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刘元举,文学创作一级、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曾任《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兼社长、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现为深圳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 他在音乐、建筑、摄影等不同领域的写作引起广泛关注。他是第一个撰写钢琴天才郎朗的传记并被泽介到海外的作家,被称作“中国钢琴写作第一人”;也是第一个跨界建筑写出《表述空间》《追逐建筑》等专著的作家。 其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诸文体均有获奖作品,如《黑马·白马》《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天才郎朗》《西部生命》等。多篇散文和报告文学被《中国散文年选》《当代艺术散文集粹》《中国最佳随笔》《60年报告文学精选》等数十部选本收入,《一条大河》《悟沙》等散文入选中学教科书。已出版26部著作,总计六百多万字,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书评(媒体评论) 陈世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培养出来的建筑大师, 是我国建筑界的后起之秀。 ——袁镜身(曾任建筑工程部工业建筑设计院院 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
后记 这是一部很难写的书。从一开始吴家骅教授希望我为 陈大师写这部传记时,我就很发怵。因为陈大师是一个具 有多项才能,经历丰富,跨越时代,引领未来的建筑大师 ,为这样一个经历丰富、内心丰富的人物写传,涉猎面之 广令我先自要打退堂鼓。实际上,当我硬着头皮拿出初稿 时,也果然不尽如人意。 怎么办?在我陷入进退两难的谷底之时,一个关键性 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我与陈大师共同的朋友——杨永生 主编。在征得我的同意之后,陈大师去北京探望杨老时, 将我的初稿呈给杨老过目。强忍病痛看完书稿后,杨老与 陈世民交谈了整整一个上午。这一个上午,使这部濒临死 亡的作品有了绝地逢生的转机。杨老让陈世民转达他对这 部初稿的充分肯定,他希望我有机会去北京,他要就这部 草稿的修改意见跟我当面交谈。 我登门求教时,杨老已病体难支。但是一谈到文章, 他便突然焕发了精神。他思维依旧敏捷,眼神照旧光彩, 他说这是中国建筑界目前还不曾有过的一部由作家写出的 建筑师传记。大散文写法,文采丰沛,太有意义了!他做 了一辈子编辑,太懂得文章的奥妙与鼓励的作用。于是, 我满怀信心地告诉他,我一定要改好,力争早日再送给他 过目。 他送我出门时,叮嘱我修改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希 望早日看到这部书的出版,因为他还为这部书稿找好了“ 婆家”。 然而,两个月后,杨老便与世长辞。很多人感怀杨老 毕生为中国建筑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尤其是他身后留下 两部重要著作,那是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活生生的缅 述。其实,我这一部书也该算上他的功劳。如果没有他, 我是绝不可能完成的。杨总不仅在学术方面有贡献,他的 为人更是令人高山仰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与本 书的主人公都感谢杨永生,并希望将此书奉献给往生的他 —— 此外,我还感谢陈世民先生对此书的投入。他对此书 的认知绝不囿于他个人的成功与否,他希望能从一个人的 成长过程,透示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因为当代建 筑师经历了一个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阶段 ,一个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大建筑时代。这是一片汪洋大 海,而他认为自己只是一艘全力出航的小帆船,或者是图 纸中的一个灭点。 辞旧迎新之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她对我写 作的支持,任劳任怨。也许应验了那句话,好事多磨。几 经周折,不承想此稿真正完工之曰,已经到了2018年。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漓江出版社,他们在目前图书市场 并不看好的前提下,让此书得以面世。以文会友,是我的 夙愿。但愿此书能够获得更多的读者,无论夸奖还是批评 ,我都将心生感激。 2018年元月
目录 序曲:献祭之灯 第一章 时来运转 一、初到香港:大步跨进“资本主义”天地 二、南海酒店:“中国不是没有人才!” 三、左冲右突:姓“社”还是姓“资”? 四、不同人生:创造力与活力成正比! 第二章 咬定青山 一、在阵痛中诞生的华艺:“反正我们不是干反革命!” 二、奈良的古建筑:“唐有李世民,今有陈世民” 三、深圳大舞台:他把一个城市托在肩上 四、在国外打官司:没想到国际接轨接“鬼”了 五、悲情时分:分成两半的子爵 第三章 周公河宽 一、早晨从中午开始:建筑竟然是第三志愿! 二、一日长于百年:初心不改 三、事务所进行曲:“狼来了”,也是先来的深圳 四、重庆故事:是清泪,抑或浊泪? 第四章 建筑梦长 一、北京啊,北京:梦想启航的地方 二、悖论的生活:陋室里的建筑师 三、别墅情结:市场眼光的考验 四、红色建筑:要懂国情,懂政治 五、山城迷雾:不进则退 六、从北说到南:配角变主角 尾声:老骥何需伏枥 后记
精彩页 “60年代初,我从英国回到香港。建筑师的创造力与金钱诱惑之间的矛盾,我个人也与之战斗过。我的同学都成了百万富翁,可我却依然故我。我认为,建筑师应有他的使命感。30年来,我的使命感未曾改变,也始终不悔。”钟华楠如是说。 钟华楠在香港拥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这个事务所1964年开业,门面不大,在闹市之中倒像个清幽的文化沙龙。空间显窄,壁上有书画,来人一律由他亲自沏茶,是那种功夫茶,桌面很小,杯子更小,两人面对面坐着,像下围棋。香港回归前三个月,我有幸去香港,去了他的事务所,就这样面对面地喝茶聊天。当时感觉拇指大小的杯子,端起来有点好笑,对于习惯了用大茶缸痛快喝茶的东北人而言,对这种小口抿的东西,实在不习惯。 香港公司很小,很灵活,很适用。钟华楠的就是这种小公司。香港工作人员特别周到细心,一切材料都给你准备好了,而且还要写个小字条放在你可见到的案头,一条条嘱咐,注意什么,准备什么。办公方式和效率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不一样。钟华楠上班,上午十一点到公司,安排一下,跟客人吃饭,下午三点再回去。七点出来吃饭,回去睡一会儿,晚上十点起来工作画图。第二天,把一些黄条贴在每一个人的案头,然后,又出去吃饭。 但这套流程对于内地的设计部门是完全行不通的。陈世民来自皇皇大设计院,没见过香港那种小事务所。大设计院是按照苏联模式下来的,几套体系管你:党组书记、支部、党小组;院长、副院长、室主任、组长;总工、主任工程师、助理等。更主要的是多领导制约,复杂而庞杂,而在香港这地方当建筑师,没有这些东西,没有庞大而死板的体制。仅这种机制,就让陈世民耳目一新。 香港人讲斯文。有一次,钟华楠请他吃饭,在半岛酒店。酒店才几十个座位,但管理人员却有一百多,且都是科班管理学校毕业的,有着非常好的敬业精神。他不是坐车去酒店,而是要坐船过去,然后再狂走一阵,走出了一身大汗。到达餐厅,热得直喘,他便将袖子挽了起来,领口也解开来通风透汗。这一下子,马上让周围的香港人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瞅他。他旁观周围,没一个穿衬衫撸胳膊挽袖子的。他们各个都是将衬衫领口和袖口扣得紧紧,再热都要扣紧的。 还有喝汤,千万不要喝出声音,而他初来乍到时,把汤喝得很响,笑眯眯的钟华楠捏着一个老式大烟斗,点着他说,满餐厅的人都听到了你“忽隆”的喝汤声。 钟华楠经常请他吃饭。香港人非常准时,六点吃饭,他们出门时,就会给你打个电话,告诉你我现在出门了,如果交通堵塞的话,可能会晚到多少时间。非常礼貌周到。约会前,秘书会提醒你。早上一定会给相约之人打上个电话,再确定一下。这是做秘书的基本功,还要提醒老板应该带什么材料。许多细节都替老板提前想到了,非常细致周全,这就叫现代化,叫效率,叫香港的高端服务。 这就是陈世民在香港真正学到的文化,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时间利用率发挥到最高境界。陈世民后来要求他的秘书也这样做。 有一回钟华楠给他打来电话,说他会晚一会儿到,嘱咐他到了那里,先在酒吧等一会儿,因为那家餐馆有规定,要等到人齐了,才能一起入座。这让他颇感新鲜。于是,他就坐在那个酒吧里等。酒吧很舒适,他以建筑师的眼光打量,装饰很搭调,尤其服务人员笑脸相迎为他服务,让他格外舒心。还有音乐环绕,空调温度凉爽,坐在这样的地方,每根神经都会舒展开来,就是等上一天,也不会烦躁。 P10-11 导语 “中国故事原创文学丛书”,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倡导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聚焦聚力现实题材原创出版,着眼当下,从现场的角度切入各行各业,见证伟大时代,抒写进步中国。讲述军队、校园、医院、乡村、建筑界、艺术圈、新闻界等不同领域正在发生的精彩故事,五彩万花筒,融汇中国风。有血有肉有温度,可感可触可流传,思想性、文学性并重,用可读性诠释主旋律。世界光明,并且前进。 刘元举著的长篇小说《大建筑师》就是该文学丛书之一,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筑界的后起之秀陈世民如何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拼搏奋斗的故事。 序言 献祭之灯 英国人约翰·罗斯金对于建筑下了这样的定义:建筑 和建筑物的不同在于是否精心打造,正如将美好的祭物献 给上帝一般。这是他《建筑的七盏明灯》中第一盏明灯的 特质,他取名为“献祭之灯”,带有很浓的宗教与殉道意 味。接下来,他从两个方面强调:建筑师和出资者皆需向 其献身;前者要一丝不苟,认真诚心、充满热情去完成他 的设计,后者则是在经费方面,较诸他供给自己私人喜好 之花用,至少要再多一点干脆,再少一点算计。 其实,他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方,那就是政府的作用 。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而言,假如官员不给你做建筑 项目的机会,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你也绝不可能点燃你 的“献祭之灯”。 因为建筑师的命运并非由他们自己掌握。绝不像现在 ,动辄可以跳槽,可以炒老板的鱿鱼。你那时就是老板案 头的小鱼虾,要宰要煸,任由心情。只不过那年月不叫老 板,叫领导。 中国的改革开放通俗点说是从权力者被称作“老板” 开始的,从南叫到北,越叫越响。“改革开放”是人们使 用率最高最烫的一个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一晃这 个词汇经过了30年的时空摩擦,依然活蹦乱跳。与这个词 汇毗连的词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简称“三中全会” 。 在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中,许多重大的时代转折变革 ,均与党的会议相关。诸如“八七会议”“古田会议”“ 遵义会议”“七届三中全会”“庐山会议”等。这些会议 对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均有着命运攸关之意义,然而,十 一届三中全会,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来说,则更加凝 重,更加深远,更加具有震撼效应。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管生管死 的大会,因为会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认定 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块显赫的界碑,开 创了中国人的新纪元。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变化实在是来得太迟,却也未免有点仓促了,令许多 人缺乏足够的准备且不够适应。 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转折,都如同列车停靠到一个大 站上,上车与下车的乘客,摩肩接踵,彼此交换着也可以 说更替着位置,停与开之间,会甩掉一些人,也会给一些 人带来人生重要机遇,只不过这种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 的人。 意识形态的大调整,势必要带来经济上的大改变。 1980年是个重要年份,若从1950年的七届三中全会算起, 到1980年,恰好30年整,像一个重要的节点。30年前的会 议有这样的意义:“对于迅速战胜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和 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到了30年后,同样需 要“迅速战胜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中国经济的腾飞,始于1980年这个节点。深圳经济特 区就是这一年正式挂牌成立的。 这一年的陈世民,正埋首在一个重大的建筑项目中: 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的设计与建造。这座面积 多达16万平方米,藏书2000万册的巨大图书馆,是一个国 家项目,是中国人的一件大事情。对于首都北京而言,其 影响力。司想而知。 那时候盖个大楼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重要建筑项目 是一定要通过党中央、国务院的。1975年,周恩来总理就 批准了这个项目。从征集筛选设计方案到建筑施工,陈世 民自始至终参与其间,并与西北建筑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一 起,完成了技术设计及部分施工图。作为参加项目规划的 骨干建筑师,陈世民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也承担了巨大的 压力。从1975年到1980年这五年间,他从设计到施工,像 一头牛埋头苦干。也可以说,他更像一匹马,安分守己待 在马厩里,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对于中国将发 生的翻天覆地大变化,有的只是内心的骚动与期盼。 建筑业是改革开放视觉化的第一战场。处在这个战场 中的陈世民,精力充沛,心无旁骛。从1954年进入建设部 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这个国家级的设计机构以来,经过26 年的风吹雨打,陈世民已经从一个普通的设计人员,成长 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骨干人才,其间经历的酸甜苦辣,只有 他自己知道。 他一直保持低调,非常务实,绝不似文人般遐想非非 ,尽管此时,一个令设计院所有人关注的大事即将来临。 这事还要从1979年6月说起。当时国家建委、国家建Z -总局(建设部)为了开拓对外建筑业,在香港成立了中 国海外建筑工程公司,主要负责承包海外的施工项目。光 有施工而没有建筑设计,显然不配套。时任院长的袁镜身 与当时的建工总局局长肖桐、副局长阎子祥商量,能否在 香港成立一个设计机构,吸取国外先进设计。这样的话, 不仅能使我们的施工走向海外,建筑设计也同时走向海外 。这是为设计工作开辟的一个技术窗口。这个适时的智性 提议,立刻得到了赞同。 …… 肖桐在袁镜身八十诞辰之日赠诗予他,其中有这样的 一句,可谓是对袁镜身一生的高度概括:“转业建筑五十 载,设计足迹处处诗。” 他们是老同事:也是老朋友,字句间,显现了他对袁 镜身的深度理解。 说起肖桐,我很喜欢他写于1997年的《千秋岁》,那 是书法作品,墨迹典雅清秀,间距舒畅悦目,字文俱佳, 看上去疑似古之圣贤之书。他是那种文化素养极高的老人 ,仙骨清风,文气沛然,且重情重义。 肖桐有一首《自画像》,自己题诗撰书,笔墨遒劲间 不失灵动:“无求无欲一老翁/偏向建筑铸深情/老生常 谈无新语/翻来覆去一本经。”这种诗绝不是一些老干部 的打油诗,也绝非浅吟低唱,这是经过灵魂浸泡的句子。 曹大澄是这样赞美肖桐的:“肖部长是位好领导,我 很佩服他。他有头脑,有眼光。”曹先生称赞肖部长的理 由,是北京海淀区曾经有块空地,非常荒芜,没有人去理 睬,但是,肖桐在位时,却提议开发兴建,当时,没有任 何的条件,而他就是在诸多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以己 之魄力,在那里硬是干出了名堂,建起了翠微西里小区, 包括翠微大厦、翠微商场等。那些建筑,像一座小卫星城 耸起来了。 有一张很珍贵的照片,上面有肖桐、袁镜身、刘世瑾 、阎子祥、熊禄永这几位建筑界的老头儿,这是他们在 1991年聚到阎子祥家,为他贺八十大寿时拍下的。那种浓 浓的友情与晚年情境,让人动容。他们老了,跟龚德顺设 计的那栋建设部大楼一同变老了。这些“老建筑”们站立 着,像那些苍老的方形立柱,虽已剥蚀陈旧,却依然方正 ,依然刚正不阿,老而弥坚! 对那一辈的老革命,我们始终心存敬意:他们是从战 争年代摸爬滚打过来的土八路,身上带有土腥味儿。虽然 没读多少书,也没留过洋,但却凭着谦逊高尚的人格,顽 强的意志,刻苦努力的学习,已经变成了知识分子中的一 员。这样的人,才是最懂行的“外行”,他们修炼得连内 行都望尘莫及。这才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真经。他们的 高瞻远瞩、开明无私、唯才是举,为真正有才干的人提供 机遇和条件,使之腾飞千里。这种大德本身,就是明灯高 悬。
内容推荐 刘元举著的《大建筑师》讲述了中国本土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建筑师陈世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起伏跌宕的拼搏故事,是传记,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部史料翔实、人物鲜活的当代建筑史。有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设计方案的魅力彰显,也有矢志前行中难免的蜿蜒曲折,比如官司打到国外建筑市场的精彩记载。陈世民的成长发迹伴随并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近40年的飞速发展,其建筑作品以无比高扬的文化自信,铸就了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一座座前沿地标。 |