。书中,既有对老师蒋 孔阳先生、祖保泉先生、王明居先生怀念并追述其 治学之文,也有对一些作家如戴厚英、许辉,文论 家姚文放、曹顺庆、钱念孙等作品的感悟之言,既 有我早期研读中国古代文论的随想,也有以后对当 下文艺现象的思考,还蕉一此旱自一对姜学问颢的 一得乡叩等.汶出寸童都有其同特点.即意横深、 文不甚艰,有一定的可读性。我想,读罢本书,倘 能让读者窥豹一斑,看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论、 创作与时俱进的艰难跋涉与可喜成绩,也就遂了心 愿。 书出版,我真心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感谢安 徽大学出版社的陈来社长、朱丽琴副总编及责任编 辑姜萍女士、马晓波女士。在出书唯利的今天,欣 然免费接受这本注定要赔本的书稿,该有怎样的责 任担当啊! 本书的插页图片均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张明教 授提供,在此一并作谢。 吴家荣 2018年4月 目录 代序:谈谈我的科研之旅 今古人物追思 忆恩师蒋孔阳先生 祖保泉先生的治学之道 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王明居教授的美学之路 “文革”中的阿英 才高八斗、命运多舛的曹植 古代文论偶得 “比、兴”与中国艺术精神 古代文论重视作家主体修养之浅见 刘勰、叶燮论作家修养之异同 由“得意忘言”谈起 刘熙载的“意在笔先”析 苏轼画论的启迪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辨 文心一瓣随想 民俗美的魅力 谈创作过程中的情与理 文学艺术的一切再现都是表现 倾向性寓于真实性之中 谈“审美真实” 典型性格的文化特质 典型性格与性格素 当今文思漫翻议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今文学创作 和谐理念与文学创作 女性主义与新体验小说 略谈现代与后现代 现代性与中国艺术精神 理论争鸣我见 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大陆文学创作的影响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必要性质疑 “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的学理性质疑 “互联网+文学”的艺术特征及其评价标准 朱光潜的另类贡献 ——谈《诗论》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建设的意义 20世纪后半叶美国华人流散文学琐谈 美育是一种爱的教育 美学园地漫步 美育:寓教育于游戏 谈艺术的审美活动 议审美需要与审美价值 博克、康德崇高说之比较 创作论著评论 把世界涂抹上更丰富的色彩——评戴厚英的《归去》 《人种》印象谈 蒯群其人其诗——读蒯群诗集有感 一曲弘扬爱国豪情的颂歌——《孤臣碧血记》评 颠覆与回归——读姚文放教授的《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 原创性的理论建构——评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教程》 寻求中西文化的熔点——评钱念孙教授的《朱光潜与中西文化》 后记 精彩页 先生数十年来在卷帙浩繁的古籍精华中穷源溯流、爬梳钩沉,知识面极为广博。他常说:“识不广、学不博,难免作贻笑大方之论。”先生的文字学、训诂学造诣很深,这对他研究古文论得益匪浅。如他在《文心雕龙解说》一书中,为了论证《指瑕》篇中的“赏际奇至”“抚扣酬即”不是两个句子,而是八个单词,便闭门读书80天,以《说文》《尔雅》中用字规范,查阅存留下来的晋宋诗文,终于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为了诠解《定势》篇“乘利而为制”中的“制”字,他翻阅甲骨文、大篆诸书,直到俞樾的《儿笛录》才求得合理而通俗的说明。 先生教授古文论,然对古代作家作品也十分熟悉,故而讲课时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把枯燥的理论课讲得十分精彩。他谆谆告诫研究生,无论是教学还是写文章,切忌“空空道人”的习气。要实而不空,须有大量作品在胸。他自己身体力行,案头必备《全唐诗》《全宋词》《唐宋八大家文钞》等书,时常翻阅,偶有构想,往往也成佳作。他写的《论龚定庵词的艺术特色》《试论况周颐的词》《(张孝祥词校笺)读后》等文发表后,多被转引。 二、精而求新 读祖先生书,常有茅塞顿开、淋漓酣畅之感。先生自谦:“一生所著不多,但求新耳。”正因先生读书博而能约,故而文章常能精而求新,道人所未道。以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而言,司空图论诗,以玄学思想为指导,用诗的形式表现风格意境,诗句扑朔迷离、含蓄多蕴,后人颇难把握。注家常犯牵强之病,祖先生力排众议,首倡二十四诗品为二十四种风格论,并对《二十四诗品》在文论史上的地位作了正确评价。他指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玄远超然的虚无论,然其对诗歌风格论的贡献不可抹杀。司空图论诗风格“不主一格”,强调“俱道适往”“着手成春”,没有彼此抑扬之分,比较通达。且品评诗的风格比较细致,适应当时诗歌发展的要求,甚为可取。司空图重视风格的独创,并强调诗人的主观思想在形成风格中的重要作用,实在很有见地。同时,司空图主张诗歌创作要“思与境偕”,以期造成“意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艺术效果,确为至言。先生此书一出,学界深以为是。其精彩之论,多为学人转引。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三次引用该书的释句;新加坡学者王润华、郑子瑜也在其论文、著作中多次摘引,足见其影响之广。 至于对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的注释分析,更见先生功力之深厚。龙学为显学,历来论家颇多。先生的《文心雕龙解说》,就每篇提出主要问题加以论析,见解独到。如对“文之枢纽”部分,他提出“禀经制式”与“变通适会”是贯穿全书的根本观点。对“论文叙笔”部分,他特别重视每篇的“敷理以举统”,注意论析每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对“剖情析采”中自《神思》至《总术》部分,他认为《风骨》乃是论“壮丽”之美的风格论;《通变》乃是“会通”“适变”的缩语,这与“通指继承”“变指革新”不是同等的概念;《定势》乃是就文体的相对独立性而提出的要求,它与《体性》共同地阐明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总术》强调文术的重要性,有宣告创作论到此结束的标界作用。对“剖情析采”中自《时序》至《程器》五篇,他认为皆就文学批评鉴赏角度立论:文情、文体、文辞之变必与时世、季节、作家才性、作家修养有关,与明乎鉴赏准则有关。总之,“解说”力求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祖先生的《文心雕龙选析》,则择其重要难解之文二十篇,或考释文字,或纠偏勘误,或析其义理。他的《(文心雕龙·指瑕)疑难句试解》,对历代研讨者缺而不论的疑难句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该文被收入《文心同雕集》,编者在“后记”中称此文“考证周详,功底深厚”。他的《“风骨”臆札》,释“风”为“文思刚健充实、爽朗道劲、激动人心”,“骨”即“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被香港学者陈耀南在《(文心)“风骨”群说辨疑》一文中列为一家之言,甚为称道。詹瑛《文心雕龙义证》一书在论述“事类”篇时,三处引用祖先生《事类谈屑》文中的I鞣释。祖先生一再指出:“写文章就要解决问题。自己无独立见解而去徽闹,那是浪费时间;研究中遇到难点而不去攻坚,那是懦夫懒汉;有见解而下笔,解决的问题不管大小,都称得上是贡献。”同时,他还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研究是如此,王国维词的研究也是这样。1981年出版的第一辑《词学》,编者在“后记”中特地提到:“安徽师大中文系的祖保泉同志对王国维的词首先进行了评论。”先生这种勇于探索、敢于求新的精神实为可贵。 三、教研相长 教学、科研对于教师是一身二任。先生认为,身为大学教师,只讲授、不研究,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先生所有专著,在公开出版前,都是油印教材。《文心雕龙》研究成果就是多年教学的产物。先生1979年为中文系高年级学生开设《文心雕龙》选修课。为了备课,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从文字注释到全书结构、主旨,从旬的翻译到篇的义理阐 导语 《思忆流芳》是作者吴家荣40多篇文艺随笔汇编而成,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辨》《由“得意忘言” 谈起》《刘勰、叶论作家修养之异同》《刘熙载“意在笔先” 析》《苏轼画论的启迪》《 比、兴与中国艺术精神》《古代文论重视作家修养之浅见谈道教诗歌》《中国古代叙?文学贡献之我见》《才高八斗、命运多舛的曹植》 等,还有一些文章是对当下文艺现象的思考如《“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的学理性质疑》《民俗美的魅力》《典型性格的文化特质》,还有作者对美学问题的独特见解《中西古代美育之比较》《议审美需要与审美价值》《谈审美真实》《美肓:寓教育于游戏》《美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等。再就有一些谈教学体会及序、跋类文章。 序言 我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大学文学 院任教三十余年。三十余年来我发表学术论文160余 篇,出版著作十几种。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都显 得庞杂。就著作而言,我出版过《道教文化》《小 说史话》《元曲》,主编过《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丛 书》《桐城派文学理论研究系列》等有关传统文化 的书;我也出版过《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垦拓与建构 》《穿越比较文学的世纪空间》《刘献彪与新时期 比较文学》《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及正拟出版 《20世纪比较诗学视域下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 主编过《比较文学新编》《比较文学经典导读》等 比较文学方面的著作与教材;我还出版过《大学美 学》《美学与美育》《阿英传论》《中国化文论的 历史进程》《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20世纪末中 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文学思潮25年》等书,参 与主编了《阿英全集》13卷等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学 作家、思潮方面的著作。由此我也成了全国三个一 级学会的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 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当然,上述著作不少与人合写,而且我的论文 与著作大都非精品。现在检点一下,不过十多篇论 文与四部著作尚可一观。就论文而言,我较为满意 的是:1.《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学观及其形成 》,刊于1990年第3期《学术界》,1990年第8期《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标题上封面目录;2.《“左 联”与胡秋原的论争及其历史反思》,刊于1992年 第4期《社会科学战线》;3.《论陈梦家的诗美追 求》,刊于1994年第6期《江海学刊》;4.《论阿 英的“红楼梦”研究》,刊于1994年第4期《红楼梦 学刊》;5.《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之比较》, 刊于1997年第3期《外国文学研究》;6.《论阿英 的民间艺术研究》,刊于1997年第3期《文艺研究》 ;7.《论阿英现象》,刊于2001年第4期《东方丛 刊》;8.《文学批评标准新论》,刊于2001年第5 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9.《消费主义与颓废 主义文学思潮》,刊于2005年第l期《文艺理论与批 评》;10.《中西古代美育之比较》,刊于2011年 第2期《美与时代》;11.《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贡献 之我见》,刊于2013年第4期《学术界》;12.《新 历史主义理论影响下的大陆文学创作》,刊于2017 年第3期《中国文学研究》;13.《“互联网+文学 ”的艺术特征及评价标准》,刊于2017年第1期《湖 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等。就著作而言,主要是:1 .《阿英传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2 .《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合著),安徽大学出版 社2011年出版;3.《文学思潮25年》,安徽文艺出 版社2013年出版;4.《20世纪比较诗学视域下的中 国艺术精神研究》(合著)(国家社科项目结项成果) 即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除了上述个人成绩, 尤为欣慰的是,我带领安徽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同仁 冲刺省重点学科,终于在2006年使安徽大学文艺学 获批为安徽省高校重点学科,我成为文艺学省重点 学科首届带头人。接着,我又带领学科同仁冲刺博 士点,2008年安徽大学文艺学获批为博士点学科, 我因年龄偏大,未能成为博导。 几十年来的科研之旅,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面广才能开掘深 刚开始踏上科研之旅时,我像没头苍蝇似的, 到处乱窜,摸不着方向。由于人微言轻,出书不易 ,所以只要出版社有选题,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地立 马应下。《道教文化》《小说史话》《元曲》等书 就是这样啃下来的,好在那时我研究生刚毕业,年 轻、身体好、精力旺;当时青年教师也不像今天这 样功利,并非一切都围绕评职称转。这期间,我还 参与我老师主编的一些文学词典,如严云绶老师主 编的《中华艺术文化辞典》、孙文光老师主编的《 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等。为了撰写以上工具书的 词条,我翻阅了大量相关图书。我做的一切,就是 基于一个目的:逼自己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科研能 力。总之,这一切作为使我初步打下了一定的学术 基础,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我后来开展跨 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创造了条件。 如果说这是一种为出版社牵着鼻子,被动地拓 宽自己知识面的做法,那么,另一种做法则是我主 动求学,来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我先后两次去名 校进修,一次是1982年春,我到上海参加教育部委 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文艺理论进修班” 。该班由徐中玉先生、钱谷融先生负责,黄世瑜老 师任班主任。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师, 除徐中玉先生、钱谷融先生外,还有潘旭澜教授、 陈谦予教授以及翻译家草璎先生等一些上海的著名 作家、诗人,由此引起我对当代文学思潮的关注。 在这里,我还开始接触到“比较文学”这一新学科 ,听了一些中外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讲座;也在这 里,我结识了当今文论界成绩卓著、享誉全国的大 家姚文放先生、冯毓云女士等。另一次是1991年, 复旦大学受教育部委托,由蒋孔阳先生领衔,开办 了全国性的“文艺学美学博士课程骨干教师进修班 ”。在这个班上,上课最多的是朱立元教授,还有 吴中杰教授、应必诚教授以及王振复教授、陈思和 教授等。蒋孔阳教授很忙,只给我们做了两次学术 讲座,他的报告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理论含量足 ,给我们很大的启迪。 正是在名校名师的熏陶下,我的学业大有长进 。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我深 信面广才能开掘深。 我开始将我的科研方向调整为中外文学的比较 上。我的科研之路就是这样,由国内单个作家的研 究发展到文学思潮的研究,又从国内文学思潮的研 究进一步拓展到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这种可持续 发展,一方面是受我科研的内在机制推动所致,我 自觉意识到只有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审视中国文 学的发展状况,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学伟大与渺小 的所在,才能洞悉影响中国文学更快发展的深层次 原因,这对于更新我们的思维观念、打破僵化的文 学理论体系、繁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价值;另一方 面,此时的我既给安徽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开设“比 较文学”必修课,又给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比较文学 研究生讲授“比较文学理论专题研究”及“中西美 学比较”的专业课。而且我正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 目“20世纪比较诗学视域下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 ,这就逼使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这一领域。 2011年,我出版了《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2016 年初,我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比较诗学视 域下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顺利结项,结项成果即 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的美学研究也是这样滚动发展的。美学研究 的文章,我大多刊发在《美与时代》杂志上。拿美 育研究来说,我首先高度肯定美育的价值。我在《 美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刊于《美与时代》2004 年8月下)一文中认定美育应为德智体美四育之首, 因为美育是德、智、体各类教育的精髓,美育的精 神体现于各类教育之中,而且,美育的目标是提升 人的精神品位,缩短人的“人化”进程,造就身心 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人,其重要性当在各类教育之 上。接着我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美育的性质就是爱 的教育。在另一篇文章《美育:寓教育与游戏》(刊 于《美与时代》2007年3月下)中,我又揭示出美育 的具体手段与措施。我还于2011年2月下的《美与时 代》中发表了《中西古代美育之比较》一文,指出 中西古代美育在其目的、理念及其措施方法上都有 着明显差异。讨论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结论道: “中西方古代审美教育内涵的区别虽在社会进步的 长河中逐渐趋向同一,但源头的差异毕竟给中西方 后代的审美教育在理念、目的、手段上都有不小的 影响。形成各自审美教育的民族特色,这也是毋庸 置疑的。”美育研究就是这样,从强调美育的重要 性到论述美育的手段措施再到中西美育的比较,层 层递进,滚动发展。 四、板凳甘坐十年冷 记得我刚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文艺学硕 士研究生时,导师祖保泉先生即将范文澜先生撰写 的对联转送给我们:“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 一字空。” “板凳甘坐十年冷”,我的理解有两点:一是 力戒虚名,要沉下心来读书,不写那些赶浪头、花 样翻新而自己又没认真研究过的东西。读研期间, 导师们压根反对我们发论文,只叫我们多读书、多 思考、多写读书笔记、多参加学术讨论。我们偶尔 发了点文章根本不敢告诉老师。不像现在,读研期 间至少得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还要署在读学 校名),否则拿不到学位。现在想起来,那时老师的 要求是对的。做学问切忌心浮气躁,那些应时文章 ,也许能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但终究经不起时间 的筛选。二是力戒浮利,要抵拒金钱的诱惑,要有 献身于学术的精神。“君子固穷”,就是要守得住 贫困,耐得住寂寞。不要身在高校,心恋权势,羡 慕富商。我从不涉足经商活动,也基本不在外校兼 课(虽然课酬颇丰),更不热衷于办各类培训班,最 多只去给本科院校的学生作学术报告。我相信:只 有心无旁骛,才能在做学问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姜与时代》2017年第5期) 内容推荐 《思忆流芳》是作者吴家荣40多篇文艺随笔汇编而成。文艺随笔中既有对其老师蒋孔阳先生、祖保泉先生、王明居先生等怀念并追述其治学之文,也有对一些作家如戴厚英、许辉等作品的感悟之言,还有一些是作者研读中国古代文论的随想,再就有一些谈教学体会及序、跋类文章。这些文章都意不甚深、文不甚艰,可读性极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