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回望过去40年国有银行的艰辛改革历程,股份 制改革是国有银行在荆棘与磨砺中蹚出的一条道路 ,也是合理的选择。重温国有银行股改历史,我们 能够从中总结提炼出一些经验和规律,对于指导未 来中国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董 事长 4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 但积累的矛盾也不容忽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百年目标,我们有必要在充分肯定40年伟大 成就的基础上,从金融视角出发,对改革开放历程 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反思。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通过渐进式推进的战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 了从试水到自觉的历程。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决策 者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开放战略,持续推进扩大开 放,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后记 制度、包容、活力 ——纪念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立十周年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自2008年4月12日成立至今 已有十年。论坛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 融界在政策、学术、行业等诸多方面的重要研究机 构,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从论坛的规模 到研究的深度,论坛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 中国众多民间智库中,凸显其优势。在论坛十周年 之际,回顾论坛发展历程,总结论坛特点和优势, 不仅有利于自身继续发展,而且也会对其他类似组 织有所启发。 从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的三年中,谢平担任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席。自2011年4月至2017年4月 的六年中,我担任了两届学术委员会主席。自2017 年4月以来,黄益平担任第四届学术委员会主席。回 顾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展的十年,特别是根据我 担任六年学术委员会主席的经历,我提出三条论坛 的特点和优势,即制度、包容、活力,在此与大家 分享。我希望今后论坛能够保持并进一步发扬这些 优势。 制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以研究中国金融改革和发 展为己任。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中国金融事业从 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代。中国的银行从计划 经济时期的国家出纳到如今的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 行,中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快速成长,我们这一 代人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贡献者。在中国金 融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制度建设,包括 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框架的制度建设, 以及相关的公司治理的制度建设。我们理解制度建 设的重要性,我们也是制度建设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 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展过程中,我们把推 动金融制度建设的思路也运用到论坛自身的制度建 设中。非常幸运的是,正是因为论坛同人们对制度 安排重要性和机制设计的理解,这个建设过程进行 得很顺利。制度是保障论坛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十 年来,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对论坛《章程》进行 修改和完善。论坛按照《章程》定期开会,到期换 届,平稳运行,充满活力。 经过十年的探索,论坛的制度日趋完善,目前 ,论坛在组织结构上可以理解为有以下三层: 第一层是论坛参加者。论坛参加者包括成员、 理事、学术顾问三类。其中成员和学术顾问是论坛 的学术研究主体,理事多是来自金融商业机构,他 们既是研究的受众,也是论坛的财务支持者。 第二层是论坛决策层。在组织制度的建设上, 论坛建立了常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监事会的架 构。论坛《章程》确定了常务理事会负责决策、学 术委员会负责学术管理、监事会负责监督的有效分 权机制。自2015年起,论坛每年请普华永道、毕马 威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对论坛财务报告进行外 部审计,保障论坛运营合规、合理、有效。 第三层是论坛执行层。论坛的执行机构是秘书 处,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负责论坛日常运行。秘 书处由秘书长领导,是论坛的常设机构,设有编辑 部、会议部、研究部、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公共事 务部等部门,为整个论坛体系做支撑。 但这并不是论坛最开始时的治理结构。在论坛 初建时,论坛的治理结构是理事会、学术委员会。 第一届理事会主席是蒋超良,学术委员会主席是谢 平。第二届理事会主席是陈元,学术委员会主席是 我。由于理事单位很多,理事会很难成为一个真正 的决策机构。所以在运行中,实际的决策权就都集 中于学术委员会。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委员会就成 为事实上的唯一决策机构。比如在操作中,学术委 员会需要领导秘书处。 我们很快意识到,这并不是最优的治理结构。 由于学术委员会的委员都是学者,他们或是高校、 研究机构、商业机构中的研究者,或是政府中的学 者型官员,他们的专长是学术。另外,权力过于集 中并不利于论坛的运行,这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 本原理。因此,这个治理结构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 当然,改革的一个难点是它需要由学术委员会 来推动,而改革的结果是削弱学术委员会自身的权 力。如果从学术委员会本身的权力来讲,这个改革 很难推动。不过如果是站在论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 角度,站在论坛能够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 目标上来看,学术委员会就应该积极推动这个改革 。 …… 十年来,学术委员会严格执行这些规定。根据 学术委员会会议记录,在过去十年的30次会议中, 共有29人次被从正式成员降为特邀成员,有43人次 被退出论坛。到论坛成立十周年时,仅有14位创始 成员在列正式成员或学术顾问、高级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也根据《章程》接纳新的正式成员 。根据《章程》规定,在通常情况下,在成为正式 成员之前要先成为特邀成员,并根据表现转为正式 成员。在过去的十年中,在2008年40位正式成员的 基础上,共有45人次被接受为正式成员,有84人次 被接受为特邀成员。 论坛能够实现这种程度的流动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圈子 很小,参与论坛的人员之间的关系都很近。特别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风雨兼程40年:金融体系的改革之路 波澜壮阔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成果与热议纷争 开发性金融:从“芜湖模式”到“一带一路” 我国保险业复业40年的改革历程及经验教训 从传统业务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保险业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与前瞻 基金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壮大 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章 波浪式前进: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与经验总结 “既特殊又不特殊”的中国改革开放道路 从金融视角回顾中国的开放之路 金融如何开放?——中国40年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币加入SDR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金融视角 复盘香港个人人民币业务出笼 第三章 艰辛的探索:构建现代货币与财政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框架的前世今生 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历史及评价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财政改革40年:基于公共风险变化的多维观察 第四章 从追随者到领头羊: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 理解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视角 数字货币的缘起、发展与未来 绿色金融的中国发展之路及国际影响力 我国绿色金融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沿革 跋 时光的刻痕 后记 制度、包容、活力——纪念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立 十周年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机构成员名单
精彩页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成果与热议纷争 这些年来,似乎一直有不少对我国银行业的议论乃至指责。其中既有来自国外的,也有来自国内的,既有来自媒体的,也有来自专家、学者的。我认为在社会经济转型阶段,银行作为一个经营管理状况外溢性特别强的行业,受到人们格外关注是正常的。在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银行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滞后于各方面的期望和要求,从而受到各种诟病也是自然的。但应指出的是,其中有些质疑、批评,应该更符合实际一些,有关观点应该具有更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而不能以讹传讹和想当然。质疑和批评应该是冷静说理的、心平气和的,提出的建议、所出的主意应该是建设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总之,不应该是带有既定成见的、情绪化的。究竟怎么评价我国几大银行的改革成果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明确的,但似乎也有人一直持怀疑态度。其实只要看看十年前后的变化,事情就很清楚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30%,下降到了1%~2%,平均资本充足率从7.95%左右提升到了13%以上,年度利润总额从2002年的1085亿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7851亿元。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他们质疑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过程中是不是贱卖了?时至今日这些银行改制过程中剥离不良贷款的成本(实际上更准确地说,这相当程度上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大批工商企业卸下历史包袱进而改制所需要支付的成本)究竟能不能覆盖?国有银行改制后究竟能不能带来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治理机制的改变?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认真回答。 交通银行是2004年引入战略投资者的,2005年和2007年先后在香港和上海上市;中国银行2004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6年6月和7月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建设银行是2004年进行股份制改造的,2005年和2007年先后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工商银行2005年完成了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2006年引入了战略投资者并于当年10月成为第一家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时、同股、同价上市的银行;农业银行2009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挂牌上市,以此为标志,我国五大银行全部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向在境内外上市的公众持股银行的历史性转变。 事非经过不知难,现在有的人在谈起这些“故事”时,并不知道其中曾有多少艰辛和不易,甚至往往还有一些不屑,认为从国有独资银行变为国有控股的上市银行,并不会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这实在是不了解情况的偏颇之见。例如,在这五大银行上市前的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都由境内外的律师事务所、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和评估师事务所进行了工程浩瀚的尽职调查和资产评估。仅工商银行的法律尽职调查资料就达80多吨(这些材料作为重要档案现在仍保存在工商银行巨大的资料室中)。这种具有国际水准的尽职调查和评估工作,不仅摸清了家底,促进了我国大型银行的产权清晰,更重要的是为改制后明确经营管理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了重要基础。举个例子,由于历史原因,工商银行原先在全国各地几万宗营业场所的房屋、土地既有当年分设时从中国人民银行承接过来的,也有国家划拨的,还有出价购买了部分使用权的,更有借用的,总之权属大多不够明确,手续不够完备。通过改制上市前的财务重组,97%以上的房屋、土地办齐了权属证明。仅这项具体工作的难度之大就远非人们所能想象。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由于不少投资者对中国的国有银行改制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因此能否在改制前期引入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战略投资者,继而能够在上市时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是对改革方案的设计是否正确、操作是否成功的重大考验。各家银行在这方面都竭尽全力开展了有关工作。就拿工商银行来说,我们在境内外广泛接触了各类投资者,努力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宣传我国银行的投资价值,以争取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P19-21 导语 陈元、黄益平主编的《中国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精)/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中的很多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特别难得的是,本书的很多作者都是这些改革的亲历者。他们用第一手的资料为我们讲述商业银行是怎样从一个单一机构演变成今天这个庞大的部门,银行的商业化改造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挑战与变迁;资本市场如何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地走过各种困境,化身为今天市值巨大但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各种交易平台;货币政策怎样从原来的直接控制变成间接调控,又如何从数量调控走向价格调控;汇率政策、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又走过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改革与调整阶段。 序言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金融四 十人论坛(CF40)创立十周年。论坛秘书处邀请论 坛成员和学术顾问撰文回顾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的 历程、展望未来,既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 也是共同庆祝论坛走过第一个十年。 2008年4月1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在北京成 立。当时,全球金融危机正逐步走向深渊,中国经 济增长的步伐也不断放缓。从成立之日起,中国金 融四十人论坛就矢志做中国最好的金融专业智库。 十年来,论坛成员们牺牲了无数的周末休息时间, 闭门研讨有关中国金融市场与政策的问题。从金融 体制改革到金融业开放、从货币政策到汇率政策、 从影子银行风险防范到资本市场改革,论坛成员们 几乎在所有重大政策问题上都发出了声音、提出了 政策主张,其中一些政策建议为金融主管部门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与此同时,论坛也经常性地受到决 策部门的委托,组织各类政策研讨与沙盘推演。发 展至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 响力的金融专业智库。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许多成员与学术顾问对 中国金融改革的观察与影响在论坛成立之前就开始 了,有的甚至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的时候,中国只有 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在随后的40年间,中 国的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也产生了严重的风险。 也许是个巧合,如果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 成立为界,我们可以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分为两 个阶段。2008年之前,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 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投资率和经 常项目顺差不断走高、消费疲软,金融部门虽然发 生了不少风险因素,但总体保持了稳定。而2008年 之后,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放缓,经济结构再平衡已 经发生,国际收支已经相对平衡,消费则已经成为 支持经济增长的主力,与此同时,系统性金融风险 成为最大的挑战之一。 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其他中高收入水平的经济体 相比,中国的金融体系确实有不少独特之处。一方 面,中国的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数量繁多,金融资 产的规模也非常庞大。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几 乎应有尽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都名列世界前 茅,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在全世界 排在第三位。即便是国内发展相对滞后的股票与债 券市场,其市值在全球也分别排在第二与第三位。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金融市场中最为欠缺的可 能是衍生品市场。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尚不能在金 融资源的定价和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府部 门对利率、汇率、资金配置、跨境资本流动的干预 还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大型金融机构都是由国家 控股。简单地概括,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中国建 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金融部门,但政府对这个部门 的干预程度仍然很高。 这本书中的很多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 金融改革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特别难得的是 ,本书的很多作者都是这些改革的亲历者。他们用 第一手的资料为我们讲述商业银行是怎样从一个单 一机构演变成今天这个庞大的部门,银行的商业化 改造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挑战与变迁;资本市场如何 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地走过各种困境,化身为今天 市值巨大但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各种交易平台;货 币政策怎样从原来的直接控制变成间接调控,又如 何从数量调控走向价格调控;汇率政策、人民币国 际化和金融开放又走过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改革与调 整阶段。 当然,理解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特别是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中国的金融改革确 实还有许多尚未完成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金融部 门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但质量还有待提高。几乎在 所有改革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今天中国不 少商业银行的利润量也很可观,但利润率并不高。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些商业银行改造成高质量的金 融机构?有人认为应该进一步改善内部治理结构, 有人认为需要加强外部竞争,还有人认为必须实行 产权改革、降低国有控股的比例。中国的资本市场 如何才能成为有效的价格发现工具、政策传导的载 体以及风险管理的手段?有人认为需要进一步放松 政府对资本市场特别是发行与定价的干预,有人认 为应该增加机构投资者,还有人认为应该把重点放 在对外开放上。货币政策应该转向什么样的新框架 ?包括决策过程、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以及政策规 则。有人认为央行应该尽量独立,有人认为未来价 格工具与数量工具仍然需要配合。 在所有这些问题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成 员、学术顾问、理事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在这十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就 是把学界、业界和政府的专家集中在一起交锋、切 磋,试图达成一定的共识,并提出既有理论逻辑性 又有实践可行性的政策建议。通过本书的编写,我 们也同样希望达成这样一个目的,即充分阐述各自 的见解,明确共同点与分歧点,尽可能达成一些共 识,共同推动中国金融的下一步改革。 我特别要感谢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各位成员 与学术顾问、理事,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文章、 参与讨论。我也要借此机会感谢中国金融四十人论 坛秘书处的全体工作人员,十年来始终如一,勤勤 恳恳、十分周到地安排各项活动,包括闭门研讨、 课题研究、公开论坛,以及各种形式的对内沟通和 对外交流,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没有全体工作 人员十年来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今天中国金融四 十人论坛所取得的成就。
内容推荐 40年来,改革开放掀开了中国现代历史波澜壮阔的新篇章,推动中国向着民富国强的目标大步前行,在规模和深度上创造了人类历史崭新的奇迹。中国同时也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从旁观者变身为参与者、贡献者,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金融业也在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与金融改革开放的推进密不可分。 陈元、黄益平主编的《中国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精)/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常务理事、学术顾问等,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现代货币与财政政策框架构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是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磅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