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行为设计学行源自斯坦福大学的前沿心理学理论,是一套应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通过改变大脑的操作系统来影响行为,而不是直接干预行为,这也是行为设计学的核心。适合创业者、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品牌推广、互联网从业者阅读。 奇普·希思、丹·希思著的《行为设计学(共4册)(精)》包含4本,《行为设计学:让创意更有粘性》——这本书主要讲如何释放信息,让创意产生持续的影响力(设计文案,传播概念,创造粘性);《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这本书主要讲如何概念留存,产生积极的体验,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印象,不断回想,改变认知);《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这本书主要讲如何转变意识,造成行为改变,从思想转变到行动(培养习惯,简化步骤,产生动机);《行为设计学:掌控关键决策》——这本书主要讲如何做出决策,四步法则做出最为明智的选择(降低成本,促进利益,完成改变)。 目录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 前言 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容器越大=食量越大 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症 自我控制力终会耗尽 说服老板:疯狂的手套展 怎么让美国人改喝低脂牛奶? 改变三部曲:没钱没势也可以改变 拯救10万条生命 小结 第一部分 指挥骑象人 第一章 找到亮点 虾蟹和甘薯叶:改善营养不良的秘方 找出特例,复制经验 规模不对等:小办法,大改变 错误的情绪偏好:坏比好强大 小结 第二章 制定关键举措 选项越多越疲惫 4个关键举措,将拉美运输扭亏为盈 反面教材:令人费解的“食物金字塔” 虐童家长改过自新 一小群人如何挽救整个城市? 小结 第三章 指明目标 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心 “不出屋就能看完病”的愿景 人类惰性:将失败自我合理化 非黑即白目标:英国石油转型成功 安排好开始,设定好结尾 小结 第二部分 激励大象 第四章 找到感觉 塔吉特传奇:用视觉展示改变一切 先看见,再感觉,然后改变 “再生任务”游戏:重建癌症患者的认知 积极错觉:我们并不擅长自我评估 唤醒麻烦人物“阿提拉” “火台”:用危机感引发改变 小结 第五章 缩小改变幅度 抢先起跑:让对方感觉目标很近 “5分钟房间拯救行动” 债务雪球:快速还清债务的技巧 设定里程碑:将官僚惰性转变为前进的动力 从0到10量化奇迹 小目标,小胜利,触发积极行为 小结 第六章 影响他人 说服圣卢西亚人拯救鹦鹉 认同感:影响决策的关键要素 “探脚入门”:以张贴小标志为入口征询同意 成长心态能改变人生 把受挫碰壁当成学习 小结 第三部分 营造路径 第七章 调整环境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往往忽略了情境的力量 “自私学生”也会乐善好施 一键式简单调整 给药背心:降低护士的差错率 “静默驾驶舱”:让程序员清静地编写代码 如何战胜自我? 哈顿矩阵:预防伤害的思考系统 弃用自动转接系统,真正为客户服务 小结 第八章 培养习惯 毒品成瘾者自救成功 环境可以强化或淡化习惯 预设决定,触发下一步行动 如何培养有助于完成任务的习惯? 重建校园:加入秩序和连续性 小结 第九章 召集同伴 从众效应:行为会传染 进度跟踪表:给评审人压力 改变“酒驾”的聪明做法 激发民众,共同谴责恶劣行径 医院交接班制度的改革 给改革者一点儿自由空间 小结 结语 坚持改变 学会表扬“渐近”行为 滚雪球效应:小改变引发大改变 改变确有模式可循 附录 行动框架 跨越障碍指南 推荐书目 注释 行为设计学(掌控关键决策) 前言 第一章 阻碍有效决策的四大思维陷阱 思维陷阱1:思维狭隘 思维陷阱2:证实倾向 思维陷阱3:短期情绪 思维陷阱4:过度自信 一次成功的职业选择:如何避开所有思维陷阱 WRAP决策流程 本章小结 拓宽选择空间 第二章 避免思维狭隘 要或不要,能或不能:选择只有两种吗? 选项背后的终极目标,指引你做出明智决策 犹豫不决时,先分析机会成本 消失选项测试:丢掉现有选项,你还能想出新的可能性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目标追踪 从不同角度,同时考虑多个选项 一个方案改6次和6个方案快速筛选 小心“虚假”选项:24种果酱反而不利于消费决策 预防心态和进取心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借助外脑:咨询解决过同样问题的人 从外部寻找:竞争分析、基准数据和最优方法 从内部寻找:以往的成功经验 写下问题列表:同类决策以往会考虑的所有问题 类比法:科学家高效决策的秘密 本章小结 把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 第五章 克服证实倾向 魔鬼代言人:务必听取反面意见 学会提问:探究性问题还是开放性问题 用假设法进行批判性思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缩小,放大 常用外部意见,避免信息失真 搜索基本比率,从数字中窥探决策线索 Genba:到特定的地方查证特定的信息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尝试 先尝试,再迭代,最后决定 能实验,就不要去猜测 面试错觉:纸上谈兵不如实际行动 本章小结 在做出决策前,留出思考的距离 第八章 战胜短期情绪 在冲动决定之前,先暂停一下 10-10-10法则:10分钟、10个月、10年 序言 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容器越大=食量越大 2000年的某个星期六,影迷如同往常一样来到 芝加哥市郊一家电影院,打算观看下午1:05开映的 午后电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动作片《危险人 物》。入场时,工作人员递给每个人一杯汽水和一 桶免费的爆米花,同时请他们在电影结束后留一会 儿,同答几个有关小卖部的问题。这批观众浑然不 知,自己已然成了一项非理性进食行为的研究对象 。 观众拿到的爆米花不同寻常。它的味道可真不 怎么样。事实上,这种难吃透顶的爆米花还经过了 精心设计:爆好后放了整整5天,不但不新鲜,咬起 来还会吱吱作响。有位观众后来抱怨说,爆米花嚼 起来就像是裹着花生仁的泡沫塑料;另外两名观众 忘了爆米花是免费送的,还要求电影院退钱。 一部分观众领到的免费爆米花是中桶,另一部 分人则拿到了大桶。因为每位观众人手一桶,所以 不会出现多人分吃一桶的情形。研究人员想要弄清 一个简单的问题:拿到大桶爆米花的观众是不是会 吃得比较多呢? 两种爆米花分量都很足,观众不可能把自己的 那一桶全部吃完。那么,还可以把上面这个问题表 述得更加确切一些:假如不用担心爆米花会吃完, 那么是不是拿得越多,吃得就越多? 研究人员分别在电影开始前和结束后偷偷称了 每桶爆米花的重量,从而精确地得到每位观众吃掉 了多少爆米花的数据。实验结果相当令人吃惊:拿 到大桶的观众比拿到中桶的观众多吃了53%。多吃的 爆米花可以折合成173卡路里热量,也相当于从桶里 抓了差不多21把。 康奈尔大学“食物与品牌研究实验室”负责人 布赖恩·万辛克主持开展了这项研究。万辛克教授 在《瞎吃》一书中描述了实验结果:“我们还进行 过其他爆米花实验,无论实验细节怎么调整,结果 始终都不变。不管电影院在宾夕法尼亚州、伊利诺 伊州,还是艾奥瓦州,也不管放映的电影是哪种类 型,所有爆米花实验都得出了一样的结论——食物 容器越大,观众的进食量也就越大。就是这样。” 没有其他理论能够解释这种行为。观众不是为 了好吃才吃个不停(爆米花既不新鲜,又很难嚼), 也没有觉得非要吃完整桶不可(无论是哪种分量, 爆米花都绝对吃不完)。观众肚子是饿还是饱,对实 验结果也没有什么影响。结论永不动摇:容量越大= 食量越大。 最有意思的是,受试者往往拒绝接受这样的实 验结果。电影散场后,研究人员告诉观众,其实有 两种不同规格的爆米花桶,并且介绍了他们以往的 研究结果。接着,研究人员询问受试者:“拿到的 桶越大,吃得越多,你会同意这个结论吗?”大部 分人都很不以为然,回答说“想骗我没那么容易” ,或者“有没有吃饱,我自己心里有数”。 好吧! 设想一下,你从别人那里获得了这次实验的数 据,但是并不知道受试者拿到的爆米花桶大小有别 。根据这些汇总数据,再大致看一眼结果,很快就 能看出不同受试者的食用量:有些人吃得不多,有 些人吃了又吃,还有些人似乎在挑战人类胃部的物 理极限。手头备着这样一份数据,很容易就能得出 结论:有些人是理性进食者,有些人则是超级“大 胃王”。 公共卫生专家要是也看到这份数据,多半会为 这些“大胃王”而感到忧心忡忡:我们必须让这帮 人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这帮人 认识到暴饮暴食的危害! 不过,请等一下。要想劝人少吃一点儿爆米花 ,办法很简单。不用顾虑对方是否能理解,也不用 关心他们态度怎么样。该怎么做呢?只要拿小一点 儿的桶来装爆米花就好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用简单的改变(缩小容 器规格)来实现很难的改变(扭转他人的观念),其 实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这也正是你所不知道的 第一个关于改变的事实: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为 情境问题。 …… 贝里克带领小组催生了拯救10万条生命的大改 变,但贝里克本人手无权柄。他不能修改法律,不 能开除意见不合的医院主管,也不能发奖金给接受 倡议的医院。贝里克掌握的工具和你我没什么两样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贝里克指挥骑象人,给出了明确的方向 :我们要救的人数不是大概一些,我们要达成的时 间不是大概一段;数目是10万人,时间是2006年6月 14日上午9点。但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帮医院找出完 成目标的具体方法,不能光说“再加把劲儿”(请 回顾“活得更健康”和“改买低脂牛奶”的案例对 比)。为此,贝里克提出6条清晰明确的整改意见, 比如抬高呼吸机使用者的头部,这些措施经过验证 ,确实能够拯救生命。6项措施定位精确,弹无虚发 ,贝里克想要避免听众的骑象人在轮番改变中精力 耗尽。 其次,贝里克激励大象,让大家从情绪上感觉 到改变的必要性。不少听众其实已经知道事实,但 仅仅知道还不够。(请回顾一下,斯特格纳公司里 的许多主管早已心中有数,但直到他们看到堆成小 山的手套以后,才真正触动了大象。)贝里克必须突 破已知的层面,于是请来了因医疗事故而失去女儿 的母亲现身说法:“……我知道,要是四五年前就 发起这场运动,我们家乔茜现在还活在世上。”为 了触动没能到场感受气氛的相关人士,贝里克也颇 费了几分心思。他没有提出“医界大整顿”或者“ 医疗护理全面质量管理”之类危言耸听的说法,而 是要大家“拯救10万条生命”。不出所料,所有人 的大象都从心底接受了。 最后,贝里克营造好路径,使医院更加容易接 受改变。比如,报名表格仅有一页纸,行动指南可 以按部就班,提供培训课程,组建支持团体,甚至 配备导师。贝里克营造出的环境,让医院主管更有 动力推行改革。贝里克意识到行为具有传染力,于 是利用“同行压力”来说服其他医院加入这项运动 。(你知道市区对面那家医院吗?他们刚签署协议 ,加入“拯救10万条生命”运动。你真的打算让竞 争对手独占道德高地?)此外,贝里克还把参加者串 联在一起。一边是在改变过程中遭遇阻力的医院, 一边是顺利推进改变的医院,他让两者彼此配合, 相互协调,就像匿名戒酒协会里的“导师”帮带制 度那样。贝里克创造了医疗护理改革的支持团体。 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一些像贝里克一样的人 ,他们手上既无资源,又没有掌握重要职权,仍然 创造出势不可当的伟大改变。你将看到:一位企业 家将疑虑重重的员工改变成醉心于客户服务的典范 ,保住了自己的小公司。一个刚踏出校门的大学毕 业生,拯救了濒临灭绝的物种。一名经理人想出办 法,改变了同事的古怪性情。一位治疗师改变了一 群虐待孩童的父母。 如果你追求改变,不管是想转变你的家庭、慈 善团体、公司,还是整个社会,请完成如下改变三 部曲:指挥骑象人,激励大象,营造路径。
导语 奇普·希思、丹·希思著的《行为设计学(共4册)(精)》被美国硅谷创业圈奉为“圣经”的管理思维。 改变行为,影响他人,每个人都要懂的行为逻辑。 习惯改变、用户体验、消费者购买、产品设计、广告创意、品牌推广、社会影响、员工管理、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行为设计。 书评(媒体评论) 行为设计学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去钻研的东西 。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 互联网产品和运营一直非常注重用户行为经济 学,即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来优化产品、优化 运营和市场工作。行为设计就是优化这一环节的重 心所在,简单说,让用户从第一次接触、第一眼看 到开始,到提高留存,顺畅地完成付费、多次复购 ,是行为设计的关键。这已成为互联网人必须储备 的知识点之一。 ——徐志斌,见实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小群效应》作者 希思兄弟的书,满满的都是套路。你对待它的 正确态度,就是当成武功秘籍……或者菜谱。 ——万维钢,物理学家、畅销书作家
精彩页 虾蟹和甘薯叶:改善营养不良的秘方 1990年,杰里·斯特宁效力于帮助弱势儿童的国际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越南政府邀请“救助儿童会”协助改善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他受命前往,计划在当地设立新的办事处。斯特宁抵达越南后,却发现接待人员寥寥无几,态度冷若冰霜。外交部部长告诉斯特宁,并不是所有的政府官员都欢迎他的到来。外交部部长抛下一句话:“你必须在6个月内做出成绩来。” 斯特宁带着妻子和10岁的儿子同行,3个人都不会说越南语。他回忆道:“到达越南机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就像孤儿,对于要做什么一点儿主意也没有。”斯特宁随行的工作人员屈指可数,能调动的资源也非常匮乏。 针对此次任务,斯特宁阅读了大量的资料。研究报告普遍认为,营养不良是一系列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卫生状况差、生活贫困、缺乏清洁饮用水、农村居民往往不重视补充营养。 在斯特宁看来,这些分析固然正确,但毫无用处——全是正确的废话。他认为:“数百万孩子等不到这些问题全都解决的时候了。”如果从这条思路入手,就得先消灭贫闲、净化饮用水、建立卫生系统,那么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就遥遥无期了。何况他只有6个月的时间,而且资金并不充足。 斯特宁想出了更好的主意。他四处拜访农村,调查各个地区的状况。他把所有母亲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测量各村每个孩子的身高、体重,然后把这些数据按组归总。 随后,斯特宁便问这些母亲:“有的孩子家里非常穷,却比一般小孩长得更高、更壮、更健康。你们发现这种情况了吗?”母亲们看了看统计数据,点头说:“是,是,是。” 斯特宁又问:“也就是说,现在这个村子里,有人家里很穷,可还是养出了营养状况良好的孩子,是吗?” “是,是,是。” “好,那我们去看看他们家是怎么办到的。” 斯特宁的策略是找到当地社区里的亮点。所谓亮点,指的是值得他人效仿的成功做法。既然有的孩子家里穷困潦倒却仍健康成长,就表示营养不良并不是无法避免的事;既然有的孩子活得十分健康,也就表示一定有快速见效的实用对策。斯特宁知道,自己铲除不了棘手的“病根”。但是,如果有那么一拨孩子能免于厄运,茁壮成长,为什么其他孩子不能做到呢? 请注意,斯特宁正努力把妈妈们脑中骑象人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要让自己的孩子更健康,你该怎么做?”这种笼统的议题不仅太庞大,而且也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妈妈们需要的是方向,而不是激励。每个母亲脑中的大象无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健康,可问题在于,她们到底该怎么做? 请回想一下低脂牛奶运动,如何将抽象理念(“吃得更健康”)转变成具体行动。斯特宁说,我们不要干坐着分析“营养不良”,一起来研究那些“亮点”妈妈的做法吧。 第一步,斯特宁和妈妈们必须剔除不具有代表性的亮点。比如,这家男孩有个舅舅家境良好,有机会经常给这个男孩送食物加餐。其他家庭不可能如法炮制。 为了弄清亮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与众不同,斯特宁的小组还必须总结出普通家庭喂养小孩的“传统观念”。为此,他们与数十位父母、哥哥、姐姐、祖父母等交流,发现当地社区的饮食习惯相当明确:小孩跟家人一样,一天吃两顿饭,吃的是适宜儿童的食物——易于消化的单种食材,比如优质大米。 掌握了当地儿童喂食习惯后,斯特宁和妈妈们便开始走访亮点妈妈的家,观察她们异于一般家庭的做法,结果有了出乎意料的发现。首先,亮点妈妈一天给孩子喂4次饭(每日进食总量和其他孩子一样,只不过分4次吃)。可见,一般家庭一日两餐的做法并不适合这些儿童,因为他们营养不良的胃无法一次消化那么多食物。 P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