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突然心慌(冯积岐短篇精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积岐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突然心慌(冯积岐短篇精选集)》是“冯积岐短篇精选集”的其中一部,收录了冯积岐执笔以来最为精彩且具有代表性的一批短篇作品。收录了《曾经失明过的的唢呐王三》《刀子》《故乡和那个男孩》等十六部冯积岐执笔以来最为精彩且具有代表性的短篇作品。
作者简介
冯积岐,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上海文学》等数十种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两百多篇(部),作品多次获奖。出版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村子》《逃离》《敲门》等九部。曾获九头鸟长篇小说奖、柳青文学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目录
曾经失明过的唢呐王三
玩蛇的女孩
故乡来了一位陌生人
影子
半夜敲门
刀子
一幅画
皮影,或局长之死
一顶草帽
牵马的女人
乡长流泪了
最后一课
突然心慌
父亲和他的哑巴儿子
黑衣女人
故乡和那个男孩
后记
序言
大家知道福克纳终其一生写出了他“邮票大小的故乡
”。读了这部书稿,我想,冯积岐的精彩,也是他写出了
自己“邮票大小的故乡”!
作者在农村基层积累的生活经验是他的童子功,可以
触类旁通,取用无穷。不管他写农村里的什么人,都不止
于“像那么回事儿”,而“就是那么回事儿”。何况他能
够把男女老少形形色色的“乡下人”写出个性或特色来。
这就在他选定的例如松陵村、南堡乡这个“场”,形成特
定的氛围。落在笔下就是我说的风俗志。不管是新风还是
旧俗,有的是正凤良俗,有的是奇风异俗,有的是伤风败
俗……人与风俗,孰为主导,好像也是鸡生蛋或蛋生鸡的
关系。
《一顶草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写出了一个颇有心计
的“访民”与对上访(又被命名“缠访”)穷于应付的基
层干部的博弈,在官民沟通渠道阙如或不畅,而现有维稳
政策要求把上访消灭在萌芽状态至少堵截在当地(这是我
的体会,不是文件上的准确提法)的框架里,注定会形成
访民坎坷难行和干部进退失据的尴尬。这在当事双方,乃
至整个的社会都是一个困境。不管冯积岐几分写实,几分
虚构,写出这个困境,不仅是文学,而且是历史,冯积岐
就成了巴尔扎克所说的——历史和社会的记录员。
《农妇祁红霞》延续了这一题材和主题,讲了一个老
上访户辛酸的故事。在旧冤叠加新冤的背后,是前法治社
会不但缺乏必要的法律救济,且连起码的程序公正也谈不
到:含冤莫申的访民只能寄希望于空无(哪里有那么多瞎
猫能碰上死耗子)。而责任攸关的干部也无所遵循,不知
道哪里是法律的边界,他们的“创造性”沦为荒唐的试验
,乃至违法违宪的作为。
这样的困境是现实的,这样的书写也就是写(现)实
主义吧?对于成百上千的小说读者和成千上万的非读者群
,对于“干部和群众”来说,这个困境是属于他们的,是
能引起他们激动和思索的。也许距离形而上的终极追问,
如“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云云的抽象问题
.远隔十万八千里,但这才是他们惨淡的人生和斑斑血迹
。——至于说起理性的思辨,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一步一步
深入的吧。
如果说这里触及的是现实热点,那么像《我们村的最
后一个地主》,则填补了另一个文学题材中的重大历史空
白。这个在全国占有极大人口比例的“敌对阶级”的形象
,长期以来在文学书写中多被简单化脸谱化或妖魔化了。
地主分子及其家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以至隔代家属,作
为“黑五类”之首的存在,他们的遭际和心理往往被留白
了。
在触及童年和少年时,作者笔墨是干净的。而当他不
得不从成人社会汲取墨水时,则不免混杂沉淀了社会的渣
滓。这不是作者的审美取向问题,而是由于刚性的“假恶
丑”挤占了“真善美”,现实生活中道德底线急遽沦落,
赤裸裸的公然无耻在诸多情境中取代了虚伪的假面。这不
是作者的“阴暗面”猎奇,这是公开的秘密,是一切欲写
实的作者所面对之“实”。在人们耳目所及处,性活动成
为某些社会行为或事件的重要节点,在小说中也顺理成章
地成为情节的推动力。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推敲性行为描写
的数量和详略是否妥当,而在于是否揭示角色精神面貌和
人性深度。但这样说说容易,却没有固定的配方,一个作
者下笔时如何掂量、拿捏,不只是简单的字句增删功夫吧

当然,权力者中的违法乱纪分子,其糜烂和堕落,其
危害社会和民众,不限于性乱这一点,而社会上许多两性
关系上的混乱,当事者也不限于在职干部。这从本书各篇
已可看到鲜活的实例,似也无须格外说明。
无论是“干部”中,还是“群众”中,这种传承久远
,但于今为烈的乱象,突显出在令人不堪的吏治和世风交
相作用下,广大妇女尤其是底层妇女人身权利和个人尊严
得不到法律和舆论的保障和支持。这本小说里写到的许多
妇女还处于“前娜拉”生存状态,她们被买卖已经不是“
买卖婚姻”的性质,有被迫卖身(《牵马的女人》)。有
权色交易(《苗珍简历注释》),等等。这里有力地折射
了当前中国妇女解放的现状,广大城乡妇女的实际社会地
位.让人忧虑,不是杞忧。
相对来说,像《黑衣女人》所写的故事,一般可以归
为逸事逸闻,算不得尖锐的社会性主题。作品以“活见鬼
”的幻觉,隐约写了一个青午女性周旋于几个老农之间的
畸形性关系(不同于旧日华北农村基于贫病产生的一女二
夫的“拉帮套”),因不属群体活动,又在荒山野岭,故
属“三不管”。近于陋俗,但有田野调查的认识意义,而
作者从容写来,带着沈从文、汪曾祺的文学笔意,或也正
合“风俗志”的正解。
沈从文也好,汪曾祺也好,或者加上孙犁,还有现在
很少提起的赵树理,他们不是为写风俗而写风俗,他们作
品中的情趣与意趣,都赋有由衷的人道同情,这是不同于
旧时代单纯“述异”之作的。
由这里,我联想到可谓古代短篇小说之冠的“聊斋志
异》,毕飞宇对其中的《促织》有极高的评价和细致的文
本分析,可证他读书是用功的。我听说有些作家表示只读
外国名家即“世界级大师”的经典名作,这是取法乎上,
无可厚非,但我以为,本土作品也未必如有些人所认定的
全无价值。
冯积岐在作品中,偶尔也采用一些隐喻、错觉之类的
手法。有的也颇有趣,如《皮影,或局长之死》,恍若游
戏之笔,既讽“死官僚”局长为非人,又于意念中千刀百
剪加以凌迟,不亦快哉!但如《刀子》《一幅画》《影子
》等。我明知此类手法的小说不宜以逻辑强求,但对情节
中的玄、怪,还是感到有点格格不入。倒是他自己也喜欢
的《曾经失明过的唢呐王三》,王三视力的异变,王三和
唢呐的对话,虽都显得有点“神”,却能够接受下来。这
里面必然有冯积岐对时代对人性的理解。
个人直觉感受,可能因人而异,因阅读习惯、审美眼
界.甚至非文学的原因形成偏爱偏见都是难免的。聊备一
说。冯积岐不妨多听听各样人的意见,但不是人人都会坦
陈已见。我相信自己是坦诚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导语
《突然心慌》是冯积岐短篇精选集。在编选过程中,作者和编辑坚持文学性、艺术性、专业性,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判断,把冯积岐创作中感人至深、受到普遍好评的,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的好作品筛选出来。本书的出版,一方面是回馈读者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对作者的短篇创作生涯也可谓是一种总结。
后记
1983年,我第一次在(《延河))杂志上发表了短篇
小说,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30多年来,发表了200
多篇中短篇小说,出版了12部长篇小说。至今,对于创作
短篇小说乐此不疲。我总觉得。我向往的短篇小说仿佛金
苹果,在不远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等着我去摘取。因此
,我竭尽全力,朝那个目标奋进——变换艺术手法,左突
右进,苦心经营。打造短篇小说的王国。
短篇小说是对作家最严峻的考验,你的艺术造诣,包
括思维方式、语言结构、时间空间的处理等文学本体,在
短篇小说面前是赤裸裸的,稍微的纰漏。或者艺术上的衰
微,短篇小说都无法掩饰。妄图给短篇小说里充塞茅草、
棉絮或者杂物,只能是自毁。我不相信,连一个短篇小说
都写不好的当代作者能拿出震撼人心的长篇巨著。每一部
好的短篇小说就是自己艺术大厦坚实的基石,只有基石稳
固,他的艺术大厦才会使人抬头仰视,钦佩赞叹。
优秀的短篇小说具有生动的故事、完美的构架、诗意
的语言、深邃的寓意和使人回味无穷的意蕴,短篇小说的
精妙在于篇幅小、容量大、分量重。因此,要拿出一篇使
读者拍案叫绝的短篇小说并非易事。正因为短篇小说是一
道难题,我才不肯放弃,在短篇的田地里耕耘了30多年。
在继承前辈作家优秀遗产的同时,努力地去发现、创造,
抵达短篇小说的理想境界。
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去世前一年——1880年10月
15日,在给友人的信中悲哀而又欢喜地说:“确实是整个
文学界与我为敌,喜欢我到入迷程度的只有整个俄国的读
者。”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批读者喜欢我的短篇,欣
赏我的短篇,研究我的短篇。他们使我对写出精致的短篇
小说充满信心。这是我结集出版短篇小说集子的理由之一
。这部集子里的作品,大都是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发
表在杂志上的短篇小说。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对作家最残酷的考验是时间和读
者。如果几十年过后,还有读者在读我的短篇,就足以说
明,我将30年的生命泼洒在短篇上,是很有意义的,也说
明,我的编辑们确实有一双慧眼。
2018年6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大家知道福克纳终其一生写出了他“邮票大小的
故乡”。读了这部书稿,我想,冯积岐的精彩,也是
他写出了自己“邮票大小的故乡”。
——著名诗人、杂文家 邵燕祥
冯积岐人有厚德,生活有厚积。他在陕西作家里
是吸收现代小说成分较多的一位,而他又是极传统写
作的一位,他的生活环境和经验以及走上文学之路受
到的教育都是传统性的,可以说是形成了自己固有的
一套写法的作家。
——著名作家 贾平凹
冯积岐的追求一直处于真正的文学层次,他区别
心志高远者和庸常之辈的不在于表面目标,而在于他
对人类生活感知的深度和具有艺术素质的纯洁与正直

——著名评论家 李国平
冯积岐的作品富有想象力的创新和探索,突破了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作品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

——著名作家、评论家 葛红兵
精彩页
唢呐王三的突然失明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王三随着他的吹鼓手班子从陈村回来之后将那把黄铜唢呐放在柜子上向屋外走去,他的左脚被门槛绊了一下。王三这时候才觉得,他看不见门槛了,屋外仿佛悲凉的唢呐声一般,是黑沉沉的一团。王三收回脚,退回屋子里,屋子里同样是黑沉沉的一团:土炕、木箱、凳子以及他所熟悉的所有的简单摆设都看不清了。王三努力地睁了睁眼,他看见他那把黄铜唢呐沉睡似的躺在柜子上。王三撵着黄铜色走到柜子跟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唢呐,黄铜唢呐被他的双手摩挲得锃光发亮。王三将唢呐又放在了柜子上,他分明看见唢呐那平静的姿势和深沉的色泽。由此,王三觉得,他的双目是明亮的。他拧过身去又向屋外走,屋子里漆黑一片,他只走了几步,左脚又被门槛一绊。王三就摸着墙出了屋子,站在房檐下的台阶上娘啊娘啊地喊叫。
王三的母亲从厨房里匆匆地走出来,她看见儿子呆呆地站立在台阶上呆呆地看着天空,就问王三:娃呀,你是怎么了?王三很小心地向前走了两步,他伸出了双手在母亲身上摸着。王三说:娘,我咋看不见你了?王三的母亲去看王三,王三的眼睛并没有什么异样,眸子还是那么黑那么亮。王三的母亲十分惊诧,她问王三:你是啥时候看不见的?王三说:刚才。王三说他从陈村回来的时候一路上还能看见田地里碧绿的麦子和路旁挺拔的杨树,以及路上烧纸上坟的行人。王三的母亲就搀扶着王三到屋里去。王三的母亲说:王三你小心门槛。王三毕竟没有习惯在黑暗中生活,他抬脚时还是被门槛绊了一下。进了屋,王三一眼就看见了柜子上的唢呐,他依旧准确无误地一把抓住了唢呐。王三的母亲十分奇怪,就问王三:你能看见你的唢呐?王三说能。能看见娘吗?看不见。王三的母亲一想就想到了清明节,想到了王三招祸的原因是和这个节日的不祥分不开的。王三的母亲吩咐王三到炕上去躺下,她端来了一碗凉水,拿来三根筷子,抓了一撮小米一撮麦面。王三的母亲化了香表,念着咒符,驱送着附在王三身上的黑暗。
但王三确实是失明了。王三到县城和省城的眼病医院跑了好几次,药也吃了,针也打了,眼药水也点了,但是失明并未得到根治。医生们也说不清王三失明的原因。王三失明那一年才19岁。
从光明一下子跌进黑暗,王三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走路时,他依靠手中的那根竹竿向前打探,双脚跟着鸡啄食似的竹竿小心翼翼地迈动。如果没有竹竿,他必须先伸出双手比画似的触摸。双目失明使王三的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变得极其敏锐。在暮春初夏的一天,王三吹唢呐回来,一进屋就对母亲说:楼上有一只死老鼠。王三的鼻子吸了吸,说在东南角。母亲搬来木梯上到楼上去一看,木板楼的东南角果然有一只死老鼠。母亲就问儿子:你咋知道的?王三若无其事地说:我能看得见。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