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六个面孔(探求历代经济变革家的局)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余耀华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余耀华著的《历史的六个面孔(探求历代经济变革家的局)》介绍了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商鞅、西汉时的桑弘羊、唐代的刘晏、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这六个历史人物,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理财家,同时也是宰相或副宰相一级的权势人物,领导或主导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人物,就在于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本书旨在研究这方面的遗产,还原这六个人物的本来面目,探求历史经济规律,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作者简介 余耀华,湖北省鄂州市人,市政协委员、湖北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史学专家、高级经济师。学术专著有《中国价格史》(2000年出版,2013年再版),2004年获中国价格理论研究最高奖“薛暮桥价格研究奖”。文学作品有《千古第一相·管仲》(入围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范蠡——从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入围第九届矛盾文学奖、陕西广播电视台连播)、《飓风——明朝反贪风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大唐财相:刘晏》《二品:海瑞》等20余部,累计千万字。 目录 第一篇 中国理财之父——管仲 管仲速写 管鲍之交——震撼千古的友情 改投明主——找了个好领导 利民是手段,富国是目的 相地而衰征——农业税制改革 官山海——中国最早的专卖制度 开放搞活——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轻重之术——一种先进的理财方法 奇人奇谋——没钱也玩得转 商战——不见硝烟的战争 病榻论相一一没有选好接班人 第二篇 大秦帝国的黑色裂变——商鞅变法 商鞅速写 既然不用我,就不会杀我 推销自己也是一门学问 不变法就没有出路 铁腕出击,这个人真的很厉害 农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抑商——商鞅就是这么干的 禁末,商鞅是不是疯了? 没有后悔药 车裂之刑 第三篇 汉武帝的财政部长——桑弘羊 桑弘羊速写 千古大冤案 商人的儿子是个数学天才 见习生 告缗令救了燃眉之急 五铢钱——统一铸币 盐铁专卖——新经济政策的核心 创设均输制度 平准——古老的价格政策 酒类专卖——又一生财之道 让人恨又让人爱 第四篇 大唐救危财相——刘晏 刘晏速写 《三字经》说他是神童 当年神童,后日理财圣手 改革漕运,构筑大唐生命线 改革盐政,摆脱财政危机 物价政策——常平法 复兴之梦随天才而去 第五篇 大宋王朝最后一根火柴——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速写 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怪人 官场上的一个异类 改革尚未行,气死了老臣 均输法改革了贡赋制度 青苗法最惹争议 不怕死的御史 为何人称拗相公 市易法平抑物价 小人物掀翻了大宰相 末路悲歌 第六篇 大明王朝最后一次挣扎——张居正变法 张居正速写 过于顺利会毁掉天才 退而不与争只是一种策略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考成法——让各级官员动起来 清丈土地——撬开偷税漏税者的钱袋子 一条鞭法——赋税制度的改革 省用节支,皇帝用钱也说“不” 生前殊荣,死后奇祸 序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审视 它,从中不仅会看到经济发展的进程,还能看到社 会结构变革的轨迹与公平正义发展的程度。社会的 发展从经济体制的变革起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一般规律。中国的经济体制、经济理论、经济政策 经过无数次的变革,才发展到今天。每一次变革, 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推动力 量。 在中国经济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看到另一类 英雄——理财家、改革者——的身影。他们孤独而 清醒地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犹如大海中的一盏灯塔,引导着在茫茫大海中迷 失方向的航船驶向彼岸。如果将国家经济比喻为大 海中的一艘航船,那么这些最先觉醒者无疑就是舵 手。 管仲、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张居正 ,这六个人物,正是这一类英雄。 管仲相齐,大力整顿内政,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创建盐铁专卖制度,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发展手工业及对外贸易,率领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 路。他是中国改革之父、理财之父。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用残酷血腥的方式 推行变法。确定“农战,,的国策,大力发展农业 生产,实行盐铁专卖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仅 用十九年时间,就使秦国魔术般地崛起为当时最强 大的国家。秦孝公死后,继任的秦惠王恨透了商鞅 ,将他施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 桑弘羊是一位天才理财家,他所推行的几项经 济政策,如盐铁专卖、均输制度、平准制度、酒类 专卖等,为汉武帝弄到了大把大把的银子。汉武帝 文攻武卫,花钱如流水,如果没有这位弄钱高手做 后盾,根本就玩不转。 刘晏出任中央财政最高领导人,正是唐朝经历 “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家财政 极度困窘的时候。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 漕运,保证京师长安的粮食供给,构筑了大唐的生 命线。随后他改革盐政,为中央财政开辟了取之不 尽的财源,硬是把大唐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拽了回来 。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他 的战斗口号。可惜他缺乏宰相气量,难容不同意见 ,个性固执偏激,被人称为“拗相公”。他书生气 十足,充满了理想主义,身为宰相却动不动就要撂 挑子,这样的个性特点放一般人身上算不了什么, 但放在宰相身上就很要命。这是王安石的悲剧,也 是宋朝的悲剧。 张居正为人矜持,沉默少语,喜怒不形于色。 他管理经济工作的诀窍是“开源”“节流”。他很 “抠门”,皇后要钱他敢不给,皇帝要钱也敢说不 ,而且敢从富人腰包里掏钱。在他执政的十年间, 国库充盈,“太仓粟可支十年”,大明因此如日中 天。 这六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经济改革家, 在国家经济陷入危机之时,他们挺身而出,锐意改 革,凭着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一次又一次地 使国家从困境中走出来。 先驱者之所以能引领时代经济的潮流,在于他 们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历史的进程具有 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这方面的学问,并不是为了 “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学一点历史,在探求 历史经济规律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以 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本书不是一本专业的历史论著,也不是研究理 财家的学术著述,因此笔者不评论每一场改革的意 义,更不教读者如何改革、理财。笔者只想还原每 一位经济先驱者的本来面目,让读者了解一段历史 ,通过了解思考一下自己的事业。 作者于纽约 2018年8月18日 导语 余耀华著的《历史的六个面孔(探求历代经济变革家的局)》选用历史典型的经济改革家为主线,深入挖掘当时局面,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管仲、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张居正这六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经济改革家,在国家经济陷入危机之时,他们挺身而出,锐意改革,凭着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一次又一次地使国家从困境中走出来。 先驱者之所以能引领时代经济的潮流,在于他们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历史的进程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这方面的遗产,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学一点历史,在探求历史经济规律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以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精彩页 管鲍之交——震撼千古的友情 管仲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商人,为何能成就一番大业呢?首先得益于他个人的卓越才能。但个人能力终究有限,中国有句俗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管仲先有一个好朋友,后有一个好领导。没有这个好朋友,他可能永远只能做一个小商小贩;没有这个好领导,即使当上宰相,也可能一事无成。 他的好朋友叫鲍叔牙,他的好领导是齐国的国君、春秋首霸齐桓公。 管仲是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靠做小生意养家糊口。他是一个逃兵,还爱占便宜,两个缺点搁谁身上都很难做人,但搁在管仲身上似乎影响不大,原因是被他占便宜的那个人很大度,心甘情愿地让他占便宜,这个人就是他的好朋友、生意伙伴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为何选择经商这条路呢?恐怕是因为受到了一种理念的影响。司马迁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意思是说,搞工商业,赚钱要比农业来得快。妇女在家里织布绣花,不如在市场上开一个小店赚钱。所以,从事工商业是穷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 多拿多占 客观来讲,管仲不但自私,而且脸皮还很厚。连他自己也承认:“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意思是说,管仲早年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分红时管仲总是多拿多占。鲍叔牙看在眼里,但没有计较,更没有责怪的意思。 鲍叔牙不计较,旁人却看不过去了,有人对鲍叔牙说:“你看那个管仲,每次都占便宜,太不够意思了!” “你们不知道啊!”鲍叔牙微笑着说:“管仲家有老母在堂,需要钱,就让他多拿点吧!” 根据研究,管仲和鲍叔牙两人合伙经商,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合伙制企业。现代的股份制公司,就是从这种合伙制演变而来的。 合伙经营,是中小商人最常用的经营方式。为什么要合伙呢?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增强资本实力,扩大经营规模;二是降低风险。一个人单干,赚钱赔钱都是自己扛;合伙经营,能够分散风险,赚大家一起赚,赔大家一起赔。 管仲和鲍叔牙两人合伙经商,既出资,又出力;既是股东,也是伙计。管仲家里穷,可能出钱少;鲍叔牙家境殷实,可能出钱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赚了钱,按常规鲍叔牙应该拿大头,至少也应该多得一些。结果管仲每次都是死乞白赖地多拿。一次两次可以,时间一长,搁谁身上也受不了。 但是,管仲占便宜的事,鲍叔牙忍了。 越做越亏本 管仲自己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意思是说,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越办越糟,越办鲍叔牙越穷困。但鲍叔牙并不觉得我愚蠢透顶,他知道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什么?就是时机、机遇。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不利的时候,人是无能为力的。鲍叔牙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很理解管仲,并没有责怪他。 管仲没有说他为鲍叔牙办什么事,但既然是经商合伙人,当然是办与生意有关的事,越办越使鲍叔牙穷困,自然就是做生意总是亏本了。 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越办越使鲍叔牙赔钱。鲍叔牙不但没有抱怨他无能,反而非常理解他,说是时运未到。这在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鲍叔牙却做到了。 打仗当逃兵 管仲曾说:“吾尝与鲍叔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欲有所明也。”意思是说,两人曾贩运货物到南阳去卖,大概因为管仲和鲍叔牙是外地人,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甚至生意人经常欺负他们。管仲每次受到侮辱,总是忍气吞声,不敢与人计较。有人议论:这个颍上人是个胆小鬼,一个没有骨气的窝囊废!鲍叔牙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管仲不是胆小鬼,而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什么管仲不吃眼前亏呢?鲍叔牙认为,管仲胸怀大志,将来要办大事情。 除了在市场上遭人侮辱不反抗,被人骂为胆小鬼外,管仲还总结了他与鲍叔牙林林总总的事情。 比如,管仲先在楚国为吏,后到晋国当差,接着去陈国寻找就业机会,都因为身份低贱,连“试用期”都没有做满,就被国君炒了鱿鱼。 有人议论:管仲真的很无能,没本事,折腾来折腾去,恐怕一辈子也做不了官。鲍叔牙却说他是机遇未到,没有遇到一个好领导。 再比如,管仲曾有过当兵打仗的经历。打仗时,别人向前冲,他却向后退,两次逃跑都没有成功,第三次躲在死人堆里装死,才跑出来。有人因此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战场上的逃兵。 鲍叔牙却向人解释:管仲并不是怕死,而是因为家里老母在堂,万一有个闪失,老母亲靠谁奉养呢? 做官被免,打仗当逃兵,这些事情虽然对“管鲍之交”是个考验,但最严峻的考验还是合伙经商做买卖的事,因为牵涉到鲍叔牙的切身利益。 这些事情都是管仲自己讲的,应该是真实的。放在一般人眼里,管仲早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窝囊废了。唯独鲍叔牙总是替他开脱,说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